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网师周报 | “理想课堂”特刊(5)

新网师 2024-01-09

演  讲


逆风飞翔

——在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首届高研班上的闪电演讲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白龙江小学 卢雪松

引子:

我叫卢雪松,来自辽宁沈阳。听到雪松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想起陈毅的这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没错我的名字正来源于此。我有一段特殊的与病魔抗争的经历,我天生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我不想活在别人惋惜和同情的目光里,我相信我一定能靠自己的努力,活成自己想要样子。经过了手术和九个化疗后大家都劝我放下一切好好保重身体,但是我不仅在新网师里坚持学习,甚至在恢复期间还再不断挑战自己,先后担任了三门课程的组长,还通过考核成为首批童喜喜说写课程的点评师,并通过了新网师专家库的申请。朋友们常常劝我说,你不要再瞎折腾了,但是,我没有停止自己前行的脚步,努力做好自己的三件事。(学好一门网师课,抓好两个工作室,做好三级儿童课)我希望自己真正能活出松树的样子,在严寒中不屈服,在困境中能挺立。如果你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想起我的故事,那我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艰辛与痛苦,都足以证明我存在的价值。 

正文: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在网师学习中的三个小故事,希望我们大家共同来思考:

故事一:你有“拖延症”倾向吗?

就在最近,我发现自己可能得了一种非常讨厌的病——拖延症。就拿这次的演讲来说,我就一直迟迟没有定稿,这件事一直拖拉着没有完成,让我感觉到有一点焦虑,还有一种负罪感。我悄悄给自己下了诊断,这该不是拖延症吧,至少应该算是有了“拖延症”的倾向,这种想法把我自己也吓了一跳。

新网师的学习中,作为课程组长,在整理作业的过程中我对拖延症有着深切的体会,每次总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员喜欢在截止交作业的当天才开始写作业,几乎每次作业都有学员小窗我,“组长我就差一分钟,拜托帮帮忙好不好?”“记错时间啦,作业没交上,能补交吗?”我曾经心软想网开一面,也就这个问题与教务处的郭良锁老师进行过探讨,郭老师说:我们这一群人奔跑,有些人难免会体力不支跟不上,能坚持并跑到最后的人一定都是最优秀的,网师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筛选优秀者的过程。郭老师这番话一下打开了我的心结,同情心可以有,但不能泛滥,组长的工作应该有原则和底线。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好规划才对。  

但是和他们的拖延症相比,我有着本质的不同,我是一个喜欢跑在时间前面的人,并且觉得自己在工作上一直都是在奔跑的状态,甚至在午休时,我还在为社团的孩子们上课和排练。我并没有浪费时间,可时间都去哪了呢?我也经常给自己列一日清单,但有时还是难免被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弄得手忙脚乱。有人说:不逼一把,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可我想说:不逼一把,不知道自己的差距有多大。我曾经在群里看到过晓东老师、郭良锁老师、马增信老师的一日工作清单,长长的清单带给我的感受两个字就是“震撼”,这么多事情,24小时怎么可能做得完?他们在我心里都不是“人”,是“神”!我想这些老师都有非常强的自律能力和规划时间的能力,总是在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给自己施压,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超越,从容地走向卓越。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故事二:你有这样的“委屈”吗?

迄今为止,我在新网师一共学习了12门课程,但是有一门课程却带给了我深深的遗憾,这门课程就是2017年秋期的《童书与电影课》,因为这门课我没有成绩,没有成绩不就是“不合格”吗?

这门课程我非常喜欢,学得也特别认真。尤其是过关作业我做的非常用心,我有把握在这一门课上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过关作业留的是与学生一起完成一段影片配音。为了锻炼孩子,我选了两个片断——《阿甘正传》和《舞出我天地》。因为当时处在期末判卷期间,学生在家里休息,我还特别招集了部分学生天天到校进行练习,并使用录播教室录制了整个作业完成的过程,还精心制作了片头和片尾。然而,课程成绩出来之后,我却没有成绩,这让我感到百般委屈。

这种感觉像什么呢?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一盆冷水浇灭了我。那段日子一度让我感到特别压抑和难受,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直到有一天无意中我在电脑上点开了申请加入新网师时的递交的阅读史,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我渴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希望得到引领和帮助,希望通过在新网师的学习,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坚定自己的人生方向。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希望以此为契机,能再次激发我的学习热情,我渴望经历新的成长!

看到这段话,我忽然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所有的委屈、不快一扫而光,抬头看看窗外,感觉到天空格外的明亮,有一束阳光照在了我的心上,暖暖的。我找到了自己来新网师学习的初心,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成绩已经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经历了整个的学习过程,有收获,有提高。拼尽全力取得的结果虽然不完美,但是它完整,这就够了。

恰好前几天在群里看到了这样一个打卡日记,我想对这位学员说——

也许你历经百般辛苦,却未换得预期结果;也许你山重水复,却未得柳暗花明;也许你使劲浑身解数,孤掷一注,却不及别人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或许这些事会令你感到不满,抱怨命运不公。但是请相信,上天这样安排自有它的用意。《孟子》有云: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当你经历的磨难能够承载你的能力之后,一切都将如你所愿,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故事三:你有“畏难情绪”吗?。

其实新网师的课程就像一顿大餐,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菜”。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自己喜欢的课程或老师,大家都是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热情。大家认识图片中的这个人吗?没错,她就是飓风——郭明晓老师,我太喜欢她了,学过她在新网师里教的所有课,生命叙事剧、文本解读与设计、新教育晨诵,这些都让我在教学和实践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少走了很多的弯路。在来太原之前,我特意将头发理成了她的样子,这种感觉就像粉丝在追逐自己偶像,其实也在追逐我们渴望成为的自己,我想活成她的样子,我当然知道从发型和肢体动作上模仿一个人并不难,可是专业素养和文化内涵却无法复制。2018年7月,我有幸在天津武清与飓风老师有过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没想到这次交流之后,我的选择却差一点让我成为新网师的“逃兵”。

当我提出想继续跟飓风老师学习时,却遗憾地得右这学期她没有任课,她向我推荐了刘广文老师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课程。真正学起来才知道这门课程简直就是新网师的“魔鬼课程”,对我来说堪称是史上最难,老师最严,课时最多,通过率最低的一门课程。我在学习上从来都没有过这种感觉,刚开始书看不进去,上课听不懂,写作业也不轻松,如果想学好这门课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这一度让我产生了畏难的情绪。随着课程的深入,我发现刘老师是一个难得的好老师,也是一个特别有方法的老师,他总是让你看到希望,却不能轻易地到达,就像在课上教给我们的方法,在我们的学习起点和终点之间搭建了若干个台阶,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上去。刘老师用他的教学魅力征服了我,我渐渐地对这门课程有了信心,一边学习一边努力实践着。

我想对刘老师说:谢谢您能成为我的老师,因为您让我明白做学问必须严谨,态度端正,您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我想对自己说:还好,我没有放弃。在学习中每个困难都像是一座山峰,攀登到顶峰就会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的故事讲完了,这几年我的确经历了很多,但是我好像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本以为用悲剧结尾的故事,我用自己的信念与力量去改变了最后的结果。我很喜欢尼克胡哲先生的一句话:人生最大意义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的投入进去,去做一件事;而人生最大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活下当下,做最真实的自己。所有的挫折和坎坷能够让信仰更加坚定,我当不忘初心,逆风飞翔,更精彩地活!



