查看原文
其他

3项长江文明又有重要发现!

中国水利报社 中国水事 2023-12-28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11月29日
国家文物局召开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现场   图片源自央视新闻
此次聚焦中华文明起源与
早期发展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
通报了
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
江苏常州寺墩遗址
湖北沙洋城河遗址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
4项考古最新进展
其中3项都与长江文明有关
↓↓↓


浙江杭州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水利系统的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由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发现最早的拦洪大坝工程。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   图片源自新华社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新发现初步廓清了良渚遗址群经历了利用山前地貌建设散点式聚落,到人工规划水利系统和建造莫角山、反山等大型营建,构筑带有城墙、外郭的良渚古城的三个发展阶段;反映了良渚人群聚落管理和城市营建理念、信仰体系不断成熟的演进过程,显示出良渚文化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位置示意图   图片源自人民日报


良渚文化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良渚文化早期阶段,通过对北村、南王庙等遗址调查发掘,以及瑶山外围等聚落结构新线索的分析,建立了前古城时代良渚遗址群聚落分布的新认识。良渚中期阶段,在良渚古城周边新发现疑似水坝近20处,与已经公布的11处水坝以及莫角山、反山开始营建的时间相同。塘山以北的石岭头、羊后山等坝体,及其附近的劳家头、高山上等土台的发掘,证实塘山长堤上游存在复杂的高坝结构,可能起到西水东调的功能。遥感和GIS分析显示,基于大遮山南侧西中—窑山,劳家头—凤山两条南北长垄的构建,在塘山南侧形成两级库区,与良渚古城紧密连接。这些发现补充了对良渚中期外围水利系统及良渚古城结构的认识。



江苏常州寺墩遗址

寺墩遗址位于江苏常州郑陆镇三皇庙村,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遗址总面积超150万平方米,是一处太湖北部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中心聚落遗址,由内外两重水系和多个墩、台构成。



常州寺墩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图片源自新华社


寺墩遗址展现自崧泽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聚落布局的变迁,是江浙沪地区环太湖流域文明诞生的过渡期,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



湖北沙洋城河遗址

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双村村和龙垱村,曾经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和系统钻探,确认该遗址为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的重要城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遗址发现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及祭祀遗存,从内部聚落形态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岭远古社会的发展。



城河遗址鸟瞰图   图片源自湖北日报


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反映了屈家岭文化人群通过建造一系列水利设施,调控古城用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展现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王家塝墓地多种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屈家岭文化社群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分化现象,与良渚、寺墩展现的史前文明形态交相辉映。


此次通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是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
长江中游文明
进程研究(新石器时代)等的
重要研究成果
新的发现再次印证
长江流域
对中国文明起源
作出的杰出贡献


中国水事综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整理


审核 | 陈锐

监制 | 樊弋滋

文案 | 孟京 罗景月

责编 | 孟京

校对 | 王子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