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网师暑期深度共读简报【4】

新网师 2024-01-09

 

——汝阳暑期深度共读简报——


【第四期】


2019年7月19日



目录

共读回放

02/新网师暑期共读第三日综述(续)……王晓娟智静

09/新网师暑期共读第四日综述……韩永霞

思维导图

18/进步的教育,保守的教育……周娟

19/教育中的民主概念……周娟

19/教育的目的……周娟

学员心声  

20/像孔子一样当老师……丁秀华

21/学习,遇见最美的自己……184298徐晓彤

22/我们不做经验主义者……198075赵兴乐

23/提升学习力  增强幸福感…161540张延勤

24/道术共长  学思结合……王珍

25/儿童……184227冯姗姗

26/读书 思索……乔丽恒

27/郝老师,好老师……151123唐艳

28/教室是社会化的教室……赵会品

29/教育之目的……马跃娟

30/学习着,思考着……184206 智绪丽

31/别了,朋友……张亚玲

32/走向未来……冯文良



共读回放


新网师暑期深度共读第三天课程综述

整理:王晓娟 智静

2019年7月18日下午

刘广文老师开场:

我们跟着郝老师学习,除了学习他对杜威的解读,我们还应该学习郝老师的读书方法以及思维的方式,我们要整合信息,分析内在的关联,他用问题对文本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解读问题时,大部分老师找的是问题中的原句,但是郝老师是通过整合信息。我们的思维不要停留在表面而要有新的思考。我们读书不能光接受信息,要对信息加工与我们相联系。

郝教师谈读书:

1、构建整体,把握整体,用几篇文章先把握主题内容

2、链接:链接其他教育家、思想家,如阿德勒,与实际链接,与现场链接(新教育)

3、思考书上语言背后的事(意思)

4、整合,条理化,是什么(本体论),为什么(方法论),怎么样(认识论)

第五章 预备、展开和形式训练

一、教育即预备

1. 杜威反对预备吗?

反对的是什么?当下与未来是什么关系?

之前我认为数学就是掌握公式,做练习掌握之后就是这样子的,它的挑战或趣味,主要是来自思维的挑战,主要是在做题的快乐当中。当我看了王志江的数学之后,才知道我根本没有理解了数学的意义,从小学到高中这么多年的数学学习,根本没了解数学本来的样子。他讲的数学发生学,完全颠覆了我原先的认知,原来数学是如此的美丽。当我们认为某一事物不能赋予孩子意义的时候,是我们的学科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当下与未来的关系,不是牺牲了当下准备未来就有好的未来,是牺牲了当下之后不一定有一个好的未来,用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就可以很好的解释,小学1到6年级,属于浪漫阶段,应该注重它的丰富性,培养他的好奇心,生活的丰富,学科的丰富,方方面面的丰富来激发他的好奇心,中学阶段进入到了精确阶段,主要是探究每门科学的原理,大学进入到了综合阶段,再次回归到一个整体部分。只有小学阶段丰富的足够多,孩子在精确阶段的问题才会少,精确阶段的问题取决于浪漫阶段的不够。换句话说,我们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际上是当教师之前不够丰富。浪漫不够,在精确阶段表现出来。

二、教育即展开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对黑格尔和卢梭在教育观点上的一些批判。黑格尔认为教育是展开,黑格尔是先验哲学,杜威是经验主义。黑格尔认为一些东西天生就有,世间的一切是被某种绝对的精神造出来的,黑格尔和宗教都是唯心主义,宗教是主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教育的展开是绝对精神的展开,人是在某种历史制度过程中被规划好的,通向未来的根本到不了的一个终点。它于杜威的观点相对峙,杜威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内在的发展。

未来不是一个抵达的地方,未来是我们创造的地方。你怎么创造就有怎么样的未来,未来与当下密不可分,我们今天怎么做,就有可能创造怎么样的未来。我们为了一个目的而上路,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收获了比目标更多的东西。

卢梭是自然主义者,和中国的老庄哲学一样,不需要学习,自然而然就可以了,一切的学习都是对生命本质的戕害。杜威认为,儿童应该在社会当中生活不能是纯粹的自然性,而要有一定的社会性。杜威还是维护他的两个观点,一是在经验当中,社会当中,二是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教育即官能训练

官能训练源于洛克的白板说,源于二元论,在71页第二段第二行,他认为,人一方面有一种能力,是一种纯粹的能力,比如记忆力,注意力。第二是提供材料。这个错误在于72页第二行,最直接的抨击,也许在于指出,观察回忆,决心,思维等假定的原始官能纯属虚构,官能之间是彼此联系的,没有一个单独的注意力。72页中的第一和第二,即使你去培养记忆力,也是与环境相关的,不存在一个抽象的记忆力。官能之间是彼此联系的,官能的训练是和材料有关系的。机械的训练,一个注意力思维力就会导致一个什么现象呢?72页最后这类动作都是缺乏精神的,理智的或认知的特性无论多少次反复练习,都不能使这类动作有观察、判断或有意识的行动所有的理智的特征。怎么去训练呢?与环境中的选择有关系。72页第一和73页的第二。要认识单一训练和综合训练的区别。

在社会上各种培训班中,速算、速记、记忆力、注意力等专门训练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隔裂的能力不存在。

外卖小哥的记忆是机械的记忆,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前者是刺激反应,后者是进行了大脑的运算,是理解性的,是涉及到了思维。

越是不爱思考的孩子,越是喜欢记忆——死记硬背,而且很勤奋。这是一种假努力,很容易蒙蔽他人。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把这种学习方式当成优秀的品质,浪费了其富贵的才华。

写作能力的训练:积累好词好句,机械的官能训练,不理解,没有意义

写作的本质是用文字与别人交流,解决问题的工具  一说清楚观点,二让对方理解坐在教室里,没有表达的愿望和冲动,也没有需求。

新教育中,绘本故事的读写绘,是带到一个情境中(公园),有情境就有内容,引导学生。

推荐书目:《交际语境写作》


第六章 

保守的教育和进步的教育课程综述

整理:智静

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P79——P86

解读人:郝晓东老师

一  教育即塑造

阅读思考:赫尔巴特理论的价值在哪里?局限是什么?