春泥·常春藤·火种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东石小学  郭良锁



燕子的呢喃剪开冰凌花的种子,

蝌蚪于溢满音乐河里敲响蛙鼓,

春天的大合唱开始了——

……

从这里开始吧!

从这里开始跋涉,

从这里开始成长,

成如璎如絡的大草原,

成如林如栋的穿天杨!

“这里”是哪里?是新网师,又不全是。为什么?

听听我的课程之旅就明白了。构筑理想课堂,你必须有课程。而课程是什么?课程即道。课程就是我们用心与孩子们一起走过的道路。

1984年参加工作的我,觉得学生作文不错。我想推荐出去,怎么办?让小作者誊抄一遍到稿纸上。贴上邮票寄出。如果这里不用呢,修改以后再投他处。这多费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想油印。于是,创办春泥文学社,指导学生写作、阅读。为了扩大文学社社员的阅读量,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每月到忻州市图书馆借书100到200册,骑单车往返几十里带回来送过去。为了学习办《春泥》的经验,驱车80公里前往庄磨中学向霍根厚老师学习取经,他办了一份挺不错的《春苗》。也到忻州铁合金厂学习过。想改变自己,就不断的找方法,谁会想有没有报酬之类的。编辑油印社刊《春泥》。做中学,学中编,不但提升了刊物质量,自己的综合能力也提升了。参加《上海教育》征文居然还获奖了。《春泥》在《中学生知识报》上也获奖了。家乡的学校一干八年,《春泥》由不定期发行到定期编发,由手工刻写到打印,再到印刷厂印刷,我们办的是越来越好。我们的目标是:立足春泥广交兄弟社,以文会友遍识天下士。什么是士?叶嘉莹老师说,士就是读书人。名师魏书生、李镇西、田家骅、王崧舟、窦桂梅、王文丽、吴正宪、管建刚等等哪一个不是读书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社长韩作黎、主编黄世衡,人民教育出版社周正逵、儿童文学作家陈模、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束培德……广交兄弟社,我们北到吉林省实验中学火炬文学社,南到海南省华侨中学,东到上海市长征农场长征中学雨蛙文学社,西到青海省西宁五中飘舟文学社。“在这个世界上,若有惊人之果,必先有惊人之行。”文学社的活动形式多样:既有指导教师的讲授习作知识,也可走出去听名家的报告;走出校园徜徉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南游元墓,北登金山,虽苦虽累,社员们却乐在其中。因为不仅了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同学们增进了友谊。师生之间填平了鸿沟,彼此双方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开展系列活动“知我忻州,爱我忻州”,在“忻州一日游”活动中,社员们进印刷厂,访招待所,观电视台,游古钟公园,登北城楼,上九龙岗……

出我们的劳动汗,造我们的成绩灿烂。1991年3月25日——春泥文学社走进了山西电视台的“晚间新闻”。当时转学在太原的一名学生写信给我:“最让人高兴的是三月二十五日晚的新闻,‘春泥’之成功,乃老师之汗水凝结,乃学校之支持凝结,乃同学之努力凝结!我衷心地祝贺我们的春泥!恨只恨,我与春泥之缘分,仅一年!愿春泥里再孕育出更新更美的红花绿草,参天大树!”1991年5月20日,中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春泥文学社“先进文艺单位”。

《春泥》后来更名为《全国校园文学社团作品选萃》,还在上海、成都分别获奖,1992年8月,我调到了忻州市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所民办中学——秀容中学。我的经历说明:一个人越努力,你就越幸运!

第二个八年开始了。在秀容中学教学之余,负责创办校报并主编《秀容中学报》,同时在此创办新的中学生文学社团——新地文学社。经过文学社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文学社的社员作品萌芽了,开始走向了全国各大中学生报刊《中国校园文学》《作文》《中学生知识报》《语文周报》《作文评点报》甚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在这里有阅览室,有图书室,我们可以阅读许多一流的报刊,比如《教师博览》,在此,我第一次知道了教育在线,知道了朱永新这个感人的名字。李镇西动人,卢志文迷人……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就是在这里看到的。

为了办好校报,自费订阅《编辑之友》《编辑学刊》《编辑学词典》。新华书店到学校做图书展销,为了编好校报我一次买了不少书:《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魏书生中学语文改革实践研究》《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拔教学法》《颜振遥初中语文自习辅导教学》,还有刘国正的书《实与活》。以语文为中心,辐射其他学科。

第三个八年开始了。2000年9月,到山区支教,编辑工作中断。深知:只有学,才能拯救自己。然而山区学校图书室没有,阅览室没有。时间有的是,遗憾的是无书可读。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每周到秀中借阅一些教育杂志解渴而已。更多的时候是打牌、聊天、喝酒、焦虑……不堪回首。后因遭遇一次危险而惊醒。下雪后,路滑,坡陡,沟深,弯大。摩托车滑到在坡路上,一直滑下去,山崖下面就是我的安身之地。如果生命就此结束,我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什么?不能白白来这个世界上走一回呀!好在有惊无险。于是,觉醒后,开始努力,经过拼搏,过关斩将,我拿到了一纸大学文凭。想想八年,山不过来,我过去吧。于是,举家迁往忻州老城居住,也为了上三年级的儿子。没有想到的是提前结束了山区支教,来到了南城一所学校工作。2009年,有了自己的电脑,2010年春,成为一名新网师学员,先后跟着讲师学习过的课程有:《中国哲学简史》《人间词话》《构筑理想课堂》《论语今读》《苏菲的世界》《静悄悄的革命》《给教师的建议》等,同时还有文本解读课程,系统阅读童书,金庸的武侠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这期间看到了新网师最早的《啃读者》,他们把电子杂志做得让人叹为观止,而那时的我,连新网师作业排版都不会,写好作业以后,找人帮忙弄好,提交。

一本薄薄的《人间词话》,我选学了三次。王崧舟老师曾经给我题词:有境界自成高格。我写了一篇《名师,与您同行》,被一家教育报纸编辑修改为:有境界自成风格。读书少还好为人师,大忌!《人间词话》我有不同的版本:安徽文艺出版社的《人间词话》(诸奇伟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人间词话》(黄霖导读),吉林文史出版社的《人间词话》(滕咸惠译),万象出版社的《人间词话》(周锡山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人间词话七讲》(叶嘉莹),中华书局的《人间词话》(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译注》(施译对译注)。书要比较阅读才可以产生自己的思想。阅读王国维,要由约返博:《李白传》《陆游传》《苏东坡传》《唐宋词十七讲》《北宋名家词选讲》《南宋名家词选讲》《清代名家词选讲》《风景旧曾谙》《苏轼诗词文选评》《苏轼词新释辑评》《周邦彦词新释辑评》《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诗经》等。

2010年7月,在河北省石家庄举行新教育第十届年会,怀着朝圣者的心态,我自费参加新教育年会,见到了新网师榜样学员:河南麦子、秦月汉关、飓风大姐、见到了玫瑰老师、朱永新老师、干老师、魏老师,从他们的身上,我领悟到一条:生命也不过他们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精彩,沒有站在原地等出来的辉煌。

在秀容中学,我与郝晓东老师擦肩而过,在新网师,我最早知道的是他的网名——青风竹简。相知相交相识到并肩作战,他是我生命中的又一个重要他人。在他带领大学生支教时,编辑《工作简报》,触动了我,为什么不在种子营办一份电子刊物呢?哦,我怎么成了种子教师?

