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云纱制作全过程,难怪它珍贵如黄金

话说佛山
2024-08-31


香云纱 (Gambiered Guangdong Silk) 是从古至今制作最繁复、价格最昂贵的丝绸制品,中华民间手工艺的瑰宝。


有别于其他「精雕细琢」式的独立手工技艺,制作香云纱是集体劳动的艺术。在今天,一间作坊需要数十名工匠同时操作,才能保证一匹面料的顺畅生产。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单项工艺的经验和技巧,更涉及到环环相扣的协作配合。


香云纱另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制作不是封闭式的,而是与阳光、泥土、植被、河水等自然元素密不可分。不可控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香云纱生产的周期与产量,这也使我们接触到的成品更加珍贵。


尽管早在十年前,香云纱制作工艺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时至今日,对于它的传承者而言,依然有太多的心酸与无奈——高强度的劳动,使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参与其中,气候的变动使生产工时无法保障。此外,因为缺乏足够的了解,也使得当下只有少数人能够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这所有的问题,都有待着全社会的关注。


七月,「昆岫工坊」再一次探访香云纱原产地,与工匠们共同体验了香云纱完整的制作过程,记录了他们真实的劳作画面。






从中草药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中提取红褐色颜料的历史可上溯1700年之久。最初岭南人发现,用薯莨汁浸泡渔网,可使之更加坚固,后又用来为皮革、鞋靴染色。随着明清时期广东丝绸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用薯莨汁浸染后的丝织品,即成为我们所说的香云纱。



品质上乘的野生薯莨多采于两广地区。无需人工种植,是纯天然的大地馈赠。现在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买到薯莨,多为药用,有活血、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工匠们长期与薯莨接触,皮肤光滑细腻,蚊虫不咬。







把已准备好的绸缎放入浸莨用的水槽中,用最浓的薯莨水(称「头过水」)浸过绸面,并不断用手翻动。其浓度比例,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师傅才懂,他们根据每天工作的进度和数量,随时调节薯莨汁的浓度,这种调配全凭常年积累的实践经验。












香云纱制作需涉及到13项纯手工操作,其中,以「晒莨」一环最为关键,却也最为辛苦。七月里炎热的正午,太阳流火,正是办公室里的人们躲避酷暑的时分。但对于制作香云纱的工匠们而言,这是每天最重要、最宝贵的工作时段。


充足的日光,不仅提高了晒场上布料吸收薯莨汁液的速度,也加快了晒莨工作整体的操作频率。匠人们约每20分钟即要完成一匹布料的晾晒,每人需同时操作十余匹面料——这一匹刚刚铺展开来,那一匹已经等待收敛。劳动强度大,且无法停歇。











绸匹晒干后,用桶盛莨水喷洒到绸匹上,如是重复好几遍,使染色更均匀。洒莨水的工匠有点像杂技演员,表演着某种行进间扎马步的功夫。洒莨水后还要用蒲叶帚扫匀,工匠像手着画笔一样,在天地之间创作,画面颇有意境。















面料在草场铺开后要用竹竿固定。待日晒充分,经验丰富的匠人将竹竿收回。只需用脚向上一踢,竹竿即被纳入臂弯,被称为「踢竹」。轻巧的技术背后,是反反复复的辛苦训练。







整个晒莨场上可同时操作的布料最多可达百匹,每一匹长度在20米上下。要在短时间内铺展与收纳数量与体积如此庞大的布料,且要保证整齐,全仰仗「卷绸」的工夫。力量、速度、幅度,都需依靠经验。展开的布料在匠人的操作下,只需十几秒,即被重新折叠齐整。







「涂泥」也称「过乌」。如果说浸莨与晒莨,凭的多是对「火候」的把握与手上的功夫,那么「涂泥」所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体力。入行不久的年轻工匠,最先接触到的多是这一环节。







用硕大的笔刷沾取搅拌均匀的河塘淤泥,只十几秒钟,河泥即均匀覆盖布料。这时,以七八个轻壮男子为一组,按照统一的节奏,将布料抬起,而后快速奔跑至指定的地点摊开。若是慢了,河泥会在凹曲的布面流动,导致颜色不均匀。待这组人把涂好泥的绸缎摊开,又要马不停蹄地回到原位,因为另一组已经涂完下一匹准备奔跑。



「涂泥」的画面有着近乎集体舞蹈般的张力。因为是讲求配合的多人操作,只要一个人跟不上节奏,整体的节奏都会被打乱,所以休息时间也要统一。对人的体力、耐力均有要求,十分辛苦。一个流程下来,奔跑的长度几乎可以用千米计算了。







涂泥后的绸缎需再晾晒半小时,期间泥土中的矿物质与面料充分融合,而后以「卷绸」回收(如上文),被运至小河边。年轻的匠人们跳入河中,将剩余的河泥(此时已呈粉状)洗净。