郝老师解读:

解读一:赫尔巴特非常重视教学的内容,教学的顺序。

学习要温故而知新,要用旧有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然后让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再发生一些融合、碰撞。要重视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为教学内容影响着儿童成长。很多时候,我们在中小学是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如何导课,如何做一个课件,那是因为我们认为把国家课程做好就可以了,就能对付考试了。但是,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把适合孩子的更加经典的内容在孩子应该学习的时候让他接触到,以丰盈他的生命。

我们认为,课程之外无好课。也就是说:对一个孩子的发展来说,是上好一堂课重要,还是设计一个好的课程重要?当然是课程重要。所以,我们才要开发各种各样的课程,只有我们带着孩子穿越了课程,他才能获得生长。而不是说,把一堂课上的如何精美。一个土豆就是一个土豆,即使你用二十种办法做出来,它依旧是土豆;一块牛肉,你哪怕煮的半生不熟,它也是一块牛肉,它的价值也比一块土豆做成二十种办法好得多。现在,在我们的课程当中存在一个问题:一篇营养价值不高的文章,我们总喜欢反复雕琢,其实无论怎样雕琢,无非是将它做成一个土豆块或土豆泥,其价值也仅仅是一块土豆。但如果我们让儿童去读《绿野仙踪》《青鸟》《一百条裙子》等经典童书;或者在他合适的年龄让他读金庸的小说,林清玄的散文;或者设置一些课程:如梅花课程,二十四节气课程、唐诗课程、宋词课程等。当我们把一个课程做出来之后,就会对一个孩子产生综合的、整体的,非常强大的影响。所以,学什么比怎么学重要,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在新网师的共读中,特别注重经典。那是因为:一本杜威的书,即使我们读过之后什么也不懂,至少我们是从经典当中汲取的营养。不像一些文章,哪怕它写得再好,读过后是让我们产生了愉悦和共鸣,但是它对我们的启发依然不如经典。杜威的文章读了那么多,哪一篇对我们的启发都是非常丰富的。假如有时间可以展开的话,每一篇都可以写成一篇论文,都能解释很多的理论。

解读二:杜威对赫尔巴特特别重视教学内容的批判

第一,对于赫尔巴特的这个观点,杜威对他的批判也是非常的苛刻和一针见血的。他说:“你呀,什么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考虑教育的本质。”这等于是致命的一个批判。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的方法顺序都有了,唯独没有考虑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生长,是生长的能力,是内在生长的能力。但是赫尔巴特忽视了人,他是把人当成一块橡皮泥——我塑造你,给了你各种模型。这其实也就是我们传统的培训和新教育培训的差别,也是我们网师的魅力和价值。因为传统的培训就是塑造,我带你去学习,学什么由我决定,从来不考虑老师的需求和他们内在的愿望,内在的动机。

新教育中提出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体两翼,我们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叫做教师的成长,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的发展,一个是职业的认同。职业的认同就是我愿意成为一个老师,我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希望在教师的职业当中找到我的价值和尊严所在,在这里实现我的价值。只有职业认同,才愿意当老师,否则都不愿意当老师,你再给他多少的培训,那是没用的。反过来说,专业学习,也会加强职业认同,也会巩固职业认同。因为一开始学东西,我们也可能觉得没意思,没乐趣,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学到真正的教育理论,没有真正把教育做好,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之后,就会发现教育很美,这就强化了职业认同。

第二,杜威批判赫尔巴特,这种哲学强调了学习对智力的影响,但忽视了环境包括个人对共同经验的参与。

比如:我们在决定共读之前就给了大家这本书,让大家预习,因为如果没有预习,那就成了单纯的听报告,而经过预习之后的学习过程就是我们共同参与的过程了。我们的读书不是等着一个上帝或专家在这里宣讲,而是大家参与的一个过程,是已经经过了自己的预习,有了困惑,而且还包含了对话的共同学习的过程。再比如网师的学习,任何一个老师选择一门课程,都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讲师上,应该寄托在你的努力上,你的收获取决于你的努力,你努力的多,你预习的多,你就收获的多,你预习的少,你就收获的少。所以,我们强调共同参与,强调打卡,一定要打卡,一定要坚持学习,打卡就是彼此的分享,共同参与交流,才能让大家产生一种内在的活力,而不是外在的只听报告,不与自我的生命打通。所以说,网师的学习过程包含了主动的预习,彼此的分享、对话以及讲师的讲解。可能有些人认为,网师有一个研发团队,我们只要等着研发团队去布道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这样的话,我们的学员就没有共同参与,就没有主动参与了。我们搭起这个平台,就是让每个人带着自己的经验、心得、困惑,通过一起交流,实现主动生长。所以,未来的学习一定是我们共同参与其中的一个过程。

