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伟大艺术的真谛在于Do Nothing|欧美新书推荐

Roman Muradov 红杉汇 2019-04-23

你敢不敢放慢脚步?会不会漫无目的地走一段路?如果你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是不是因为害怕做这些事情是在浪费你的时间?


如果在拼命挤出一丁点创意,思考一点点创新,不如停下来吧,好好看看伟大的艺术是如何诞生的,再想想自己如何去创造下一个奇迹。


旧金山加州艺术学院的Roman Muradov教授在他的新书《论无为》(On Doing Nothing)中,用真实的故事和生动的插图展示了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他从中发现了能够激发灵感与创意的真谛,慢下来才会发现更多乐趣和可能性。本文经许可改编自书籍《论无为》(On Doing Nothing)。以下是部分要点摘录:


▨ 世上不存在真正被浪费了的时间。

▨ 艺术延迟能够影响即将诞生的作品,或赋予现有作品不同的涵义。

▨ 延迟使我们能更好地欣赏自己的做法,更好地理解周围的环境。延迟也是学会耐心的好方法。

▨ 平衡兼顾耐心与急迫两种状态则能够使艺术家时刻保持警觉自知。

▨ 强迫自己重复自身行为可为旧题引出新解,也可促使你对旧解产生新观。


 

On Doing Nothing

Finding Inspiration in Idleness

Roman Muradov / 著

Chronicle Books 2018年6月


本文来源:快公司FastCompany(ID:FCChinese),转载已获得授权。


艺术并不需要时时刻刻被创作,等待艺术的行为和创作艺术本身同等珍贵。艺术延迟能够影响即将诞生的作品,或赋予现有作品不同的涵义。


无为艺术最突出的代表要数实验艺术先锋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十年里,向来不多产的杜尚似乎彻底淡出了艺术领域。但事实并非如此:从1946年到1966年,他正秘密创作自己最后一件作品,而这件作品直到他过世后一年才被公诸于众。


至于墓志铭,马塞尔・杜尚在墓碑上刻上了:“D’ailleurs, c’est toujours les autres qui meurent(况且终究,总是他人逝去。)”这是一句玩笑话,契合他一贯叛逆的作品风格。它足以流传世世代代,却也唯有等到斯人已逝方成其经典。


马塞尔・杜尚和他的《现成的自行车轮》


艺术家乔纳森・蒙克(Jonathan Monk)曾创作摄影系列作品《等待名人》(Waiting for Famous People)。照片中,这位艺术家站在机场接机厅,高举手牌,上面写着已故名人的名字,比如“猫王”埃维斯・普里斯利(Elvis Presley)、皇后乐队(The Queen)和马塞尔・杜尚。



十年后,蒙克重现了这一机场行为艺术,这也是对杜尚延迟理念恰如其分的致敬。在多年后重复自己的行为能够产生一种奇异的疏离效果,因为二度创造的作品似乎感觉已不再属于我们。艺术延迟就是抑制住在作品诞生之初便充分深入探讨的冲动,容许它在心灵的温室中停留一段时间,成熟,腐败,成长为新事物,或从此衰亡,化作一地春泥。


人类的生命有无数个小时被耗在了字面和隐喻意义上的等候室。所以,我们其实并不缺时间。这一段段的等候累积成相当可观的空白时间,可以琢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也可以拟划个人项目的大纲。

 

除了等候室,其他合适的“无为”场所还包括:


欠缺充分考虑的延迟可能侵吞你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小说家/摄影师/电影制片人让-菲利普・图森(Jean-Philippe Toussaint)把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分为两种状态:耐心与急迫,二者尽管相互矛盾却能和谐共生。无论我们的对立原则是什么,双方都能并行发展,但不是彼此融合:黑白两色终究比灰色更鲜明。我们很容易偏向于两个极端之一,而平衡兼顾两种状态则能够使艺术家时刻保持警觉自知。

 

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中,作家伊塔罗・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把他所有的文学价值观与其对立面配对,毕竟二者缺一则不成立。轻盈与沉重彼此依赖,相辅相成。假如没有之前的等待,灵感的闪现就不会显得如此珍贵。



