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郭鸿杰:基于语料库的加拿大英语和英国英语强化词变异比较研究

上海语言学通讯 语言学通讯 2021-03-17

 新书推荐 

上海语言学通讯一直推荐优秀的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学研究最新著作。本期我们推荐的是上海交通大学郭鸿杰教授的新著,该课题的阶段成果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这本书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特此推荐!本文系交大外语(交大出版社外语分社)公众号与上海语言学通讯联袂发布。


语言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变异性”(variability)。我们每次说话时,都会做出选择,这些选择会影响到我们使用的语言,也会影响到其他说话者的语言选择。Sapir(1921:38)说过:“每一条语法规则都有例外”。因此,变异(variation)已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语言共识。然而,在以往语言学的论著中,关于语言变异讨论的研究文献较少,或者“仅仅是给予某种程度上的注解”(Walker, 2010:1)。变异性甚至还被认为是“语言材料的一个负面的特征,语言学理论似乎只关心脱离了变异的语言结构的规律性”(徐大明,2006:2-3)。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1927—  )一般被认为是变异学派(variationist school)的创始人。20世纪60年代,由拉波夫开创的语言变异和变化(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又作linguistic variation and change,均缩略为LVC)研究蓬勃兴起,这种研究范式对于当时重视形式规则研究的传统语言学来说是一次重大的革新。变异社会语言学派(variationist sociolinguistics)发展了一套有关语言变异的完整的定量研究范式,该范式试图将变异融入语言的科学研究中去。因此,变异语言学成了社会语言学理论中最具生命力的分支之一。

变异学派的核心思想是,语言是一个有序异质体(orderly heterogeneity) (Weinreich、 Labov & Herog,1968),即通过分析言语社区言语社区也称为“言语社团”、“言语社群”、“言语共同体”(游汝杰,2014)。(speech community)中语言变异与各种语言因素(如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用等)、社会因素(如性别、社团、社会阶层、种族、年龄、地域、话语风格等)、心理认知因素等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语言扩散(language diffusion)的社会机制,从共时的语言变异中去分析语言运用的规则,并探究语言历时演变的规律。变异社会语言学理论打破了传统语言学一向只关注静态、自足的语言系统和语言规律的做法,重视对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下语言动态的实地考察,强调对语言的社会属性的特别关注。正如徐大明、张璟玮、王虹(2008:1)所言,“语言结构系统以及语言的社会环境的互动是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变化的先决条件”。

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形式上的变化,且该变化未引起语言意义上的(明显)变化。变异语言学认识到了形式和意义之间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对称关系,一种语义范畴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一种形式亦可能会表达几种不同的意义。这钟“形式—功能”的不对称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分析应该考虑这种本质属性,而不是试图忽略它(Labov,1972)。变异会在不同的语言层面上表现出来,包括音系、词汇、形态、句法、文字、语篇、语用等层面。“量是人们认知世界、把握世界和表述世界的重要范畴。在人们的认知世界中,事物(包括人、动物、事件、性状等)无不含有‘量’的因素”(李宇明,2000:30)。而在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量范畴中,程度量是一个重要的量性语义范畴(张亚军,2003)。不同语言或同一语言内部对程度量(intensity),即“个体/事物的属性或性质存在程度上的差异”的表示方式也非常丰富(罗琼鹏,2015:25)。在语言中标记量范畴的一种“最普遍与最复杂”的语法手段就是强化词(intensifier) (Labov & Waletzky,1967),比如英语very, so, real(ly), quite, pretty, extremely, considerably, exceptionally, awfully, highly, seriously, perfectly, kind of, somewhat, sort of等,现代汉语中的“很”、“挺”、“特(别)”、“好”、“非常”、“真”、“多(么)”、“相当”、“老”、“怪”、“颇”、“十分”、“有(一)点(儿)”、“一点(儿)”等。

强化词是副词家族中的重要次类,使用频率非常高。鉴于英语强化词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学界仍缺少一个统一的术语(terminology),如表1.1所示。


表1.1  英语强化词术语名称一览

  

事实上,程度量的内涵或数值带有一定的连续性、模糊性、复杂性,所以有关强化词量级(scale)的分类标准也一直聚讼纷纭。本书所讨论的强化词主要包括极量词(maximizer)和高量词(booster)两大类,统称为强化词,以尽可能去避免研究中的分歧和异见。

一方面,强化词具有区别于一般副词的共性特征,即多样性与色彩感(versatility and colour)、变化迅速(capacity for rapid change)、新旧更替快(recycling of different forms)(Tagliamonte, 2008:362);另一方面,强化词家族内部成员之间又具有相互区别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各个成员在词频分布、搭配方式、语义语用、句法功能以及性别、年龄、地域等社会特征方面存有诸多差别,而且彼此之间形成了竞争机制。因此,通过对强化词系统内部的共时变异特征和历时流变事实进行撷取、归纳和分析,能够最直接、最迅速、最生动地透视词汇语义嬗变和语法更新的一般规律。