要在最短的时间将数十块长达20米的面料完全浸泡与搓洗,需要的仍旧是速度和力量。河中水花四溅,匠人们熟稔的操作像极了另一端舞蹈。健硕的臂膀裸露着,完全湿润,已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河水。


洗涤后的香云纱需再经过约30分钟的晾晒。此时香云纱黑色的一面已然显现。河泥中的矿物质,使为面料增添了如陶一般的光泽,成为香云纱织物的正面。










刚刚制作好的香云纱需存放3—6个月后,才能进行后续操作。加上每年为数不多的生产时段,一匹香云纱从开始制作到投入使用,需耗时近一年。漫长的生产周期往往使许多想要生产香云纱制品的品牌与厂家望而却步。





从凌晨到傍晚,一整天的劳作结束。工匠们清洗身体,围坐一桌。一瓶冰镇啤酒是劳动之后莫大的享受。吃的虽是粗茶淡饭,但桌上其乐融融。不可晚睡,明日开工又是辰时。高强度的劳作就这样日复一日,最终变成他们平淡的生活。












在以环保与文化为趋势的今天,这种逆工业化而存在的纯天然面料,依然屹立在人文与时尚的舞台上。价值不菲的香云纱,无论是原料、工艺,都有着其他丝绸制品不可比拟的价值,但这背后最为昂贵的,永远是这些朴实、勤劳的工匠们。如何让他们的劳动成果更好地体现价值,如何使他们通过手中的技艺过上更好的生活,是当代社会需要思索与努力的方向。





穿上香云纱走路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因此又被称作“响云纱”。香云纱独产于广东佛山及周边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染色技艺,以及凉爽宜人、轻薄柔软等特点享誉海内外。

三洗九煮十八晒制成香云纱


香云纱的染整技艺即晒茛,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茛汁对丝绸织物染色的工艺。晒茛工艺流程十分繁复,完全靠手工制作。须经过坯绸准备、浸薯茛水、晒茛、封茛水、煮炼、过河泥、水洗、拉布、摊雾、卷绸、整装入库等14道主要工序。包括浸、洒、封、煮、过河泥、水洗等在内的“三洗九煮十八晒”,要历时15天左右才能完成染色过程。

整个染色过程都是纯手工完成

香云纱的染制讲究很多。晒茛受阳光影响极大,7月到8月上旬由于日照强烈,气温过高,所晒纱绸会变硬发脆,不宜开工;11月后因北方干燥的季候风南下,也不宜晒茛。因此,一年内只能在4至10月制作香云纱。



洒、封、煮过程中薯茛水的浓度,完全靠工人的经验来掌握调整。纯手工晒出来的香云纱,每一匹都不一样,这也是香云纱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清晨5时,天还没有亮,晒莨厂的工人们已经在忙着过河泥。他们把一匹匹染上薯莨汁的坯绸摊开铺在河泥渠边,把挖来的河泥均匀抹到布料上。涂泥不能涂成弧形,也不能留下拖把或刮板印,工人在来回拖动中非常消耗体力。

晒莨厂的工人凌晨就要起来劳作

“晒莨最忌讳地上有粗砂,丝绸在拉动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磨破。在晒茛之前,工人会把粗砂和其他尖锐的东西都清理干净。”梁珠说,香云纱的生产经常是从凌晨三四点就开始了。新鲜的薯茛汁液通过粉碎机、沉渣池、过滤池、过水槽流入浸染池,工人用双手不停地翻动坯绸,甚至用脚踩,让坯绸充分地吸收薯茛汁。汁液在翻动时不断发出“咕噜噜”的声响。

工人开始晒茛

当太阳渐渐升高,工人开始晒茛。如果见到晒场的草上有露珠,他们要拖着粗布大拖把来回走动把露水吸干净,以免影响坯绸的干燥。洒茛水、封茛水、晒茛,如此周而复始。

工人在洒莨水

过河泥,又叫“过乌”,是香云纱最后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也是最为神奇的一道工序。经过三十多次晒茛,已经变成褐红色的坯绸,经过浸染才蜕变成一面黑色一面褐色的香云纱。

龟裂纹香云纱


  相关链接


春日梁园 非遗潮领

南海顺德“香云纱”之争

在岭南天地睇时装“苏”——翩翩香云纱 浓浓岭南风

来看看央视纪录片《香云纱》!

顺德丝绸纺织业的前世今生

作为纺织业的一哥,广东佛山溢达纺织明确拒绝在外国客户要求声明未采购新疆棉签字

红棉厂首任支部书记周溪舞说红棉丝织厂

六十年代初邓小平来到红棉丝织厂……
曾经的“红棉”,这里一定有你姨妈姑姐叔伯老表在——丹心洁!

讲咗曾经“红棉”,再说曾经“为民”——公记隆丝织厂的浮浮沉沉沉沉落

【适安里今昔】
从潘涌大街、公正市,到公正路,见证佛山人的“牙齿当金使”
各式金银首饰铺、首家女厕在这条佛山老街诞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话说佛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