网师遵循二八原则,但新网师是帮富,不是扶贫,谁的学习能力越强,我们帮的谁越多,谁的学习越主动,我们给予他的机会会越多。之所以这样做,不是说我们对别人歧视,是因为一个人在不主动学习的时候,外在给你的刺激不会有用处,何况我们也不是上帝,不是太阳,可以有无限的光芒。其实,在这个平台上,你的努力也启发了我们,我们在一起,是一个彼此启发的过程。

二、教育的复演和追溯

郝老师解读:

第一:教育的复演指出:要把过去带入现在,教育的任务是让儿童从复演过去和重蹈旧辙中解放出来,而不是引导他们去重复以往的事情。复演的一部分是遗传角度,遗传决定了一切:有人以为遗传就是过去的生活不知怎么地预先决定了个人的主要特性,这些特性非常牢固,很难作重大的变动。这个问题在于把遗传和环境对立起来,忽视了环境的功效。

遗传提供了一个禀赋,提供了一个条件,但它不是决定性的,如果没有社会性,遗传的功能也会慢慢消失。狼孩的特征就是这个问题,狼孩也会说,但是他跟狼生活了多少年之后,就不具备人的功能了,就是因为他没有在社会中成长。所以,一个儿童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是怎样的,对他的影响非常大。社会性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家庭和学校。

过去和现在是什么关系?杜威在85页的第二部分阐述:现在不只是跟在过去后面的东西,更不是过去所产生的东西。现在就是离开过去向前进的生活,研究过去的产物并不会帮助我们了解现在。因为现在并不归功于这些成果,而应归功于生活。这段话我认为有些片面。杜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没有过多的历史的包袱,它讲究实用性,它不相信什么东西是金科玉律,它强调的是创新、冒险、开,充满了生机。但是,从原理上来说,今天包含着过去,我们的每一个当下都包含着过往的经验,我们今天的观念、思考方式都是过去形成的。所以,我们不可以改变过去,也很难改变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对过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对过去的认识当中来理解、影响现在。

新教育每年都要写年度生命叙事,其本质就在于我们是要去理解我们走过的这一年,然后影响我们未来的选择。过去的依旧不可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重新理解。怎样理解过去取决于当下,取决于当下你与环境的互动,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取决于当下你在做什么。比如我的经历:当我从高中的老师成为大学的老师的时候,刚开始我发觉自己在高中的经历没有用,认识的人分散开了,教书的经验也没有了用处,我得重新开始。但是,当我开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指导大学生上课的时候才突然发现:我比我们学院的博士生都有优势,因为我有中小学教育丰富的经历,而他们没有这笔财富。所以,当我从事了这个活动的时候,我过去认为无用的东西突然就成了宝贵的财富。在工作中,我不断回顾过去,重新诠释过去,而且,我也重新开始理解自己的童年。当我学了阿德勒之后,才知道原来我也有自卑情结。所以说对过去的解释是需要不断的解释的。

过去的很多东西是在无意识当中形成的经验,当我们通过梳理和分析,就使这种无意识变成了潜意识。后来我们的领导让我到校办写材料,当我在写材料的时候,我发现过去的很多东西又没有了用处,于是很焦虑,就努力的去考博士,再回归到这个过程。所以说,如何理解过去,与当下的选择有关系。这就叫做把过去带入现在。

第二,过去是幻想的伟大源泉,我们是要从过去寻找启示,但我们可不是要回到过去。这句话很好懂,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比如:当前,社会中流行有国学班、书院,全国各地的孩子来到这里,他们完全按照古人的方式在学国学,学做饭、学劳动、喝茶、学太极拳。当我们进去之后会发现,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孩子们的状态都很好,但是他们这是要企图回到过去。用杜威的话说,这纯粹是在复演过去。一个生活在电子时代的人,坐在有空调的教室里,念着古书,还要去复活到过去的时代,这是不可能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融入不到未来的社会中的,除非你不准备让孩子在现代这个社会生活。这些孩子的家长认为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只要身心健康了,做什么都能做好,但问题是,农业社会,手工业社会,他跟上一个木匠,能成为一个好的木匠;跟上铁匠师傅,能成为一个好的铁匠;跟上一个厨师,能成为一个好的厨师,但他只能从事手工劳动,他不可能进百度公司,进入学校、进入政府,进入到社会的体制当中去也就是说,他只能从事这个社会当中简单的技术活儿。他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司机,但是与这个信息社会相联系的东西,他都不会。

整理日期:2019.7.20


新网师暑期深度共读第四日综述

整理:韩永霞

第七章 教育中的民主概念

柏拉图的教育哲学 

柏拉图认为:当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按他的自然禀赋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情时,社会就能稳固地组织起来;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发现一个人的禀赋,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应用于社会。(p98)

1. 柏拉图的教育观价值

第一,尊重天性;第二,重视教育对人的成长的作用。

2. 他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柏拉图认为,社会阶层是不变的,职业不变,人也不变,社会也不变。个人是从属于地位的。

3. 造成不足的根源是什么?

