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通识·联盟】“怀新杯”二等奖作品 | 陈丹妮:《迷宫》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通识联播 Author 陈丹妮



“怀新杯”经典·阅读·写作大赛是由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主办、北京大学教务部和元培学院承办的活动,旨在提高本科生对经典文本内容与逻辑的把握能力,促进文化与教育交流,推动通识教育建设。


本文是第二届“怀新杯”经典·阅读·写作大赛二等奖作品,作者是陈丹妮,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2020级本科生。


本文改写自笛卡尔的《谈谈方法》,作者希望以另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重述《谈谈方法》的哲学体系主干。小说打乱了原著的文本结构,提炼出方法论和世界观并采用书信体的形式由浅入深地梳理。开头和结尾的套层式虚构处理,意在用博尔赫斯式的回环的时间强化表达笛卡尔、笛卡尔哲学与当下世界的交集。


Vol.1400

迷宫


陈丹妮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2020级本科生


很自然,我注意到了这句话:“我将小径分岔的花园留诸若干后世(并非所有后世)。”我几乎当场就恍然大悟;“小径分岔的花园”就是那部杂乱无章的小说;“若干后世(并非所有后世)”这句话向我揭示的形象是时间而非空间的分岔。

——博尔赫斯


管理员

“多年以后,坐在西堤岛的露天咖啡座,C.莫兰将会想起,在国立图书馆的访客登记簿上,看见‘R.笛卡尔’的名字的遥远的下午。”我漫无目的地想着。《小径分岔的花园》突然和布恩迪亚家族的羊皮手稿一样晦涩难懂,访客登记的工作一时间清闲得面目可憎。


《小径分叉的花园》书影


两分钟前,C.莫兰小姐开始在书架间穿行,手稿阅览室的咨询台前再一次空无一人。在这之前,我们有幸做过一分钟的朋友。更早之前,轻盈的脚步声沿着长长的走廊悄然造访。


“访客请登记。”我把登记簿推向来访者,“第一次来?”


“嗯。”


“按着上面的格式填。我给你找双鞋套。”


也许过了十几秒钟——我把鞋套递给她的时候,登记簿上只字未动。


“怎么了?”


“这个人。我刚好要找他的手稿。”她指着访客信息栏的第一行。


R.笛卡尔。01 03 31 15 96。克莱蒙街67号,91451,巴黎。


“勒内·笛卡尔。”她念道。


我猜测道:“最近在写论文?”


她点点头,脸上露出些无可奈何的痛苦:“嗯,哲学史一类。”


“我很理解。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也曾下定决心,不再让‘塔西佗’的名字出现在我的书架上。”我点了点空白的信息栏,再次示意她填上。


她开始笑,轻声地。我知道这叫共鸣。


身后的玻璃移门打开又合上。我将登记簿收回,目光落在今天的第二条访客信息上。


C.莫兰。


笛卡尔

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敬爱的莫兰小姐:


你的来信中近乎提出了对于帕普斯问题的代数解释。我的上帝!莫兰小姐,你不曾看见我对着你的稿纸苦思冥想直到深夜,豁然开朗时兴奋得险些挥手打翻油灯。


或许我毫不迟疑地投身数学的研究,正是为了有朝一日遇到这样的推导。如果这不是上帝的安排,就一定是个美丽的错误。故而我执意反复推敲此问题代数方法和几何方法的证明,直到将它们在我心中澄清,纳入我的判断。


我不急于著书立说,除非这件事在我心中清楚明了。我知道有一些才子急于求成,做事很不审慎。我并不愿意成为那类人。我也不愿意在自己的判断成熟之前妄加批判别人的著作,那样只会闹笑话。


我只需要时间和理性。我相信只要不安于现状,跟着理智走下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一定能得到我想要的结果。


在此,我恳请你的原谅,我更习惯于独自进行研究。不过我很乐意分享我的研究成果;也希望和你保持通信,就世间的学问保持交流。我始终相信,仁慈的上帝赐予了我们等量的理性,我所进行的研究你也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愿上帝与理性与你同在。


P.S.随信附上代数方法和几何方法的完整证明和相关推论。


心存感激的

R.笛卡尔

1632年11月29日


克洛伊

尊敬的笛卡尔先生:


我很高兴在学问方面与你同行。(说“同行”或许有所高攀。)能与你有共同的话题,我很兴奋。


随信的稿纸我收下了。冒昧地说一句,写下数字和写下文字的你简直判若两人。写数字的你热情洋溢,文思泉涌,或许你都没注意到笔尖随着手腕的抖动扎破了稿纸;写信的你审慎沉静,字斟句酌。这感觉很棒:稿纸上的墨水洞是你心跳的脚印,让数学的论证有了生命。


我偶尔写诗;更偶尔的时候,尝试数学研究。所以平时就要花很久的时间来研究一道数学难题,但这次可能会更久。因为,很快我和母亲就要移居鹿特丹,和给船主当管家的哥哥住到一起。个中缘由我不便赘述。哥哥顽固不化,还有一身的坏习惯,和母亲有很多过节。他那边虽然不穷困,却也不好。我和母亲都不知道移居之后,生活会以怎样的方式继续下去;决定移居之前商量了很久。新生活会怎样?我该怎么做才好呢?


我并不觉得上帝分给我们的理性是平等的:如果你是我,一定会比我更利落、更妥善地做出决定;而不是左右为难,临到生活险些挨不下去才仓皇行动。(并不全是金钱的问题。这条街上闹流感。最近能看到很多担架进进出出,街上的房子空了快一半。)


“上帝平均分配了理性”不是普遍的命题,仅需几个反例就能颠覆。譬如我和柏拉图比,如何?在理性方面,我们怎么可能相等?


我并不是因为不能和柏拉图比肩,才感到难过。一想到要去鹿特丹,天天遇见的是哥哥那样的人……如果“人具有相同的理性”,他们一定在玷污“理性”这个概念。你说“人具有相等的理性”,而我不能容忍他们和你相提并论。


很抱歉写了扫兴的话。只是我真的感到迷茫:上帝真的为每个人平均分配了理性吗?我无法理解。


不日便要启程了。旅途中我打算继续思考你给我寄来的证明,以此打发大段的无聊时光。在鹿特丹安顿下来之后,我会把我的思考寄给你,你就能知道我的新住址了。


愿你的研究一切顺利。


P.S.我在家乡写的最后的诗歌,一并放在信封里。


即将远行的

C.莫兰

1633年1月11日


笛卡尔

亲爱的克洛伊·莫兰:


我很抱歉听说你的遭遇,同时也不禁担心你的旅程和定居鹿特丹之后的状况。理智受到了打搅,帕普斯问题的研究不得不放缓;灵魂所联系和支配的身体也很难安宁——有一段时间我连日胸闷,险些失眠。


我在想:如果我是你,我会怎么做?我的理智还未能臻于完美,不足以指导我去做我想做的一切。我唯一区别于你的地方大概在于坚定果断:我就像在森林里迷路的人,即便偶然选定一个方向,只要笔直地前进,总能走出树林,远好过停在一个地方不动。


至于如何在迷路时选定前进的方向?我的看法是:遵循实践上合乎中道、不走极端的意见。这一方面便于实行,另一方面便于纠正错误——想一想,要是我选择了一极端,应当走的却是另一极端,那就糟了。


具体而言: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选择前往鹿特丹,并把它看作最正确、最可靠的选择。因为我选定这种做法的理由本来就是如此;这种方式同样能使我顺从命运的安排,不再胡乱奢求选择其他的路、改变环境乃至世间秩序。因为除了我的思想以外,没有一样事情可以完全由我做主。当我这样顺从命运的时候,内心也会获得安宁。


当你阅读这封信时,我的情绪较之以往要好很多,头脑也冷静很多。你的论证还是像之前那样思路缜密、清晰明了,给予了我很多重要的思考的角度和共鸣的愉悦。不仅仅是数学。


事实上,这段时间我在数学上遇到了瓶颈,索性腾出一些精力,用以思考哲学问题。我意识到: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本原,精髓在于抵达未知;而未知之中,对于某一问题的正确答案只能有一种。我早年在哲学方面学过一点逻辑——比如三段论和其他的很多法则,但那只是工具,仅限于谈论“大家不知道”而自己知道的东西,并不能用于探索未知。


对于三段论的追捧和对成规惯例的追捧相差无几。多数人赞成的知识未必是深奥的道理。你也不妨试试用自己的理性去感知,你会知道——偏见和迷信布满了人世间。以我的能力,还不能识别出哪个人的意见比其他人的更可取,我感到无可奈何。


