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20年第四期 目录及摘要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2020年第四期(总第161期)目录及摘要



中 国 当 代 音 乐 创 作


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

        

       得与失(下)



——在温故知新中寻求发展之路


李吉提


摘 要:聚焦中国民族歌剧经典音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民族歌剧音乐成功地塑造出众多有血有肉和个性鲜明的中国戏剧人物形象,因而拉近了西方歌剧体裁与中国民众欣赏的距离,也拥有了它的歌剧体裁、品种地位。其音乐创作的思路、技法和成果不仅为中国歌剧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世界歌剧音乐做出了一份贡献。但是,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套路化和总体风格的趋同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民族歌剧多样化、个性化创新。新时代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化、国际化和当代化已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打破旧有中国民族歌剧概念的束缚,将会更有利于中国歌剧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民族歌剧;民歌体;戏曲板式结构;英雄性;抒情性




论中国“后新潮”音乐



——基于对“中国民族交响乐协奏曲纽约展演”的专家研讨    


丁旭东


摘 要:文章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民族交响乐协奏曲纽约展演”的专家研讨会基础上,提出“后新潮”音乐的概念,通过分析,认为其具有两重内涵。一,指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中国现代音乐发展新时期;二,指的是这一时期在中国现代音乐创作与发展中表现出的文艺现象。具体体现为“平视”与“包容”西方的文化心态;走向国际,扎根中华文化的创作理念;个人风格化写作与逐步建构中的风格化写作并行。文章品评了“展演”音乐会的作品,认为其体现了作曲家的个人风格与“中华美学精神”,从而对“后新潮”音乐的存在与特征予以佐证。


关键词:“后新潮”音乐 ;文艺现象;个体风格化写作;“音乐六品”






音 乐 美 学



论音乐中的精神内涵


王次炤


摘 要:音乐中的精神内涵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内容,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从本质上来说,精神内涵是作曲家的思想意识和所处时代特征的反映;从审美感知上来说,精神内涵是理性思维和理解认识基础上的音乐审美内容,并且它的内容的具体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社会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音乐中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格调,所以,它应该是一种境界。


关键词:精神内涵;思想意识;抽象精神;情结;境界






中 西 音 乐 交 流

巴赫的音乐在19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首次有记录的演出


〔英〕托马斯·柯莱希 著

余志刚 译



从费尔莫到中国皇宫:德礼格,音乐家和使徒传教士

〔英〕 彼得·奥索普  〔美〕乔伊斯·琳道芙

黄  键   译

余志刚  校


摘 要:意大利传教士和音乐家德礼格·佩德里尼于1702年开始前往中国,历经辗转,9年后才最终抵达,随即被召至北京,替代康熙心爱的音乐家徐日升,在宫中工作,直到生命结束。他的12首小提琴奏鸣曲,是在中国已知当时仅存的西方音乐手稿,反映了德礼格早年在罗马时与科雷利之间的联系。此外,他受委托完成的有关西方音乐的论著——《律吕正义·续编》,是康熙编撰的大百科全书的一部分。然而,德礼格更广泛的意义,是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因秉持己见而导致他在清廷的地位跌宕起伏,但作为西方音乐在清代传播的突出代表,其历史地位是值得重视的。

关键词:德礼格;奏鸣曲;清代;科雷利;多元文化






音 乐 表 演


哲学诠释学视野下的音乐表演阐释


谢承峯


摘 要:音乐表演的阐释一向具有争议性,因为对演奏者而言,他们虽认同音乐理论所带来的影响,但也认为音乐理论有其局限性,无法完全解释音乐表演的独特形式与特质。本文从诠释学、哲学诠释学与音乐诠释学的意义和历史语境开始探讨,并对它们与音乐表演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指出迦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对音乐表演研究的有效性,论证哲学诠释学的重要原理对音乐表演者的启示,以及在它的视野下,如何对音乐表演进行阐释。


关键词:哲学诠释学;音乐诠释学;音乐表演阐释;视域融合;效果历史;迦达默尔




音乐表演为何越来越需要研究

——关于教学实践与学科建设的思考


杨  健


摘 要:随着高科技不断渗入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以及心理学与媒体科技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加之音乐表演风格趣味的持续转变,音乐表演很难再单一依赖于直觉天赋与重复练习。同时,音乐表演教学层次的普遍提升,特别是各专业硕、博士研究生的大量培养,也挑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着具有跨学科亲和力与普适性的音乐表演理论研究。因此,构建有利于音乐表演实践、教学与理论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及学科体系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音乐表演研究;历史知情表演;DMGT分化模型;身体形态;学科建设




译  文


贝多芬的空白美学


〔英〕蔡宽量 

  孙 月   译


摘 要:自由在贝多芬音乐中的关键能指是“空白符号”,这个符号呈现出多种形式。本文从音乐和哲学两方面追溯了这些空白,以此探索它们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将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视作这种空白的注解,集中阐述作曲家自己将这一符号作为表征自由与进步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绝对音乐;贝多芬;合唱幻想曲;自由;黑格尔;康德






古 代 音 乐 史


从实验考古到实验音乐考古



——概念、分类及国外研究综述


朱国伟


摘 要: 继20世纪60年代阿歇尔、科尔斯等考古学家将“实验考古学”作为一个特定概念进行探讨和推广后,实验考古手段在西方迅速得到关注。实验音乐考古的产生与实验考古学的发展紧密相联,大量相关研究陆续产生,但仅有艾希曼、鲍斯等少数学者对“实验音乐考古”进行过专门的学科方法论层面的讨论。本文在梳理国外实验考古学概念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实验音乐考古”进行定义,并对其性质、范畴与分类问题进行探讨。本研究将实验音乐考古按层次与目标分为外形复制、全真复原、复制与演奏实验、音乐表现力实验等多个类别,并对各类别的研究案例与特征予以综述,特别对国际音乐考古学会(ISGMA)组织出版的十本系列论文集进行了整体综览,旨在使实验音乐考古在国外的研究现状得到呈现。


关键词:实验考古;音乐考古;实验音乐考古分类





民 族 音 乐


苗族“嘎闹”族群音乐

“支系色彩片”的划分


刘振涛


摘 要:若意图以苗族内部“嘎闹”族群为研究对象,对其民歌的地域性特征进行音乐地理研究,可依据音乐风格区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将苗族“嘎闹”族群分为巴拉河、方召、舟溪、八寨、大塘五个支系色彩片。每个色彩片在具有族群共性音乐特征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支系性、地域性差异。文中结合“支系划分法”进行风格分区的研究角度和划分途径,是对苗族音乐研究的新探与拓展,以期推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地理学的研究。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嘎闹”;色彩区




《普庵咒》音乐研究


张天鹰  傅利民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普庵咒》一曲。据本文考证,《普庵咒》是由佛教寺院发散到文人音乐(古琴),继而在佛教音乐与古琴音乐的双重影响下衍生出多种民间器乐,并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结构、音调、演奏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的一个庞大的曲目家族。本文通过咒词结构分析与音乐形态分析,将历史上各阶段《普庵咒》曲谱分为了整体型、缩减型、融合型三大类,对之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普庵咒》音乐发展的历时性特点。对《普庵咒》音乐现状以及各类别中“母体”与“子体”之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与总结,进而管窥中国传统乐曲传承和衍变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普庵咒》;乐谱;历史






书  评


《浪漫一代》

刘丹霓


《浪漫一代》(The Romantic Generation),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723 pages/ $34. ISBN 0-674-77934-7.



                            责任编辑:胡育蓉

     

                            实习编辑:翟浩然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微信号:

Journal_of_C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