2015年7月8日,看到新一届新教育种子计划招募中。我在微博里留言:年过半百的我是否可以加入? 喜喜老师回复:无志空居高位,有志不怕年高。 心动而行动,于是,又加入了种子教师团队。

先是让读大三的儿子帮助编辑了一个《火种》,一炮打响。后来,孩子忙,没有时间继续编辑《火种》,怎么办?那么多种子教师的每月叙事没有平台交流了,有一点可惜。我开始自己琢磨。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工作月报》编辑了45期后,停刊。通过编辑《工作月报》,我认识了一批优秀的种子教师,清荷老师——王晓波,东方神鹿——李秀云、陌上花开——徐良惠,金小见玉——牛见玉,风乎舞沂——王兮,小风习习——时朝莉……

没有想到的是,《火种》受到了朱永新老师、陈东强、童喜喜、高子阳、刘恩樵、张硕果等诸位老师那么多人的肯定。

2月24日,喜喜老师发了一条微博——  

对于蛰伏在泥土中的种子来说,没有什么是比成长更好的礼物了,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成长不仅仅是一粒愿望,更是一种行动,一种改变。今天我们在这里要和大家分享一份新年礼物,这份礼物就是三年级种子小组的营刊《火种》,对教室的坚守,对课程的思索,对生命的相互编织,都被大家用文字留存了下来。虽然并不完美,但我们却能通过文字,感受到成长的温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力量。同时也感受着一个团队的精神与气质!

清荷老师给我们班寄来了一箱童书、时老师捐给新教育基金会的一笔3000多元的款捐给了我们班,一个人越努力,越幸运!

在常春藤读书会,晓东带领大家一路走来,无论冬夏与春秋,我们风雨无阻,啃读不已,渐入佳境!

无论是在新网师还是在种子营,乃至常春藤,我们用春天的明媚、秋天的丰盈、冬天的内敛、夏天的热情见证着你我的成长。

生命的意义在于走的时候,灵魂的高度比来的时候高。就够了,此心光明,夫复何求?谢谢大家。



我的新网师“三字诀”

——谈谈我在新网师的收获与思考


上海民办文绮中学方娇艳


各位领导、专家和学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民办文绮中学的方娇艳,是一句普通的初中英语教师,也是2018年秋季加入新网师的学员之一。在2018年的年度生命叙事评选中,我的《我选择了那条路,无问西东》有幸获得了年度十佳叙事。因此,很高兴今天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在新网师的这近一年来的收获与思考。

今天我要汇报的主题是:“我的新网师三字诀”。

我的汇报分为四个部分:一.何为新网师三字诀,二.“肯”字诀,三.“啃”字诀,四.“垦”字诀。

无论是作为新网师大家庭的渺小一员,还是入职仅四年的青年教师,我都自知自己年纪尚轻,仍显稚嫩,因此我在不断地寻找磨炼自己的舞台。新网师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个“炼丹炉”。在与新网师相伴的280多天中,我的历炼,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肯、啃、垦。

一.何为新网师“三字诀”

 大家可能认为,入选年度十佳的学员,其人不是天赋异禀,便是已期卓越,在课程群里,一些素昧平生的学友们,也以为我带着“光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往往对那些杰出者抱有这样的“美好预期”,而实际上,我们从传记、历史当中了解到的真相是,多数的杰出者并非如此。他们的成功也许有各种公式 ,但对于我来说,意愿+行动+坚持,是一条走向卓越的路径,而这也是我在新网师修炼的要诀:肯(意愿)+啃(行动)+垦(坚持)!

下面我分别解读这三个字的内涵以及我的行动。

二.“肯”字诀

首先,“肯”字,在于学习的意愿,更深一层,是对新网师的深刻认同。

威廉·巴雷特在《非理性的人》中,揭示了当代人随着宗教信仰的衰微,以及技术生活的外在化,而陷入到三重异化中:对于上帝、对于庞大社会结构、对于自己,都是个陌生人。这最终导致了人的无家可归、自我孤独感。面对如此状况如何才能在标准化,去个性化的世俗世界里过上本真的生活?

我的答案是,重新获得信仰!而对于我来说,努力在当下教育维艰的情势下,重新获得对教育理想的美好憧憬、对教育坚定的信仰,就是一种克服自我孤独和意义丧失的途径。就像新网师招生简章里所说的:“虽然同样身处浮躁的时代,但不肯放弃,早已被许多人弃如敝屣的理想,而是始终怀有一颗真诚的心,勇于承担身为教师的责任,在自己或者希望在自己的教育教室里,守护着最初的纯真愿望。”

新网师就是将我引向美好理想和纯真愿望的一道光。

我至今记得结识新网师的那一幕。请允许我引用自己在年度生命叙事当中的话语:“结识新网师,缘于2017年阅读的偶遇。一次机缘巧合,读到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那是在去往老家的客车上,长途8小时,全然浸淫在一种对教育本质鞭辟入里而又知行合一、勇猛精进的教育新蓝图中。当时给我最大的震撼和慰藉是,我从思索教育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有这样一群卓越的教育家、能人志士和教育同仁,也认为花时间去思考教育的真正价值、意义和未来的走向,与人的发展、塑造有着何等重大而隐密的关系,去谈论它们,并且通过扎根课程、教室、学校、区域,而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所有这些是重要而有意义的!”

