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网师暑期深度共读简报【第三期】

新网师 2024-01-09

 

——汝阳暑期深度共读简报——


【第三期】


2019年7月18日



目 录

新闻导读  

01/“暑期深度共读”活动第三天……198274王晓娟 

共读回放

02/新网师暑期共读第三日综述……198274王晓娟

思维导图  

10/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周娟

11/教育即指导……周娟

11/教育即生活……周娟

12/预备、展开和形式训练……周娟

12/进步的教育、保守的教育……周娟

学员心声  

13/学习中联结 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苏天平

14/对“知行合一”的思考……198274 王晓娟

15/读《民主与教育》有感 ……184227冯姗姗

16/《民主主义与教育》共读两日打卡……184061周娟

17/习惯是生长的表现,塑造来自心灵的主动……151178殷德静

19/谈学生的习惯培养……198075赵兴乐

20/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张苗红

22/做一个爱学习的老师……刘娜茹

23/浅谈学校环境育人……151123唐艳

24/如何提高“模仿”的效益……173187王辉霞

25/请减少你可怕的控制欲……候莹洁

27/读杜威  思成长……183978刘玉香


 

【新闻导读】


暑期“深度共读”活动第三天

时  间:7月18日


地  点:汝阳实验小学一楼会议室


共读者:新网师首批专家与汝阳实验小学部分教师


陈  娥、陈小花、丁秀华、冯姗姗、郭丽丽、郭良锁、龚保全、耿小燕、郝晓东、韩永霞、侯莹洁、靳康霞、卢学品、李晓艳、刘娜茹、刘玉香、刘红梅、刘广文、李  宏、李淑峰、马增信、马跃娟、王  珍、王辉霞、王晓娟、王振强、王晓霞、卫爱霞、乔丽恒、苏天平、田  品、唐  艳、徐明旭、徐晓彤、殷德静、杨百凌、远  娜、袁会丽、张延琴、张明坤、张海英、张汝格、张苗红、周  娟、智绪丽、智  静、赵俊闪、赵兴乐、赵耀华、赵会品。


领读者:郝晓东


共读内容:《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三、四、五、六章


郝老师在共读时,提起罕台清凉之夏共读,想到一群人在一起共读,一起做饭,那种生活想着都觉得温馨。我们网师首批专家共读选在了火红的七月,我们的共读也是七月,进行地如火如荼。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广文老师,每当郝老师在解读时他眼睛、表情都充满了思维碰撞的喜悦,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纯真、好奇,从他的表情我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刘老师还是一个思考者,当在座的老师为郝老师精妙的讲解折服,频频点头忙着做笔记时,刘老师及时提出来他对共读的思考:1、郝老师是如何读书的,我们应该学习郝老师的读书方法和思维方式。读书要逻辑化、结构化。2、我们读书不能光接收信息,而要加工信息,哪些信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相关,给了我们什么启迪。


休息时间也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老师们在这十分钟的休息时间还会三五成群的热烈讨论着。


火红的七月,火热的心,我们在一起意义非凡。



【共读回放】


新网师暑期共读第三日综述


198274王晓娟

 

2019年7月18日上午


第三章:教育即指导


郝老师进行本章综述:


教育即指导,教育是怎样指导人的生长的?


    一种方式是洛克的白板说,人像动物一样,人遵从刺激反应原则,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里边的那个校长,那所学校遵循的就是刺激反应原则,对了就赏,错了就罚。但是这个问题也非常大,他的问题的症结在于哪里呢?症结在于能够去控制人的身体,但是不一定能够影响人的思想,那么他只能是训练,而不是教育。当然要辩证地看,人在改变自己行为的同时,也会对人的思想有影响。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既改变人的行为,又改变人的思维,使人的思想和行为统一,让人的行为再把外界的要求转化成自觉的行为。杜威认为要有环境,要借助环境这个媒介。这个话题非常重要,我们言教不如身教,就是因为,语言只是一种外部的刺激,而身体做的就是一种环境,是儿童参与的环境。儿童受什么教育,他怎么做,就会是怎么样的思想的反映。在环境当中,他就会去模仿,就会产生新的理解。一个问题的孩子,其实背后就是一个问题的家庭,一个问题的儿童,背后就是一个问题的环境,是这个环境孕育出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仅仅从外部的语言去刺激的话,去改变行为的话,很难真正使这个儿童发生改变。教育难在哪里呢?难就难在我们只能控制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但是控制不了、也改变不了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很难改变的。是不是把一个儿童放在一个环境当中,就会自觉地产生这种指导呢?是不是说儿童在一个环境当中就能够自动的去理解这个意义?不是这样的,我们会看到同样的环境,有的人会茁壮成长,有的人也会变得平庸,那是什么原因呢?阿德勒说:影响人的成长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理解,或者说影响儿童成长的不是环境,而是他对环境的理解,所以理解非常重要。杜威说,有共同的环境是一个前提,这个环境必须加以解释,人在这个环境所做的事情必须加以解释。不解释,就不知道意义,不知道意义,就不理解自己的行为,不理解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关系,与共同体的关系,不理解自己的行为与未来的关系。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怎么去做?新教育中的“编织”,需要有共同的生活(创造共同生活的机会,每月一事,共读,共同创造班名,共同穿越一个课程)。光有创造也不够,有活动,不一定有编织,在共同做事的过程中不断的解释,与你的意义是什么?与我的意义是什么?与共同体的意义是什么?不解释就是隔裂的,如写生日诗,写家长信。解释必须长期不断地解释,解释才能理解意义。读书必须结合此时此地链接,与生命联结,这就涉及到语言,有了语言才能发挥作用。有了解释,唤醒词语,让词语的意义与当下的生活、生命交融,相互滋养。