第一,社会的阶层是很多的,而不是不变的;第二,社会是会变化的,人也是变化的,他没有认识到,人也改变社会的,人与社会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三,知识是丰富多样的。

个人主义——卢梭

1. 个人主义教育观的价值

卢梭受柏拉图的影响,更加尊重个人,他比柏拉图更加尊重人的天性,不分阶级,而且解除掉束缚人、影响人的因素。

各种各样的歪曲和误解,模糊了事物本来的样子。

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学习知识,同时又剔除掉无用的、偏见的认识。

第一,个人主义,去掉束缚个人发展的东西;第二,自然是平衡的。

2. 不足之处

忽视人的社会性。

杜威带给我们的是:时时的警醒,时时的警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学习,充实自己,但要减少杂质,做一个纯粹的人,你站在那儿,你就是语文课。因为纯度够,成为一个完全纯粹的人,就达到了无为而无不为。

国家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

从自然主义,到个人主义,再到国家的教育。

 “一种教育制度能否由民族国家实施,而教育过程的全部社会目的又不受限制、不受约束,不被腐蚀呢?”(p108)

杜威论述:一方面,科学、商业和艺术是无国界的;另一方面,国家主权的强调。一方面,是联合、互相协助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是范围较窄的、排他性的事业和目的

怎么办呢?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但要求有适当的学校管理设施,并辅以青年能够利用的家庭教育,而且要求对传统的文化理想、传统的课程以及传统的教学和训练的方法进行必要和改革,使所有青年能继续在教育影响之下,成为他们自己经济和社会的前途的主人。这种理想的实现也许要在遥远的将来;但是,除非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能越来越大地支配我们的公共教育制度,否则,这种理想只是一种可笑而可悲的幻想。

国家的变革有赖于个人的成长。在一个学校,作为一个教师,不要埋怨学校不好,教育局不好,之所以不好,是因为我们不好,如果我们都好了,教育自然就好。作为校长,也不能一味的埋怨老师。

理解一切就能宽恕一切。

我们能理解环境,我们自身就是环境,在教室里,我们就是环境。

第八章 教育的目的

假定: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是继续生长的能力。

目的的本质:1.目的与结果相联系辨析是否具有内在的连续性?这是判断是否有目的的标准。

所谓有目的:(1)首先有一个预见的结果,有哪些步骤(2)知道每一步之间的联系(3)知道每一步的意义与价值。

2.目的作为一个预见的结局,活动就有了方向。

预见有三个作用:有策略,有步骤,有方法。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个目的,比如课程,首先要有目的,根据目的选择材料;演讲,先考虑目的(分析听众,现状与需求),然后才是考虑讲什么  

目的与手段

1.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

本次共读的目的与手段:根据目前新网师专家理论缺乏;大家都是新教育人,要找一本教育学根基方面的书籍;找一个目前国家课改的方向的书籍;要能能够驾驭知识的能力的主讲。

选取什么地方,为什么选择七天。这都是需要考察和考量的。对于《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可能会读不完,但读不完不重要,追求透彻,不追求读完。

杜威是靶子,对我们每个人是获得成长。

2.目的要有灵活性

要有阅读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可以指导未来的读书。

3.必有使活动自由开展

我们共读有很多种选择,单纯讲,边读边讨论……

很多读书会,就是太僵化了,为手段而手段,不会“眼睛盯着兔子”。

当我们达到了目的之后,这个目的就会成为日后活动的手段。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

公开课是什么?往往成了目的,公开课的意义在哪?没有了意义,就没有了目的。

实现目的的手段是灵活的,而且每一个步骤是有意义的。

目的是内在的,从内部产生。

关于培训:我们新网师的专家未来都要出去做培训,要基于当地老师的分析,老师的需求,年龄结构,他们希望讲什么?什么学科?哪些人听?什么场合?有没有PPT,而且要根据实地调整自己的目的。演讲中可以举例子,例子是对事物的解释,但举例子有副作用,要谨慎使用,避免引起误解。

关于阅读:与教材的对话,他人的对话,自己的对话,所以首先要梳理文本,就文本而思考。而我们容易犯的错误是,直接走到第三重对话,跨过了与文本的对话。这是用杜威来解释我们,而不是来解释杜威。还有就是停留在第一重对话,没有进入第三重对话。还有,就是不聆听他人。聆听比言更重要。

   

思维导图


绘图整理:周娟



学员心声


像孔子一样当老师

丁秀华

2019年7月16日至22日,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专家首期暑期“深度共读”活动,在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实验小学举行。领读者是新网师执行院长郝晓东老师,共读书目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讲师、榜样教师、专家、汝阳实验小学部分教师共计50人参加共读。

当我们围坐在一起,郝晓东老师开始导读时,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出孔子游学的情景。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在河南,杏坛讲学,翩翩师者风范。游学的本质是宣传教育思想和治国理念,同时让更多的人追求知识,实现个人理想。古语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共读的历程既是读书也是行路。通过共读必然引起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和知识的重建。我们也像孔门弟子一样,追随老师,聚焦知识,千里迢迢来到汝阳。

不同的是:学习的内容不同、目的不同、方式不同,参加的对象不同,规模不同。共读的人数更多,50人。学员所跨地域更广,范围更大。来自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南、四川、江苏、内蒙古等全国各地。

但更多的是相同点。汇聚一群有理想信念之人,共同探讨教学之道,学习之法。去年九月,在新网师开学典礼致辞中郝老师曾说:“像孔子一样当老师,像苏赫姆林斯基一样当老师,像李镇西一样当老师……”本次汝阳共读就是明证。

