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小札|张辉、邸伟超 Making Intelligence More Transparent

上海语言学通讯 语言学通讯 2017-02-15


上海语言学通讯----读书小札

本期推荐语

本期上海语言学通讯读书小札栏目给各位介绍张辉、邸伟超(2016)发表在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的一篇论文Making Intelligence More Transparent: A Critical Cognitive Analysis of US Strategic Intelligence Reports on Sino-US Relation


研究内容:本文运用批评性隐喻分析、概念整合理论和话语空间理论,对七篇美国《中美关系战略情报报告》进行了批评性认知分析,探究了报告中的语言策略和认知偏见,诠释了当今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揭示了美国战略思维背后的意识形态特点。本研究将帮助理解或评估美国战略情报报告,并为预估美国长期战略提供参考。

研究过程:第一部分简述战略情报报告的定义、功能和内容:战略情报报告属政治话语,是供政府高层参考的、对特定事件的全面评估,措辞谨慎而有力,包含分析者对战略情报报告的组织材料、概念化和批判性思考。第二部分综述政治话语的研究动态:单一理论无法全面解释政治话语中的语言政策,应综合多种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对政治话语进行多方位考察。第三部分构建研究框架:根据具身认知假设,概念隐喻、心理空间和话语空间皆基于感知觉体验;分析者在概念化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语言策略表明立场、展现意图,或无意识地根据认知偏见歪曲事实、操纵观点,如图1所示:

第四部分简述本研究采用的数据。第五部分是本文的分析论证。首先,作者采用隐喻识别程序(MIPVU)对七份战略情报报告关键词表进行分析,归纳出三类使用频率最高的隐喻,分别为舞台隐喻(680例,占43.6%)、旅行隐喻(478例,占31.6%)和建筑隐喻(399例,占24.8%),并依次考察了若干高频关键词在隐喻构建中的作用,如在舞台隐喻(国家是舞台演员)中,关键词rolepositionact强调一个国家在国际社区中具有特定身份。意识形态特征影响隐喻使用,美国战略情报报告通过舞台隐喻对各个国家进行身份构建,作为国家的自我面临着众多他者(别国)的威胁,反映美国单极世界的战略思维。舞台隐喻通过界定美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引发决策者忧虑,从而说服其采取相应措施。

其次,作者讨论了报告中两类重要关系的压缩情况。为预测未来局势,分析者根据历史有意识地整合时间与变化关系,高估事件原因与效果,或依偏见进行角色和值的转变。作者分析了例(20)中的概念整合网络,如图2所示:


(例20China is a truly global actor, with interests and influence far beyondAsia. It is both shaping and being shaped by nations, institutions, andprocesses all over the world. China is not yet a global power but it willeventually get there, depending on one’s standard of measurement. And by thetime China gets there, the concept of being a “global power” will likely have avery different meaning from the pre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n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在上述概念整合网络中,整合1与整合2包含不同角色(全球演员与未来全球强国)的相同值(中国),整合3与整合4包含不同角色(当今全球强国与未来全球强国)的相同值(美国)。从整合1到整合2,中国经历了角色变换,形成新创结构,暗示着中国在将来一段时间的崛起;而从整合3到整合4,美国从现在到未来持续变化,考虑到中国的崛起,美国甚至具有相对削弱趋势;整合2和整合4为类比关系,通过预测未来中国可能成为另一个全球强国,单极世界便发展为多极世界,使决策者将目标国家锁定为中国,并敦促其打破平衡以保住美国霸主地位。

最后作者运用话语空间理论分析了报告中的道义情态与知识情态。道义情态不仅展示出美国对作为国家自我的强烈保护意识,更强调自我的正确和他者的错误。作者分析了例(21)中的道义情态,用图(3)表征:


(例21The goal of the policy (combining containment with engagement) would be tosharpen the fundamental choice China’s leadership faces — cooperation with thecurrent international system as opposed to challenging the U.S. world role andpursuing regional hegemony — by presenting the alternatives starkly. Inparticular, it would seek to persuade China to avoid the mistakes of WilhelmianGermany in the period leading up to World War I.

以自我(政策、当今国际系统和美国)为中心,分别向左右轴线(从过去到将来的时间轴)、前轴线(道义情态)和上轴线(空间)延伸而构建的话语世界表征了美国对一战中德国以及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德国和中国远离正确的道义中心,强调这两个国家的过错,并暗示中国要么向道义中心移动(同美国合作),要么朝道义尽头移动,和当年德国一样进行区域独裁统治,并成为美国的挑战者。美国的道义情态反映其以自由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特征:美国视保护全球自由为己任,并有义务维持全球秩序。分析者基于上述意识形态,构建相应道德准则,从而向决策者施加道德负担,间接影响其决策过程。作者还指出,意识形态是社会认知的一种形式,可通过运用语言策略和认知偏见达到影响意义建构的目的。

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归纳了三种理论对分析战略情报报告的贡献,现用表格展示如下:

理论

批评隐喻分析(CMA

概念整合理论(CBT

话语空间理论(DST

语言策略

概念隐喻

概念整合网络

话语世界

认知偏见

作为国家的自我受到其他国家的威胁

作为国家的自我必须警惕其他国家的崛起

作为国家的自我是正确的道义中心,其他国家是错误的

主要功能

说服(perusation

预测(prediction

定位(poistioning

分论点1

舞台隐喻:界定美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奠定相应政策基础

压缩概念整合网络中的重要关系:时间、变化(歪曲)