强化词研究的滥觞推溯到20世纪初Stoffel(1901)、Borst(1902)以及Fettig(1934)等学者的论著(转引自Calle-Martín,2014)。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对强化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描写和微观分析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涉及强化词的范畴特征,包括强化词的性质、范围、分类、句法功能等因素;后者则是对个别具体的强化词所具有的个性特征进行个案分析或者比较不同强化词之间的共性和差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兴起,各种基于海量数据的大型现代英语语料库纷纷创建,不仅为强化词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研究便利,而且为某些研究问题的多维度、多视角分析和解释提供了有价值的佐证。越来越多的语料库驱动(corpus-driven)的英语强化词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Quirk et al., 1985;Peters,1994;Méndez-Naya,2008;Xiao & Tao,2007; Brinton & Arnovik,2006;Macaulay,2006)。这些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强化词的历时流变,语义、搭配、句法、语用语篇等层面的共时变异,和强化词使用密切相关的社会变项(如性别、年龄、地域、教育程度等)多因素分析,跨语言对比等本体研究,而且在面向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缩略为SLA)或外语学习(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缩略为FLL)(Lorenz,2002)以及强化词的翻译应用研究也有一席之地(Baños,2013),不一而论。研究视角既有宏观层次上的共性概括,又有微观层次上的个性分析。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成果对于社会语言学、方言学、语法化、语言对比等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作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强化词的变异和变化研究一直是拉波夫范式下的变异社会语言学关注的热点,可谓是方兴未艾Tagliamonte & Roberts,2005;Ito & Tagliamonte,2003;Rickford et al., 2007;Tagliamonte,2008)。

本研究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依托真实语境下的加拿大英语和英国英语口语语料库,在内容上真正实现根植于语言事实的泥土,采用变异社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比较分析法(the comparative method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Baldi,1990;Poplack & Levy,2010)的分析框架,对强化词系统内部的聚合特征和组合变异进行分析论证。具体来说,本研究将分析比较加拿大英语和英国英语变体下强化词系统在共时层面彰显的共性和个性特征,聚焦very、 pretty、 really、 so等几个传统强化词的句法功能、搭配模式、使用频率以及制约(constraint)机制上所呈现出来的语法化特点。同时,较为全面地描写了英语强化词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特征。本研究还将结合先前的强化词研究,追根溯源,以期从历时的视角考量强化词的动态化和竞争性特点。因此,从整体上看,本研究采用了融合时间、空间、功能于一体的“三维语境网络”语言变体研究思路(潘章仙,2005)。

Haspelmath(1997:7)指出,世界上的自然语言虽然结构殊异,但具有相似的特点、共同的内核和共通性语法,这个语言事实也体现在强化词系统中。因此,本研究也尝试着从跨语言对比的视角,把英语强化词的研究结果和现代汉语稍作比较,旨在“发现相同、相似、相关的语言现象背后的共同特点、共性规律”(原苏荣,2008:64)。

全书共分为6个章节。第1章为绪论,简要陈述了研究的动机、强化词的界定、特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和总体框架。第2章主要从历时、共时、应用3大视角对相关的研究背景进行梳理,包括对“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缩略为WE)变体、加拿大英语的特点、强化词的界定和分类以及研究态势的回顾和述评。第3章为研究方法,内容包括在对前辈先贤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本书着重回答的关键问题、介绍变异理论以及分析框架、阐述语料特点,并对语料编码的原则和步骤加以详细分析。第4章为研究结果。第5章从强化词的历时衍变、共时差异、语法化特点以及研究价值等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同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第6章为结论。

  

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和耙梳,本研究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希望能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都有所拓展和突破。这些研究问题包括:


第一,加拿大英语和英国英语变体中强化词系统各自呈现出哪些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异特征?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小问题:

    (1) 强化词与形容词搭配构式的变体差异如何?

    (2) 强化词系统内部聚合模式的变体差异如何?

    (3) 强化词系统成员的多样性有哪些变体差异?

    (4) 最核心的强化词在两种变体内部是否一致?

    (5) 和先前相关研究相比较,同一个变体下的地域变体之间(intravarietal),或不同语体之间,强化词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模式呈现哪些共性和差异?


第二,影响英语强化词系统变化和变异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哪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小问题:

    (1) 英语强化词呈现出哪些语义、语用、句法特征?

    (2) 英语强化词使用的性别差异如何?

    (3) 英语强化词使用的年龄差异如何?

    (4) 英语强化词使用的教育程度差异如何?

    (5) 英语强化词使用的地域差异如何?

    (6) 不同社会变项之间对强化词变异的制约作用是否存在交叉影响?比如性别和年龄之间、教育程度和年龄或性别之间?


第三,英语强化词系统的共时变异机制如何映射其语法化强度和趋势?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小问题:

    (1) 英语核心强化词的共时变异模型在加拿大英语变体中表现如何?

    (2) 英语核心强化词的共时变异模型在英国英语变体中表现又如何?

    (3) 在加拿大英语变体和英国英语变体中,多元回归模型参数(制约因素、制约层级、变异范围等)表现出哪些共性和差异来?

    (4) Really和very的多元回归模型有何共性和差异?

    (5) 在进行中的变化(change inprogress)中,是什么推动了英语强化词的语法化进程?


更多精彩内容,识别二维码关注购买信息。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1科研助力| 上海语言学通讯博士文库书稿征集

2新书推荐| 委婉语研究

3新书推荐| 英语修辞复合词释义的结构基础

4学术观点| 《礼貌新解》导读

5学界新闻| 好书推荐:“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

6新书推荐| 《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的句法研究》(张庆文)

7新书推介| 翻译文学对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影响(杨淑华 著)

8新书推荐| 葛浩文和他的中国文学译介(孙会军)

9新书推荐 | 景晓平:语用学视角下的新闻转述研究

10新书推荐丨原版现代语言学丛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