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观点| 束定芳:外语教学应在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之间寻求融合

语言学通讯 语言学通讯 2021-03-17


等你点蓝字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

外语教学应在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之间寻求融合

——— 李观仪先生的外语教学观及外语教学实践主张

提要:李观仪先生是我国外语教育领域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她主编的培育了我国一 代又一代英语专业人才。基于她学习英语的亲身经历,结合她对交际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理论基础与实践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李观仪先生在长期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写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语教学思想: 外语教学应在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之间寻求融合。她还认为外语教学应合理利用教育技术,并对外语教师应该具 备的素质、能力等提出了重要建议。李观仪先生的外语教学思想为我国外语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 的启发。

关键词:李观仪; 外语教学; 交际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文献来源:束定芳.外语教学应在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之间寻求融合——李观仪先生的外语教学观及外语教学实践主张[J].外语界,2019(2):16-23.  

束定芳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 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外国语》 主编,中 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秘书 长,教指委大学外语教学副主任委员, Journal of Pragmatics,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等国际期刊编委,国际认知语 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15 - 2017), 兼任上外附中校长。 2001 年获 “上海市曙光学者” 称号, 2006 年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人才”计划;2009 年获 “上海市领军人才” 称号;2017 “文化名家和四个一” 年入选中宣部 人才计划和国家第三 批 “万人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曾获教育部基础 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 学优秀研究成果奖(2011)、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 师奖(2012)、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国务 院特殊津贴(2016)等。 

束定芳教授研究方向包括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 论与实 践。 著 有《现 代 外 语 教 学:理 论、实 践 与 方 法》 (1996,2008)、《隐 喻 学 研 究》 (2000)、《现 代 语 义 学》 (2000)、《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2004)、《认知语义 学》 (2008)、《大学英语教学成功之路》(2010)、《中国外语 战略研究》 (2012)、《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2013)等, 主编 《新目标大学英语》 教材系列(2016)等,在国内外权威期刊 发表论文 120 余篇,是我国外语界学术论文和著作被引用 率(H 指数)最高的学者之一。

束定芳教授部分著作 欢迎推荐

李观仪先生是我国外语教育界的一代名师。她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自20世纪80年代出版以来, 成为全国数十万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材料和精神食粮, 深受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师生的喜爱, 在英语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的外语教学原则和理念在《新编英语教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后来发表的一些文章中, 李观仪先生总结和深化了这些教学理念, 为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构建留下了宝贵财富。本文主要根据李观仪先生的文章和专著, 简要回顾和讨论李观仪先生的外语教学理念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启发意义。

01

外语学习的目的与外语教学的目标

中国学生为什么要学英语?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对于此类问题, 李观仪先生持有非常明确的看法和主张。

李观仪先生 (2003:52) 指出, 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消除“哑巴”和“聋子”英语, 而是让学生一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增长英语语言知识, 另一方面能以英语为工具汲取和交流国外文化知识、科技知识等。以语言为工具获取、交流知识和信息虽然也是一种交际, 但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交流, 不但能够帮助提高外语学习者的个人素养和能力, 同时也能推动国家的改革开放, 促进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由此, 李观仪先生认为外语学习是一种途径, 学习外语更重要的目的是借助外语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 并向世界介绍中国。到了大学阶段, 这两个目标应该更加明确, 更加具体。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文理工等各学科的专门人才, 而且文理工学科相互联系渗透的现象日益增多, 这就造成了信息的多向性和科研的跨学科性。面对这样一个现实, 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英语基础, 以便从各种英语资料中获取专业及其相关信息, 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学生打下包括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内的扎实英语基础是高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李观仪 1990:2-3) 。

那么, 外语教学如何处理语言学习和交际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呢?李观仪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交际能力。关于语言能力的内涵和评估, 李观仪先生援引Carroll (1986)论述“语言测试”文章中的两张图表加以阐释。图表一“语言能力表”中语言能力分为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部分, 相应的能力要求是: (1) 能识别音素并能见词发音, 见文朗读; (2) 能识别单词、习惯用语的语义和语法作用, 并将这种能力用于听说读写等方面; (3) 能识别语法的词法、句法等各部分, 并能在听说读写中理解、运用语法。图表二“语言运用能力表”指除了能把语音、词汇和语法迅速、流畅地用于听说读写各方面外, 还能综合运用语言, 具体包括流利的说的能力、快速阅读能力以及听和写的能力 (转引自Stern 1983:350-351) 。