因此,带着这种释然,我重新获得了对自己的真实——一种基于教育职业意义感的思考,而希冀做出改变探索的真实。而正是这种真实,使得我在新网师的近一年多,时刻鞭策自己,并感受着因为“肯”而带来的重塑和蜕变。

在《新教育》里,朱永新教授写下了一句亲切但却神圣的,属于新网师的、教育的目标: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而背后的理念,则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经由阅读——打卡——实践等种种策略,这些构成了我对新网师文化的深刻体认。

我相信,在座每一个新教育人,最初一定是带着对新网师、新教育理念和行动的深刻认同而热情投入的。但为什么,每个学期,新网师都会“清退”数十甚至上百个毫无学习痕迹的人?为什么有些学员,走着走着,也便散了?这是因为真正的考验开始于加入之后的日子。请追问自己:

我真正理解新网师文化吗?不理解,则没有深刻的认同可言,而身体力行的才是真认同,而非表面的欣赏式、旁观式的假认同。

我愿意彻底改变自己,包括阅读和认知吗?不愿意,则无重塑的勇气,而大胆运用新网师所更新、重塑的观念指导课堂才是真勇气,知是一面,做仍照旧,则是假勇气。

我敢于放弃,重新做学生吗?不敢,则无求知的赤诚和纯粹。而敢于质疑、推翻自己的狭隘的理念则是真求知,而满足于经验主义的旧知识构架,在外围修修补补则是一种假求知。

唯有一字“肯”,方能走进新网师的曲径通幽处!

三.“啃”字诀

其二,“啃”字诀,重在行动的毅力。新网师倡导通过阅读经典来改变行动,而具体的路径就是啃。

啃读和知性阅读理念一致。魏智渊教师在《教师阅读地图》当中提出的知性阅读,即“带有钻研垢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云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啃读也是如此——通过与经典对话,并通过经典来改造观念和知识结构,从而指导实践,最终提升教师的思维水平。

具体的来说,啃读就是告别消遣阅读,拥抱知性阅读;与经典书籍为伴,走出认知舒适区,持续共读共写,形成学用合一。一字一字啃,一次一次读。而啃读也正是尝试学习的必经之路。

在啃读过程中,身边的榜样也教会了我何为勇猛精进:日理万机但却笔耕不辍的郝晓东老师、围绕在知识篝火旁的“啃读者联盟”同伴们,还有好学上进的课程共同体……最初,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每日坚持深入研读和原创分享的乡村同仁程景轩老师、教研员之身仍谦逊求知的穆勒滚老师,成为了我追随和学习的榜样,因此随着啃读渐入佳境,我的文字也越来越丰富、充实,也更加深刻。

正是通过“啃”,我在新网师重新塑造了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郝老师的《儿童人格教育》课程,我开始改变自己的阅读方式:初读时,力在读懂,以更加精当的批注来将理论纳入到我的理解阈中;再读时,力在读通,用越来越规范的思维导图来厘清章节的理论图式和整书框架,达到“一览众山小”;又读时,力在读透,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体验、感悟相交融,在预习作业的过程中,完成一次有意义的串连,有联系的互动,在我之所在的思考和检验中用文字书写——通过书写自己成长史和以前的教育案例,我从中找到儿童人格的“成长密码”。

再举个例子,我最初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就非常的粗浅。第一次导图,是这样的:(图片)

后来我也开始啃读起思维导图的工具书来了,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成了我的案头书。书中的每条绘图设计和建议,我都逐渐地尝试运用于导图绘制的作业中,并且多次参照、修改、设计、重构……最终我的思维导图有了极大的质量提升,成了课程里的一道风景,甚至成了我的一个“名片”。

不仅导图如此,每次的预习作业,每天的打卡写作,无不是建立在这样一次次啃读的基础上。

唯有一字“啃”,才能化腐朽为新知,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垦”字诀

其三,“垦”字诀,力在坚持的积淀。我从郝老师的“啃读者”得到灵感,矢志成为一个扎根于阅读的“垦读者”,这成了我后来新的QQ名字。从那时上进心,我便期待通过自己在啃读上天长日久的耕耘,收获丰盛的成长。一方面,我在课程与写作中耕作:日复一日的阅读打卡,280天一天不落,近30万字书写,收获10次优秀作业、100多次置顶、2900多次点赞,我还坚持观察,写教育随笔;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写就科研论文,并多次获得大大小小的嘉奖。

另一方面,我也在课堂上深耕,面对每个孩子的各种教育难题,用自己的阅读理念去尝试改变现状。在阿德勒的理论及《正面管教》工具的帮助下,我尝试着像《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一样,在18年职业生涯的“至暗”遭遇时,用耐心、信任和爱陪伴着小六班的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并收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孩子们彼此实现的快乐。

垦,让我克服惰性、战胜危机,成为了自己的英雄。但同时我也知道,垦字还需日后的坚持才能写就。

唯有一字“垦”,才能用坚持换成长,叫时间成为收获的岁月。

与新网师相伴的岁月里,是这三个字,不断催促着我思考、行动和坚持着。我想只有我们肯去啃读,肯去深垦,那么最终我们也将无畏地说,Yes, we can! We can change our classroom, and change ourselves! For we are what we strive for!

以上就是我的汇报内容,感谢聆听,谢谢!


一路有你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穆勒滚


各位老师,我叫穆勒滚,来自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我的家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的美丽的地方,与缅甸山水相连,被誉为孔雀之乡,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唱的就是德宏。陇川县,是全国景颇族居住最多的地方,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素有“万人之舞”的美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陇川被誉为目瑙纵歌之乡。                    

结缘新教育

我现在是陇川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的一名小学数学教研员,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因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发展相对滞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距离、经济的原因,外出学习机会少,很少接触到新理念、新方法,订阅教育杂志,成为那时候我重要的专业学习途径,与新网师的结缘,就是从一本《教师博览》开始的:

那是2002年,我在杂志中看到了一篇介绍“教育在线”网站的文章。那时候,办公室、个人都没有电脑,我便去了网吧,做了一个不会玩游戏的“网民”。当我打开“教育在线”网站,就被“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句话所震撼,迫不及待进行了注册,后来的很长时间,我都坚持到教育在线浏览学习,虽然偶尔参与发帖、写一些日志,但因为自己写不好,慢慢的淡出了教育在线。今天回过头来看我的教育人生,是新教育和教育在线这一方理想教育的天地,改变了我教育行走的方式,使我一直没有停下成长的步伐,一步步从一线教师成长为教研员、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遇见新网师

魏智渊老师曾经说过:“人通常不会主动改变,只有极少数高创造性人才有主动改变的自觉。因为人性本能地会让自己停留在舒适区,以减少消耗。因此,在那些英雄故事中,英雄往往是被动上路的。”我虽然不是英雄,但在新网师学习中同样经历了被迫上路——遭遇危机——遇到帮助者——融入新网师的过程,

2016年9月我被评为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后。短暂的欣喜之余,我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离真正的名师还有很大的差距,我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这时候,我又想到了“教育在线”,便又开始到论坛发帖、写读书日记。在论坛里得到了“志在书里”(郭良锁)老师的关注,在郭老师鼓励下,我于2017年8月成功加入了新网师。

学习开始的第一个学期,网师丰富的课程内容都很吸引我,于是我一下报了三门课程,还主动报名担任一门课程的组长。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每到授课时间,我都坚持放下其它的事情按时参与听课,认真参与互动交流,认真完成作业,出现了曾经在下乡路上听课,课程重复时同时听两门课程的情况,最终我坚持了下来。每一次听老师们的课都有很多触动,每门课程的学习都有不同的收获。同时,我也发现一年的网师学习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尤其是在写作方面。尽管学到了很多有关写作的理论知识和写作技巧,但是由于我自身基础较弱的原因,依然感觉到自己不会写、写不好。

