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智:越努力,越幸运——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生论坛上的发言

2016-12-08 张智 兰州大学马院

越努力  越幸运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生论坛上的发言

张   智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幸运能够作为优秀博士论文的代表在这里谈些硕士博士学习、特别是博士论文写作的心得体会。

谦逊是中国人的宝贵品质。一般来说,我们在获得荣誉后,旁人祝贺道喜时,我们都经常回一句,“主要是运气好”。马云在谈到阿里巴巴的成功时,说靠的是主要是运气,而非勤奋。我的博士论文《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研究》这次能够胜出,入选2014年度10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应该说主要也是运气好。因为我知道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有许多优秀的博士,他们的水平和成就都远在我之上。

运气,在生活中经常被我们看作是事情成败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但是究竟什么是运气呢?所谓运气乃指发生在某一特殊时刻,且只有那一时刻会发生,它以一种脱轨的“意外”形式出现,多数人并未感受它的脱序,即使感受,也是昙花一现,“意外”就消失了,运气也不见了。我们不可能拟定计划目标,然后守株待兔地等待意外降临。事实上,每一个意外的降临,都有一个必然的前提!每一个幸运的现在,都有一个努力的曾经!

如果用运气来分析的话,硕博六年,博后两年,我的运气确实非常好,用现在的流行词就叫“好到爆”。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为什么会有“好到爆”的运气呢?

首先是因为我遇到了一群优秀的人生学业导师

“导师” (Hierophant)一词来自希腊语,其原初的含义是在神秘宗教庆典中呈上圣物,并对初入教者解释秘义的人。导师象征着知识和智慧,是一种非常神圣身份,所以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称导师的。在我们一生中若能碰到代表知识和智慧,能够“导心”“导学”的导师,无疑是最大的幸事。我的博士论文的导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学俭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完美的学业和人生导师,他既是招纳我入行、指导我求学的“经师”,更是悉心向我“传道”、躬身向我示范的“人师”。我们在读博士论文后记时,经常会看到“承蒙导师不弃”,我的论文后记里也有这六个字,对于一个考研调剂生来说,王老师的“不弃”改变了我的一生。追随六年,朝夕相处,导学导心,情同父子,即便是现在碰到学业和人生困惑,我都第一时间请教老师。能够成为王老师的学生,已经足够幸运了,但是在我读硕士博士期间还非常的有幸得到了多位本校和外校导师的教导。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就曾专门打电话询问和指导过我的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应该讲,我的博士论文获此嘉奖,首先要感谢多位优秀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今天的这份荣誉共同属于导师和我。

其次可能是由于我确立了一个坚定的学术理想

对于理想及其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有个非常好的比喻,他说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纪念长征时,又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想想选择读硕士博士做学问实际上也就是开启一个人人生的伟大远征。做学术的艰难困苦虽不及长征,但是其中的酸甜苦辣相信大家都已有所体悟了。多少次的挑灯夜读、废寝忘食,在人生最美好的季节,男博士们提高的是发际线,女博士们延后的是婚恋期。在学业、事业、家业面前,我们压力山大。最近有篇网文很火,题目叫做《抱歉,我不收没有学术抱负的博士生》,其中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说的一句话,“没有理想,就不要搞学术”,让我印象深刻。是什么支撑我、激励我在硕博六年、博后两年里享受到学术研究的快感,感悟学术研究的价值,我的答案是坚定的学术理想。正是立志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出点成绩和贡献的学术理想的支撑和激励下,我才从发表第一篇核心期刊论文到出版第一本个人专著,从参加第一次学术会议到主持第一个国家项目,一次次获得认同和肯定,也一步步坚定做学问的理想和抱负。对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一个坚定的学术理想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乎我们学术研究的自觉自信自强。