关于交际能力的含义,李观仪先生 (1990:4) 认为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交际能力, 指社交交际能力, 多数是口头的。比如, Hymes所说的“在什么时候该说话, 什么时候不该说话, 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内容”的能力, Di Pietro所说的社会文化能力、行为能力, Canale和Swain所说的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 Littlewood 所说的在具体情景中用语言交流思想的能力和认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的能力, 这些都可以说是比较狭义的交际能力。另一种是广义的交际能力, 指采用语言的口语和笔语形式“交流沟通思想”、“传递获取信息”和开展社会交际等的能力。我国高校各类专业的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广义的交际能力, 他们需要运用书面语言从书刊中获取大量有用信息, 也要能同英语人士进行学术对话交流。

李观仪先生认为,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两者共同构成学习者的语言基础, 而语言能力又为交际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那种认为有了语言能力就会自然而然获得交际能力, 或者认为交际能力不需要扎实的语言能力作为基础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李观仪先生的语言教学观与她个人的外语学习经历密切相关。她早年就读于上海的中学, 后来去香港学校读书。她认为, 去香港学习英语之前所接受的英语教学帮助她获得基本语言知识与技能, 主要培养语言能力,但并未使她具备真实交际的操作能力。到了香港学校之后, 她进入了全英语环境, 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凸显, 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经语言学习环境的转换之后, 她认为在上海的英语学习并非徒劳无益, 而是帮助她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 为在香港学校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李观仪先生 (2003:51) 曾回忆道:“在香港学习英语的那几年可以说是我英语学习的转折点。在那以前我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 也读了一定量的课文, 仅管还是不会用英语操作。一旦进入全部用英语的环境, 我才感悟到以前的英语没有白学。


02

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 交际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融合

1. 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

有那么一段时间, 我国英语教学界甚至国际外语教学理论界出现了一种把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对立起来的倾向 (李观仪 1990) 。但是, 李观仪先生对中国语境下的外语教学采用何种方法有着明确的思路和见解。她认为, 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各有优势, 应该互相结合, 交替使用, 形成互补关系 (李观仪 1989) 。她自己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李观仪先生眼中的传统教学法是多元的, 包括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和情景法。她认为传统教学法并非完全刻板教条, 或者完全是机械性操练, 应该说是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和情景法三种教学法结合的综合体。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 外语教学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以听说法为主, 要求课堂教学除了开展大量听说活动外, 同时也讲解语法词汇, 采用情景语言活动做翻译练习。因此, 传统教学法的两条主线是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 它们都认为学语言就是学习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的语言体系。语言教学的纲是语法结构。语言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牢固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知识, 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听读说写语言技能。换而言之, 传统教学法强调的是语言形式使用, 而不是如何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用于实际生活。

李观仪先生指出, 传统教学法中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处于首要位置, 教师对学生的语言错误非常敏感, 几乎是有错必纠, 而语言的流畅性处于次要位置。既然语言的正确性受到高度重视, 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教师必然是课堂中的主导者、指挥者, 是绝对的权威。学生的一切语言活动都听从教师, 依赖教师, 很少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李观仪 1989:2) 。

传统教学法有其合理之处, 采用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也获得了一定交际能力。李观仪先生(2003:50) 在回顾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时, 肯定了传统教学法的一些可取之处:

“这七年的英语课堂教学 (在上海学校) 应该说完全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老师教生词, 教课文, 用汉语讲解课文, 用汉语分析语法, 没有会话之类的口语练习。有时老师用英语问问课文内容。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首先要熟读熟记单词, 要能正确发音, 会拼写, 知道每个单词的中文意思。课文要看得懂, 读得出, 理解其内容, 并能用英语回答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这样的英语学习持续进行了七年, 我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 熟读了几册课本, 后来也能看懂当时英语报刊中的一些文章。”

当然, 对传统教学法的缺陷, 她也深有感触:

“记得我在读初中时有这么一回事。有一熟人建议我到霞飞路 (现淮海中路) 上俄罗斯人开的面包房去买面包时用英语和店员对话。这么一件简单的差使, 对我这个已学过六七年英语的中学生来说, 还真是无法完成。因为没有学过到店铺去买东西的英语。终究未能交差。”