遇见“重要他人”

遇见郝晓东老师,遇见全新的课程学习方式。初识郝晓东老师,是在新教育网站阅读到他写的一些文章后,被他的教育思想、实践经历、授课方式吸引。上学期,看到有他的课,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儿童的人格教育》。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写打卡日记、阅读批注和画思维导图,我遇到了全新的课程学习方式。虽然看起来任务繁多,但来网师学习,就是为了经历真正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一定会让自己真实的进步,这是我当时的想法。

遭遇困难。当我拿到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开始阅读感到很费力,读不懂,写打卡日记不知道写什么,于是,我只摘抄一些关键的句子作为打卡日记,根本写不出自己的感悟。

遇到帮助。郝老师的每一次授课,都会教授阅读和学习的方法,使我不断的对如何进行深度研读、啃读有了领悟。如通过课程试讲,我对如何读好、学好一本书有了方向。记得当时郝老师说这本书有一定的理论性,用读其它书籍的方法去阅读,很难读懂,但不要着急,要常读常新;我们现在用打卡、批注、摘抄的方法是对的,一定要逐句的理解,写自己的体会,把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化,形成框架,真正去理解阿德勒在说什么;最后跳出阿德勒,形成自己的理解。郝老师的网师一周观察文章,也能让我受到启发,激励我坚持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特别是阅读《信息泛滥时代的深度学习》一文,让我对如何进行深度学习有了新的感悟。不仅明白了以前我经常买书阅读、做摘抄笔记、包括最近学习《儿童的人格教育》时画的思维导图等,都还是浅学习,甚至是“伪学习”。也明白了一直感觉自己通过网师学习提升不大,原来就是因为缺乏深度学习,学习后大部分停留在理论掌握层面,没有真正实践应用。

坚持学习。后来的学习中,虽然读起来依然吃力、写起来依然难,但我一直坚持课前阅读、打卡、思维导图、认真听课,特别是坚持自己记录整理每一次授课内容,慢慢的对课程学有所悟,打卡日记中也有了自己一些粗浅的思考。

得到郝老师不断的鼓励。当我按照自己的思考坚持打卡,没有想到我的打卡日记被置顶了,这大大的鼓舞了我,让我更加投入到了阅读和打卡中,每天回到家,不再玩手机、看电视,而是先完成阅读和打卡,一次读不懂,再读,还不懂,继续读,直到读懂了再写打卡日记,往往完成打卡时已至午夜。

在郝老师不断的鼓励、指点下,都坚持每天打卡,写的字数也越来越多,到课程结束,打卡字数累计达8万字以上,有30多篇打卡作业被置顶,网师周报还专门刊发了我的打卡日记。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深度学习,找到了写的自信。

这些转变,都因郝老师成为“重要他人”,每一次授课,一个个陌生又生硬的概念在他深入浅出的解读下总能使我豁然开朗。在学习过程中,郝老师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不仅在打卡日记中进行点评鼓励,也多次在网师一周观察文章中提及我,同时,把我列入了优秀学员、榜样教师的行列:甚至跟朱永新老师当面汇报新网师工作中也提及了我。

融入学习共同体

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郝晓东老师给予我的鼓励之外,也得到了学习群很多老师的鼓励与帮助,工作繁忙却有问必答的郭良锁老师,还有张海英、程景轩、翟小洁、方娇艳、贾颖……一个个名字由陌生到熟悉,由相识到相助,他们都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谦逊的为人处事,同时又乐于分享经验。阅读他们的打卡日记,让我发现自己尚有多方面的不足,也时时提醒我需要努力弥补自己的知识结构,做更好的自己。

开始打卡的时候,我很少认真阅读同伴们的打卡日记,一是我完成打卡时间已晚,二是对课程理解不够深刻,阅读很少能产生共鸣,当时也仅仅只是进行简单浏览后点赞,主要为了赢得积分。后来开始关注老师的打卡日记,才发现他的每一篇日记读起来都那么有亲切感,如程景轩老师能很好的把深奥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行动,后来,每天阅读老师们的打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与老师们产生共鸣。还有与张海英老师作业困惑的交流、打卡心得分享,再到交流难读章节的阅读方法、读书心得、家庭教育心得等等,都使我得到很多启发。还有一位印象深刻的是已经当奶奶的李红霞老师,她能坚持打卡118天,作为前辈,教龄已经28年的我来说真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和学习的榜样。

另外,贾颖老师画思维导图的经验分享、方娇艳老师的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与翟小洁老师的学习和互动…… 还有很多有相同尺码,有着共同职业理想和追求的一群人,学习路上的美好相遇,不仅使我不断变得更好,也让我融入到了共读共写共生活的学习共同体,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园。新网师,虽然也是一个网络的世界,但是这里充满了真诚与友爱,善良与和平,美好与憧憬,只要你象做人一样在新网师行走,相信你会发现新网师的确是我们实现我们教育理想的家园。

遇见新的自己

这一年的网师学习,得到了郝老师、冯老师很高的评价,但我感觉进步不明显,读过的书,听过的课,写过的文章,好像总是没有很好的保存在自己的知识系统里。但值得庆幸的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变得充实了,丰富了,留下了踏实的痕迹。

1.屏弃了以前的一些不良习惯。以前,我下班回家,只想着看电视,玩手机看朋友圈,周末的时候也大多想着休息和游玩。而现在,我每天回到家完成家务事以后,都会先进行阅读和打卡,周末时间不再舍得浪费,也不再去参加不必要的应酬,我的生活变得充实了,虽然专注力和控制力还不够好,但是我已将学习视为生命内在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加负担,真正有了终身学习认识的行动。能耐得住寂寞,啃读书籍,坚持书写,更坚定了我做一个学习型教师的信念。

2.收获了啃读的方法,写作的自信。以前虽然也喜欢阅读,但大都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碎片化阅读。加入新网师,特别是这一年,我才开始接触真正的教育经典书目,也是读书最多的时间。越读越觉得无知,越读越感觉到世界之大,教育之奥妙。

3.收获团队管理理念。以前我主持过一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团队,虽然每一年考核都获得优秀,但是一轮三年的时间结束后,我发现很多工作室的老师又恢复的以前的常态,并没有持续的自我发展。郝晓东老师《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一书中说到:“团队管理应该从人的内在动力入手,从个体与团队的利益共同化入手,应该把团队筑造为家园,营造宽松的、鼓励创造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使每一个成员都成为积极主动的创造者,而不是机械被动的执行者,应该以生命真正的成长,以及在工作中发掘人生幸福为目标。”今年接手新一轮的名师工作坊团队后,我就把“阅读、写作、实践、研究”作为工作坊的研修重点,因为在新网师学习让我知道明白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阅读和写作,离不开深入的实践和研究,也只有开展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把团队打造为学习型团队。