民主社会就是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行为,共同的价值观。因为社会是复杂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过民主生活。真实的想法与外在的行为不统一,怎么可能?老师说学习、读书,而自己不读不学,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能实现教育孩子的可能?——环境与语言不匹配,老师也是环境,而要求是另外一种要求。这就是这一章杜威所讲的环境的作用。


一、环境的指导作用


P32结论:纯粹的外部指导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提供了有刺激的反应,当时会有效,过后无效,外部刺激不可能发生内在生长,所以要把外部的刺激与内部动机相结合。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分析:


1、要与生命发展的规律相适应,所以有一个观点----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对应不同发展阶段给与合适的外部刺激;


2、危机和遭遇。当遭遇困难,人就会有改变自己、突破自我的动机。外部再加以影响就会有效果。为什么新网师多为中年教师和快要退休的教师,这是有原因的。一种情况,人到四十而不惑,开始思考人生之意义,不满足与当下而开始;其次快退休的老师,又一次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第三种原来优秀、人生很顺利,突然遭遇了困难,原有的知识能力解决不了现有的困境。


3、人生的阶段很重要。小学毕业、初中、高中毕业的学生,经历了中高考之后的孩子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我们施加以影响,就会有很好的作用。或遇到打击,或经过努力胜出都会在他们内心发生质变。外部的刺激如何与内部的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还要和长远的规划结合起来。生命的成长具有连续性和突变性的特点。我们不能时刻控制儿童,而是应该指导孩子学会管理自我。人的发展是一生的,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利用阅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要终身学习。


二、社会指导的模式


1、P33——P34控制了身体不等于发生了教育,具体来说,身体的控制不等于内在思维的培养,怎样才能把身体的控制与内在意义相统一呢?让他在错误当中接受教训,这是一种方法,第二直接用羞辱的方法。杜威说,这些办法是不值一提的。我们发现,策略总是有限的。杜威还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在社会环境当中,让环境成为他的力量。举例说,教师就是学生的环境,老师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杜威说:不要再用奖赏和惩罚了,要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


2、 P36如果事物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有意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如果没有意义,我们的动作就是盲目的、无意识的、没有理智的。


教师要提高解释力——赋予意义,没有赋予意义,就是隔离事物与生命的链接。升旗仪式等活动,就是需要赋予它意义。怎么赋予呢?说很重要,还要写,通过文字来阐释。


如何认识,就会如何行动。事实需要解释,行动需要解释,行动也是解释的一部分,怎么解释,就有怎样的行动,事情是什么不重要,如何理解事情的意义更重要。


1、P37——P38这部分内容很重要,所以杜威在不断举例。这部分容易被人误解。


2、P38倒数第六行:物质的东西并不影响心智(或形成观念和信念),除非它们为着将来的结果而做的动作有关系。也就是外在的刺激并不能影响心智,给一个环境也并不影响心智。我们说环境改变人,但是,光有环境也是不能改变人的。这里的环境与杜威所说的环境并不一样,杜威认为的环境一定是和你的生命相联系的。物质不影响环境,除非与我的生命有关系,才能成为我的环境。新网师的老师在新网师的学习中不断成长自己,与自己生命打通,新网师就是这个老师的环境。这就需要教育者去解释,如何提高解释力,这就需要人自身不断地提升自我,提升认知,扩展思维,你有什么,你才能看到什么,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升自我。人只有利用特别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是指处境。新网师既让学员学会知识,也能感受到讲师的个人魅力。通过批改作业、打卡分享,彼此关注,这样的环境就是与自己成长有了关联。


4、P39最后一段,陶行知的“做合一”与杜威这里所说的是一致的,你如何学就如何做,你如何学就如何教。孩子不喜欢老师是因为缺乏环境,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创造一个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三、模仿和社会心理学


1、P41——这种模仿概念的根本错误是把车子放在马前面,本末倒置,倒果为因。郝老师:这里是把什么倒置了?

   

这里把车子看作模仿,马是社会。应该是先有社会才有模仿,例如,我们很多学校参观学习的失败就在于不理解意义就直接模仿。


2、P42——P43谈模仿


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模仿,模仿是有意识教学的产物,是我们有意识的设置了这样一个共同体,那么我们怎样设置一个共同体,我们就需要理解其意义,要理解彼此之间的意义,理解与共同体之间的意义,理解事情本身的意义,才会发生真正的模仿,如果没有理解其意义,只能模仿结果,不能模仿手段。


3、P44启发: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


4、P46教育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

   

 第二段第一句:为什么要警惕“语言”?语言不是背下来的,而是通过活动活出来的。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是物质文化,而是要内化为精神文化,这一点更重要。


第四章 教育即生长


第一节 生长的条件


郝老师提问:


1、杜威对儿童期的理解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2、为何要延长婴儿期?


