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胡正荣校长接受《教育面对面》专访

传传 中国传媒大学 2022-05-10


中国传媒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

已构建起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重点,

文、工、艺、管、经、法、理

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小综合”体系。

未来将如何实现一流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如果把中传比喻成一艘航船,航船的彼岸又在哪里?


11月13日,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在中传电视台高清演播室接受了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的采访。此次采访为《教育面对面》栏目对话“双一流”高校校长直播访谈的首期专访。

01

   关键词                       值得


Q:作为老“中传”人,如果让您用一个词语形容总结自己的母校,您会用哪个词?


胡:这个其实是挺难回答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就我自己来说,不管是北京广播学院还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这是一个让你非常热爱的地方。你不会舍弃她,你也不愿意放弃她。从1982年考入学校到1986年毕业留校工作,一直到现在我就没有换地方,因为我真的觉得这个地方非常让人留恋,非常值得去为她奋斗。



02

    关键词                    自豪

Q:中国传媒大学让您最为骄傲和自豪的是什么?


胡:我觉得特别让我自豪的是我们的学生,也是我们的老师。因为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所以每当我看到我们的毕业生——不论是传媒大学的毕业生,还是原来北京广播学院的毕业生——活跃在全国的广电行业和所有媒体行业,特别是当看到我们的毕业生站在南极北极采访,2003年站在SARS那样非常危急的场所里面作采访,看到我们的学生上山下海去拍摄各种各样的纪录片,当然也看到我们的学生出现在屏幕前做主持人,做播音员,每当看到毕业生在服务国家大的传媒事业发展的时候,我们都非常非常地欣慰。学生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他们背后的老师是更可爱的人。因为没有老师的奉献,你很难想象有这么杰出的校友,这么杰出的毕业生,活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传媒领域。




03

 关键词                     中国特色

Q:如果把中传比喻成一艘航船,航船的彼岸在哪里?



胡:中央这次作出建设“双一流”高校部署,把目标已经讲得非常清晰了。对于传媒大学来说,未来的彼岸其实就是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首先我们要形成中国传媒大学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一套传媒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又得达到世界一流,得让世界认可,并且能在世界上起到相当的引领作用。简单来说,就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如果做到了,这就是中国传媒大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境界。




04

 关键词                     文化自信

Q:“十九大”报告涉及到的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内容有很多,您作为一所传媒特色鲜明高校的校长,报告中哪部分是您最关注的?


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五位一体”建设当中的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这一部分是我最留心、最留意的,也是让人最兴奋的。因为这一部分把传媒大学涉及到的学科都涵盖进去了。传媒大学就是服务国家文化建设,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并且促进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一所学校,尽管我们起步是广电,但实际上现在的服务面已经完全面向国家的文化和传媒行业。所以那部分里面提到的很多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说传播技术手段,比如说文化要增强自信,要讲好中国故事,比方说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等。当听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个人很兴奋,也觉得很有一种欣慰感,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文化建设作为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路径设计得非常清晰。


除了这个部分之外,在加强社会建设部分提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我觉得也正好说的是中国传媒大学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重点,就是要增强内涵发展。高等教育不能再靠扩招、盖楼,搞规模提升,更重要的是发展内涵。首先是师资队伍,你要有好的师资,才能让优秀的学生愿意报考你这所学校,这是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包括学科专业的实力,包括整个的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包括对社会服务的能力、国际交往的能力、国际化的程度,这些都是内涵建设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




05

    关键词                   双一流

Q: 2017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请问这两个学科有哪些中传独具的优势和特色?


胡:这次教育部公布的一流学科建设,新闻传播学有两所学校入选,戏剧与影视学有三所学校入选。中国传媒大学这两个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体现在:第一是“综合”,我们的综合性是很强的。就拿新闻传播学来说,它的传统是起步于广电,因为最早叫北京广播学院,服务于广电。但在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整个媒体行业的大幅度发展,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学已经不是仅服务广电的概念了,它还服务于出版、服务于新媒体,从广电延伸到电子媒体,范围扩大了,再从电子媒体延伸到视听新媒体,范围更广了。新闻传播学的这种综合性跟很多大学相比,我们占据很强优势。


