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文旭《语言的认知基础》

2017-04-28 上海语言学通讯 语言学通讯



推荐语

       近年来,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课题得到了语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014年9月,文旭所著的《语言的认知基础》作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学术论丛》系列学术专著之一,由科学出版社首次出版,并在2016年1月得到第三次印刷。该书从认知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人类语言的认知基础,揭示了人类语言的部分奥秘,其研究成果不但对语言及语言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语言教学、翻译、认知科学等研究领域也具有指导意义。

研究价值

(1)梳理了认知语言学热门话题的发展脉络,廓清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揭示了隐藏在语言背后的认知规律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为推动认知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范式,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课题。本书立足认知语言学这一世界性的大课题,首先论述了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涉及的热门话题,包括范畴与范畴化、概念转喻和隐喻、认知识解及其维度、图形--背景,指出对范畴化问题的重新思考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也促成了认知语言学的诞生;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词语新意义的产生、句法规则、语音语调和语篇现象具有很大的解释力;概念转喻的认知分类研究揭示了转喻的本质和功能;认知识解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的工具,不同的识解方式促成图形背景的分离。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上述话题的探讨深化了认知科学的发展。


   (2)该研究为传统语法层面的研究注入了认知新视角,为探索人类语言的认知基础开创了新的界面,也反映了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本书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结合大量的英汉语料,探讨了词序的象似性、词汇空缺、话题与话题构式、焦点与焦点构式、左位移构式、双主语构式、关系小句、移情八类语言表现形式背后的认知机制与理据性,见解独到而深刻,澄清了英汉语关于这几类语言结构研究的模糊不清。如对话题的研究,功能语法角度、形式语法角度和结构语法角度存在较大的分歧, 而从认知角度将话语层面上的话题视为一个参照点,是谈论的出发点,是陈述的对象,是句子所关涉的对象,解释了话题的认知机制。最后,该书对这八类语言现象的认知研究关涉到词汇、句法、语义、语篇、语用的不同语言层次中人类认知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展现了认知语言学强大的解释力和广泛的研究触角。


出版信息

作者:文旭

书号:978-7-03-041908-8

价格:68.00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9月(第1版);2016年1月第三次印刷

编辑:常春娥

编辑邮箱:changchunereal@163.com

changchune@mail.sciencep.com


内容概述

第1章 绪论     本章首先介绍了认知科学的核心思想及其诞生意义,阐明认知科学的研究离不开语言学,语言的认知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最后,概述了认知语言学范式的研究目标、哲学基础、工作假设、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

第2章 范畴和范畴化     本章首先强调了范畴和范畴化研究的意义:范畴化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语言学家需要用范畴来描写研究对象,而范畴化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认知语言学的诞生。其次,回顾了颜色范畴化研究:颜色词的中心--边缘和焦点色优先地位的两大特征的发现揭开了范畴化典型理论研究的序幕;范畴化经典理论存在的不足以及典型理论对其发展,认为典型理论为解释语义模糊性提供了认知基础。范畴可以出现在内包(inclusiveness)的不同层次上,其层次问题对英语写作也具有很大启示。

第3章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本章论述了概念隐喻的四个基本要素:始发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探讨了常规隐喻,死隐喻,新隐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的系统性,并探析了同一目标域的两个概念隐喻之间的连贯以及多个概念隐喻之间的连贯等问题。同时,本章研究认为概念隐喻具有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其具有很大的解释力,可以用于解释词语新意义的产生、句法规则、语音语调和语篇现象。

第4章 概念转喻的分类及认知理据     本章分析了概念转喻的邻近性,并应用ICM理论对转喻认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探索,指出转喻的分类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转喻的本质、工作原理及其功能,有助于在语言研究中对转喻现象做出深入剖析。最后,探讨了整体ICM与部分的转喻关系及其认知理据,整体ICM中部分与部分的转喻关系及其认知理据。

第5章 认知识解及其维度    本章首先论述了语义的认知语言学涵义,并从识解及其维度(包括详细程度、视角、勾勒、心理扫描等)的角度,结合具体实例,如词语及句法结构的语义问题,指出语言学不是对语言内部的一种自主的解释,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的工具。