成人向婴儿学习,保持一种“不满”,才能不断的“依赖”于他人,不断的学习,人要一直处于一种“未成熟状态”,才能不断的生长。这也就是我们学习的原因,保持一颗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第二节  习惯是生长的表现


1、在杜威看来什么是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第一天性是本能,习惯像第一天性一样,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


人在与外界环境所选择的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是舒适的。


杜威:习惯不是被动的适应环境,主动的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适应环境,而且为我所用。比如读书:读不懂,就借用意志力和情感去克服。参与新网师的共读,这是在利用环境。


这其中,包含着目的和理性。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去做。


2、为什么要培养习惯


因为习惯意味着生长,意味着变化,意味着自由。


3、怎样才能培养习惯


①关键意味着要具有一个具体的目标。


②习惯意味着主动走出舒适区。


③年龄越大,越要警惕习惯,因为容易固化自己的思维和习惯。


④充分利用智力培养习惯


3、发展概念的教育意义


讨论:P58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P59第二段第五行:他们把生长看作有一个目的,而不是看作就是目的。


郝老师:学习是目的还是手段,我们通常把学习当成手段通过学习来考上大学,找工作,评职称。这样就有人会问我们,你们在暑假学习为了什么,给证书吗?给发钱吗?当然是没有的。那就会说:那你究竟是为了什么?你说:为了生长、好奇,别人会认为你有病。


我们学校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学习这本书的过程,这恰恰是真正的目的。如果把学习当成目的,目的达成之时,学习也就停止了。我们很多老师会做阅读课程,那么课程的价值在哪里?课程的价值在过程中,带着孩子们穿越书本,有迷茫,有困惑,有喜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童话剧的意义在童话剧准备、编排、演出的一系列的过程中,而非展现的那一刻。课程的程就是旅程,是一段道路,是我们一群人从这个起点带着一个共同愿望寻找资料,共同探索,它的意义就在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经验得到改造,不断地转化,自我发生了生长。所以生长就是目的,过程就是教育。学习就是目的,我们就会带着知识的好奇,当你拥有了学习的能力----最强大的能力,在各个领域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未完,待续)




 

 


 

 

【摄影:184298  徐晓彤】


【思维导图】


 


 


 

周娟老师绘制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思维导图

  

【学员心声】

学习中联结 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苏天平


读书活动已经进行了两天,每天的信息量都很大,感触也很多,要想让学习真正发生,必须将所学进行梳理,和自己的世界进行联结,建构更合理的认知结构,再在表达中清晰自己的理解,所以,每天将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书写下来非常重要。今天的感悟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


一、教育无目的


今天读到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通过郝老师的点拨对书本上的文本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思考。教育无目的,其实指向的是人的终生发展,和终生发展相对比,成人对孩子当下的一些要求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或者不那么焦虑了。比如一些老师或家长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非要考100分,或者非要学习某样技能,不顾孩子兴趣而强行要求,对于这些有损孩子终生发展的目标不如没有目标。


在教育中要考虑孩子的需要而考虑我们采用什么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要用成人的目的要求孩子,这也是教育无目的的一个含义,比如孩子需要在“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而不需要“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同年龄阶段的“做中学”的类型也有所不同,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是做中学;在童话剧课程中是做中学;解决生活中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是做中学;高年级的学生通过演算、画图、推理也是做中学……也就是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思维特点不同,做的形式也各异,但是都是能够激发孩子思维的“做中学”。


教学内容,也是如此,有的内容,教师觉得很简单,那是因为教师忘记自己小时候经历了怎样的艰难的探索过程,才把一个陌生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知识。教师认为孩子也应该像自己一样理所当然的会这个知识,从而埋怨孩子为什么不会,这种“专家盲点”阻碍了孩子形成理解。总之,一切要以儿童长效成长为中心考虑教育问题,才不会脱离教育真正的目的,才能抵达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环境的新理解


今天我对环境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作为班主任,我在教室生活中,比较注重环境创设(以下简称环创),墙上贴满了孩子的各科作品,每个月会进行更换,比如,我的数学学科,有孩子们的思维导图、解题思路、创编问题、日常的板书整理等等。


但我没有对环创有更深的理解。首先,环创不等于环境,其次,环境的评估要点是是否与孩子的生命联结。


一、环创需要和孩子的生命联结,所以最好将孩子的日常作品随时上墙,而不是一个月一换,每个孩子的作品位置固定,更能够与每个孩子的生命共鸣。环创的布局设计、用色搭配要有艺术气息,从小对孩子进行审美熏陶非常重要。


二、环境不仅仅包括环创等物质的环境,还有精神环境。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书籍中的精神力量,一个是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人的环境。书籍方面就不多说了重要的谈人的环境,在教室生活的孩子最主要遇见的人就是教师和同学。来自同伴的影响更重要。


三、感悟


(1)教师 教师是否有好的专业素养,学科知识体系是否完备,能否把握学科的核心概念,能否深入浅出的帮助孩子聚焦核心、把握本质?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否深厚,只有读懂了经典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老师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才能知道什么证据能够体现学生学会了、理解了,哪些证据表明学生什么地方出现了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是否充满了爱,能否吸引学生爱上学校,每天都能充满期待的来上学;能否信心满满的聚焦问题,不怕困难;能否和老师及时沟通,分享喜悦,寻求帮助。对孩子来说教师不仅仅是教师也是伙伴。


(2)同学 我发现中小学生中,同伴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班中是否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同伴能友好相处。能否在合作中学会分工,相互鼓励,相互欣赏。同学之间是否能亲如一家相互帮助,当孩子将家庭的小家拓展到教室的大家,甚至是学校这个更大的家时……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将是全方位的。


通过今天的共读,我意识到营造孩子良好的生长环境不仅有物理环境,还要有精神环境,这两个环境都要和孩子的生命深度联结。


感谢郝老师和各位伙伴在共同体中给我带来的思考。

对“知行合一”的思考


198274 王晓娟


上午冯老师提出的:阳明的“知行合一”为什么有孝心不去做就是不知,而如果有偷的想法就要摒除,他也没偷什么,为啥这不是不知。

    