戏剧与影视学也是一样,它在传媒大学的起步是靠着电视艺术,但是电视艺术后来扩张到视觉艺术,一直扩张到影视行业,最后包括戏剧和戏曲。在中国的传统意义上,我们更多地是称之为戏曲,像京剧,这都属于戏曲。对戏曲、戏剧的研究,我们学校实力非常强,整个学科覆盖的所有领域我们都有研究,并且实力都很强,这个综合性也是中传的独特优势。需要强调的是,与一些专门性学校相比,有的学校偏重于电影,有的学校偏重于戏剧,但是把戏剧和影视放一起来建设,我们学校综合实力是最强的。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是“交叉”。我们的新闻传播学,它不光是新闻传播,他还跟我们的理工科存在交叉互补,这几年大家经常听到大数据、智能媒体,就是新闻传播学与大数据学科交叉的例证。我们的戏剧与影视学也是这样,我们的动画专业实力很强,我们有全国第一家开办的动画专业,第一家开办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第一家开办的游戏设计艺术和技术专业,这些专业如果没有交叉、没有融合,它们是没法发展的。因为它一方面是艺术,另一方面也要靠技术,所以要坚持两条腿去推进。我们学校有很好的理工科学科专业,他们在广播电视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上有着多年的积累,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06

   关键词                   纳入

Q:很多人熟悉中国传媒大学,是通过活跃在媒体一线的那些名嘴。为什么这一次入选一流建设的学科没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胡:国家之所以把一所大学的某些学科列为一流学科建设,是基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这个评价就是教育部2013年主导的对全国高校的学科进行的一次学科评估。中国传媒大学在这次学科评估中,有两个一级学科被评为全国第一,一个是新闻传播学,另一个是戏剧与影视学。基于这两个排名第一的优势,在这次双一流建设当中,就让我们学校在这两个学科上加紧建设,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


至于您提到的这个,可能有一些人对学科建设不了解,我这里做一些解释。的确,很多人提起以前的北京广播学院和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播音员、主持人,因为他们是最直接跟我们广大观众见面的。而这个专业呢,也的确在我们学校算王牌专业之一,但是它在中国的学科体系当中,属于二级学科。所以播音主持专业,实际上是归并到戏剧影视学里的,在整个的一级学科是叫戏剧影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在戏剧影视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实际上它也是被纳入到双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当中去的。




07

   关键词                  体系建设


Q:胡校长是新媒介研究的专家,学校未来在“新闻传播学”的建设上,是否会偏重于新媒介方向建设学科和培养人才?您所期望的报考“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水平?


胡:我本人最近一两年研究的是媒体融合、新媒体这方面。但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新媒体不是唯一选择。习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有12个字讲得特别精当,这12个字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觉得可以把它引用过来,阐释我们的学科体系,一套学科体系的形成同样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拿新闻传播学来说,是不是新闻传播学里面新媒体就是一个唯一的领域?不是。你不能忘“本来”,也就是传统媒体。因为传媒大学的“本来”就是广播和电视,广播电视的研究并没有说已经到尽头了。我们国家有2000多家电视台,还有将近2000家电台,他仍然是需要人才的,尽管他们需要一些新媒体人才,但是一些常态业务是打通的。所以“不忘本来”就是你原来的那个学科是不能丢的。


第二个是要“吸收外来”。“吸收外来”这个“外来”分为两部分。我的理解一是吸收国际上的那个“外来”。你要把国际上这个学科最新的、最经典的借鉴过来。还有一个“外来”就是要吸收行业的。你看现在广播电视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两边的需要不一样。现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到这儿要人的时候,他经常会说一般编辑、一般记者不要了,要懂得新媒体的毕业生。可是新媒体单位来跟我要人,很有意思的是,他反而不说我要什么新媒体人,他们要的是会做音频节目、视频节目的人。这个恰恰就是指我们的编导专业、摄影专业,也包括我们的新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所以我就说我们还要吸收“外来”。



最后一个还要“面向未来”。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现在可以做一个预判。比方说,未来需要交叉型复合型的人才,要懂大数据,可能还得懂一点网页设计。因为现在需要数据新闻,那么你可能还要会大数据,你要做用户分析,你还要做用户推荐。所以我们要对未来做这种研判的话,单独的新闻传播学,就必须要跟别的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增长点或者叫新的专业方向,然后去培养人才。拿新闻传播学来说,应该是“本来”“外来”和“未来”三者的统一。