第6章 语言中的图形--背景    本章从图形--背景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语言学涵义及其在“语言空间”结构和“时间事件”结构中的现实化。作者在大量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第7章 词序的象似性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词序的象似性现象,指出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与认知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的相似。作者通过对英语中凝固词的词序问题的研究,指出词序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受图象序列原则、与说话人接近原则、邻近象似原则、文化规约象似原则的支配。

第8章 词汇空缺的发现程序和认知理据    本章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通过英语语料分析证实语言中确实存在词汇空缺和语言表征差异,并从心理突出(psychological salience)、感知突出(perceptual salience)和典型突出(prototypicality)三个认知因素角度分析了词汇空缺的认知理据。最后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词汇空缺与语言演变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存在的历时原因。

第9章 话题与话题构式    本章从认知的角度对话题进行了界定,认为话题是一个参照点,是谈论的出发点,是陈述的对象,是句子所关涉的对象。作者批判地指出以往从语义、句法和话语功能角度对话题性质总结的分歧,而话语性质并不是确定话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并认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把话题看成是一个认知范畴,有典型性和非典型之分,更加合理。最后,本章探索了英语中六大类型的话题化手段,包括前置、前置+倒装、主语重复、分裂句、复指重现、前置+do,以及汉语中两大类话题化手段:前置;添加标记语。前置是汉语话题化最基本的手段。

第10章 焦点与焦点构式    本章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首先界定焦点为新信息的重心,是说话人最想突出的部分。焦点是一个范畴概念,典型的焦点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焦点是信息的重点所在;2)焦点是说话人所要强调的;3)焦点在认知上最凸显;4)焦点通常位于句尾。其次,作者根据不同的维度将焦点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自然焦点,信息焦点、语义焦点、对比焦点、心理焦点等。最后,基于焦点的性质和类型,探讨了焦点化的四类主要形式:1)语音;2)标记词;3)语序;4)句法结构。焦点化手段最终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

第11章 左位移构式    本章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结合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方面,归纳出左位移构式具有的八类重要特征。其次,作者从语用和语篇的角度总结出左位移构式的六大功能:1)起强调作用;2)可以标记新的话题,预示另一个话轮的到来;3)标记一个新的信息单位;4)标记对比;5)语篇衔接功能;6)夸张作用。最后,在区别左位移构式和话题化构式的差异的同时,指出左位移构式产生的认知基础是识解中的凸显方式,其认知前提主要是为了强调。

第12章 双主要构式    本章首先阐明汉语既有主语,也有话题。主语和话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现在不同的语言层面上。主语是语法结构部分,话题是一个语篇概念。其次,在认知语法框架下,分析得出双主语构式是一个“参照点结构”(reference point construction)。其中的NP1是一个“参照点”, NP2为“内主语”。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探析了英汉语双主语构式的认知理据。

第13章 关系小句    本章在认知语法的框架下,以汉语为语料,探讨了关系小句的限定性与非限定性问题,发现其限定性与非限定性的区别主要是说话人赋予关系小句和中心语小句的地位关系。关系小句与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较为复杂。关系小句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句法特征:1)关系小句中成分的“中心语”化遵循“可级性等级”;2)中心语的省略是一个语用语法化的过程,其认知因素就是由于中心语过于凸显;3)中心语有时还涉及右移位问题。最后,作者指出关系小句主要具有限定功能和描述功能。

第14章 移情及其认知解释    本章首先论述了功能句法中的八个移情原则。其次,运用移情原则分析了汉语句法结构中的移情现象、并指出了只根据移情原则单从句法结构去分析语言中的移情现象的不足,最后,分析了部分移情原则的认知机制,认为语言中的移情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据性。

第15章  余论: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语言学  本章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论述了大数据时代认知语言学研究涉及的研究对象的多样化、语言认知科学化、研究方法数据化等全新局面。大数据会给认知语言学带来方便,但也会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

作者简介

        文旭,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获得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首席专家;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主编;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副会长,西部地区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重庆市外文学会会长。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或教材20余部。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及外语教育。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人类认知之谜

 1.2  认知科学

 1.3  认知语言学

       1.3.1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1.3.2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

       1.3.3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1.3.4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1.4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范畴与范畴化