我想借用杜威读的“教育及生长”中的“生长”来说一下我的理解。杜威说:“生长”是向前发展的和向上提高的,因而学校中的生活并非戏耍取乐。他引用艾默生的话说,尊重儿童不是叫儿童放任自流而流为无政府状态,保持儿童的天真不是叫儿童不加思考的鲁莽蛮行。


我认为杜威提出的“生长”与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都是从人的社会性以及道德角度去塑造人,应该是积极向上向善的。所以阳明所提出的“知”与我们日常所提的“知”是有区别的,这里的“知”是积极向上向善的,人通过“知行合一”成就更好的自己。


我们再来换个角度思考:小偷儿有了“偷”的想法,也去做了,这是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吗?是不是大家都认为不是啊,所以阳明会说:如有偷的想法就要及时遏制,一个人你就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


冯老师对问题思考的细致、钻研精神特别值得学习,如果没有冯老师的提问,我也只是觉得阳明讲的好有道理。缺少这样的思考可能就会出现对文本的曲解。就像我没有在常春藤读书会读《中庸》之前,我认为中庸就是无为,就是墙头草老好人,读了之后才明白中庸是合宜,是执两端而取其中。


“知行合一”“教育生长”“做中学”都是从积极、向上、向善的层面去塑造人的。


这是我的一些思考,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山西省忻州二中)

 读《民主与教育》有感     


184227 冯姗姗


之前,我自行阅读《民主与教育》这本书有两个月了,但是一直混混沌沌,对这类的专业书籍我一直挺打怵,知道它有很多好处,可就是读不进去,也读不下去,所以对这次线下共读有很大的期待,期待能通过这样面对面经过郝老师的指导,不但读通这本书,更找到一种读类似书籍的通道。今天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好期待好兴奋。


一下午三个小时,共读内容为第一、二章,结合这两章内容,对接刚刚过去的一年级的孩子和工作,收获如下:


我现在的读书已经由内在经验的原有知识跟外在知识进行碰撞,曾经读经验类书籍并深刻进行实践,内心有很大的成就感,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学习的深入,发现自己真的理论很欠缺,而杜威提出的经验的改造触动了我,这应该算是我学习经典的一条通道吧!


通过这两章的学习,我知道了低段儿童一定要多加鼓励,一年级儿童刚入学,跟老师这个环境的关系最重要,最需要建立建设价值观。结合这些内容,我觉得我带的这一年一年级还是尽可能遵循了儿童人格教育,我在学习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带着孩子们读儿童诗、读绘本,带着孩子们去阅览室自由畅读;我在对待孩子们的成绩和个性方面也努力做到了价值观统一和互相尊重;在对待个性孩子方面更是尊重低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比如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的小辰,在校我及时发现优点进行鼓励,积极跟家长进行沟通并交给方法;比如先天有语言障碍的小鱼,我抓住他识字量大的优点让他领读……

当然通过今天下午的共读,我觉得自己在几个方面还需要重视并积极改变。


第一,我要对自己的语言进行丰富,读书时多加积累,通过思维导图提升精确和系统性。


第二,美感、美的欣赏方面更是我的很大弊端,需要通过美学的学习,可以从观察开始,从积累开始,更甚者去请教老师。


第三,虽然重视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知道,原来身体健康对孩子们的一生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下一步的带班要作为重中之重抓起来。


虽然一下午,我只是作为一名听众,但是我已经走在提升自己认知的阳光大道上,下一步要积极做一名边听边思的学员。


(山东潍坊新纪元学校)

《民主主义与教育》共读两日打卡

                            

 184061 周娟


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第一天的暑期共读


今天和学员们一起共读序篇《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是这本书的总纲和概要,谈了“杜威的时代和生平,《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重要论点——民主主义是什么、民主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什么、学校应怎样”等内容。


我们读一段进行一段的梳理,有困惑的提出、有郝老师的提问、有学员们交流对话。郝老师循循善诱,让我们看书、理解,并跳出书本拓宽到我们当下的教育,如一个平庸的学生转变为教育家的启示,郝老师从家庭、根基、时代、研究、评价五个方面来全面分析;谈到民主主义教育与阶段教育、贵族教育的的关系,郝老师谈到被社会决定教育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要通过教育改变社会,不被当下教育决定、不被环境限制,同时又能改造环境,由此老师又讲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教育均衡发展优化为一体化发展等等;接着又由教育谈到彼此共同的信仰,由信仰又讲到我们的新教育的共读共写共成长,融入了沟通和对话……


三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虽然只读了不到二十页的内容,但郝老师联系书本还融汇了怀特海的教育节奏、当下的高考、新网师的打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等等话题,感觉信息量很大,启迪很多,第一次这样的共读真好。


“专业阅读是站立在大师肩膀上前行”,愿在郝老师的领读帮助下能走进杜威,更好地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成为孩子更好的环境


——汝阳暑期第二天共读有感


伴着汝阳的雨声、读书声、在对话中,我们的第二日的共读完成了序、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第二章《教育是社会的职能》谈到了环境的性质和意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教育性和学校是特殊的环境等内容。在郝老师的深入浅出的解读中,结合文本融会贯通地让我们感受理解不一样的“环境”。


提到环境,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环境创设要注重其审美性、参与性和对话性,让教室温馨和谐,能直观感受并让孩子乐于其中,这是从环境的外显性来呈现的。


杜威对环境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有必要提供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它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功能:一是简化和安排所要发展的倾向的许多因素;二是净化排除丑陋的现象;三是创设一个更加广阔和平衡的环境。从这三点来看,要具备以上功能所具备的决定因素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就是孩子的环境,就是孩子的镜像,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支撑我们背后潜意识的体现,正如阿德勒所认为的,不是环境塑造人的整体人格,而是人对环境以及自我的认识塑造了整体人格。我们都是环境的产物,我们都被环境塑造着。所以作为“环境”的我们一定要做好教室的点灯人,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做一名专业的教师,成为影响每一位孩子的重要他人,成为孩子更好的环境。


习惯是生长的表现,塑造来自心灵的主动


151178殷德静


习惯的培养,是我们教育者最应该重视和研究的问题,今天在共读杜威的书后,尤其是在郝老师的解读后,我对习惯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什么是习惯?