4.收获教研工作方法。在教研工作中,以前我常常关注的是一节课老师是否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采用了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等新的教学方式等,对老师的建议也往往只停留在学习课标、学习教学技巧等方面。现在,通过新网师的学习经历,我学会了应该更多的从一个老师的整体人格上去关注,关注老师的阅读和学习。对教师的评价上,从以前单纯的用课堂技能和学生成绩评价转为发展性的评价,更多的关注问题的原因,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5.新网师成为新的专业成长平台。从参加郝晓东老师《儿童的人格教育》课程学习后,在郝老师的一路鼓励下,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一名网师学员,被很多老师们所熟悉,也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从参与叙事的评选,十佳叙事的互评,叙事的审读修改,到入选网师专家团队,这些都是新网师给我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去年8月,在网师学习时撰写的作业修改后第一次也在《云南教育》发表。4月份,云南教育编辑在朋友圈看到我有关网师学习的文章后,与我联系准备在《云南教育》策划一期新网师专栏,并让我组稿,还准备把我作为封面人物介绍。我知道,都是因新网师这个平台,让我能够越走越远。

以自己的方式修行

生命叙事的获奖,入选专家库等这些荣誉,并不代表我已经有所修为,在高手云集的新网师大家庭里,我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每当看到老师们一篇篇结构清晰、文笔优美的文章,总是让我心生感慨,并常常问自己,中年、少数民族、数学教师、读书不多、写作不好的我还能有进步吗?想起郝老师曾经说过: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匹骏马任你选。我想,我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坚持修行,应该和自己的过去比,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急躁,不浮躁,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真诚面对自己,潜心修炼,向下扎根,向内修行。我相信,岁月,必定会回赠我们丰厚的回报。




活出生命的精彩

山东省武城县实验中学  马增信



尊敬的李镇西院长,郝晓东院长,各位嘉宾、各位同仁,下午好。

我是马增信,来自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是一名普通的60后教师。首先感谢新网师给了我“十佳”这么大的荣誉,让我有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感谢新网师,给我生命中一次蜕变的机会,让我在知天命的年龄,对人生又有了全新的自我挑战。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2018年5月,我在无意中浏览李镇西老师的《镇西茶馆》时,发现了新教育实验 网络师范学院招生的消息。新网师寻找并欢迎所有与新教育“尺码相同”的人。我们的“尺码”是:真正热爱学习。真正热爱教育。真正热爱生命。它犹如一声惊雷,惊醒了迷茫中的我。从此,我梦想的天空 开始变得清澈,一潭近乎死寂的心水,重新泛起希望的涟漪。

维茨格曾说过,“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我虽然没有在年富力强的年纪遇到新教育,但我依然是幸运的。我的幸运在于,在教育生涯的末期终于发现教育竟然可以如此美丽。新教育路上,我的心永远年青。正是因为结缘新网师,启发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让我的人生轨迹,在知天命的年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想说,遇到新教育,什么时间都不算晚。新教育,前半程我们无缘相聚,后半生,我们将不离不弃。

201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和手术,曾让我感受到和死神擦肩而过的惊恐,也让我对生命有了一次刻骨铭心的顿悟。冯友兰在论佛教的顿悟时曾说:“按照佛教的看法,人的修行,无论多久,就其性质说,都只是心灵的准备。要想成佛,必须顿悟,这是一个类似跳过悬崖的内心经验。禅师们用一个比喻说,‘如桶底子脱’,当桶底忽然脱落时,桶里的东西,在刹那间都掉了出去。人在参禅的过程当中,到一个时候,心里的种种负担会像忽然没有了,各种问题都自行解决了。”我想,新教育对我人生的顿悟,也大抵如此吧。

从198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算起来已经有35年了。回想这三十多年的教学经历,自己一直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三十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甚至曾无数次天真地设想,退休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后来,当我读到《岁月凶猛》一书时,冯仑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人离金钱越近,那么财富离他就越远。其实工作学习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单纯为了得到什么而去努力,往往事与愿违。

亚洲首富李嘉诚说过这样一句话,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如果我们总是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为什么在50多岁的年纪,还要加入新网师学习,很多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想在新网师学习中,寻找到教育的真谛,完成后半生的人生规划,让生命在夕阳中发出微弱的光,为自己并不完美的教育生涯,画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

2018年5月,我组织学校老师成立了“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小组”一起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教师专业成长社区---心流俱乐部,定期开展读书活动。我还积极参加县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录制,参加德州市阅读训练营,为全民阅读推广做自己的微薄努力。

在学校里,我承担了家校共建和文学社的复刊工作。我协同学校其它科室组织了十场家校共建讲座,全部是利用晚自习时间完成。学校三个年级的所有学生家长全部参加了轮训。目前,我正计划开设家长空中课堂,利用微信群,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亲子共读。

我们学校文学社已停刊六年之久。我自己注册了公众号,向青年教师学习编辑技巧,然后我自己选稿,改稿,编辑完成后发送分享到每一位教师、家长群。在知天命的年龄,下决心独立完成公众号的编辑,对我来说,是2018年最大的进步和成就。有人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总要有一样在路上。我有一颗不老的心,我愿,永远在追求新知的路上行走。每天读书或在电脑前编辑稿件,是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光。可以说,这半年是我教育生涯最充实,最快乐的时光。

2019年1月,我加入了童喜喜说写团队,获取了“说写点评师”的资格,我现在正在童喜喜说写团队担任义工导师。我为种子班写了一首班歌:我是一颗神奇的种子/不要看我小/我的梦想大/沐浴在生活说写的阳光下/你说快快发芽/我说快快长大/长出最绿的叶/ 开出最美的花。每天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鼓励下开始爱上说写,爱上写作,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因为身体原因,我无法在一线上课。我选择担任班主任志愿者。主要是协助班主任参与班级管理,做一些力所能给的辅助工作。虽然没有报酬,但工作乐趣却是常人不能体会到的。5月6日,一次普通的班会,让我记忆犹新。在班会上,我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感恩的小游戏“日行一善”,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为班里做的好事或好的表现,然后,全班学生一齐说谢谢你。在班会上,我惊喜地看到,就连班里从来没有大声发言的同学都能站起来说出一件自己好的表现,享受全班同学的掌声和谢谢。最后,我还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就是回家向爸爸妈妈说一声,谢谢,我爱你。我想,人间最值得拥有和珍惜的还是亲情。这些孩子们大部分是人生第一次享受这么热烈的掌声和来自全班同学的谢谢,看到同学们一个个激动的眼神,我也深深被学生的热情所感染。学生们确实需要班级的存在感、认同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一点点树立起自信心,并逐渐找到学习的幸福感。而在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也让我的心变得年轻、透明,富有朝气。

2018年遭遇新网师,是我人生最大的成长。这种成长,打破了原来固有的惰性,重新开始认识自己,加速了自我成长。这是新教育带给我人生大彻大悟的警醒。而2019年4月,主动卷入新网师附属学校项目的建设,则是我新教育人生又一次大胆尝试。附属学校项目的开展,为我成长开拓了另一个空间。我愿意用自己的努力,为新网师的发展,也为自我的成长,做出更多的努力。