读到这里,你大概能洞察到我对于当今“知识”和哲学的不满的不满。为了获得知识、探求未知,我必须——也只能依靠自己。我下定决心,除了那种可以在自己心里,或者在世界这本大书里找到的学问以外,不再研究别的学问。


这样做并不会导致我获得的知识比别人少。因为正确判断真假的能力——被我们称作良知或理性——本来就是人人均等的。仁慈的上帝毫无差错地将规律树立在自然界,也把它们的概念深深印在我们的灵魂里面——凡是人类的灵魂,概莫能外。而我们的行动之所以不同、意见之所以分歧,是由于运用思想的途径不同。总而言之,如何正确运用神平均分配给每个人的理性,才是关键。


拿我来说,我从没认为自己才智完美、胜于常人。就现阶段而言,我只是思考、研究哲学,探求神置于我灵魂中的规律,精进我的逻辑方法,凭着这两点发现真理。而你,克洛伊,拥有比我、比柏拉图丝毫不差的理性,只是我们的运用方式各有不同。


你的手稿和我前段时间的研究收在一起,放在书架上。我曾急于在研究中有所收获,不过近日的哲学思考能够使我自己安于这种缓慢的进展,因为我相信只要我走在正道上,即便行进缓慢,也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我很期待我们的灵感能在某时共同迸溅出名为“新发现”的火花。我们的交流或许暂时与数学无关了,但无论如何期待你的来信。


愿上帝保佑你拥有一个宁静的夏天。


热望等待的

R.D.

1633年6月20日


克洛伊

勒内·笛卡尔:


我诚挚地恳求你,收下这份来自可怜人的告别。


我的心遭到了重创。我与你的倾心相对,因为我坚持走自己的正道而变得可有可无,这让我难以接受。


你有丰厚的家产支撑生活,能潜心研究,我再欣慰不过。我谋了放贷人的簿记差事,一面打磨代数的能力,一面获得生活的来源,也很快乐。在柜台上,我与此前不曾遇到过的世界各地的商人交往,了解了世界上的地理和国家,也触碰到了我不曾想象的、了解世界的方式。我越来越感受到——勒内,恕我直言——你的狭隘。


我不反对你对真理的渴求、对清晰明了的思想和知识的渴求。这也正是你令我着迷之处。我理解你,追求真理是一项事业,而灵魂中的理性是万能的工具。我只是不满你总是搬出“只发掘我们灵魂深处固有的、神一手创造的真理的萌芽”来拒绝别人的思想,仿佛全世界只有你一人的思想纤尘不染。


你自负得让人心疼。我未能想象从事哲学研究以来,你是以怎样的拒斥姿态同周遭的世界相处的。或许没有那么糟糕——也但愿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糟糕。


你为代数学的不完善而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我也能理解。我支持你持续地将代数与几何相联系,虽然数学的话题在我们之间消失许久,我也不知道你的研究是否有了一线曙光。但我不能接受你对代数应用的鄙薄。对我而言,如果理性真的是上帝放在我的灵魂中的,我不断研究代数、应用代数的过程就在不断接近神。代数本身与它的应用,没有任何一种比另外一种更接近上帝。


你对诗歌的看法也令人难过。你居然将诗歌与粗俗的布列塔尼[1]土话相提并论?你说的“一个人只要能把自己的思想安排得明白易懂,总是最有办法使别人信服自己的论点,即便他操着布列塔尼的土话,即便他不懂修辞学”,让我感到诗歌和写诗歌的自己受到了侮辱。凭着语言和理性,我们区别于禽兽;现在,你凭着自以为充分运用的理性,声称自己高人一等。


我感到很难继续写下去,但我想坚持把这封信写完。勒内,你毫不留情地指摘我的诗歌,让我情愿不曾把那几份诗稿寄给你。你嘲笑我的得意之作“才华将尽,矫揉造作,毫无理智可言”,我倍感打击。你的轻蔑超越了这件事本身。你的信让我觉得:在你看来,你从事的领域具有独一无二甚至是唯一的重要性。


更令我气愤的是,关于对于簿记和诗歌的看法,你为何非要等到现在才告诉我?你大可以从去年一开始就告诉我,把代数能力用在簿记上,是拿数字来摆布人;大可以一开始就告诉我对放贷人的不齿,一并表达对我的不齿。你衣食无忧,而我为稻粱谋。但你为何指责我为稻粱谋?你有你的自负,我有我的骄傲。


