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贫穷和阶级滑落成常态,新冠AI再暴击,大神荐社会主义

好奇心君 未来预言机 2023-10-24

经济如何、美债评级下调,不能光听经济学家和媒体瞎吹牛。

如果你生活在英国和美国,你觉得自己越来越穷,过得越来越抠,你不是一个人,你并不孤独。很多人都有同感。

为了描述当前的状况,好几个新的英文词组甚至被“发明” 出来。

英国的教师评议局(STRB,School Teachers' Review Body)有英国教师的薪酬数据。今年刚发布的薪酬数据变化见下图。

当计入通胀后,从2010年至2022年的12年间,英国教师的收入实际下降5.3%至13.2%。最资浅的M1级别的新老师,收入实际购买力下降5.3%,最资深的U3级别的老师,收入实际购买力下降13.2%。

英国的警察薪酬评议局(PRRB,Police Remuneration Review Body)有英国警察的薪酬数据。根据其最新的数据,2010年至2022年的12年间,英国警察的实际薪酬下降近17%

英国医学协会(BMA,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发现旱涝保收的医生行业也面临收入下降。从2008年今年2023年的15年,一旦计入通胀,英国的初级医生的收入下降了26%

“初级医生”是指英国医疗体系下的基层医生,一般拥有不超过八年的医院医生工作经验或不超过三年的全科医生工作经验,级别在“顾问” 之下。“顾问”属于中层,需要承担临床医疗责任,也有管理初级医生的行政责任。

英国医学协会表示,一旦计入通胀,自2008年以来,英国顾问级别医生的收入下降了35%

医疗行业中有一个群体,受影响较少:经理及高级经理。自2008年以来的薪酬下降幅度仅仅2.5%~5.5%。

因此,今年春天起,英国医生工会开始组织多轮罢工,希望政府能加薪。上半年还是一次罢一两天,走走形式。结果英国政府理都不理。

于是到了下半年,英国初级医生在7月13日至7月18日进行了五天罢工,然后在8月准备再罢五天,保持每个月罢五天的节奏。中层的顾问医生紧随其后,保持每个月罢两天的节奏。

两者罢工的诉求也有所差别。

初级医生的诉求是要求英国政府一次性加薪35.3%,将工资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

而作为委曲求全的中年职场人的顾问医生的诉求则温柔得多,不要求补偿性加薪、不要求工资水平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只要求英国政府未来能将年度加薪和通胀保持一致,使收入不再下降。

上图是英国医生罢工的照片。三个标语牌,左边红底白字:医生值得更好的薪酬。中间白底蓝字:为了保障你的平安而通宵值守。右边纸板黑字:鼓掌无法支付账单。
“鼓掌无法支付账单”是指人们尊重医生,会给医生鼓掌,但是光有这种尊重,与此同时薪酬却持续缩水,实在无法应付生活开支。
英国政府的反应呢?政府表示目前财政紧张,无力负担,对医护的诉求统统不同意,只愿意维持常规加薪3%~6%。于是目前英国医疗行业的工运愈演愈烈。
面对这种状况,英国政府的对策是什么呢?对策是:号召外国医护移民英国,尤其是那些前英国殖民地的医护,赶快来勤王啊,赶快来救驾啊,宗主国亲爹有难啊,本地医护流失啊,需要你们来奉献啊。
在此种种影响下,英国NHS公立医疗体系已经步履阑珊。
去年2022年3月的文章《坚持清零,中国会变得如何?》里,描述过英国NHS的情况。

上图是当时英国被延期治疗的等待就医人数,2022年2月的数字是610万。

英国人口才6000万。也就是说,十分之一的英国人口都要去看病。这些等待患者中,92%的患者在42周(10个多月)内能看得上病。等待超过一年的患者超过31.5万,等待超过2年的患者超过2.4万。

时隔一年,这个数字在2023年上半年已经上升到750万。

英国国家医疗系统(NHS)还预计,到了2024年3月,乐观的模型预计该等待人数将达到920万。悲观的模型预计该等待人数将达到1070万人,即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在等待看病。

面对新冠病毒躺平,2年下来,这个结果非常正常,非常唯物主义。

美国医疗业还没发生英国这样的医护罢工。得益于20年增长220%的医疗服务价格,美国医生表示情绪稳定。但是我看到那些极力在中文网络上极力造谣新冠病毒不但无害还能增强免疫力、鼓吹全体中国人都要感染病毒、都要反复被病毒蹂躏的反华分子,例如子什么陵,悄咪咪地在游说国内医护移民美国,这莫非美国医疗业也面临着英国类似的潜在困境?还是这些恶毒的人想破坏中国医护人力资源兼顺手赚个移民中介的手续费?

