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佛山石湾佛陶集团,时光一逝永不回,佛陶集团的辉煌只能回味

话说佛山
2024-08-31

网友在石湾佛陶大楼前的感慨


80年代初的石湾


90年代的石湾


昔日石湾鸟瞰


石南大桥开通日


8/90年代的陶城大厦




  回顾佛山建陶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会发现,这个迅速壮大的产业一直是个矛盾体:对外,佛山建陶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行业号召力是其他产业所难以比拟的,企业只要贴上佛山的标签就能获得对应的产品溢价;对内,佛山建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更加细分的地域性,不同区域的企业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交织出一个建陶江湖,让这个经历曲折的产业更具故事性。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回顾和梳理佛山建陶的发展脉络,能够对产业未来发展之路有更清晰的解读。

2019佛山(潭洲)国际陶瓷与卫浴产品展览会现场。戴嘉信 摄


星星之火

引进首条自动化生产线拉开工业化序幕

  1980年,44岁的南海人周棣华在佛山市政府工作12年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石湾镇任职。这个调动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当时的石湾镇很穷很落后,周棣华印象最深的是,当年石湾全镇可支配财政只有11万元,既要修马路,又要改造水浸区,困难很大。


  周棣华意识到,要改变这种落后局面,一定要把经济搞上去。时值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千年陶都”的石湾得风气之先,早在两年前,石湾的陶瓷工业公司属下的两家陶瓷厂,就根据香港商人提供的“意大利砖”样品,试制成功了我国内地的第一批彩釉砖。当时用的是几十吨级的手动磨擦压力机,要用匣钵装着砖坯放进窑里烧制,成本很高,利润很低。尽管如此,这次试制成功让周棣华看到了建陶工业发展的巨大机遇,并很快转化为行动。


  1981年,周棣华率领由8名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层组成的考察团,前赴意大利、西班牙展开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他们白天参观,晚上在旅馆凭记忆将工艺路线、草图绘制记录下来。这一个月的经历让周棣华深刻意识到国内陶瓷工业与国际先进同行的差距,他决心要缩小这种差距。但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难题:一个是“洋生产线”的本地化问题,一个是资金问题。


  为了解决第一个难题,1982年,周棣华和技术人员带着两吨石湾使用的陶瓷原料再次来到意大利,把本地原料放进意大利的生产线,结果生产出来的彩釉砖很成功。这让他下定决心,与意大利的唯高公司签约,引进中国内地首条彩釉砖自动生产线。


  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问题,引进这条生产线需要207万美元,并且不包括煤气厂设备。对于当时的石湾来说,要筹集这么多外汇几乎不可能。经过反复协商,最终交易各方决定采取补偿贸易的方式,由港商为生产线付钱,然后石湾用生产出来的产品还债。


  1984年10月,我国首条从国外引进的彩釉砖生产线在石湾利华装饰砖厂一次点火试产成功。中国建陶工业与现代化、国际化的接轨在跌跌撞撞中拉开序幕。


  石湾引入的这条生产线很快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以当时生产的300×300mm彩釉砖为例,成本价在2元左右,出厂价却达到3元多,而且产品供不应求,带动了砖厂效益的大幅提升。砖厂普通员工月薪达到两三百元,而当时政府普通公务员每个月的收入是40-50元。

石湾整线引进我国首条全自动墙地砖生产线。资料图片


  随后五年,佛山市陶瓷工业公司管辖下的陶瓷厂从国外引进的各类自动化生产线陆续投产,迅速打开市场。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各家工厂纷纷对进口技术进行了消化、吸收、改造、国产化,石湾陶瓷产区由此开始腾飞,从原来的十大产区之末摇身一变,成为八大产区之首。


  进入90年代初,随着广东佛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佛陶集团进入了鼎盛时期。最高峰时集团旗下拥有54家企业,员工21000多人,年销值14亿多元,实现税利2.9亿元,占了佛山全市市直工业的三分之一,年产墙地砖占全国总产量的25%。


  转折发生在1995年,在此之前佛陶列入了全国21间境外上市企业名单之一。为了上市,公司组织了大量人力对复杂的产权结构进行梳理明晰,周棣华亲自带队用20天跑了8个国家和地区,对佛陶股进行推介。万事俱备之际,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就在20天时间里,香港恒生指数从1100多点跌到了600多点。这让刚接触资本市场的佛陶集团措手不及,公司最终选择了放弃上市。