关于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李观仪先生是通过将其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来认识的。交际教学法明确提出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言来学习交际, 获得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交际教学法强调的是语言的意义和运用, 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因此, 交际教学法中处于首要位置的必然不是语言形式的正确性, 而是语言运用的流畅性, 要求学生从初学阶段开始就能运用所学语言流畅地进行交际, 表达思想。自然, 语言错误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 可在语言不断产出的过程中得到纠正, 学生由此学会正确的语言。简单而言, 交际教学法中流利先于准确。交际教学法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教师可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但绝不能是主宰一切的“权威”, 不能事事处处干预学生的学习 (李观仪 1989:3) 。

李观仪先生 (1989)认为, 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主要存在三方面重要区别:其一, 目标不同。传统教学法主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用法以及听说读写基本技能, 而交际教学法主要致力于训练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使学生不仅知道语言用法, 更能将语言用于真实交际, 解决实际交际问题。其二, 侧重点不同。传统教学法侧重语言的形式, 强调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可能相对频繁地修正学生的语言错误;交际教学法侧重语言的意义, 强调语言的流利性, 教师对错误的容忍度相对较高。其三, 教师角色不同。传统教学法课堂上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 对课堂的主宰程度较高;交际教学法课堂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只是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关于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关系, 李观仪先生明确提出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有我无你的关系, 而是完全可以整合互补、合二为一。她对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能够互为补充之处归纳出以下几条: (1) 传统教学法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流畅性培养, 交际教学法重视语言能力的基础训练, 因此两者应该互为补充。 (2) 交际教学法的一切活动都从学生需求出发, 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交际实践的机会, 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之不足。但是, 以学生为中心, 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责任比作为指挥者更为重大。实际上, 教师在课堂上仍是掌舵者, 只不过不能垄断一切, 而是要将所有活动面向学生。 (3) 传统教学法教材以语法句型为纲。基础阶段教学以结合语言项目的自编简写材料和改写课文为主要教学内容, 这对打基础是有利的, 但不能停留在这种语言水平的教学。交际教学法的功能意念大纲和真实教学内容对学生有益, 但基础阶段全部采用功能意念和真实材料会给学生造成混乱, 使他们感到迷惑。最好的办法是结合使用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教学内容。 (4) 传统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少, 对语言类型、文体语域等相对忽视。交际教学法主张增扩教学内容及其题材范围, 并且重视文体语域等的介绍,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5) 传统教学法的课堂教学重句型情景操练, 重词汇语法讲解, 为练习而练习。这些方式方法有益于学生获得纯熟的语言能力和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但显然不适合交际能力培养, 必须尽量吸收交际教学法中的角色扮演、语言游戏、模拟交际活动等课堂教学方法 (李观仪 1989:9) 。

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准确性和流利性在语言学习中都至关重要, 不能偏废。李观仪先生主张, 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在很多方面可用自身的长处弥补对方的短处, 使外语课堂既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真实交际环境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又不忽视对学生语言发展同样重要的词汇、语法等语言能力的培养, 使其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因此, 李观仪先生认为, 交际教学法是语言教学法的一个新发展, 外语教学完全可以在试验的基础上逐步采纳其值得借鉴之处。当然, 传统教学法也不是那么“落后、陈旧”, 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得到继承发扬。



2.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根据Krashen (1985)的“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具有过滤作用, 制约学习者接受所输入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如果教师能够正确认知学生兴趣, 使学生兴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那么学生的情感过滤器对语言输入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小, 获得的输入内容就会增加。由此可见, 兴趣能够促进语言学习中的积极情感培养, 有利于语言学习。与学习兴趣相关的一对概念是“需求” (needs) 和“想要” (wants) 。学生“想要”的东西若能得到满足, 其兴趣往往可以直接得到提升, 但“想要”只是学习者凭感觉之想, 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需求”则并不能仅被看作学生的“想要”, 而是更要从国家、社会、学生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理性思考。Brindley (1989)指出, “需求”综合了不同概念, 比如课程的要求 (课程目标等) 和学生主观上想要获得的东西, 以及填补这两者之间差距的方法。“需求”虽不一定如“想要”一样能够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但若能较好地用其引导或引领学生, 同样能够促成学习兴趣提升。“需求”和“想要”之间紧密结合、平衡发展, 亦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 有时我们需向学生提出一些挑战性较强、难度较高而不一定是学生“想要”的话题, 具体可以结合开展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平衡。

