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企业“青春期烦恼”,可用这些招化解 | 红杉Library

洪杉 红杉汇 2023-04-26

当情绪失控时,如何战胜焦虑,通过“持续小赢”的积累实现终身成长?

当认知遇到瓶颈时,如何打破思维定式,实现向内探索和觉察?

当面临职场危机时,如何实现工作技能与专注热爱的相互转换、相互促进?

当忙碌裹挟生活时,如何避免行为与目标的偏离,追寻人生的意义?

当组织身处逆境时,如何强化信任联结,提升团队的幸福感和复原力?

…………


面对多变的环境,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强大的心理韧性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企业管理中,打造韧性能够帮助我们从逆境中快速恢复,收获更多的积极体验,是激发个人与组织成长的能量之源。


《韧性》一书,在融合心理学、行为学等前沿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韧性飞轮”模型,并梳理出了一系列提升韧性的思维模型和可视化工具,如焦虑拆弹表、正念冥想、热爱清单、意义树、感恩清单等,帮助企业家、管理者和个人不断积小赢,成大胜,实现高韧性进阶。


本文内容节选自《韧性》第9章《韧性:从个人到组织》,有删减。




《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

作者:张晓萌 曹理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组织韧性的核心

组织韧性是指一个组织为了生存和持续发展乃至繁荣而不断预测、准备、应对和适应日益加剧的变化和突发破坏性干扰的能力。

组织韧性持续改进的模型包括6个重要部分,首先是3个核心要素:

● 产品和服务的卓越性

● 工艺和流程的可靠性

● 人才和行为的可塑性


在3个核心要素的基础上,组织韧性商业模型还包括3个核心功能领域:

● 运营的韧性,包括产品、工艺流程和企业自身管理等方面的迭代升级

● 供应链的韧性

● 信息韧性,包括实体信息、知识产权信息和电子信息的安全管理等


本篇文章聚焦于组织韧性三个要素中人才和行为的可塑性这个维度,把组织看作一个由个人的飞轮组合而成的大飞轮,从组织韧性打造的角度,对人才挑战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改善的建议,为组织韧性的提升提供可参考的认知框架。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以人为本去提升组织能力,并营造文化和价值观,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关键因素。



组织韧性的核心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虽然经营业绩表现达到了盛年期的水平,但其组织的发展阶段依然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很多“青春期烦恼”,包括企业目标不够清晰、战略迷失、一把手管理风格频繁调整、由扩张带来的授权问题、新老融合等问题。在这样一群“早熟”的青春期企业中,我们梳理出了组织韧性、人才方面的五大共性问题,分别可以从共识、共事和共情的角度进行分析并给出改善建议。

一、战略同频

高管对于企业所制定的战略背后的原理、战略存在的原因,以及战略将会引导企业走向哪里略知一二,并不深究,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战略向下传导的时候出现衰减。

从共识的角度来看,会出现一把手与高管团队沟通不充分,甚至认为可以没有战略;从共事的角度来看,战略分解与打法之间的连接普遍欠缺,很多高管表示,战略都在一把手的脑子里,很多事情老板拍脑袋安排下去之后,往往“雷声大,雨点小”;从共情的角度来看,战略制定更多地聚焦于短期的业绩目标,缺乏与业务战略相匹配的人才战略,很多一把手都对高管的能力和潜力不满意,觉得他们只是在执行,但高管的反馈是“我们一说出自己的想法就会被打断”,觉得老板并不相信他们的判断,也没有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二、人才引入 

70%以上的受访企业在过去十几年间都想过采用空降兵的方法,虽然也有企业找到了非常优秀的空降高管,但事层面,空降高管或会遭遇体系打法不兼容的问题,会有“隔行如隔山”的差异。

三、高潜打造

团队中的老员工们拥有极高的忠诚度和对企业的认同度,但同时他们在认知和能力方面的发展也遭遇较为明显的瓶颈。

共识层面,一把手认为原有核心团队的能力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和老团队“谈不了未来”,对他们的历练可能是在“拔苗助长”;共事层面,很多企业的原有业务缺乏高潜人才的培养机制,同时上级因为担心下级能力水平不足而难以真正授权,新人无法脱颖而出,而新业务团队的激励机制仍待探索,一些企业在尝试合伙制,但实际推行过程中在出资和占股比例上僵持不下;共情层面,一把手普遍对HR的人才培养计划不满意,自己担当高管教练的角色。同时,高潜被“挖角”和“出走”的风险仍然存在。