1、习惯就是利用自然环境,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习惯通过控制动作器官而主动的控制环境。


2、人们常常把教育解释为获得能使个人适应环境的种种习惯。所谓适应,必须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从主动的意义上来理解。


3、所谓适应,这是我们的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环境对我们自己活动的适应。


4、习惯是人与外界互动过程中最经济有效的应对方式。人不是被动的适应环境,而是主动的适应环境,通过改造环境。主动的习惯包含了生长习惯养成不是肢体动作,包含着理性和目的。理解“我们什么要这样做?”,不是方式,而是要思考如何转化为我们的习惯


二、为什么要培养习惯?


1、文明人有习惯,能改造环境。


2、习惯能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


3、习惯能主动的寻找机会转入全面的运作。


4、思维观察和反思的模式变成了各种技能和愿望。


5、习惯意味着生长变化,自由创造。从而自己控制自己,自己指导自己。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三、怎么培养习惯?


1、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智力。


2、有目的的做事情,在做事中养成了习惯。


3、主动走出舒适区。


4、要警惕习惯的固化。


四、我对习惯的认识:


1、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也会让我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


2、必须分清哪些是好的习惯,哪些是坏的习惯。必须警惕习惯对自己的禁锢。


3、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对习惯的经典注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必须重视习惯的对个人的影响,比如我现在养成的读书和书写习惯,慢慢地改变了我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乃至于改变了我的生命轨迹,不再是拘于小我的快乐和满足,而是心怀学校,心怀教育的希望,在教室,在课堂去深耕,通过改变一个个孩子,也实现了我个人的转变。


五、关于塑造:


1、教育是心灵的塑造,这一点没有疑问。


2、杜威所说的塑造是有赖于从外部起作用的某种东西的思想。


3、赫尔巴特有关塑造的理论忽视生物具有许多主动的和特殊的技能,也忽视了环境,实际包含个人对共同经验的参与,没有注意青年具有充满活力的,寻求有效的起作用的机会的能量。


六、我对塑造的认识:


按照今天徐老师对“塑”字的解释:“用泥土抟成人物形象”,我们都能明白儿童显然不是泥土,不是我们想捏塑什么样子,就捏塑什么样子。


与泥土相比,我觉得儿童更像是一粒种子,本身具有“爱和智慧”,他们对世界满了无限的渴望,他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只是要给他们适应生长的环境,去唤醒他们内在的力量。人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这就是新教育所说的,“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河南省南阳七中)


谈学生的习惯培养


198075  赵兴乐


今天上午共读了第三章、第四章的内容。结束时已经中午12点多。


在读“教育即指导”时,郝院长提出精辟地论述:控制了身体,不等于发生了教育,更不等于有了习惯的培养。我们对习惯的培养一般采用三种方式:在体验错误中自己去接受教训;用羞辱、挖苦、打击等直接强制去改变对方;采用奖赏诱使其改变行为。但杜威认为,应该是社会环境来指导其行为,通过共同生活,参与联合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才是最永久和最持久的方法。


这段话让我反思良久。


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可是对于养成哪些习惯?如何养成?真的缺少理性的思考。多数方法是靠老师用嘴巴反复来讲,每年九月开学时的第一个月,很多低年级老师大都会出现嗓子失声、身体累倒的现象。现在想来,老师们只在一味重复地强调规则----一再强调如何坐、如何听讲、如何站队⋯⋯而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孩子们应该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习一些规则。我想,等到九月开学季,一年级老师是否可以两个老师配合。一个讲规则,一个坐在孩子中间示范,身重于言教,让孩子们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体会如何去做。


还比如我们学校一直提倡阅读。前几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三年级有个孩子没有阅读习惯,总是会偷懒,不去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有一次语文老师就心浮气躁了,对这个孩子横加指责,并在班级微信群中点名批评了这个孩子。当时家长就觉得很没面子,就直接在群中和老师杠上了,指责老师对孩子有成见,老师就回应说家长不负责任。如此一来二往,家长恼羞成怒,找到我要求调班!后来,我不断从中调解,提醒家长在家一定要陪着孩子一起读书,在学校老师也要正向引导,营造和谐舒适的阅读空间,不要让孩子感到阅读是痛苦的负担,要让他体验阅读的快乐,这样才能慢慢地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总之,学习杜威的理论知识,结合郝院长的精彩解读,再回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真的感到收获满满!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小学)

 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张苗红


今天,我们继续研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三章《教育即指导》。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


现代的教育实际上就是环境教育,环境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影响,就年龄而言一般是成反比的。这是有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环境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两方面决定的,温暖和谐的环境能使儿童性格活泼,行为具有理性并善于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是幼儿重要的生存条件,成人应该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充满关爱和自由的环境,环境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学习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最近发生在我班上一个学生的事情来。


有一天,已经放学好一会儿了,我从学校出来,途中遇到辉和我班的几个孩子。他们正在商讨着什么,我怕这些孩子惹事,便走上前和他们搭话。我得知辉把家门钥匙忘在教室里了,学校门卫不让他进去拿,可家里又没人,不拿到钥匙就意味着今晚他回不了家。他正在想办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支招,忽然,辉说:“能不能去给我借一顶帽子?”