至于我们对新生的要求,需要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因为每一届新生都不一样,现在在校生基本是90后95后,实际上今年已经有00后了。严格意义上来讲,00后是典型的网络原住民,这是习总书记说过的。所以对他们这代人的期许,不是新媒体的能力强弱,我反而觉得对这一代人的期许是综合与基本素质的好与坏。比方说你的社会责任感,比方说你的道德意识;同时我们可能更关注你的团队精神,你可能能力特强,但是你永远跟人不能合作。在互联网这个时代,不跨界不合作,是没法生存的。所以我们要招的新生,可能更关注的是你潜在的团队精神、潜在的创新能力、潜在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不强,而不是说我只玩技术,一切什么都不管,这样你再高精尖,技巧技术再高,可能都是没用的。



08

    关键词                   融合


Q:您刚才提到了一个专业叫“数据新闻”,是把工科和文科融合在一起,这类新兴的学科本身是不是也代表未来专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胡:应该说是一个方向之一。几年前是我要求学校的新闻学院做一点尝试,因为在海外已经有digital journalism这个概念了。当时做这个,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清楚这个专业到底该怎么办?后来就把两类教师组合到一起,一部分老师懂数据,一部分老师懂新闻,在教给学生新闻知识和数据知识的同时,寻找其融合点。这部分学生通过这种训练就有了数据意识,同时又有两新闻意识,我把两者的手段和技术服务于最新的这种新闻的呈现平台,就我们经常说的数据、可视化的新闻呈现平台,经过这几年的实验来看,很成功啊。我们第一届学生是从大三招的,在校的二年级学生从大三进入到这个班学习,结果到了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这个班的学生全都被用人单位预订走了。


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我们就要大力去培养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一个试验,也是一个经验,前两年是个试验,这个试验被证明是可行的,而且被证明是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媒体事业发展需要的,所以我们现在就大力在推进这个。比方说,我们有的专业开办了大数据,有的专业开办了游戏方向。


我们今年开设的最新专业,被媒体上炒作过的,叫数字娱乐方向,也就是大家通常理解的“电竞”。此前,很多人误以为我们培养玩电竞的人,其实不是,我们是培养设计电竞产品的学生。这个不仅需要高精尖创意思维,还要对电竞行业产业做市场分析,做研判,这是需要管理能力的。我们开设这个专业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不是培养简单的去打电竞的人。当然打电竞打得好也很好,但是实际上是培养有创意、懂技术、会管理的精英人才。这方面人才特别缺,电竞选手不缺,缺的是电竞的产品,缺的是电竞整个行业的产业规划,行业评估,以及产业管理。



09

 关键词                      人才

Q:“戏剧与影视学”作为学校文化传播的一个前沿学科,未来将如何建设和发展?同时,对于人才培养有什么新的要求呢?


胡:某种意义上来讲,戏剧与影视学的人才需求可能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新闻传播不会少,甚至更多。因为戏剧与影视学,它的服务面向是整个文化行业。尽管我们叫它戏剧与影视学,但实际上它覆盖的领域是非常宽泛的,它有戏剧、有戏曲,有一般的文艺网络文学,包括通常所说的网络文学,包括电影电视,包括现在大量的视觉传播。所谓的视觉传播,就是同学们都知道的网络上最热的那种微视频、短视频、网综、网剧,这些都属于这个大的学科范围内的。


十九大报告里面提的特别多,像文艺繁荣、文化繁荣,包括反三俗等待,里面都提到了,都是围绕这一部分讲的。这个学科的建设对我们学校来说,任务非常重,压力也非常大。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竞争对手很强。我们有国内的竞争对手,我们也有国际的竞争对手。一般说到电影,大家都会提到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纽约电影学院,一说到戏剧,大家都知道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学专业很强,所以国际国内的同类高校的竞争很厉害。第二,行业变化太快了。你比如说综艺节目,过去基本都是在大屏幕、电视台呈现,现在综艺首打的是在网络。我经近看到一个微信,讲综艺首播都上网了,不上台了。先网后台呀,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所以行业的发展非常快。第三,国家对文化建设、艺术发展非常重视。所以这个学科的建设任务非常重,我们在一流学科建设当中,给两这个学科很重的担子,提出要在六大领域创新。比方说在中国特色的戏剧影视学,比方说在艺术和技术的交叉领域,需要拓展,比方说在数字技术和艺术的呈现方面,你到底怎样去呈现现在的艺术?现在艺术可不是说坐在这儿斯坦尼的那套表演理论体系,上面在演着,你们在看着,这个不行啊,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体验,是交互,甚至是全息影像的一套理论。这些变化非常快,就给我们的这个学科的压力特别大。今天上午正好学校在艺术学部开会,落实推进戏剧与影视学“双一流”建设下一步到底怎么搞的问题,大家重点讨论了这个话题。六大领域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给出了明确的奋斗方向,所以这一部分实际上担子更重。



10

   关键词                   创造力


Q:戏剧与影视学,尤其需要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不是靠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对这一部分人才素质的要求,您认为是什么?