我很想像孔子一样,不仅仅是游学,更重要的是拥有孔子那样的教育情怀。新教育指出教师要具有四种情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郝晓东老师用他的行动在向我们阐释这种精种。这种精神也存在于每一位新教育人身上。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在炙热的七月不畏酷暑,不畏路途遥远,放弃安逸,放弃休息,像取经一样朝向汝阳。有人曾经怀疑我们加入了传销组织,因为症状很像被洗了脑——疯狂迷恋,一“网”情深(每天在电脑上写作),不能自拔(疯狂阅读)。

郝老师与孔子当年一样,没有奖励,没有荣誉,没有报酬……执着前行,将新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广泛传播。这种无私奋献的精神令人感动,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令人敬佩。

像孔子一样当老师。以身作则,诲人不倦;像孔子一样当老师。重视内省,终身学习;像孔子一样当老师。因材施教,注重实践;像孔子一样当老师。自主学习,学思并重;像孔子一样当老师,不仅要具有思辨的思维,更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像孔子一样当老师。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更要有坚守的从容。

坐在我们面前的老师,思维缜密,语言朴实。他没有大师的威严,在他面前自卑如我的人,不用为知识的浅陋而恐慌。我们围坐在一起,聚焦知识,倡导自主学习,学思并重,强调实践,重视转化。为了明白杜威的观点,他用怀特海、洛克、博尔诺夫、赫尔巴特、阿德勒、卢梭、黑格尔、老子、孔子、庄子、朱熹、王阳明等人作对比,同一个知识点,用不同人的理论、观点加以诠释。联系课堂、联系新网师、联系当下教育、联系社会,真正做到深入浅出,让知识的魅力与人格的魅力一样,闪着智慧的光芒。

像孔子一样当老师,亦或像郝晓东一样当老师。立学、著书、游学,更重要的是始终对教育保持一种激情,一种热爱,一种执着的追求。对待学习,谦虚好学,精益求精。


学习,遇见最美的自己

184298  徐晓彤

今天《民主主义与教育》共读到了第六章,对于第六章教育即塑造,结合我个人的成长,我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一章中85页提到:哲学上有关教师教授学生的职责讲的很有说服力,但是关于教师的学习权力,却一字未提。这种哲学强调了智力环境对心灵的影响,但是忽视了环境实际包含个人对共同经验的参与……赫尔巴特的哲学考虑了教育的一切事情,唯独没有考虑教育的本质,没有注意青年具有充满活力的、寻求有效地起作用的机会的能量。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内在的生长的能力,赫尔巴特忽略了教育的本质,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可塑性。这一段中,郝晓东老师讲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他说在新教育中,教师的发展是一体两翼,一是专业发展,一是职业认同。职业认同的含义是我首先要想成为教师,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希望在其中找到成就感与价值感。

我就曾经有特别挣扎的阶段,大学毕业刚在公办高中工作一年,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职,而后生意场摸爬滚打一年多,最后灰头土脸、头破血流,不得不重回教育,进入了私立学校。直到去年,又重新考入公办。我从十几年前的辞职到做生意再到私立学校,好几年的时间飘摇不定都是源于对职业的不认同,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到底应该做什么,在教育上得过且过,痛苦地挣扎,直到后来的学习,让我找到了教育的幸福,实现了职业认同。

就像郝老师说的,专业学习会巩固职业认同。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当时的不认同,就是因为不了解教育,不知道怎样工作,不认为这份工作能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才挣扎痛苦和迷茫。也就是郝老师说的,之前没有职业认同,是由于没有专业发展的学习。后来,由于外出学习,我认识了魏书生、高金英、桂贤娣等名师名家,开启了教育的一扇窗,从而开始不断读书学习和成长。同时,我结识了新教育,开始改变工作和行走的方式,带着学生共读共写,使自己和学生的生命得到了文化的润泽,最终实现了自我的职业认同,找到了教育的幸福。

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一切都是源于生命的生长,这是生命受到影响后的自觉,而不是塑造。在学习中,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结识了最美的团队,遇见了最美的自己!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实验二小)


我们不做经验主义者

198075  赵兴乐

今天上午学习第六章:保守的教育和进步的教育。杜威提出教育不是塑造,不是复演和追溯,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郝院长补充解释说:“我们教师不能做经验主义者,要做一个专业主义者。比如老中医属于经验主义者,但掌握先进医疗知识的医术高明的年轻西医就属于专业主义者。一个擅长种地的农民属于经验主义者,袁隆平则是属于专业主义者。”

是呀,郝院长的话太有道理了,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我们教师之所以出现职业倦怠,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自我满足于已有的“经验”。“教什么你自己就是什么水平。教小学,你就是小学的水平;教中学,你就是教中学的水平;教大学,你就是大学教授的水平。”这话真的一点儿不假。我们多少老师,满足于自己的三尺讲台,停留在教材、教参、教案之间。日复一日,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总喜欢拿旧船票强登今天的新客船。久而久之,知识僵化,教法单一,自己怎么也看不到课堂的魅力,当然也体会不到课堂带来的乐趣,更不能获取学生的喜欢……所以老教师们喜欢自我解嘲:“医生越老越值钱,教师越老越招人烦。”

今天学完这一章,再来反思这种现状,我们必须要像郝老师所言,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不断寻求专业发展。一定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不断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郝院长就是最好的榜样:本来专科毕业,毕业分配至初中任教,由于不断学习,后调至高中,再后来调至师范学院。一路走来,读研究生,读博士……他在不断地改造自我,超越自我。所以成功也就不请自来。