“怎么?你还想蒙面进校门?”我问他。


“门卫不让我进,我不想办法能行吗?我干脆带个帽子翻墙进去。我必须拿到钥匙。”


“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没有,反正他也不让我进学校。”


“来,咱试试看。诺,这是我的手机号码,你先拿着。现在你到学校去,先去和门卫说明情况,恳求让你进去,一定要注意文明用语。如果你还进不去校门,就用值班室的电话打给我,看看会是什么情况?我就在这里等你。”


一会儿,我的电话铃声骤起。“老师,我是辉,我已经和门卫室的叔叔说明了情况,请你和叔叔说句话。”


很顺利,当他拿到钥匙回到我身边时,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不用违规也能达到目的呀!


还有一次,周一到校时,我发现辉脸上有明显的伤痕,我把他喊过来,不等我发问,又发现他手掌和手背上都有不同的伤痕,我赶紧问他:“是星期天骑车摔倒了吗?”


“不是,打架了。”


“和谁?什么时候?为啥?”


“星期六晚上,我在我家饭店里帮忙,他们喝醉酒了,在我家店里闹事,我把他们打到医院了,我在派出所待了一夜。”


我听得胆战心惊,而他说得轻描淡写,似乎这事情跟他无关一样。


“那这件事情怎么样了?”


“我爸正和他们交涉呢!谁让他们闹事呢!活该!”


唉!这该是怎样一个家庭教育环境啊!


6月25日-26日,在我校大队部的精心安排组织下,我校六年级来到郑州梦醒军营拓展基地进行“心怀感恩  砥砺前行”毕业研学活动。辉也积极参加了。从坐上车的那一刻,他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一路上和教官侃侃而谈,给大家带来了一路的笑声和欢乐!接下来的两天时间,他的表现空前的好,一切行动听指挥:站军姿,标准;训练场,投入;饭桌前,噤口不语;集合了,准时!连随行的老师们都忍不住夸他,辉,太应该做一名军人了!


可是,回来的第二天,问题就又出现了。已经上课了,我接到了辉爸发来的短信:辉有事,会晚一会儿到校。我揣摩可能是早上起床晚了,家长给请的假。

直到十点钟,他才姗姗而来。不等我问,他便向我说明来由:“昨天晚上我爸喝醉了,开着车跑洛阳去了。”


“那和你有什么关系?”


“我在车上睡着了,不知道他啥时候把我拉出来了,最气人的是,我爸到洛阳后去住宾馆了,把我丢在车上不管了。今天早上醒来,我都不知道我在哪里。”


我明白了,我找到了辉迟迟不能转变的原因了,作为学校,作为教师,我们只能控制得了学生在学校的行为,却改变不了孩子的原生家庭!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是父母一直陪伴着孩子的成长,这也说明了儿童早期的智力开发这一重要的任务是有父母训练完成的。如果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是一个缺少爱,活着没有自由的恶劣的成长环境,必然导致孩子的心智不健全,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自然也会有所歪曲。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良好的教育;没有良好的意识,就不可避免的有不良的行动。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小学)

做一个爱学习的老师


——2019新网师专家暑期“深度共读”活动感悟


  刘娜茹


今天,我们在郝晓东院长的带领下,深度共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三章《教育即指导》,这一章主要讲了环境的指导作用。通过导读、朗读、讨论、交流,我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作用,最后郝院长总结说:“教师就是学生的环境。只有爱学习的老师才能让学生爱学习。”


回想自己的童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学时教语文的姚老师,他知识丰富,非常喜欢读书。我们经常看见他拿一本书在读,有时会把有趣的故事读给我们听。姚老师不光自己爱看书,还鼓励我们看书。有一次,他拿了一本书走进教室说:“这本书很好,谁考了第一名,就奖励看一个星期。”那时候家里穷,我几乎没有看过一本课外书。我急于想看书,就努力学习,终于得了第一名。一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记得那本书名叫《赖宁的故事》,少年赖宁勇敢、坚强、乐观、有爱心……深深感动着我,温暖了我幼小的心灵。此后,每隔一周,我都会从姚老师手中接过一本书。每读一本书,我都会感觉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因为爱好读书,我的写作水平大增,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读给大家听。在孩子心中,这是一种多么大的荣耀啊!而这份荣耀只有在教室里才有的,也正是老师所给予的。

    

多年后,我也做了一名语文老师,依然爱好读书,也常常以此来熏陶我的学生们。除了课堂上讲故事、带领孩子们共读外,我也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自己主动阅读,爱上阅读。有一次,我网购了2本书《小太阳》和《爸爸的十六封信》,还没有拆封,我就直接把书带到教室。有个孩子问:“老师,你的书从哪里来的?”我说:“我自己买的呀!”“可以借给我们看看吗?”“可以呀!谁把班级共读书读完了,就借给他看。”我的书在学生中漂流着,希望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的习惯,从阅读中理解阅读的意义 ,在阅读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教室里度过,让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穿越课程和岁月,让阅读融入生命,养成阅读的习惯,学会怎样学习,一天天地成长着,朝着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努力。