如今回过头看,折戟资本市场可能是佛陶集团转向的导火索。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佛陶集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企业经营决策需要层层批复,缺乏效率;前期扩张和筹备上市进行了大量筹资,造成沉重的资金压力,让这家行业霸主发展开始力不从心。


  若干年后,周棣华在接受采访时无限感慨地认为,佛陶集团的衰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给佛山建陶留下的丰厚遗产,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黄金时代。


星火燎原

“奇迹年”里飞起佛山建陶


  上世纪80年代,石湾利华砖厂从意大利引进第一条全自动化墙地砖生产线,不仅开启了国内建陶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也间接改变了南海西樵人萧华的命运。在中国陶瓷界,萧华最初为行业所熟知,是开创了国产陶瓷窑炉自动化生产的先河。但当时的萧华还只是村里五金厂的一名电焊工人。因为合作关系,萧华最早接触到这条著名的自动化辊道窑生产线,并在施工、安装、维修的过程中,逐步熟悉了窑炉的内部结构。


  看到国外自动化生产线效率如此之高,周边许多陶瓷厂也想引进,却因为国外设备价格昂贵以及自身外汇限制而无法实现。萧华从中看到了国产自动化窑炉的机会。因为掌握了进口窑炉的技术参数,萧华和五金厂的其他同事很快设计出了国产自动化辊道窑生产线。虽然与进口窑炉仍存在差距,但费用不到进口窑炉的三分之一,因此备受市场青睐。


   到了90年代初,受市场需求的拉动,佛山的建陶行业迎来了一轮发展浪潮。萧华所在五金厂兴建的窑炉在市场上已经小有名气,当时西樵陶瓷厂的窑炉基本上由他们兴建。五金厂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在窑炉基础上做整线工程,帮助很多企业建设陶瓷生产线,也因此积累了熟练的陶瓷生产线建设工艺。


  几乎在同一时间,南庄镇政府决定筹建陶瓷厂、此前没有陶瓷从业经验的原南庄水利所所长叶德林被任命为总经理。他带着几个人24小时在工地奋战,先是平地基填鱼塘,后来又外出学习经验,边学边干,建起了三条陶瓷生产线,成立了明珠装饰砖有限公司。


  和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本土力量相比,一大批陶瓷技术骨干从国企跳出来自立门户,是那个时代更具标志性的事件。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了支撑公司的快速发展,佛陶集团从全国各地引进了许多人才。当时引进一个技术人才需要同时解决住房问题,费用大约15万元,这对于全国的优秀人才具有巨大吸引力。一直到周棣华退休,佛陶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2200多人,其中高工有20多人,包括了日后创办欧神诺的鲍杰军、科达机电的边程、唯美集团的黄建平、简一陶瓷的李志林、宏宇集团的梁桐灿等,成为佛山陶瓷行业发展的又一支主要力量。


  随着佛陶集团的退场,历史的镁光灯打在了由原佛山市石湾美术陶瓷工艺厂转制而来的鹰牌陶瓷身上。在总经理庞润流的带领下,鹰牌开发出当时中国国内罕有、在国际上也属于前沿水平的大规格瓷砖和用于圆柱及弧面墙壁装饰的瓷砖,成为国内唯一大规模制造一平方米大砖片的生产商。短短几年就有鹤立鸡群之势。


  1995年10月,《庞润流不承认自己大胆》的文章在媒体刊发,让这位以改革著称的企业家名声大噪。1998年鹰牌迎来了企业发展的里程碑,销售额超过11亿元,利润超过2亿元,成为中国首家参加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陶瓷展的企业;1999年,鹰牌陶瓷在新加坡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完成了佛陶未竟的事业,成为首家海外上市的中国建陶企业。

  鹰牌连续15年成为唯一参加意大利博罗尼亚展的中国陶企。资料图片

历史学家在回顾人类科学史时发现,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的重大科学发现并非均衡分布,而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年份,影响了整个人类科学的走向,这些年份被称为“奇迹年”。


  对于佛山建陶产业来说,1998年无疑是一个“奇迹年”,在这一年里,位于西樵的樵东高级墙地砖厂率先实行改制,萧华受邀担任公司董事长,后来这家企业有了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蒙娜丽莎;南庄集体陶瓷企业集中转制,新中源、新明珠、金舵等一批民营陶瓷企业从后台走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在梅州人何新明的管理下,改制刚好两年的东鹏依靠领先的品牌战略和自主研发的“金花米花”产品热销大江南北,成为与鹰牌鼎足而立的石湾陶企。