那么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努力寻求专业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新教育所提倡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智者同行并进,寻求一种专业发展之路。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小学)


提升学习力  增强幸福感

161540张延勤

今天上午郝院长在引导我们学习《发展概念的教育意义》时指出:生长就是目的,学习就是目的。当你学会了学习之后,我们就不再依附于环境,不被外在的东西所控制,这是最强大的,因为你做什么职业,往往不是自己可控制的,你处在什么环境当中也不是你能控制的。但是,当你有了学习的能力之后,你在任何的处境,任何的岗位,任何的职业当中,你会很快的熟悉你的工作。

教师,首先应该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因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学校是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和培养人才的基地。一个教师,如果学习力不强,怎么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怎么会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每一个优秀教师的背后,一定要有很强的学习力作为支撑。如果你的学习力每况愈下,那你很可能从一个人才变成你的队伍乃至社会的一个包袱。人才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永恒的。它需要不断地晋级,不断地发展,只有人才的学习力不断地加强,不断地提高,才能保证人才的新鲜,这样的人才才是信息时代的人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所以,人才竞争的背后隐藏着学习力的竞争。对我们教师队伍来说,尤其如此。一个人的学习力就像一课大树的根,也是我们教师队伍的生命之根。

学习力的本质是竞争力。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谁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更需要学会学习。对于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我认为只有不断提升个人学习力,提升职业幸福感,我们才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山东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沙河街道办事处百川小学


道术共长  学思结合

王珍

《民主主义与教育》共读到第三天,杜威的思想在我的脑海中已现端倪。

我们犹如一群登山者,在郝老师的带领下,艰难跋涉在重峦叠嶂中,累并快乐着。

下午三点,共读开始。刘广文老师首先发声,他提醒大家:跟随郝老师学习,不能只是紧张的听阐释、打笔记,更要学习他的读书方法和思维方式。读书要逻辑化、结构化。面对同样的问题,大家都是机械的从文本中找答案,而郝老师则是提炼出关键词,用概括后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解。我们要学着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加工。他还强调:我们不能迷信权威,对于一个问题,郝老师为什么这样说?他说得是不是全对?都要思考一下。

这番话,让我想到了“鱼”与“渔”的关系。自从翻开《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巨著以来,我一直处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眩晕状态。我来汝阳的态度很虔诚,就是想让郝老师答疑解惑,了解杜威深奥的民主思想与教育理念的。这几天的共读,虽然我精力高度集中,但很多地方还是懵懵懂懂的。我的认知水平还配不上这本经典,还需要“溯游从之”“寤寐求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作为资深讲师,刘老师看问题自然一针见血,他的告诫让我们又学到了宝贵的知识。

在第四章《教育即生长》中有这样一段话:“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有的特殊适应能力,构成他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比弹性更加深刻,它主要的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境中的困难的力量。这就是说,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获得习惯是不可能的。”杜威用这段话来阐释幼儿的可塑性蕴含巨大的潜力,不断学习,不断纠错,从中获取智慧。正是因为不成熟,才有无限可能,它恰是儿童的优点。人的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更重要,我们要向儿童学习,永远保持好奇心,这才是一个人向上的动力。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需要一个较长的婴幼期,以便获得所需要的力量;这种依赖的延长就是可塑性的延长,或者就是要获得可变的和新奇的控制模式的力量。因此,这种延长能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是的,社会进入了千年未有之格局,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要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为进入社会做准备。那么,人到中年早已踏入社会的我们,就停止生长了吗?没有!新网师人用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的精神来保持永远年轻的状态。随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中国的教育会越来越好!

道是思想,术是方法。道术合一,才是正道。

学是输入,思是内化。学思结合,方是真学。


儿童

184227 冯姗姗

“儿童”是我今天学习记录下的核心关键词,为什么是这个词呢?因为今天四章的内容我结合了一下当下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许多自己共鸣的地方,也有需要反思改进的方面。

一、作为教师一定要指导儿童管理自己的能力,要允许儿童犯错,儿童如果来不及犯错就不会顺利长大。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对于儿童来说,错误是宝贝,我们做老师的要正确对待儿童犯错后的处理方式,一定要保证儿童的自信心满满才行。

二、作为小学老师,特别是低段老师不应该全部精力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应该关注孩子努力的状态。来这所学校两年了,自己一直在努力去践行这一点。

现在反思一下,觉得做得还差很多,下一步一定要克服种种困难,即使在夹缝中也要加大践行力度。

三、儿童对认可比较敏感,希望用优良的行为赢得人们的好感。其实作为成人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得到认可是最能保护好自信的,是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方面。

四、当儿童上学时,他们已经有了“见解”,即已经有了知识和判断的倾向。通过使用语言就可以唤起这些倾向。可是实际情况是我们成人太着急,凡事总是着急替儿童做了,着急替儿童说了,也总是不能静心听听儿童的语言,所以这些倾向就造成了孩子们之间入学后差异越来越大,《窗边的小豆豆》就是老师家长非常值得好好阅读的书目。

五、关于模仿,应该说儿童的这方面能力很强,作为成人我们一定要做好自己,并引导好孩子的模仿背后的意义,耐心很重要。

尊重儿童,不要过分摆起家长的架子。我们要尊重儿童,要进行儿童训练,要保存好儿童的天性。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一点一定要牢记在心。