教师就是学生的环境。那么,就让我们做一个爱学习的老师,永远保持上进心,努力成为学生幸福的环境。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小学 )

浅谈学校环境育人


151123  唐艳


以前,我总以为学校里的环境育人就是要把校园和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种好花草树木,墙上贴着学生的作品,让孩子们感觉到校园的美丽和浓郁的书香气息就可以了。接触新教育后我还知道丰富多彩的课程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今天共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第二章《教育是社会的职能》时,我才明白自己的理解是不系统,不全面的。


杜威说,一个人的活动跟着事物而变异,这些东西便是他的真环境。环境包括促成或阻碍、刺激或抑制生物的特有的活动的各种条件。而我们所要谈到的“环境育人”中的环境,肯定是能够促进和刺激师生特有的活动的各种条件。那么环境除了前面我所理解的绿化的校园和美化的教室,以及其他学校功能室和各种课程。环境还包括校园里的人际关系,比如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以及我们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杜威在《社会环境的教育性》中提出:“环境无意识的影响难以捉摸而又无处不在,影响着性格和心理的每一根纤维。而影响环境效果最显著的有三点:语言习惯、仪表和美感。


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让老师和学生在相互交往中使用文明得体的语言,要让人感觉到如沐春风。老师所用的语言应该精确,简练,不拖泥带水,也不含糊不清。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一味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污染环境。记得10年前我在当地工作过的一所私立学校要求学生说普通话,这样就可以减少骂脏话的概率。这样做的确有些作用,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明白在学校每个人都是他人的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学校里老师就是他们最重要的环境,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形象上端庄优雅,落落大方;言语上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工作上一丝不苟,勤奋好学;学习上积极进取,博览群书;书写上横平竖直,端正美观。这样才能更好地育人。对于中学生,不仅教师要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并且推出更多的榜样学生。因为中学阶段,学生受同伴的影响最大。一个班级如果表现优秀的学生多,那么这个班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就会很好,自然而然会带动更多的同学走向美好。一个学校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如果领导、教师和学生之间每天能够互相微笑打招呼,大家能够文明沟通,坦诚相待;老师每天能够好学上进,为人师表;学生的作品都能张贴展览,校园里都是欢声笑语,鲜花盛开。这样才是真正的环境育人。


                               (湖南省浏阳市古港中学)

如何提高“模仿”的效益


173187王辉霞

 

什么是模仿?如何模仿才能产生效益?也许大家会觉得问题太简单,没有论述的意义。之前我也会有同感,今天学习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模仿和社会心理学”,颠覆了我以前对模仿的认知,让我明白了很多以前不理解的问题,不夸张地说,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请先看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自从洋思、杜郎口、东卢中学等学校课改成功后,模仿学习者络绎不绝,学习几天回去之后,学习者循着“临帖”、“摹帖”、“破贴”的步骤掀起课改热潮,轰轰烈烈,激情澎湃。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座位等等,来了一个大换血。但是,真正做成的有几家,能坚持的有几所学校?实践证明,很少有学校做成功。并且很多实验学校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错,为什么坚持不下去,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


再看一例: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组织一些观摩课或公开课活动,当在现场看到名师风采时,激动万分,看到名师的设计时,心动无比,尤其是他们台上的灵动与机智,把听课笔记满满地记上几页,感悟也颇多。甚至还有一些听课老师全程录音录像,回去看回放,或拷了课件回去再学习,并且模仿着做每个环节,循规蹈矩地上课,结果呢?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会对自己的教学有根本的变化,否则名师走过的学校,定会生长出一个个新的名师。


此外,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鼓励一些学习习惯较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班里讲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也督促其他学生向这些优秀的学生学习,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些优秀者更优秀,模仿学习的学生的效果却难言满意。其中原因,值得深思。当然,榜样的力量也是不能忽视的。


通过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不是为了否定“模仿”的效能(模仿应然是有效能的),而是表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模仿” 的扭曲理解。按照杜威的理解,这种流行的模仿是错误的。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说这种模仿根本的错误是把车子放在马前面,本末倒置,倒果为因。这种模仿,是依靠个人模仿或照搬别人的动作的本能趋向,只是把别人的动作作为模型;是用重复事实当作事实本身的说明;这种模仿没有理解被模仿者具体操作的背景意义,不了解他们的体制系统,不了解他们的实施原则等。这样的模仿,模仿者只看到许多动作与别人有客观相似性,因此就在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按照杜威的观点,这些模仿忽视了一个本质的问题:我们模仿的是一个“结局”,而不是模仿达到这个“结局”的手段和过程,这种模仿与自己的当下没有产生直接的联系。事实上,模仿的结局和模仿有助于达到结局的手段不同。模仿结局是一件表面的和暂时的事情,对本质很少有影响,这种模仿影响外表的行为,而不影响行为的意义。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是否了解洋思、杜郎口、东卢中学课改的初因?还有他们课改当下的情况以及背景?以及他们的课改路径?自己学校与这些课改学校当初有哪些相似点?是借鉴还是模仿?有了这些思考,我们就不会再傻傻地直接模仿这些课改学校成功的结局,而是思考他们课改的路径及手段,从中获得适合自己学校课改的思路。再说学习名师,不是一节课就能学成名师,若真想向名师靠近,我们要多听他们的课,读他们的书,学习他们成为名师的路径和方法。模仿优秀学生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了解彼此,模仿才有模仿的意义。


总之,模仿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模仿是有意识的教育的产物,我们必须理解被模仿者成功的意义,并与自己的当下产生联系,借助模仿者成功的手段,解决自己的问题,模仿才会产生最大效益。


