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摘 | 北京闻风﹕反击印度 中国打法理舆论牌

2017-08-04 明报新闻 硕鸣灼见


印军越界照片


文 | 钟鸣九


中国外交部本月2日发布《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立场》,透露截至7月底,印度仍有40多人和1台推土机在中国领土上非法滞留。文件列出15条观点,从法理、历史、现地、外交态度四方面陈述立场,还附有印军越界照片(上图)及历史文件。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发布文件目的,是向国际社会进一步说明这次印军越界事件的事实真相,全面阐述中国政府立场。至此,中国官方开始打出法理舆论牌,反击印度挑衅。

 

习两讲话警告入侵后果

 

内地国际问题专家表示,官方如此详细解释问题,已经明确表明其底线,不排除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行动。而且文件中罕见用到「侵入中国领土」的说法,表明事态严重。从6月18日印军进入中国境内起,双方在洞朗地区对峙已逾一个月,中方一直保持军事克制,但军事威慑节奏渐紧。

 

7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朱日和基地阅兵并发表讲话,提及中国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8月1日,在出席庆祝建军90周年大会时,习近平说,中国人民珍爱和平,但中国也有战胜一切侵略的信心。这一表态对印军的入侵也有警告之意。而中国边防部队也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将进一步加强针对性部署和训练。

 

不丹网友称未请印度帮助

 

与此同时,针对印度部分媒体近日发表一些歪曲历史的文章,诱导国际舆论,官方新华社上周在海外社交媒体发布英文短片《印中边境对峙,印度错在哪?》,引发强烈反响。海外三大社交网站流览量突破40万次,逾2000条留言中,外国网友力挺中国的不在少数,不丹网友更表示从未因中国在洞朗修路而寻求印度帮助。

 

2016年以来,中印关系进入多事之秋。除了第三方势力介入、战略竞争、莫迪现实主义政策倾向等原因,中印边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亦不可低估。目前虽然中印两方欠缺战略互信,矛盾加剧,但龙象合作而非抗衡,对地区和平及民众福祉都有好处。对中国来说,无论是「骚肌肉」还是「舆论战」,最终目的在于化解矛盾、维护和平。

 

今年9月,金砖国家峰会将在厦门举行;中国将尽地主之谊营造良好外交氛围,但也需要双方相向而行。早前中国政府向驻华外交官通报中印边界对峙情况时表示,「中方一直保持克制,但不会永远保持耐心」。印度采取拖延策略,不排除激发中国选择「不得不」策略的可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