关于儿童,我们一定要努力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保护好儿童童年的浪漫,唯有努力提升改变自己才行。

(山东潍坊新纪元学校)


读书 思索

乔丽恒

在这个火热的七月里,我们和新网师专家团队的专家们一起在郝院长的引领下,共读《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说实话,理解此书语言对于我来说很难。记得郝院长说过,读此书要从三点来思考“杜威在说什么?他要表达什么?对我们的现实有什么启发?”我努力地边读边思,但依然不太懂,听郝院长的解读后,还是似懂非懂,还需要再慢慢地、细细地啃。

今天我们在读“教育即改造”这一章节时,看到书中有这样几句话:“无论何时,人们在外来的命令下行动,或者按别人的指示行动,没有他们自己的目的,看不到这个行动同其他行动的关系,他们的行动就是任性的行动。”由此想到我们在管理班级时,会制定一些规则,要求学生照做。但是总有些学生不照做,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所以我们首先应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还要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体会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从而使学生按规则做事。

在读“教育中的民主概念”这一章节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在郝院长的解读下,让我们想到我们的教室也应该是民主性的教室,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民主化的课堂,我们和学生的愿景应该是一样的。

记得李镇西老师在《教育为谁》一书中就写到:“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母亲的孩子,就是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每一个孩子。这就是我们教育朴素的起点,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是从这里出发的。我们就是为了我们的学生。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还写到:“课堂上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我想,一个教师能做到这样,他的课堂会是民主的,他的教育就会是民主的。而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总是不自觉的让自己成为一个传授者,让学生成为一个接受者,唯恐在学生面前失去了自己的威严,其实学生信服的是老师的学识,信服的是老师的以身作则,信服的是老师的人格魅力,而不是老师的权威。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自己要努力建构民主的课堂。尊重学生的权利,包括尊重选择、尊重体验、尊重发现、尊重创造,甚至尊重学生出错的权利。课堂上允许多元思想的存在,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自由,让学生尽情地放飞他们的思想,应尊重、相信学生主体,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内心世界,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和沟通,把学生看成朋友,不但交流学问,还交流人生体会。让自己的课堂民主、和谐、智慧,虽然知道不容易做到,但总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小学)


郝老师,好老师

151123唐艳

今天在读《教育即改造》时,郝老师讲述到“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时,他说了一句话:“能读懂的书不会使我们的经验改造。”当时我就有了疑惑:当我还不知道《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就凭着自己的经验在教室里教书。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时,我感觉相见恨晚,而且对苏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我开始思考和制定教材的两套大纲。读了新教育年度报告《缔造完美教室》和《研发卓越课程》后,我也开始在教室里缔造完美教室,实施了英语诗歌诵读,英语演讲,英语说写作文等课程。我和孩子们的生命都开始丰盈舒展起来,我体验到了一种职业幸福感。

这两本书我都能够读懂,我的经验不是得到了改造了吗?为什么郝老师那样说呢?是不是郝老师的境界已经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对于他而言,能够读懂的书都不能使他的经验改造。但是,我的确不属于此列呀。于是在课间休息时,我就向郝老师说出了我的质疑,郝老师也思考起来,然后对我说,他说的那句话是有点武断。接着他又一边思考一边问我:“有很多一线老师读了很多书,但是并没有在实践中有什么改变,你觉得这是为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改变的好处。”郝老师摇摇头,旁边的马老师说“这是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是浅阅读。” 然后,郝老师举出博士生和初中生的经验改组的例子,但是我还是有点不明白。因为休息时间有限,我就把此事放在了一边。

中午回到房间后,我翻开了《民主主义与教育》,在153页找到了“经验”的定义“经验加上尝试或者实验“,其被动的意思是“承受结果”。我就觉得,经验的改造就是指我们用其他方法去尝试或者实验,承受相应的结果。我和室友丁秀华老师讨论到此事时,她觉得郝老师的意思其实就是“能够读懂的书籍使我们的经验改造发生量变,而那些难懂的经典书籍能够让我们的经验改造发生质变”。

下午我还准备在休息时再找郝老师探究一下,谁知郝老师一开始就提出了此事:他说,中午他也一直在思考这件事,因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这个观点很重要,必须弄清楚,不能产生误解。所以他就把他的思考说出来了,他说,经验的改造是有高低大小之分。像博士的经验改造肯定高,只要能够赋予当下行为的意义,还能够指导未来的行动,那就是经验的改造。对未来指导的多与少,大与小就决定了我们经验改造的大与小和多与少。

谢谢郝老师,作为我们的领读人,您是那么博学而且谦逊;对于我们的每一个疑问,您总是那么耐心而且精益求精。越是博学的人越是谦逊有礼,治学严谨。郝老师的确是一个好老师! 