 2.1  范畴与范畴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2.2  颜色范畴化的启示

 2.3  范畴化的经典理论

 2.4  范畴化的典型理论

 2.5  典型理论对语义模糊的解释力

 2.6  范畴化的层次问题

第3章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1  引言

 3.2  概念隐喻的四个基本要素

        3.2.1  始发域和目标域

        3.2.2  经验基础

        3.2.3  映射

 3.3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

        3.3.1  常规隐喻、死隐喻与新隐喻

        3.3.2  结构隐喻的系统性

        3.3.3  方位隐喻的系统性

        3.3.4  本体隐喻的系统性

 3.4  概念隐喻的连贯性

        3.4.1  同一目标域的两个概念隐喻之间的连贯

        3.4.2  多个概念隐喻之间的连贯

 3.5  结束语

第4章  概念转喻的分类及认知理据

 4.1  引言

 4.2  转喻的邻近性

 4.3  传统修辞学对转喻的分类

 4.4  转喻的认知语言学分类

        4.4.1  整体ICM与部分的转喻关系及其认知理据

        4.4.2  整体ICM中部分与部分的转喻关系及其认知理据

 4.5  结束语

第5章  认知识解及其维度

 5.1  引言

 5.2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涵义

 5.3  识解及其维度

        5.3.1  详细程度

        5.3.2  视角

        5.3.3  勾勒

        5.3.4  心理扫描

 5.4  结束语

第6章  语言中的图形一背景

 6.1  引言

 6.2  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及其语言学涵义

 6.3  “语言空间”结构中的图形和背景

        6.3.1  拓扑空间方位中的图形和背景

        6.3.2  投影空间方位中的图形和背景

 6.4  语言“时间事件”结构中的图形和背景

 6.5  结束语

第7章  词序的象似性

 7.1  引言

 7.2  图象序列原则

 7.3  与说话人接近原则

 7.4  邻近象似原则

 7.5  文化规约象似原则

 7.6  结束语

第8章  词汇空缺的发现程序和认知理据

 8.1  引言

 8.2  词汇空缺的发现程序和语言表征

 8.3  词汇空缺的认知理据

 8.4  词汇空缺与语言演变

 8.5  结束语

第9章  话题与话题构式

 9.1  引言

 9.2  有关话题的一些讨论

 9.3  话题的界定与性质

 9.4  话题化及其手段

 9.5  结束语

第10章  焦点与焦点构式

 10.1  引言

 10.2  焦点的界定与性质

 10.3  焦点的类型及其性质

 10.4  焦点与预设的关系

 10.5  焦点化的手段

 10.6  结束语

第11章  左移位构式

 11.1  引言

 11.2  左移位构式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11.3  左移位构式的功能

 11.4  左移位构式的认知分析

 11.5  结束语

第12章  双主语构式

 12.1  引言

 12.2  对双主语构式的不同解释

 12.3  双主语构式的认知分析

 12.4  双主语构式的认知理据

 12.5  结束语

第13章  关系小句

 13.1  引言

 13.2  关系小句的限定性与非限定性问题

 13.3  关系小句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

         13.3.1  关系小句与有定中心语

         13.3.2  关系小句与无定中心语

         13.3.3  关系小句与非指称中心语

 13.4  关系小句的句法特征

         13.4.1  句子成分的关系化

         13.4.2  中心语的省略

         13.4.3  中心语的右移位

 13.5  关系小句的功能

 13.6  结束语

第14章  移情及其认知解释

 14.1  引言

 14.2  功能句法学中的移情原则

 14.3  移情原则给汉语研究的启示及其评价

 14.4  移情原则的认知分析

 14.5  结束语

第15章  余论: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语言学

参考文献


上海语言学通讯

一起分享学术的点滴

微信公众号ID :LingForum

上海语言学通讯

上海语言学通讯关注语言文学研究。主要收集发布1国内、外英语语言文学的学术会议、研修班讯息;2上海高校学术讲座;3学术期刊和学术观点推送。近期推送的特色栏目是读书小札和新书推荐,欢迎作者和出版社赠送样书。业务洽谈、文章投稿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公众号左上角小人图标--“查看历史消息”


 

责任编辑/ 王峰

图文编辑/ 孙方燕

阅读原文/ 亚马逊购买链接

本文推送/ 上海语言学通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