按照卡尔维诺的想法,不承认迫切性则无从审视所谓的延迟。在《漫画的哲学与实践》(Cartooning: Philosophy and Practice)一书中,漫画家伊凡・布鲁内蒂(Ivan Brunetti)推荐了几种练习方法,比如把同一张脸连续重复画上数百遍。这一练习重在探索开发一套视觉词汇以及绘画技巧。在一排一模一样的面孔中,哪怕是最细微的差别也意味深长,而结果的不一致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自身的倾向与癖性。

 

评论家薇薇安・玛西尔(Vivian Mercier)曾有一句点评广为人知,她说,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是一部演了两幕却什么都没发生的剧。”从不同角度看,这句话可以是批评,也可以是赞美:能在第二幕戏中重现第一幕戏,同时让观众保持清醒,这本事绝不简单。强迫自己重复自身行为可为旧题引出新解,也可促使你对旧解产生新观。


《等待戈多》


1998年,31岁的比利时艺术家多米尼克・戈布雷特(Dominique Goblet)和她7岁的女儿尼基塔・佛索尔(Nikita Fossoul)决定定期给对方绘画肖像。十年后,所有画像被集结成一本名为Chronographie的画册,出版成书。

 

这本画集致敬了时光的流逝、成长与经历,纪念了母女二人曾捕捉和错过的片刻感觉。它反映了每一个瞬间的轻松愉快,也担负着完成画作所走过的年月重量。它告诉我们,世上不存在真正被浪费了的时间。


延迟使我们能更好地欣赏自己的做法,更好地理解周围的环境。延迟也是学会耐心的好方法。



在短暂的艺术生涯结束后,芬兰作家/插画家托夫・杨森(Tove Jansson)笔下的精灵姆明(Moomintroll)宣布,他只想“过平静的生活,种点土豆,做几个美梦。”说完这话,他脑袋上搭着一顶圆鼓鼓的贝雷帽,往前走了几步,跳下了悬崖。追求任何形式的艺术都需要极大的耐心,以及暂时放下手头工具的意愿,而不是顽固地坚持向前。

 

在他的漫画小说《阿森内・史劳温》(Arsene Schrauwen)中,奥利维尔・史劳温(Olivier Schrauwen)指引读者在阅读完每一部分后把书放到一边:首先暂停一周,接着是两周。读者是否听话照做,作者无从控制。但随着人名和细节从记忆中消退,小说的结构渐渐弱化,通过设置这样的时间间隔,我们能够提高阅读的参与度。缓慢克制的阅读体验成为了读者与书籍之间的一种合作,无论书籍本身是否要求我们停下来。


《阿森内・史劳温》(Arsene Schrauwen)


1967年,正当其作品大获好评之时,抽象派大使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离开了纽约的工作室,把自己的绘画工具赠与他人,此后七年没有提起过画笔。

 

在那段时间里,她浪迹于新墨西哥州和她的出生地加拿大。1974年,她重返艺术圈,放弃了标志性的格子图案和柔和色彩,选择了竖条纹和鲜明活泼的色调。这段旅程背后的原因隐藏于她延迟期之后的画作中。1979年,在一次罕见的采访中,马丁说,“我们拥有同样的内心生活。区别在于认识,艺术家必须认清它的本质。”这种认识有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踏上旅途那一年,马丁55岁。在她死前几个月,92岁的马丁完成了最后一幅画作。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里,极简主义艺术家卡门・埃雷拉(Carmen Herrera)连连产出富有创造性的佳作。然而当她卖出第一幅作品时,埃雷拉已是年届八十的老人。传奇艺术家比尔・特雷勒(Bill Traylor)85岁时才创作了第一副画,而法国诗人亚瑟・兰波(Arthur Rimbaud)在21岁停止了写作。每个人的艺术时间线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唯有等到艺术家与世长辞,世人才能看到其全貌。


 推荐阅读

作业帮侯建彬:我非常相信企业价值观背后的力量|红杉原创特写

故事怎么讲才更扎心?跟“招聘界的迈克尔・乔丹”学两招

为什么极致高效、灵活的沟通是个坑?

热烈祝贺红杉投资企业拼多多成功挂牌纳斯达克

什么时候该把选择权交给命运?问问算法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