2007,工作人员正对一件陶瓷新产品进行测量和设计。


一城双展助力最大建陶商贸集散地升级

  1998年,对于佛山建陶产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除产业自身的演变外,更大的影响来自产业外部。当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式开启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宣告了延续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结束,市场逐渐成为住房建设的主导力量。


  建陶行业成为这一制度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在逐渐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带动下,建陶行业迎来了新一轮扩产热潮。这一次,推动佛山建陶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从东平河东边的石湾,转移到了东平河西岸的南庄。


  南庄建陶产业的崛起可以追溯到1992年。随着石南大桥的通车,一河之隔的南庄成为石湾陶瓷产能转移的理想目的地。相对于当时只有2.54平方公里的石湾镇,南庄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建陶产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而紧邻石湾的地理优势让南庄陶企可以更方便地吸收利用石湾的技术、信息和人才资源,建陶产业一日千里。


  欧神诺董事长鲍杰军在《中国智式———建陶产业强盛之道》一书中,对石湾这种产业辐射能力就有所描述: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佛陶集团就出现了一批“星期天工程师”,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周边的建陶企业“炒更”做技术服务,把佛陶集团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不断传播推广。后来,大量的生产、技术、管理骨干和研发人员相继离开佛陶集团来到周边企业,为这些企业带去了大型国有企业独有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南庄镇陶瓷产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冼永恒历任南庄镇外经办主任、转制办主任、副镇长等职,主持了南庄镇陶企的转制工作。他认为如果没有佛陶集团就没有佛山建陶的今天,正是得益于“星期天工程师”,南庄的陶瓷工业才能迅速打开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技术和管理见长的企业通过兼并迅速发展壮大。1998年,受金融风暴的冲击,南庄很多陶瓷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刚完成转制不久的新明珠敏锐地察觉到机会,通过兼并这些面临倒闭的“休克鱼”,把新明珠的管理、技术和发展模式移植过去,让企业产品品质得到迅速提升。随后几年,新明珠以每年收购一家工厂的速度迅速扩张,成为南庄建陶的标杆。


  南庄力量的壮大,让佛山建陶产业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东平河两岸相互竞争行业话语权,成为佛山建陶江湖的重要特征,这在“展会之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佛山建陶产业在全国行业地位的巩固,在本土打造全国性展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之前,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行的国际陶瓷卫浴展览会是全球建陶行业的重要风向标,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陶瓷企业作为参展企业被拒之门外,并遭遇种种不公平待遇,对此,东鹏瓷砖董事长何新明记忆犹新,“当时一看到我们中国人来他都赶我们走,怕我们抄袭模仿他的产品,看到我们来把新产品放在桌子下面。

  20世纪初,佛山决定在本土举办高规格的全国性陶瓷展会,这引发了对于展会举办地点的持续争论。无论是老牌的石湾陶企还是新生的南庄建陶行业,都希望把展会放到家门口举办。2002年,位于石湾的中国陶瓷城和位于南庄的华夏陶瓷博览城相继落成和开业,两大载体在功能和定位上存在重叠,展会之“争”日渐激烈。

2002年,位于石湾的中国陶瓷城开业。资料图片


  最终佛山陶博会同时在石湾和南庄进行,形成多个展馆同时举行的局面。虽然存在分歧,但首届陶博会的成功举办仍然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客商参展,促成了巨额成交,取得空前成功。在展会和几大营销中心的带动下,佛山建陶逐渐从全国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向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展贸集散地转变,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高潮。2005年,我国建陶出口量达到4.21亿平方米,以微弱优势首次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一,佛山建陶是其中的主要力量之一。

南庄的华夏陶瓷博览城和石湾的中国陶瓷城举办首届陶博会。资料图片


  历史总在曲折中前行。就在佛山陶企沉浸在行业发展红利的甜蜜时,一朵乌云悄然笼罩在佛山建陶产业上空。


壮士断腕

标杆企业牵头打赢一场环境保卫战

  东平河蜿蜒而过,在南风古灶对开水域有一个近90度的拐弯,自北向南的河道把城市景观天然分隔开来。如果把时间倒回本世纪初,会发现东西两岸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观,相比起东岸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河道西边竖立着11根高达50米的砖砌烟囱,滚滚浓烟不间断地喷涌而出。这里是上元村,一条被建陶产业改变的村落。