四、梯队建设 

企业在人才选用与预留方面的机制亟待完善,大部分核心知识与实践经验都掌握在老员工手中,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萃取与传承,一旦核心员工离开企业,企业的核心知识特别是实践中总结出的“隐性知识”就会出现明显的断档现象。

共识角度,员工普遍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把手,人才短缺但又缺乏自主培养体系是普遍现象;共事角度,基层的流失率居高不下,老员工成为中流砥柱,知识经验的萃取手段缺失;共情角度,由于师父担心徒弟自立门户而在传授时束手束脚,师徒制在许多企业遭遇了滑铁卢。


五、企业文化

多数企业文化打上老板的烙印,利弊共存。多数一把手能够意识到需要提升文化的包容性和激励作用,为未来扩张做准备。

共识角度,多数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仍停留在纸上,或者排序靠后,重要不紧迫,但长期缺位会产生影响,一把手普遍意识到软性激励的重要性;共事角度,文化会影响团队的效能,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让员工有更好的工作状态和表现,反之亦然;共情角度,多数一把手能够给予员工在工作之外的支持与关怀,同时一把手也在“精神领袖化”,“人人都在复制老板的举手投足”,更有不少受访者把企业文化概括成“老板文化”。

针对以上五大共性挑战,我们从共识、共事、共情三个角度给出改善建议,详见下表。



组织韧性的打造


“共识”“共事”“共情”三个阶段,对应了沟通、激励和信任三大机制,从领导力的角度来看,要想打造高韧性组织,需要在三个“法”上面发力——“说法”(对应共识)、“干法”(对应共事)和“心法”(对应共情)。我把领导力看作从洞见自我到激励他人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可以成为领导者,通过自身的韧性修炼去影响自己身边的人。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团队的负责人,韧性修炼不止于个人,还要成就组织。

在个体韧性到组织韧性的传导过程中,企业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思考。

第一,高韧性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应该成为韧性文化的打造者。组织韧性不等于个体韧性的加总,组织韧性也不完全取决于高韧性的领导者和员工,但在人才层面,应发挥高韧性个人在组织中的传导和引领作用。企业的管理者应定期、持续、准确地和员工就工作前景进行沟通,倾听员工对企业决策的反馈,尽量提供“确定感”以缓解团队压力。

第二,企业需要进行初心回顾并明确价值主张,在全员范围内进行深入沟通。为应对危机,企业在战略层面应“志存高远”,以更快的变革行动和更高的业绩目标推动转型和升级,进一步明确自身对于客户、行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核心价值所在。企业的价值主张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一定要和员工的职业发展有机契合,实现双赢。

第三,组织韧性不是取舍,而是在不同目标之间的权衡高韧性企业能够在(也需要在)多个二元目标(预防、行动、优化、创新)之间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平衡,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取舍。企业的战略应是不同策略的组合,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进行回顾和调整。

第四,决策层需要有多元化视角,重视年轻人才的想法和诉求。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经验和惯性可能成为桎梏,新生代员工的洞察可以帮助决策层打开思维。战略制定可以更加“情境化”,在各种极端情境下推演“压力测试”,尽可能涵盖不同层级、不同职能员工的视角。

第五,韧性的打造永远在进行时,需要长期战略定力。高韧性不是终点,而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状态。一个有韧性的组织不是单指企业能够度过危机、恢复正常,而是企业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型,将新的态度、信念、敏捷性和变化的组织架构不断植入企业的DNA,从而推动组织快速迭代和发展。

互动送好礼

对于本文总结的5大共性挑战,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个?有没有应对建议?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想法,我们将从中选出6位读者,送出《韧性》一本!

注:时间截至12月1日24:00,获奖用户请于收到通知后24小时内回复邮寄信息,未收到通知或未及时回复则视为“谢谢参与”。




推荐阅读




面向未来的第一步:企业ESG战略的要点有什么?| 红杉汇内参

红杉中国联合灵动未来发布《2022股权激励市场实践研究报告》

@科技达人,红杉邀你在线畅谈科技的Bing Bang时刻!快来报名!| Sequoia Event

「创新的复利」医疗专场回顾:从科研走向市场,存在哪些挑战待解?|Sequoia Event

傅成玉、李俊峰、张岸元共话“双碳”目标 | 2022红杉中国CEO峰会精彩回顾(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