教室是社会化的教室 

赵会品

今天我们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七章和第八章。其中社会化的程度高与不高决定了我们怎样来界定理想的社会。在一个教室里如何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首先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再一个就是教育对人的成长的作用。

尊重儿童的天性,孩子的天性是非常重要,是心理健康发展的标志,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天性,就很难有自由的美的激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学校教育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是很重要的,会促进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我们可以根据学校教育生活的规律,从小处着手,却可以获得巨大收效。尊重他们的天性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各年龄段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理解的思维方式。孩子往往对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是非常可笑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作为老师,如何对待他们,就需要我们慎之又慎。给孩子一句积极上进的鼓励,给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给孩子一句不切实际的批评,给孩子带有不公正的评价,都将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谨言慎行,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而伤害了孩子纯真的心灵。

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人是教育中的人,教育要靠人去进行,也是对人的教育。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约束,相互联系的。人与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相互矛盾的,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一种永无止境的东西,教育也是应该持久下去。人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知识的传播需要教育。我们了解人与教育的关系后,就要更加重视教育。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从最初的听天书一样的懵懵懂懂,到今天的稍微领悟一点。我在仰望大师讲解的同时,也在一点点提高着自己的阅读水平。这就是阅读经典的魅力吧。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小学)


教育之目的

马跃娟

今天,我们继续深度阅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通过四天的阅读,原本生涩难懂的文字,在郝老师深入浅出的解读中,在专家老师仁者见仁的探讨中,心中逐渐明朗起来,杜威的教育理论也鲜活起来。

今天下午阅读的是第八章《教育的目的》。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要心中有数。

杜威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而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目的总是和结果联系着,它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同时它作为一个预见的结局,活动就有了方向,并且影响着为达到结局所争取的各个步骤。

我们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必须是灵活的,可以更改以符合情况的要求;必须使活动自由开展。

郝老师在解读时提到新教育,新教育的教育目的是让师生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如何达成这样的目的,方法有很多,途径也很多。作为教师,我们要有预见性,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不断生长的能力,在活动中润物无声地达到预设的目的。

回想刚刚开展新教育活动时,我们的认识停留在表面,认为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将教室布置的很精美,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做的意义并不大。于是我们开始调整思路,结合学情寻求方法。在晨诵课上,我带领孩子们诵读诗歌,创编诗歌;孩子过生日时,班里所有孩子为他送诗。就这样,学生们创编了很多充满童趣的童诗。我突发奇想,如果把孩子们的作品张贴在教室里,不是更有意义吗?就这样,教室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他们的创作热情也更高了。

孩子们最喜欢的绘本课,起先单纯听老师讲,后来请故事妈妈进课堂讲,再后来超越了听,开展了“听读绘说”系列活动,孩子们尽情发挥,大胆创作,一幅幅作品又一次让我们的教室变得更有故事,更具活力。在活动中,作为老师,我也在丰富着积累,转变着观念,调整着方法。

杜威认为: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进一步活动的手段。当它标示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的未来方向时,我们称它为目的;当它标示活动的现在方向时,我们称它为手段。

在通往“完整而幸福”的路上,只要我们用心去构思设计,用心去实践落实,不管是晨诵午读暮省,还是完美教室的缔造;不管是书香教室(家庭)的营造,还是每月一事的落实;不管是校本课程的研发,还是家校携手的共育;不管是卓越口才的培养,还是师生随笔的书写;不管是理想课堂的构建,还是窗外声音的聆听,无一不是对教育目的的达成。

潜心阅读,才能融会贯通。感谢郝老师的引领阅读,感谢专家团老师的示范阅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更用心地阅读,更专心地聆听,让杜威的理念深入我心。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小学)


学习着,思考着……

184206 智绪丽

今天是汝阳共读的第四天。一位老师提出“目标”和“目的”有什么区别。我觉得百度上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的追求的最终成果,是某个阶段的宗旨和使命的具体化。“目的”是你达到了某个目标后想来做什么。我们平时的备课和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只有目标,没有明确的目的。如果只着眼于眼前,只注重外在的,而没有考虑长远以及内在的产生,我们的备课及教研是不会有良好效果的。

此外,因材施教和关注学情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说:“反正我把该讲的都讲了,学生会不会就不是我的事了。”这句话貌似对学生很负责,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该讲的都讲了”隐含的意思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知识讲了,至于学生能不能接受就和他没关系了。有时还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这个知识点或这道题我都讲了一百遍了,怎么还不会!”这样的老师看似很卖力,也很负责,但是学生为什么还不会呢?他们没有静下心了寻找问题的根源,而是一味地生气。我觉得要么是没有充分了解学情,要么教学方法不恰当,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没有发生关系,也可以说手段和目的是分离的,所以学生学不会,老师也生气。

边学边思,共同阅读,共同进步!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文华学校)


别了,朋友 

文/张亚玲

轻轻地  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挥一挥手

作别共读的朋友


导师睿智的引领

拨云见日 把未来穿透

朋友亲切的笑容

如沐春风  永记心头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啊

不远千里在山城聚首

研读杜威  孜孜以求

提升生命  自我研修


机场候机时的捧书阅读

共读进行时的蹙眉勾画

课间休息时的热烈交流

晚上宾馆里的挑灯夜读


一切的一切

都随一段时光定格

在记忆的底板

追求生命的不朽


悄悄地   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招一招手


  

 走向未来 

冯文良

走向明媚的未来

四方八界赴汝阳

暑期碌碌读书忙

耳闻目睹笔疾奋

切磋琢磨齿留香

旅店简陋不为意

饮食粗疏亦充肠

群英荟萃真胜景

赛过洛阳看牡丹


感佩各位朋友!因故早退,非常遗憾,明年再会,向大家学习。送上我的祝福


 

《新网师周报》编辑委员会:

李镇西  郝晓东  郭良锁  孙  红  豆小静  于  宁  马增信

王振强  王振铭  卢雪松  苏翠珍  智  静  陈  娥  张海英

本期编辑:张明坤(特邀) 马增信 郭良锁                           

2019年07月19日

 

投稿邮箱:xwszbbwh@163.com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