李观仪先生 (2003:52) 指出, 学习任何事物, 必须对之有兴趣。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就根本学不进去, 更不用说能学好了。英语学习也是如此, 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小学和初中阶段设有英语这门课, 学生必须学习, 而且还要学好, 但如果小学生、初中生对英语毫无兴趣, 那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兴趣, 不妨在课堂上教英语歌曲, 做英语游戏, 使他们对英语产生好奇心, 从而能够兴趣盎然地学习英语。教成人英语, 也要把英语课上得生动活泼, 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对学习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 而积极主动性对外语学习极为重要。

传统外语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但是,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等于教师应该包揽一切, 也不是说教师应该是课堂的中心。现在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当然, 这也绝不意味着一切由学生说了算。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 从被动的知识接纳者变成主动的知识获取者。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李观仪先生在《新编英语教程》编写中切实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为了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每单元的主课文 (Text I) 都配有读前思考题、找主题思想、猜测词义、查生词、查有关背景知识等不同练习, 使学生摆脱传统的被动学习地位, 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李观仪 1995) 。


3.为学生创设真实性 、 交际性语言环境

李观仪先生认为, 外语教学应该注重语言输入的质与量。传统教材往往设置很多有重点实践活动的练习, 师生只能在约束力强的指挥棒下行动, 这就极大限制了学生向语言流利的方向发展。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产出无准备话语的机会, 应该编写无重点实践活动的练习, 以促使学生养成使用第二语言开展交际活动的习惯。这一点必须予以重视, 教材要尽量往前设置一些无重点实践活动的练习,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无准备的话语活动, 以帮助学生敢于并善于即席交际, 更好更快地掌握语言。

关于基础英语教材的语言输入, 李观仪先生特别强调必须有较高的质和较大的量, 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很难想象在语言输入较少的情况下, 学生能够开展自由发挥的交际活动。现今中学生外语水平不断提高, 高校一年级教材的内容要有广度和深度, 还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一切口笔语实践活动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二年级教材既要保留过去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更要重视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言功能运用和交际能力培养。总之, 教材的语言材料既要提高质, 又要增加量 (李观仪 1985:65) 。

李观仪先生 (1989:2) 指出, 我国英语教学是在非英语环境中进行的, 这是英语二语学习一个相当不利的因素。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必须尽可能减少这一不利因素的影响, 为学生尽力创设真实性、交际性语言环境。这种环境的创设不仅在于课堂上尽量用英语讲课, 设计真实性语言任务, 开展各种交际活动, 而且要将英语使用活动延伸至课外。要使学生把一门外语真正学到手, 除了课堂教学外, 还必须给学生创造能够让他们自由、无拘束地进行各种语言交际活动的条件 (李观仪 1985:65) 。在交际活动设计上, 李观仪先生倡导尽量运用无重点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无准备话语产出的机会。有重点活动往往含有明确的语言项目习得重点与目的, 有利于特定语言项目或技能学习, 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实交际, 学生的话语往往带有准备性和目的性。无重点活动则往往能使学生进行无准备的交际, 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交际环境。因此, 在有重点活动的基础上, 教师也应加入一些无重点活动, 使学生能用无准备话语进行真实交际。

为使学生学好第二语言,李观仪先生 (1985:62) 建议: (1) 不能抑制学生在第二语言运用方面的不规范情况。尽管学生的第二语言表达时有谬误, 教师还是要放手让他们积极运用第二语言。 (2) 让学生得到自动的语言知识, 也就是要把他们使用第二语言的范围不局限于课堂, 而是扩大到生活的其他各方面。 (3) 促使学生多使用无准备话语, 也就是要尽量给他们创造在毫无准备的条件下开展语言活动的机会。外语教学一定要开展英语会话活动和课外活动, 创设生动活泼的外语环境。

03

以人为本 , 合理利用外语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教育技术革新带来的种种效应也逐渐扩展到外语课堂教学。从音视频、PPT等基本的多媒体手段, 到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在不断冲击和影响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

在李观仪先生(2004) 看来, 教育技术具有通过网络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保证充分的双向交流和及时反馈、创设各种情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有效开展等优点, 总体上优势较大, 这已被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实践证实。然而, 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学习, 想仅仅通过教育技术教好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要真正学好英语, 必须“以人为本”。首先, 教师和学生要有充沛积极的学习热情。其次, 教师和学生必须能够熟练使用语言, 应付自如地用英语思考和表达思想。