  在南庄,像上元这样的陶瓷村并不在少数。冼永恒至今还清晰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庄如火如荼建陶工业发展浪潮。“那时候镇政府提出每条村都要上一个陶瓷厂,18条村全部都建了厂,另外镇里的7家公司,每家也都有厂。”建陶工业成为南庄各村居的主要经济支柱,高峰时,陶瓷产业带来的税收占比达70%,但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压力。


  以上元村为例,最高峰时村里1700多个劳动力有1400个在陶瓷厂里工作,加上外地员工,总员工数超过了5000人,但由于陶瓷厂和村里的居民区很近,只要厂里一开工,满天的粉尘顺着北风扩散到整条村子,村民在户外待上一段时间就变得灰头土脸。有村民回忆,那时候两天不擦桌子,就能够在上面写字,靠近工厂的房屋一年不敢开一次窗。


  转折发生在2007年下半年,佛山出台《关于加快陶瓷产业优化提升的决定》,要求把建筑陶瓷制品的生产环节外迁,全市366家规模陶企中的250家要迁出去,几乎在一夜之间,一股不安情绪在佛山的建陶产业迅速蔓延,作为陶瓷重镇的南庄首当其冲。


  那时候压力很大,大家都觉得很痛苦,村里反对声音很大,一停下来分红就没了;企业也表示,一条生产线投入几千万元,一下子投入就泡汤了。”时任南庄镇人大副主席的冼永恒长期与陶瓷行业打交道,为了顺利推进产业转移,他不断在政府与企业中间进行斡旋,向上积极争取政策帮助企业重新发展,向下做好各种思想工作。


  为了减少阻力,南庄镇决定率先做通一批典型标杆的思想工作,把罗南村和新明珠集团作为突破口。其中,罗南村是建陶产业规模最大的村居,同时也是全国先进党支部;而新明珠经过近十年发展,已经成为南庄乃至佛山规模最大的建陶企业之一。罗南和新明珠负责人意识到生产环节外迁是大势所趋,并率先采取了行动。在标杆的示范带动下,南庄的产业转移得到快速推进。 


  如今回过头来看,冼永恒认为这次的环保风暴对于南庄建陶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里程碑,推动了建陶产业规范发展,包括新明珠等一批建陶企业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同时大批南庄企业到全国各地设厂,在土地价格的低位买了大片工业用地,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土地储备。数据显示,过去十多年,南庄籍企业家在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各大陶瓷产区投资600多亿元,购地面积近六万亩,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事实上再造了一个南庄建陶产业。


抱团出海

借力“一带一路”实现资本和品牌输出


  回顾佛山建陶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批代表性企业涌现,成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迈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和产能过剩,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佛山建陶企业的新征程,在这个过程中,佛山建陶企业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技术合作再到资本输出的跃升。


  早在2015年,广东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与意大利一家知名陶瓷企业达成合作协议,该公司成为金意陶在意大利的生产基地,为金意陶代工经典仿古的古风系列MUSE产品,金意陶也由此开创了中国陶瓷品牌在意大利制造的先河。经过多年的海外拓展,以往帮他人代工、贴牌生产的佛山建陶行业,如今已逆袭成为自主品牌的全球输出者。与此同时,不少佛山建陶企业积极整合海外资源提高创新能力。


  总部位于佛山的博达集团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成为中国建材出口非洲市场最大的贸易商之一,年销售额逾2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20%。而该集团自有品牌GOODONE在坦桑尼亚建材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除了企业单打独斗,佛山建陶还积极搭建产业平台,实现抱团出海。2016年3月,佛山14家陶瓷卫浴企业抱团发起成立众陶联产业平台,以“产业+互联网+金融资本”为核心路径整合产业资源,目标打造成中国最大的陶瓷产业链服务平台。随着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众陶联将视野从国内转向国际,瞄准海外市场,让企业抱团“走出去”。目前众陶联已经搭建了“一带一路”购销平台。早在2017年7月,众陶联就与中国国储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参与国储中心支建、援建项目分工。



辉煌之下的2020年涉及42家陶企 其中14家破产

  根据阿里司法拍卖、京东司法拍卖平台,2020年1月-8月,全国范围内陶瓷资产拍卖合计94宗,其中涉及42家陶瓷相关企业。相比于1月-4月,增加了18家陶瓷相关企业资产拍卖。涉及拍卖的陶企中,包含14家破产清算陶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话说佛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