             (河南省滑县产业集聚区英民中学)

 

 

 

侯莹洁

 

今天,是共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第二天,面对这些生涩的内容,我仍然觉得很吃力,但是,在郝院长的导读下,那些理论性的文字,都在他的讲解下变得通俗易懂,让我也能够联系实际情况思考,有所感触。


首先,是教育的指导作用,这里强调了教育的控制性。


1.控制  惩罚,能够控制人的身体,但不能改变人的思想。控制了身体,不等于发生了教育。当一个人因受威胁去做一件事情时,也只是因为人有恐惧本能,所以威胁才起作用。


2.言传不如身教 儿童在什么环境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有些情况下,不妨让他试验,让他自己发现结果,以便他在今后同样的情况下会明智地行动。


3.的成长是一生的成长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童年时期自信心的培养、学习的习惯、阅读的习惯、价值观和上进心,这些非常重要。个人的成长是伴随终身的事业。


通常作为老师,我们自己本身就有一种控制欲,要求在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能坐的端正,每个孩子的作业都能按时完成、认真书写,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优秀,都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常常会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智力能力和学习能力。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这样做的后果,会造成后进生更加吃力,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本身就不优秀,自暴自弃。然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可怕的就是童年时期自卑心理的形成,这样影响到他一生的发展。


尤其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作为妈妈的双重身份时,这样的强势导致很多负面的影响。就像书中所说,把马牵到河边就强制它喝水。虽然控制了行为,但是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发自内心主动性行为。父母把孩子控制得好,孩子不容易四处惹是生非,但是会造成孩子没有主见,性格懦弱。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规范和教育,但是过分的控制会对他的成长造成影响。


因此,杜威提出教育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型的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一天的学习结束了,虽然懵懂,但是总是有点滴的收获,就像郝院长说的,未成熟是儿童的优点,那就是对世界的好奇,我们作为老师,更应该具有持续的学习力,我们读书并不应该只读自己喜欢的书,广泛地涉猎,敢于挑战自己,持续不断地生长。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小学)


 


183978 刘玉香


当我坐在汝阳实验第一实验小学会议室里,参加新网师暑假共读,一直有一种恍惚的感觉,我是谁?我在哪里?真的是我在和全国的专家们一起共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哲学教育专著吗?


思绪飘回到以前的暑假,那个时候的我,每年都趁着假期可劲地傻吃贪睡呢。中师毕业26年来,我没有认真静下心读过一本专业类书,平常的阅读,都是看手机里的美文或者励志类心灵鸡汤的轻浅愉悦式阅读,稍微有难度的经典的书、哲学类、教育类的书一本都没有看过,因为看不懂就觉得没有意思。我的思维变得越来越落后和迟钝。是什么勇气,让我今年暑假竟然敢挑战杜威的书籍呢?


其实,我的巨变是从去年暑假参加新网师开始的。自从去年成为新网师的一名学员,进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我便和一群优秀的人一路同行,发现时间珍贵,怎么舍得去睡觉。我的读书和写作之路,从最初的读李镇西老师的《爱的教育》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于永正老师的《怎样上好语文课》、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简·尼尔森博士《正面管教》、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人类发展简史》、《王阳明大传》《AI.未来》《孔子,人能弘道》《禅的行囊》《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列奥纳多.达.芬奇》等。短短一年的时间我读了多少本书?自己真的都有点数不过来,不仅仅读纸质的书,我还参加网络北京班海读书会读书,为了尽快的筛选好书,我又参加了手机听书《樊登读书会》。一年来读书的范围之广,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科普类、艺术类等。我的思想不断的丰盈,读书的同时我也在不停地写作,一年来我的教育随笔、读书笔记、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学思考等达到了30多万字。今年暑假,当网师专家群发起共读,我便想挑战自己,就报名参加了暑假共读。虽然来的时候,心里非常忐忑,怕自己读不懂,不会读。但是通过三天大家的诵读,郝老师的解读,大家的思辨。我由原来的一头雾水,也开始能渐渐理解其中的一二,我鼓励自己哪怕一天只学会一个观点就是进步。


三天来我们站在杜威的时代看杜威,看他的成长历程,体会他的哲学思想,领略他和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卢梭、福禄培尔、黑格尔、罗素、赫尔巴特、洛克等哲学家教育思维碰撞的火花,把他的教育经验、理论和当时的时代相对接。他在教育史上是既能提出新颖的教育哲学,又能亲见其实施获得成功者。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教育借鉴的金钥匙。杜威反复论述,生活和生长无止境,无终极,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生活和生长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而终于成为社会合格成员。我们读经典应该有更广阔的眼界,用思辨和审慎的思维去了解经典。把它和我们的教育工作相联系,吸收其精华思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升自己。


共读三天过去了,大家白天共读,晚上预习,写感受,画思维导图,编辑每天的阅读简报……。虽然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但是大家都乐在其中,没有什么目的,只因一群爱好读书的人,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为了共同的爱好,为了教育情怀!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说过一句话:“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发誓的人很多,能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向着那明亮的地方奔跑。


2019/7/18


(河南省辉县市文昌中学)


 

 

《新网师周报》编辑委员会:

李镇西  郝晓东  郭良锁  孙  红  豆小静  于  宁  马增信

王振强  王振铭  卢雪松  苏翠珍  智  静  陈  娥  张海英

本期编辑:王晓娟(特邀) 马增信 郭良锁                           

2019年07月18日

 

投稿邮箱:xwszbbwh@163.com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