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爸爸妈妈胳膊上划的“井”字,到底是啥?

汪正园 上海科技馆 2023-10-14


细心的小伙伴们也许会发现,爸爸妈妈手臂上有“井”字疤痕或两个疙瘩,这是当年接种天花疫苗留下的。而很多小伙伴们手臂上的“圆”形疤不是天花疫苗留下的哦,因为曾经威胁无数人生命的天花病毒在1980年被人类消灭了,从那以后出生的宝宝也就不用再接种天花疫苗了。


疫苗最早源自哪里?曾经可怕的天花是怎样得到控制并最终消失的?天花疫苗是谁发明的?他又是怎样发现这一种方式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呢?


疫苗的起源



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人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捣碎、研磨等方法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来对抗天花病毒。取人痘痘痂20-30粒,研细,和水或人乳三到五滴,调匀,把所调痘苗裹在棉花内,捏成枣核大小,塞入鼻孔内,12小时后取出。这种疫苗虽然可能发生全身性副作用,存在散毒、危害生命和造成新疫源的危险,但是在治疗和预防传染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这种方法传入了欧洲。


疫苗起源于中国,为什么英国人琴纳被尊称为“疫苗之父”呢?


“疫苗之父”——爱德华.琴纳


今天是“疫苗之父”——爱德华·琴纳诞辰270周年纪念日。


爱德华·琴纳 图片来自baidu.com


1749年5月17日,爱德华•琴纳出生在英国一个牧师家庭,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医生,并在乡村行医。

虽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全球的努力合作下,天花病从地球上消失了。但是在琴纳生活的18世纪,天花肆虐,英国人虽然使用人痘接种术来预防天花,但效果并不理想。


当时的英国乡间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一个人只要曾经染上牛痘,便不会再染上天花。


牛痘是由于牛感染天花病毒后引起的牛乳头及乳房急性感染,可通过接触传染给人,所以患者群多见于挤奶员、屠宰场工人。人若感染该病毒,只会产生轻微不适,并产生抗牛痘病毒的抵抗力。


1796年,琴纳根据这个传说进行实验,用柳叶刀在一名八岁男孩的两只胳膊上,划了几道伤口,然后替他接种牛痘浆,男孩染上牛痘后六个星期内康复。之后琴纳再替男孩接种天花,结果男孩完全没有被感染,证明琴纳找到了预防天花的有效途径,牛痘疫苗也由此诞生。


爱德华·琴纳发明了天花疫苗 图片来自密歇根大学


琴纳称他的方法为“预防接种”(Vaccination)。Vaca是拉丁文中“牛”的意思。之后琴纳在1798年出版关于预防接种办法的书,并首次在书中使用了病毒一词。


后来,路易•巴斯德、罗伯特•科赫等人在琴纳的研究成果的启发下,积极寻求预防和治疗其他疾病的免疫方法。


路易•巴斯德是疫苗学最有影响力的先驱者之一,他创造了“疫苗(vaccine)”这一术语来代表免疫制剂,同时也是为了纪念琴纳。另外,我们熟知的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也是由路易•巴斯德发明的。


路易·巴斯德  图片来自Medscape


疫苗的作用


疫苗最主要的作用是预防传染病。我们人类有一套自身免疫系统,能在病毒入侵人体的时候识别并且记住它,然后将它驱赶出体内。在生病时表现出的打喷嚏、咳嗽、发热其实是免疫反应的正常表现。


可是因为我们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病毒需要一段时间,这就让我们显得非常被动,于是,疫苗的优势就展现出来了。


打疫苗是通过提前注射经过严格处理的病原体或者细菌的方式,诱发身体的适应性免疫系统,使体内的免疫细胞在对抗病毒的同时记住这类病毒。等下次感染同类病毒时,我们体内的免疫细胞就能立刻对病毒进行“清理”,从而保护我们免受病毒侵害。


疫苗的分类及应用


根据疫苗所针对的疾病也分为国家要求接种的一类疫苗(计划免疫疫苗)和二类疫苗(自愿接种疫苗)。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我国的一类疫苗共有16种,可预防15种传染性疾病。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二类疫苗主要包括水痘、肺炎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在不断研究新型疫苗,如重组疫苗、核酸疫苗,针对一些重大疾病开展的特定预防性疫苗也在研究之中,如宫颈癌疫苗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接种。


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


“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并不是医生治愈了疾病,而是人体自身战胜了疾病;医生的天职是尽可能利用、帮助、激发和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而不是去取而代之。这种自愈能力是一种生命的本能”。 


换句话说,从某种程度来讲医生治病,只是激发和扶持人类机体的自愈能力而已,最终治好疾病的,不是药,而是人们自己。


现代医学给予了我们一条“捷径”,接种疫苗就能预防疾病;但是除了接种疫苗,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提高自身免疫力呢?其实,自身免疫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机制。


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

勤开窗、勤通风,呼吸新鲜空气;

均衡膳食,摄入充足的蔬菜水果,增加抗氧化营养素摄入,多喝水;

每天进行锻炼,不久坐。

做到以上四点,就能拥有强壮的身体,身体的免疫力也会变强。


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越来越多的疫苗会研制出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松懈,人类和疾病的抗战还将继续,努力增强自身免疫力,为自身筑起坚固的防御之墙。



参考资料:


[1]杨建岭,王佳,吕群燕.免疫干预新策略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科学基金,2019,33(02):141-148. 

[2]曹劲松,王晓琴.牛初乳功能食品的开发现状和前景[J].食品科学,1999,5:14-17.

[3]Williams N T.Probiotics[J].Am J Health Syst Pharm.2010.67(6):449-458.

[4]伍梓汐,李姗珊,沈曦等.益生菌免疫调节功能研究[J].食品科技, 2017(1):29-33.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致敬

贝聿铭逝世

《纽约时报》报道享誉全球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16日在美国纽约与世长辞,享年102岁。


作为中国建筑界的先驱者,

贝聿铭以其东方的智慧,

宽容乐观的人生态度,

卓越的建筑设计功力,

独具慧眼的现代建筑理念,

横跨东西城市,历时半个世纪,

创立了众多影响世界的建筑名作。








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为上海科技馆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你的文章也可以登上科技馆官微和官网啦

投稿请戳 tougao@sstm.org.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