学校是道场,工作即修炼,学习是一场快乐的修行。在兵荒马乱的中年,一定要把自己培养成一支强大的军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这是我们每天都会面对的人生追问?在今天,丰富的物质生活已经很难称之为幸福,把学习当做最大的渴求,每天都会变得充实,开开心心,幸福富足,这才是最大的快乐。只有当我们不计效个人得失,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时,幸福才会悄悄降临。人只有以一颗超平凡的心,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才有可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回顾走过的50多年,我感觉以往的自己,像一个喝醉酒驾车的马夫,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只是凭着老马识途的感觉,混迹江湖。加入新网师后,我感觉自己是一条鱼,在教育事业这片广大的水域里,优雅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教育幸福。而现在,我更想做的是一只鹰。鹰的寿命大都在百岁左右,跟人差不多。但鹰到五六十岁时候就尽显病态。鹰如果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要经历一次蜕变,于是它们用喙猛烈敲击岩石,用嘴一根根拔出自己带血的羽毛。直到旧喙脱落,长出新喙。老旧的羽毛全部脱光,重新长出新的羽毛。鹰不经历这样痛苦的蜕变,就无法获得重生。只有经历撕心裂肺的啄羽再生,生命才会再一次飞翔。

新教育带给我们的,也许不是火眼金睛的洞察,也不是七十二般变化的魔力。新教育给我们的是一种对教育的执着信念。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依然一无所得,但时间一定会记录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我们对于教育的这份执著,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一定会等得春暖花开的那一刻。

人应该做自己命运的导演,而不能任由命运摆布。既然命运把我们推向了另一个轨迹,我们有责任重新导航,向上,向前,向明亮那方。在人生的下一个十年,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勇敢的水手,双手紧紧握住命运的缆绳,任凭海风吹拂发际,感受生命之舟破浪前行的愉悦---帆在我心里,船在我脚下,风吻我的面颊,海潮在涌动,目标在极目之外的远方。我的心中 始终有一股热流,这是一种幸福的共鸣,这是一种精进的欢渝。如画家目睹画布上色彩构成的张力,像父亲第一次见到孩子微笑时的欣喜。

未来的路,不一定会一帆风顺,但有新网师陪伴,我们依然信心满满;未来的人生,不一定时时精彩,但我们一定会乐观地守住心里那份光与热。未来的天空,即便仍会被乌云笼罩,但我们身体里一定会拥有一把利剑,不需期盼乌云的散去,它们早晚会被我们刺穿。看不到太阳,我们就成为太阳,成不了太阳,我们就追着太阳,一路奔跑。

谢谢大家!



最好的遇见

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 苗亚静


“人在无知和恐惧面前会丧失勇气,会在内心预设一道障碍,进而选择退缩,所以面对一切,我们要有对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勇敢地面对是一切实现的开始。”我是一个不善言辞、喜欢逃避的人。因为赵校长的这句话,也因为今天要面对的是新网师的家人,所以,我有勇气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

一.遇见新教育

2000年,17岁,我中师毕业成为了一名教师,经验没有,但热情满满,凭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我一心扑到工作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因教学成绩出色而自鸣得意,但后来我发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试卷、书本之间游走的生活毫无生机。对工作,我依然认真,但谈不上深爱。2014年,新教育开启了我崭新的教育生活。我才开始和阳光苗苗班的孩子们一同成长。我们晨诵、午读、暮省,用心擦亮每一个属于我们的日子。于是,美好就如汩汩溪流注入了孩子们的心田,阅读的种子也悄然植入,萌芽开花。可以说,因为与新教育相遇,当下便是我生命中最美的时光。

二.遇见新网师

如果说遇见新教育,我的教育生命获得了新生。那么遇见新网师,我找到了成长的方向,力量的源泉。

2014年,我就是网师学员了,后来我当了逃兵,但我念念不忘网师的课程,浓厚的氛围和一次次完成作业后的提升和飞跃。2017年,我重返网师,说实话,是有功利心的。因为来到山区,外出学习的机会少了,我便想通过网师实现自我的成长。当我再次成为一名网师新学员,感恩的同时我下定决心,一定倍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从中我体验到了一群人一起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各位讲师的无私和专业,更从这些思想者、行动者的身上获得了奋进的力量。

来到山区工作,原本以为少了“表叔表哥”的骚扰,会有大把的时间用于学习。没想到,我一周二十七节课,只要有老师去开会或报送材料,还要随时顶上,上班时间根本就无法读书。所以,只有在孩子熟睡之后那万籁俱寂的夜晚,或放学后那宁静美丽的校园里,独享近一个小时的阅读时光。有时,当二宝闹人,没有人替我带孩子时,我后悔过。当夜深人静,哄睡孩子爬起来写作业困得不行时,我退缩过。但这样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我深知自己需要什么,那就是成长。很庆幸,我坚持了下来,并取得了相当鼓舞我的成绩:五门课程四门优秀。

这一年,我学习新教育的晨诵课程,学会了通过反复叩问让诗歌与儿童当下的生命建立联系。我学习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用科学智慧的方法处理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我跟着胡红梅老师,领略了21本书的班级读书会内容,不由赞叹:如此丰富多彩、充满魔力的阅读活动,孩子们怎能不喜欢呢?

《教育写作》课也使我受益良多。这两年我加入了洛阳市高新区教师共读共同项目组,每周要交一篇教育随笔。刚开始我觉得是个负担,有时候一周临近尾声了,感觉没有什么可写的。后来,喜喜的这句话点醒了我:“悦纳自己,为自己的每一点成绩,为学生的每一点成长,拍着桌子赞叹:真是太棒了!”我发现是我的问题,是我的眼里缺少光,我的心中缺少爱。于是我做了调整,校园里的花,河沟里的蝌蚪都是我们的观察和书写的对象,我带着孩子们去野炊,和他们一起在教室里养蚕,给他们有滋有味地朗读童书。于是,每天的教育生活都是新的,每天我都努力和孩子们观察着自己和他人。教育写作课就是我心中那一抹阳光,让我知道了如何爱自己,我会努力去追寻我的光。

今年我又选修了《听读绘说》和《给教师的建议》两门课程,这次我坚持每天阅读、反思、打卡。顾老师用自己积累的大量案例向我们传授这门课程的技巧和方法,让我有信心更好地把绘本带给孩子们,让绘本开启孩子们的阅读之路。当预习作业得到100分、被评为优秀、被老师展示,内心兴奋不已,那一刻的我真像个孩子。