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创造,现在中央对这点强调的特别多,实际上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基本战略,叫创新驱动战略。一个国家的发展,现在都不能再靠外延扩张,把原材料开发,再搞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我们再按过去那种发展模式走下去肯定不行。那么对我们这个学科来说,我们更多关注的也是创新创造能力。这里面有两块,一块是教师,教师的创新创造能力;一块是学生,当然这个包括想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在考核时,我就要看这个学生的创造潜质怎么样,他有没有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既成的东西,敢于挑战已经习以为常的做法的勇气与潜质。因为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需要打破常规,天马行空的。


我们在这几个层面,就需要有更多的创新。具体来讲,我们戏剧与影视学整个学科体系需要创新。原来的划分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可是我们现在互联网出来之后,各位同学都知道网络文艺是要研究的,网络上面的各种艺术业态是要研究的,应该还有网络艺术。这一部分,过去没有,所以就得拓展创新。第一,学科结构要调整;第二,专业结构也要调整。我觉得我们传媒大学在与时俱进这一点上,一直走在国内的前列。我们的戏剧与影视学,在大的学科下,有很多专业在全国都是首创。比方说数字媒体艺术、游戏设计艺术与技术,比如说我们做过的动漫,这些在国内都是最前沿的。下一步我们还要发展,包括我刚提到的,今年新开办的一个专业,原来叫电子竞技,后来我不主张这么叫,因为电子竞技太窄了,我们管它叫数字娱乐或数字创意。中央有一个“十三五”新兴战略性产业规划,其中把数字创意产业作为五大产业之一。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涵盖非常广,基于各种技术平台,我们学科结构得调整,专业结构也得调整。




11

 关键词                      学科群


Q:中国传媒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构建起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重点,文、工、艺、管、经、法、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小综合”体系。未来将如何实现一流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胡:这个问题非常好!建设一流学科,各个大学基本上采取的是这个做法,提出建设一个学科群。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今天这个时代,学科已经不是工业时代的概念了。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观念,就是现阶段我们划分的张三学科李四学科王五学科,这个学科划分的体系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工业化时代,把人类的所有工种,人类所有的涉及领域给它细分化,这样便于研究。所以现在的学科体系都是完全适应工业时代。但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我们发现信息时代的很多技术、很多业态、很多事物的发展,它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所以为什么在十九大也好,包括在国际上也好,我们都会提一个“问题导向”,不是“学科导向”。这就好比解决这一个杯子问题,这个杯子看上去是一个学科,能解决的吗?解决不了。它涉及到材料,用什么材料做的,材料科学,涉及到艺术设计,涉及到包括它的质量监控,这可能有管理的问题。所以涉及到太多的学科,现在各个大学在开展双一流建设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学科群,这就是学科越来越交叉的一个必然趋势。


还有第二个,为什么各个大学都在开展学科群建设呢,因为你只有优势学科,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借力,才能把这个学科做大做强,所以我们在传媒大学在下一步的“双一流”建设当中,也会鼓励交叉和融合。上周在给新闻传播学部开会,今天上午又刚给艺术学部开会,都是“双一流”的学科建设会,我们都提出,鼓励艺术学部和新闻传播学部,一定要跟我们学校的其他相关学部院,在学科上做好交叉发展,这样你才能发现新的增长点,学科的进步也才有更多新的生命力。今后学科的发展,交叉肯定是方向,融合也肯定是方向。



12

    关键词                    国际化

Q: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双一流学科”如何与同类世界一流学科接轨,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走出去,未来在学科的国际化层面将有怎样的举措?