致使-效果(高估)

道义情态:基于意识形态,定义分析者道德准则,向决策者施加道德负担

分论点2

旅行隐喻和建筑隐喻:强调其他国家的发展对美国的威胁,说服决策者对其实施相应政策

概念整合网络中的角色-值移动与类比-反类比(锚定效应)

认识情态:正当化可能事件,说服决策者接受提议;歧义化不确定事件,即同决策者偏见一致,影响报告效力

启示:1.理论框架的创新拓展了解释辖域,增强了论证效度。本文研究思路环环相扣,三种理论对应报告中三类主要语言策略,进而有意或无意地形成、强化认知偏见,并在意识形态的主导下构建出相应策略。

2. 语料库方法与几何矢量模型的结合体现了作者研究对象的深刻理解与多维处理。作者选取了三种理论的常规研究范式,概念隐喻用语料库,而概念整合网络和话语世界则作图。作者并未依次运用三种理论分析同一篇战略情报报告,而是将七份报告建立为小型封闭语料库,既观察了一般,也描绘了特殊:通过提取关键词表研究能体现基础性与趋势性的概念隐喻和情态助动词,通过选取报告原文深入考察其概念整合网络和话语世界构建情况。

3. 根据文献综述,作者主要运用既有理论模型分别考察美国战略情报报告的认知机制和认知方式,概念隐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机制为其他语言策略与认知偏见提供语义基础,同样,概念整合与话语空间都是认知机制统领下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投射,其识解势必牵涉框架语义和意象图式等,既然概念隐喻是认知机制,而概念整合和话语空间是认知方式,那么是否能将隐喻投射图式、概念整合网络图式以及话语世界图式结合,形成新的图式?还有,战略情报报告中是否存在概念转喻这一语言策略?概念转喻对于决策者起到什么作用?

4. 作者强调,批评隐喻分析、概念整合理论和话语空间理论并非各自独立,三类理论对于研究语言表达而言具有互补功能:对于隐喻性表达可结合批评隐喻分析与概念整合理论,而对于非隐喻性表达,则可借助概念整合理论和话语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虽饱受争议,但可为理论框架或模型的糅合、建构提供方法论参考,单一理论无法全面解释的可以考虑加入第二种甚至第三种理论,而这些理论之间的关系则通过概念整合在一起,研究者既能提取这些理论的共同特征(如本文作者发现三种理论皆基于具身认知),也可区分这些理论对研究对象起到的不同功能,若纯理论无法提供更全面的解释,则需引入语言外的因素作进一步探讨,如社会、文化等。

5. 批评性认知分析将批评性隐喻分析、概念整合理论和话语空间等理论扩展到政治话语,通过综合话语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将研究目标落实到国家身份建构、战略情报说服策略、意识形态解析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上,为认知隐喻研究和话语分析带来新的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作者:上海语言学通讯读书小札栏目编辑

广西民族大学胡晋阳)

上海语言学通讯【上海语言学通讯】公众号由新浪微博@珞宾王 电话13917738016负责更新。主要收集发布1全国范围内英语语言文学的学术会议、研修班讯息;2上海各大高校的英语语言文学的学术讲座;3学术期刊和学术观点推送。我们也可以协助各地外国语学院邀请专家来讲学和科研指导。欢迎大家在平台留言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历史消息”

学习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快乐


欢迎关注!

上海语言学通讯



学界新闻|推荐阅读

【征稿出书】语言学专著出版征集令(上海交大出版社)

学界新闻|《外语教学》2016年第4期目录

【学界新闻】《外语教学》 2016年第3期目录

【学界新闻】2015年《外语教学》总目录及载文分析

【学界新闻】《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总目录

【学界新闻】北大中文核心外语类学术期刊排名

【学界新闻】2016年国家社科公布名单(语言学+文学+翻译)

2016年国家社科青年项目(语言学+文学)

【学界新闻】2016年国家社科西部项目(语言文学相关课题整理)

【学界新闻】2016年教育部人文项目立项课题(语言学)

【学界新闻】2016年教育部人文立项课题(文学研究)

【学界新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语言文学项目)

读书小札|推荐阅读

【读书小札】 实证类研究语步设计与相关分析SPSS统计软件操作视频

【读书小札】融入大生态的文体学超学科研究 ——张德禄教授《英语文体学重点问题研究》

【读书小札】徐盛桓教授:身体-情感语言表达研究

【读书小札】《语篇研究跨越小句的意义》之“语篇格律”

【读书小札】语义波理论及其在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和建构中的作用

【读书小札】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典范:读廖七一《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

【读书小札】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剧汉译本中“使”字句应用的研究

【读书小札】党争胜教授谈“民族文化词的翻译问题探微”

【读书小札】追古溯今、放眼世界:王宁教授谈全球化时代的翻译及翻译研究

【读书小札】学术英语之语法选择

【读书小札】Metaphor in Culture:LIFE IS A SHOW in Chinese

【读书小札】语言哲学三问

【读书小札】后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悖论与阐释

读书小札| 从“血缘伦理”到“契约伦理”:司各特小说《中洛辛郡的心脏》中的伦理观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