而冯老师更是我心中的女神,每次上课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冯老师可是一口水都没有喝呀。她娓娓道来地阐明苏氏的思想,时刻关注老师们的发言并和我们互动。她批改作业的认真态度更是令人感动,近百份的作业一一写下评语,这需要多少精力和多大的耐心呀。她还经常鼓励我们:作业能否被评为优秀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啃读经典的过程。学习这门课程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教育经典的魅力,更让我发现了自己知性阅读能力的不足。我个人认为:网师的学习要比听讲座更适合我,讲座这种大容量的头脑风暴就像是吃大餐,一桌子的饕餮盛宴,有许多是无法进入我小小的胃。而这里的学习更像是美味可口的家常饭,营养均衡,利于吸收。

新网师就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尺码相同的人汇聚在一起,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每天阅读打卡群里老师们的日记,从殷德静、浦振胜、智静、赵兴乐等等老师的日记中,我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和勇猛精进的学习力。特别是三月份的叙事评选,可以说这一次是我生命里的一次遭遇。之前我因为血压高的问题没能坚持打卡,更重要的是我曾经一度心情灰暗到了极点,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为健康和学习能否兼得而迷茫。父母也埋怨我:人家到山区是来轻松的,你可倒好,自己给自己找罪受。这次进入评选委员会,使我有机会读到了七十余篇生命叙事,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猛击了一下,一下子豁然开朗。郭良锁、陈娥、马增信老师到了不惑之年依然扎根网师、服务网师,很难保证我到了这种年龄还有这样的激情。方娇艳老师虽刚刚入职,但啃读经典,深度挖掘,她超强的学习能力令人心生敬佩。更令人感动的是,卢雪松、徐明旭、刘洪娥、张延勤老师虽曾经身处逆境,但他们勇敢应对,不惧风雨,遭遇美好,并最终成为了美好。新网师,就像一个大家庭,身在其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郝晓东老师说过:对于教师来说,今天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已经足够多。但如果不能在课堂上开出一朵花,不能在教室里站立起来。你的学习,就有可能是一种逃避,是一种虚幻的自我满足。回首网师学习带给我的,更重要的是工作上的指引。

三.遇见新学校

我的网师学习开始于2017年9月,与此同时我来到了我们区最偏远的山区教学点支教。我们学校只有四个班级,五位老师,三十个孩子。小学校,大梦想。“做自己”是我校的核心理念,如何践行这一理念呢?网师学习让我更加坚信:通过开展儿童课程,和孩子们共读共写,他们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重点建设书香校园,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秋游、趣味运动会、世界读书日活动、口才秀活动……一次次经历让孩子们乐在其中。“晨诵课程”“葫芦课程”“牡丹课程”一个个课程让生命得到滋养。小小的山村教学点里,我们正努力创设这样的氛围,让独一无二的生命奇迹绽放自己的光彩。

这两年,我与孩子们共读共写,一起成长。教师朗读、自由阅读、师生共读、一道共读,阅读,是成长最美的姿态。孩子们也用纸笔记录下一次次活动,一次次观察,一次次生命的感悟。当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孩子加入到共读共写的行列之中,整个校园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记得我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图书馆,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满心都是欢喜,好书,还真是不少!我从图书馆借来了《苹果树上的外婆》《鼹鼠的月亮河》等书,发给孩子们。过了两天,我发现孩子们并没有开始读。一问除了刘佳怡这个大班长外,其他人都说看不懂。我这才发现忽视了他们的阅读年龄。于是,我打算先从杨红樱的书入手,当时就想:吃快餐也比饿着肚子好。当我把笑猫日记发给孩子们。没想到,还是出了问题。照片上这个穿红衣服的孩子叫胡心洲,他当时兜着脸,撅着嘴,满不情愿,又翻翻书,摇摇头,对我说:“老师,不行呀,字太多了。”我信誓旦旦地说:“孩子,老师保管你能喜欢上这本书,读吧。如果实在不喜欢,你再还给我,可以吗?我不会批评你的。”果然如我所料,在看完第一本笑猫日记之后,他就喜欢得一发不可收拾,在很短的时间里读完了八本书,并得意地在班里宣布:我也让爸爸给我买书看。平时,每天我都会给孩子们朗读优秀童书,比如《一百条裙子》《亲爱的汉修先生》等,边读边讲解分析,慢慢地,他们才开始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绿野仙踪》等真正优秀的童书。刚上作文课时,因为他的作文问题大,改了几次依然不过关,他哭着吼道:以后我再也不写作文了。我没有生气,我理解一个写作基础几乎为零的孩子,每写下一句话的痛苦。我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让爱表现的他成为活动的主角。平时,通过活动带动表达,精心设计评讲,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帮助孩子修改作文。终于,有一天,课间聊天时,他不经意地说:我觉得作文也没那么难写了。五年级时他们就要离开学校了。在“毕业”庆典上,他主动拥抱了我,并动情地说:“我要感谢苗苗老师,因为她教会了我写作文。”我欣慰不已,孩子们的肯定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四.遇见新自己

我很喜欢阿瑟克拉克的这句话: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不会停止生长。

这一年,我坚持阅读和书写,被评为区里的共读共写先进个人。

这一年我开始学习啃读书籍,与之对话并努力转化为实践,内化为智慧。

这一年,我开始学会聆听自己的内心,做事果断,不再瞻前顾后。

走在山路上,我喜欢眺望远方。特别爱看冬日暖阳下那泛着油油绿光的麦苗,它正在积蓄一冬的力量,等待春天的拔节生长。它不孤单,麦田里都是它的同伴;它不渺小,成长是它最美的姿态。亲爱的新教育同仁们,我们这些青青麦苗就是要深深地扎根在网师这片沃土上,拼命地汲取营养,不断地向上生长,谨记我们加入网师的初衷,珍惜这最好的遇见,那么,我们一定会迎来生命中的累累硕果,品味别样的芬芳和喜悦。



课  文


白  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查看批注,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花  絮


编  后

感谢·反刍·成长

郭良锁

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高级研修班圆满落幕。

感谢所有在台前幕后默默奉献的新教育人。李镇西老师、郝晓东老师、郭小琴老师废寝忘食自不待言。

感谢每一位参与书写的您,输出是最好的学习。

各位舟车劳顿,从四面八方汇聚是为了什么?为了新的出发。

遗憾的是,时间太短,我们还没有听够、看够就结束了。只能是先一口吃进去,像老黄牛一样慢慢反刍、吸收、内化,化为自己的血肉,才能有助于我们未来的行走。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我们新网师这个学习共同体向远方勇猛精进!

未来已来,行稳致远。下一站也已开启,只要上路,就会遇到我们自己的庆典。15万字的《新网师周报·理想课堂特刊》是我们的一个小小结晶。如果还有文稿我们收录到以后的各期周报中。

欢迎批评!为了共同的事业。

2019年6月8日08:26:06



《新网师周报》编辑委员会
李镇西 郝晓东 郭良锁  孙  红 

豆小静 于   宁 翟小洁
王振强 王振铭  卢雪松 苏翠珍 智 静  

陈  娥  张海英
本期编辑:于  宁 卢雪松 郭良锁

2019年06月08日 

投稿邮箱:xwszbbwh@163.com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