你大可以更早告诉我你对诗歌的看法,又何必恭维我,虚假地博取我对你的共鸣和好感?诗歌之于我,如同理性之于你,都是不容旁人践踏的神圣领域。


我本不必企图说服你。我只是越来越感觉到,我们在精神上越来越难以并肩同行。又或者,你从来没有邀请我同行过。


你狭隘、自负、虚伪,伤透了我的心。


不要再来信了。再见,勒内。愿你一切安好。


从此沉默的

克洛伊

1634年5月2日


笛卡尔

亲爱的克洛伊:


我很庆幸你肯见我一面,接受我的忏悔。谁都无法否认,无论在世俗还是在上帝的面前,我们都尚未达到完满。


过去的一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我们的事,科学界的事,应接不暇。我越来越感觉到深入自己内心探寻真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尽管这是你口中的“狭隘”与“自负”。我这么做是有原因的。我唯有怀疑一切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真理存在、上帝存在。虽然一定会有人指责“唯有怀疑神的存在才能证明神的存在”听起来荒诞不经。


为追求真理,我曾花大功夫清洗自己的内心:凡是我能够想象到有一点可疑之处的知识,我便把它当作绝对虚假的抛掉。感官、梦境、曾经用过的推理论据,统统不可靠。我马上注意到:既然我宁愿相信一切都是假的,那么“怀疑一切”这个想法和这么想的我必然是确实可靠的。我进而认识到“我”的全部本质只是思想,甚至不依赖肉体而存在。这使我愈发确信自己说的是真理,也愈发心安理得地顺从作用于肉身的命运。(最近感冒侵袭了我脆弱的肺部。)


我还考虑到,认识比怀疑更完满。正在“怀疑”的我是不完满的,却有“完满”这一概念,那么它必定是由完满者置入我的灵魂之中的。完满者具有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完满,而它正是神;而我能够凭借从神那里分沾到的一小份完满,具有我自知缺乏的其余一切,变得万古不移、全知全能。


这封信写得太仓促了。上述的论证尚未成熟。近几年的审查情势也很坏。我向你剖白内心,显得急于解释和辩白。我渴望得到你的理解。


据说伽利略的著作去年在罗马被焚毁,他本人在更早些时候也囚禁于宗教裁判所。出于你所能想象的顾虑,我不得不搁置《论宇宙》的出版。旁观盲目与蒙昧会给俗人以快感,我却只是感到苦闷。如果天体的研究“有损上帝的威严”,光学研究或许无害得多。


光学的研究确实很有趣。我从灵魂之中抽绎出许多看似都能解释某一光学现象的假说,安排一套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的不同决定最终的解释方式。光线穿过镜片最终落在预定点的时刻,我灵魂中的真理与世界的真理相匹配,严丝合缝。


寄出《折光学》手稿之后,我时常想,如果要像设计实验那样匹配我们的情感、校正我们的关系,怕是行不通的。情感中有太多的变化和幻象,我们能做的最多只是罗列遇到的每一个难题,从最表象、最简单的矛盾开始,逐渐深入,直到完全体谅对方的灵魂。我们都有理性的灵魂,尽管并不相同。出于理性、为了理性,我读世界这本大书,也想读你。


我还没想明白为什么要跟你写这些的时候,就已经动笔。


亲爱的克洛伊,不要忘记给我回信。


乞求理解的

勒内

1635年12月16日


克莱尔

老套的爱情。但是没有用。


我懊丧地抓了抓头发,把书信推回档案盒,搭上档案盒的卡扣。


还有三个小时闭馆。我顺着字母编号找到抽出档案盒的书架,那里还有至少200盒待阅读的手稿。我刚把档案盒填回书架上的空当,它便消失了。


我猛地转头,只见抽走档案的青年向我点头示意。


“你好。”


“你好。”


他并不立马打开档案盒,盯着侧边,仿佛在确认标签。


“这些手稿是笛卡尔的情书,中间缺了很多份。学术上也不是很有价值,重要的观点在笛卡尔著作里都有。”


抽走档案盒的青年点点头,目光在档案盒的标签和我的脸上交替停留。


我礼貌性地点点头,仰头在书架上搜寻下一盒可供研究的笛卡尔书信手稿。


他突然打破了短暂的沉寂。


“笛卡尔一定很难过。”


“不好意思,你说什么?”