李观仪先生认为, 教学三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 的主体依然是教师和学生, 教学必须依然以人为本。这一观点对我们推进外语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技术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手段, 是一种为教学主体服务的辅助性工具, 而并非教学主体本身, 亦非教育的宗旨与目标。外语教学绝不能舍本逐末, 为了技术而技术, 或者为了技术而忽视了“人”。如果过分强调技术运用而不考虑实际需求, 外语教学就可能会产生各种问题。例如, 现今部分外语课堂中, 有的教师播放的PPT上写满了文字, 但是他们却并不给学生充分讲解, 不和学生交流互动, 这是一种滥用教育技术的表现。也有教师将一些视频或者音频材料作为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却没有认真考虑音频或视频与课堂教学话题的关联度和适切性、对促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作用等问题。

李观仪先生指出, 现代教育技术可在多方面辅助我们的英语教学, 但不能替代我们自己通过阅读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在英语教学方面, 正如其他任何人类活动一样, 人的因素总是第一位的。因此,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辩证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 以人为本, 从人出发, 恰当利用, 更有效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以推动我国英语教育更快发展 (李观仪 2004:3) 。

04

合格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 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那么,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英语教师?李观仪先生 (2003:54) 认为, 合格的英语教师需要具备三方面素养。

第一, 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合格的英语教师首要的是拥有坚实的英语基础, 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技能。当然, 我们不能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师具有和高校英语教师一样的水平。但是, 基础阶段和高级阶段教师的差异只是语言能力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准确地道的语音语调、全面的语法知识、一定量的词汇、应付自如的听读技能和流畅得体的说写技能是合格英语教师最根本的要求。

第二, 要有一定的外语教学理论基础, 能够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掌握灵活多样、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满堂灌、逐字逐句讲解的做法已经不符合教学要求。不论面对哪个层次的学生, 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必须要求学生高效参与教学。尤其是在以英语教学为重点的中学, 或者在高校英语专业,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用英语进行教学, 同时要求学生用英语思考, 用英语交流思想。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能够融会贯通, 用英语满足各种实际需求。

第三, 要热爱教学事业, 具备敬业精神与职业素养。教师最主要的是要有敬业精神, 要能全心全意投入教学。教师对教学要专心致志、不辞劳苦、精益求精;对学生要因材施教, 注重学习方法传授,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严格要求, 一丝不苟, 而且对自己也要有发展要求, 必须不断充电,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李观仪先生关于合格英语教师基本素养的见解不但符合教师教育理论对合格教师的阐释, 也完全符合语言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对当前我们思考和推进外语教师职前培养、职后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05

结语

李观仪先生的一生, 以其高尚的人品、扎实的英语功底、深厚的学养、无私奉献的精神, 展示和诠释了一名优秀外语教师的真实内涵。

李观仪先生对学生以“严”著称。她当年给上外英语系研究生开设“Study Skills in English”课时, 学生迟到后不能进教室, 未能及时完成作业在课上会受到严厉批评。李先生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和朋友。现实生活中的她极为平易近人, 对学生和同事关爱有加。笔者曾与李先生多次交往, 请她为研究生开设讲座、为《外国语》撰稿, 或登门看望或求教于她, 每次见面她都极为热情。与同事、友人谈及她时, 大家纷纷为她淡泊名利、简朴节俭的生活方式而由衷感叹。

李观仪先生以一套《新编英语教程》蜚声我国外语界。《新编英语教程》的编排体系、教学原则和理念以及她的有关中国语境下如何培养学生语言和交际能力的著述对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她所倡导的关于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融合的主张至今对我们外语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她留给我们外语教师的是一份双重遗产:学术遗产和精神遗产。


编者按

参考文献略,欢迎查阅《外语界》2019年第2期纸质原文。

本文编辑:上海理工大学 孙雨

本文审核:吉林大学  王峰

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收费项目与商务合作需支持劳务费,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商谈。

科研助力|“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征稿函

继续为各位提供有益的学术资讯

长按二维码赞赏语言学通讯




七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通讯

科研助力|学术观点|专著推荐|期刊动态|教师研修|招贤纳士|博士招生|读书小札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