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建:转型进入阵痛期

赵建 教授 西京研究院 2023-10-14

作者赵建,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本文为西京研究院发表的第663篇原创文章,赵建博士的第621篇原创文章。
瘟疫、战争、科技三大历史加速器,已经将中国传统模式逼到了墙脚,中国正在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然而,任何新的模式的建立,都需要经历一场“头破血流”的破壁而出。这就是改革开放中的斗争精神,啃骨头精神。
但是深度转型的阵痛与风险,我们真的都已经准备好了吗?
比如对于高质量发展,假如真要去房地产化,那么就要做好地方政府财政减半,居民财富价值大幅重估,银行坏账快速上升,需求萎缩经济下滑、陷入债务紧缩风险等种种准备。
实事求是的说,超级一线城市的崛起,房地产价格高企,是每一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发展中经济体必然遇到的现象。房地产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人力资本的价值。试想一下,人的职业身份从重工业工厂宿舍的工人,转变为大城市第三产业的技术型人才,他们拿出自己职业生命中的大部分收入做按揭买房子,那么这城市中的房子难道不就代表着人的尊严和价值?而任何炒作和打压房价的行为,不都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亵渎?
在一个高速城市化,但是财富仓储工具又相对匮乏的发展中经济体,人们只能将储蓄转换成不动产以创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投资房产也无可厚非。假如我们的资本市场能够健康发展,人们会一窝蜂的借债买房造成居民杠杆和资产泡沫齐飞吗?中国房地产的扭曲之处并不在于成为投机工具,而是被异化成为了财政工具,是未来财政收入的资本化透支。
再比如对于新发展格局,如果真要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转变为与“第三世界”国家形成“反霸权联盟”,那么就要做好外部需求不足,青年失业率上升,粮食和能源短缺,核心科技和关键材料被卡脖子,有可能被国际金融体系制裁等种种准备。
有人说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中国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如伟人所言,中国被封锁上几年,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这几年,芯片被各种封锁、制裁、打压,国内的芯片研发和制造能力不就大幅攀升吗?20左右纳米以上的芯片国内不就基本都可以自主生产了吗?
还有人说,被国际社会封锁有什么大不了,俄罗斯都被封锁了快一年半了,经济和社会不也没有发生崩溃,至少到现在看上去内循环的还是比较正常,汇率也基本稳定了,股市比A股走的都好。
这些观点都是错误和危险的,是在拿着国家前途命运试错。大国之间的竞争一定不是几十纳米级,而是最前沿最尖端的领域,差半代就不是一个量级,而且还要看能不能量产,经济不经济,否则没有意义。俄罗斯之所以在战争和制裁下仍然运转正常,主要是它的经济产业社会结构历来就是符合战争国家的逻辑(被称为“战争民族”):粮食自足、能源自足、苏联时代建立的重工业基础等。
而中国完全不同,中国当前的产业、经济、社会无法形成战争国家的结构,用于战争的基本物资,粮食、能源、核心科技等都依赖于地球村;中国享受和平文明已久,历史上就是一个不会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元朝除外,蒙古族的民族基因与俄罗斯的斯拉夫民族更接近)的民族,现在也不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内核就是和平文明
不能用机械主义静态历史观来看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是已经高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现代中国,是复杂、精致又脆弱的城市中国。在全球化的视野内,世界离不开中国的生产和供给能力,中国更离不开世界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能源和粮食,尤其是庞大的市场需求。任何朴素原始的“自立更生”,“离了谁都能活下去”的想法,都是过去年代闭门造车的传统理念,是逆历史潮流的危险理念。
为什么说“离了谁都能活下去”的理念是传统理念、小农思维?因为中国经济当前已经发展成为复杂精致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过去以工农产业为主体的战争国家,而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现代经济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极其脆弱的。在一个农业社会,你如果失去工作了可以回到土地,但是在一个现代工业城市社会呢?如果没有完备的社会保障,大城市出现恶性通胀、普遍S业和生活物资短缺都是可能的。这个时候,会有多少人理解国家的难处,理解社会转型的痛处?亨廷顿早就说过,一直传统(比如朝鲜)和一直现代(比如北欧)的社会是稳定的,最不稳定的是一个尝过现代文明甜头的社会突然发生变化
离不开全球化,从另一个角度讲并非坏事,反而恰恰是中国经济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标志就是从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中走出,将自己融入到与他人、他国合作的精致分工体系中。总是想着自给自足、闭门造车,那是逆历史潮流。有人说中国的高铁、大飞机,核心零部件都来自其它国家,并深以为耻。我觉得大可不必,每一个国家都是全球产业链中的一部分,中国能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采购并集成,这不恰恰是全世界信任中国,愿意与中国合作的标志吗?至于中国产业链附加值过于低端,缺乏话语权、品牌影响力和定价权等顽疾,这本身是产业发展的规律。中国当前也在加快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跃迁,最近一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出口“新三件”取代“旧三件”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吗?
从大水漫灌的速度型模式,转向精准调控的高质量模式,从过度依赖外循环和投资,转向以内循环和消费为主,从依赖房地产转向回归制造业,这些大方向都是正确的。难就难在,传统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成因,如今也陷入了路径依赖,因此在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巨大的阵痛,甚至是会发生系统性风险。发展、改革、稳定,这三者本身是既统一又矛盾的三个方面,有时三者统一居多,比如本世纪初加入WTO后的黄金增长期,就是将改革和稳定统一到发展的主线上。有时三者矛盾居多,比如改革开放初期,三者基本无法兼顾,分歧和争论导致发展停滞,最后发生了极端事件。而今天,我们觉得三者之间的矛盾又到了一定的临界值,需要重新确定发展的主线,以发展这把金钥匙来平衡这个“三角难题”。
那么如何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和发展有时也是个矛盾体,因此需要抓住发展的核心点。现在发展的核心点还是信心现代经济是预期型经济,有信心才会投资、消费。今天大家的信心比较萎靡,迫切需要重振。信心建立在生动活泼、互相信任、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之上。而这个社会氛围的培育,看上去很复杂,实际上也不难——那就是借鉴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坚持走市场化、法治化、全球化的正路,对内对外都释放友好和善的信号,树立服务型、现代化、包容型的公共形象。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发展,坚持民生保障,才是真正的安全,才能在转型最复杂、最艰难的时间,将阵痛和风险降到最低。
相关阅读:

西京洞察 | 2023年投资策略上半年回顾及下半年展望

赵建:瓦格纳兵变、养虎为患与帝国的宿命

赵建:中国经济“反脆弱”

赵建:流水落花岂无意,解铃还须系铃人——2023年中宏观展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