胡:这里我特别想纠正一个观念,就是“我们要跟世界去接轨”的观念。所谓的“接轨”,就是他的轨,我要去对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实际上,我非常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增强“四个自信”,就是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在十九大报告中,其中一个部分的标题就叫做增强文化自信。我觉得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还有一个教育自信。中国高等教育是能够自信的,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的教育在很多学科已经不是中部或下游,有些学科已经处于世界前沿,所以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不能眼盯着世界规则由别人制定,我们跟着玩,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在某些学科,我们是学科的引领者和规则的制定者。我倒觉得,我们走向世界,把中国故事讲出去,让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我们要有一个充分的自信走出去,所以不要用“接轨”这个词,我不倾向于“接轨”这个词。


我认为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得特别好,他说我们中国要给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高等教育也一样。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一套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拿到世界上做示范、作引领。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像我们这样一个后现代化国家,我们的传媒人才是这么培养的,对吧?美国、英国可以这么做、德国可以这么做,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就可以学习“我”的,借鉴“我”的,所以我觉得这种自信是需要有的。


再回归到刚才的问题上,我们要跟世界对话,要在世界上发言,在世界上要成为一个学科的建构者和标准的制定者,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传媒大学,就我个人来说还是比较有自信的。第一个,这两个学科,特别是新闻传播学科,国际化方面在国内的同类高校里走得是最快的、最早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新闻传播学科有四个全英文讲授的专业,早已经国际化了,我们都招了留学生,我们的留学生数量不多,但国别不少,最高的时候有113个国家,今年还有92个国家,也就是有92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我们学校留学,这个国别是非常多样化的。我们覆盖的是整个世界,真的是五大洲全覆盖,这是新闻传播学。然后戏剧与影视学,也在建设全英文讲学,国际化的程度在步步增强。两个学科本来在国内高校就比较好一些,走得比较靠前。



还有一个,在这里也相当于做一个广告。中国传媒大学起步的时候有三个系:无线电系、外语系和新闻系。外语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全国高校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的学校,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有30种甚至30多种外语,因为我们要服务国家的外宣,也就是为当时的国际台培养和输送人才。其中很多语种都是传媒大学首创的,比如说葡萄牙语,是传媒大学办的第一家,很多人都不知道,普什图语、斯瓦西里语、尼泊尔语、孟加拉语,还有很多语种专业都是传媒大学首先或单独开办的。这些小语种专业就意味着我们在呼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时候具有优势啊。我们现在小语种招生,招19个语种,像尼泊尔语到现在都是全国唯一的语种,孟加拉语也是。所以我们有这个自信,把中国故事多语种讲出去,多国别讲出去。今后,我们还会在过去国际化的基础、多语种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我们也会给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更多的任务,希望我们的老师能更多在国际舞台上发言,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去宣讲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故事、中国的理论。我们也鼓励学生去交换、去留学,当然我们也欢迎留学生来,希望这种交流越来越多。





13

    关键词                   寄语


Q:最后一个问题,胡校长您对在校生与考生有些什么样的寄语?


胡:对在校生的寄语,我特别想说的就是四个字——顶天立地。希望我们的同学能胸怀国家,眼望世界,把自己的标准定高,目标做大。国外有一个词叫think big。想问题要想大一点,不要想得太琐碎太窄,就眼前的这点事儿,还有一个国外的表述叫aim high,这个用我们国内的话来讲叫目标高远一点。实际上中国老祖先早就有这种表述,我也经常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希望我们的在校生把目标设得跟国家命运联系到一起,跟行业发展联系到一起,这叫顶天。立地是什么呢,就是从我自己做起,从学校学的这个专业实际做起,找这个结合点,你的这个专业和自身的兴趣爱好跟国家战略、跟未来的行业发展有什么关联,就往这个方面去发展。对在校生我就提这么四个字。


对未来报考中传的学生来说,我觉得有必要讲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我们的中学生一定要对未来世界有个判断。未来世界最热的领域就是文化传媒。这可能有点王婆卖瓜。实体经济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这是不能丢的。但当实体经济进入到一个发达国家,当中国进入到一个发达国家或者发达国家前列的时候,那意味着人们需要消费更多的文化和精神产品。中国现在不缺钱,缺的是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在世界上真正屹立于民族之林,那不是靠钱能堆起来的。哪怕是GDP世界老大,如果你文化不发达,你也未必是世界之老大的国家。所以我鼓励中学生要有志于中国文化进步、文化发展,投身在这个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文化和传媒领域里来。


第二个层次,我们张开双臂,欢迎学生报考这个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专业学科和学校;同时对他们也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求他们首先立德,其次树人,最后才是能力,就是专业能力。学生要有好的道德品行,要有很好的人的综合素质,最后才有更高的专业能力的建设,所以我们考核学生不光是看专业能力。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 ● ●





素材来源   |   中传电视台

编辑   |   雷溦

美编   |   张晓君

责编   |   刘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