“这里的手稿分类太杂乱了,而笛卡尔本人喜欢清楚明了。”


他笑了。我也笑了。


“你真幽默。”


他伸过手来,介绍自己,“雷蒙德·笛卡尔。”


“克莱尔[2]……莫兰……”我伸过手去,轻轻一握。


注释:

[1] 法国西北部一个半岛,与英国隔海相望,居民的方言很难懂。(笛卡尔. 谈谈方法[M]. 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 )。

[2] 笔者注:此处为谐音。“笛卡尔喜欢清晰明了”翻译成法语是“Descartes aime être clair”,“笛卡尔喜欢克莱尔”翻译成法语是“Descartes aime Claire”,两句在读法上只差一个助词。



经典文本选择理由自述

小说《迷宫》改写自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希望以另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重述《谈谈方法》的哲学体系主干。小说打乱了原著的文本结构,提炼出方法论和世界观并采用书信体的形式由浅入深地梳理。开头和结尾的套层式虚构处理,意在用博尔赫斯式的回环的时间强化表达笛卡尔、笛卡尔哲学与当下世界的交集。以下将详细进行说明。


选择《谈谈方法》进行改编,有如下几点理由。第一个原因在于相对清晰的哲学体系主干。以“我思故我在”为阿基米德点,《谈谈方法》构筑出包含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天赋观念论、身心二元论、物理学和机械论、科学方法论的哲学世界。第二个原因在于接近口语的说理方式:笛卡尔不遗余力地用平白简明的文字、对于同一观点的多角度重述、日常化的比喻、本人的现身说法,讲述他的哲学思考。第三个原因在于笛卡尔的个人性格:接近口语的论述流露出笛卡尔推崇理性、求知至上、自信自负、审时度势的多面性格。


我虚构了笛卡尔与一位红颜知己、一位恋人的通信。书信体不会对本身直白的论述方式造成破坏,也提供了直抒胸臆、展现人物性格的渠道。更重要两点在于:与知己、恋人的交流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便于以数学研究作为话题开端,慢慢涉及哲学、世界观、研究方法论、处世方法论等等;随着情感的深入,双方的交流也会涉及生活的背景乃至历史大环境,能够达成“学术观点生活化”的效果。


然而,如果只是那个时代的“学术观点生活化”,大概会在读者眼中“沦落”为老套的爱情故事。因此,我在开头和结尾设置了套层的情节,将笛卡尔的通信作为“某个现代大学生”的文献读物。在现代部分的文本中,位于法国(笛卡尔的祖国)国立图书馆的手稿室、与17世纪的笛卡尔和克洛伊具有相同姓氏和姓名缩写的男女角色、暗含笛卡尔生日的手机号码,都简单地提示着现代生活中笛卡尔的存在。


笛卡尔在现代的存在也由另一系列的手法支撑着。姓氏和姓名缩写相同不仅是“文学性的巧合”,更是对文学经典的致敬和运用。《小径分岔的花园》以文学塑造了时间迷宫,我也在小说中刻意使用一些模糊时间的表达(比如小说开头的马尔克斯式仿写和一些时间词),塑造了两个迷宫的分叉:真实世界中的笛卡尔在17世纪并未遇到莫兰小姐,但在时间的另一个分叉,17世纪的笛卡尔与莫兰小姐相遇;如果相遇的时间节点推迟三个多世纪,他们可能就是图书馆中的男女主角。这便是博尔赫斯式的、留诸“后世”(“后世”既可以理解为时间的延后,也可以理解为血缘或姓氏的延续)的分叉小径——同一事件可能有无数不同的可能。可以说这是我使用文学技巧,对笛卡尔式因果论的间接抵抗。


“将学术名著生活化”是我改写《谈谈方法》的直接动力。而探索17世纪的笛卡尔哲学、我笔下的小说世界、我的观点和现实生活三者的穿插关系,以及文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描述甚至强化这种穿插关系,是改写的深层动力。通过构筑时间迷宫,我想知道:对于笛卡尔、笛卡尔哲学,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有血有肉地理解和体会;笛卡尔、笛卡尔哲学,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文学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我。





编辑 波点

校对 时远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