再次可能是由于我葆有着一个宽广的学科视野

有句话说的好,眼睛能看得见的地方叫视线;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视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家的视线自然最多关注的是专业大家、专业教材、专业期刊,而较少把阅读研习的触角深入到其他学科领域。我经常会碰到学弟学妹问一个几乎同样的问题,“师兄,我不知道该研究什么?感觉思政的问题都被研究透了、研究烂了,你能不能给我选个题?”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伪问题,但是为什么是有些同学开始学术研究碰到一个“真实的问题”呢?我想关键在于有没有打开学科视野,培育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想象力和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一个最大的优势是接地气,所以在理论学习上我们可以阅读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书刊杂志,在现实观照上,我们可以关注宏观层面,如意识形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等,也可关注微观层面的个体思想道德问题等。我的博士论文以“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研究”为题,就是在读了美国社会学家埃里克斯·英格尔斯的《人的现代化》后深受启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人的现代化问题。人的现代化,虽是20世纪中叶西方学者提出的旧命题,但却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问题。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应在当下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

第四可能是由于我持续着一个认真的学习态度

马克思曾告诫我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是科学研究领域普遍认同的一条真理。说实话,到了硕士博士这个阶段,大家的智商差不多是同一水平的,但是每年毕业时总看到有人科研成绩突出,有人工作就业吃香,有人延期,有人将就。这是为什么呢?我觉问题主要出在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投入到2—6年的学习生活。认真踏实、勤奋刻苦无疑是硕士博士学习阶段应该持有的最基本的态度。虽然网络上流行一句“认真你就输了”,但是读书学习,认真你就一定能赢。说说我自己写博士论文的两个小事,一个是我从2013年9月到2014年3月全身心地投入到博士论文写作,每天坚持早8点到晚上10点准时坐在图书馆,中间赶上春节过年,一天也没过,在自习室写论文。另一个是在论文写作中除了对语言表述字斟句酌,对格式特别细心修订,甚至有些强迫症,比如其中出现的数字和英文一律要修改为新罗马字体。包括现在我负责的公众号“别笑我是思修课”,每一次的选题、配图、编辑都反复琢磨、修订。可以说,从2008年读硕士到现在的学习工作中,我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我可以做的更好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最后可能是由于我制定了一个明晰的学涯规划

在《庄子·养生主》中有这样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从出世养生角度来说,庄子之说蕴含着大道理。但对于我们而言,特别是在场的各位小鲜肉来说,我觉得不应该在奋斗的年龄,选择了安逸,还是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知识求索中去。然而有些时候,我们目标明确,并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一番劳神劳力,甚至废寝忘餐后,发现其实是拐了个弯回到原点,或者,仅仅迈了一小步,实现目标的希望几乎为零。如何选择,关乎自己的努力的结果。很多时候,因为选择不同,但一样的努力,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所以准备努力之前作出正确的选择更重要。那么如何选择,我认为首要的是有一个明晰的学涯规划。进入硕士博士学习阶段,我们都需要理性地思考,“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成为这样一个人我应该怎么做”,再具体点,就是要谋划硕士博士毕业了要做什么工作、要从事这个工作需要哪些条件,而要达到这些条件每一年每一个学期,甚至每一个月要完成多少科研任务。我从兰大的硕士博士,到人大的博士后,再到出站留校工作,每一阶段,都仔细研究过要实现下一步跨越需要具备的硬性条件,有时甚至是翻倍的做准备。因为只有规划的细致精当,才能看起来水到渠成。

以上从学业导师、学术理想、学科视野、学习态度、学涯规划五个方面谈了些我读书学习粗浅的感悟和经验。我这样说当然并不意味着我各项都做得很好,而是我努力地往这几个方向靠拢,而且觉得从中受益。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小学生,在众多思政大咖、思政新秀面前谈这些问题真的是诚惶诚恐,忐忑不安,其中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再次感谢我的母校兰州大学,感谢我的导师王学俭教授、刘建军教授,感谢现场的各位师长和同学。今天收获这份荣誉是对我过去持续努力最好的肯定,也是我今后继续努力最大的激励。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送给各位学弟学妹一杯鸡汤:有时候真的努力后,你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的优秀很多。越努力,越幸运!

谢谢大家!

简    介

张    智,男,1982年11月生,甘肃金昌人。2008年9月至2014年6月就读于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从王学俭教授,先后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院从事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近年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