统计数字告诉了我们一些信号。在微观层面,我们也看到很多个体的故事相呼应。

去年我看过一位美国中小学教师的自述。她预约了一个办理房产再贷款的信贷员上门,填写贷款申请。信贷员问她职业。她回答是老师。然后信贷员在申请表里的某个栏位里写到:“低收入群体(Low Income Group)”。这让这位美国老师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她一直以为教师应该属于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的一员,谁知道对方的行为瞬间将真实的惨状呈现在面前:教师职业在美国已滑落至低收入阶层。

去年下半年英国的电费、暖气费飞涨。有些低收入阶层人群的故事也登上了媒体。给我印象很深的有2个。一个是一对老年夫妇,为了省电,在家里不开灯,真要看什么就使用头戴式应急灯。另一个是一位单亲妈妈,平时把家里的电源总闸彻底关掉,确保电表计费为零。那天,女儿学校布置了特殊的功课,要用ipad完成。她被逼无奈,只好给电表充钱,然后打开电闸给女儿的ipad充电。

美国那边的食物银行food bank也有类似的故事。有食物银行的人说,新冠疫情以来,来食物银行寻求免费食品和廉价折扣食品的人数剧增。甚至有些人以前是来食物银行帮忙的志愿者,如今也站在了领取食品的队伍里。

这些现象也使得一些新的单词进入大众视野。

“Fuel Poverty燃料贫困”这个词,指的是某些人群由于收入较低,无法使住所保持足够的温暖,例如低于21度。通常在一些经济发生问题的国家会有较高比例。例如在2016年时,保加利亚的燃料贫困家庭在全国占比的39.2%,立陶宛29.3%,希腊占29.1%。作为对比,英国6.1%,德国3.7%。

英国政府能源部门的最新报告显示,英国的燃料贫困家庭占比在2022年已经跃升到13.4%,预计2023年将增长到14.4%

然而,英国约克大学20228月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的情况要严重得多。报告指出,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到了20231月,超过75%的英国家庭,即5300万人将陷入燃料贫困。

报告出来后,英国政府和能源商合作,在2022年年底为所有英国家庭提供400镑能源费用减免,使得统计数字好看了一点。

除了“Fuel Poverty燃料贫困”,还有个新词组:Hygiene Poverty 卫生贫困

卫生贫困是指人们难以负担购买牙膏、洗发水、肥皂、除臭剂、尿布、经期产品和洗衣粉等基本卫生物品。

无法保持清洁严重影响了这些陷入卫生贫困的人们的自信心,以至于他们开始逃避工作、避免社交接触、甚至不接电话。

英国一慈善机构和民意调查公司 YouGov 合作对近 2200 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卫生贫困影响的人数相当于所有英国成年人的 6%。在BBC的2022年10月报道《Many skip work over hygiene poverty shame许多人因卫生贫困而逃避工作》这样写到:“四分之一该调查的受访者表示,她们没有卫生纸、肥皂或沐浴露,而十分之三的女性没有购买经期产品。”
“一位女士在接受 BBC 采访时表示,她步行范围内唯一一家超市已经下架了自有品牌的卫生用品,这意味着她要么必须为品牌产品支付翻倍的费用,要么她不得不放弃,因为她负担不起去更远的商店的费用。”
另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平时会兑水稀释卫生产品,以便能用得更久一些,“并以某种方式扎起头发以掩盖她经常连续几周没有洗头。”

传统上,食物银行的数据能较快地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状况,显示出无力购买食物、只能去食物银行领取免费食品、购买折价食品的低收入人群的情况。

现在燃料贫困的数据也会反映出无力负担暖气的低收入人群的情况。

慈善组织负责人表示,人们在无力负担暖气、无力负担食物之前的几周,就已经会停止购买卫生用品以节省开支。

所以,卫生贫困数据是一项比燃料贫困数据和食物银行数据更早反映出社会现实的数据。

当社会现实是如此冰冷,经济学家是怎么说的呢?

2023 年 4 月 25 日,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 首席经济学家Huw Pill表示:

英国人“需要接受”他们更穷了。

英国人“需要接受”他们更穷了。

英国人“需要接受”他们更穷了。

Huw Pill还说职工和企业不应再试图通过要求提高工资或提高产品售价来转嫁成本上涨。

上面我们提到英国医生正在罢工争取提高工资待遇。

我们在《躺平共存后的疫情+社会+经济+金融连环杀》还提过,2022年第3季度,德勤对美国和英国的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大公司的CFO首席财务官进行过问卷调查。CFO们表示,面对通胀、经济衰退和成本上升,应对方法唯有是通过涨价的方式,将快速上涨的成本转嫁给客户。所以,各企业的产品的售价将会广泛上涨。

而英格兰银行” 首席经济学家Huw Pill的意思就是这两种行为都是不对的。不,企业你不能涨价,你应该把增加的成本自己吸收掉,英国人民你们也不应该要求提高工资待遇,你应该接受自己更穷了的现实。

Pill认为只有这样,物价才不会进一步上涨,要是大家都涨价和加工资,传递一圈,物价就会接力上涨,那就更加涨上天了。

只要躺平,自己承受苦难,接受自己更穷了的现实,就是最好的做法。

Pill这种说法引起了英国人民广泛的愤怒。

一个英国食物银行的站点负责人就说当她看到这条新闻时几乎无法抑制自己的愤怒。
她表示Pill仿佛并不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正在处于真正的贫困当中。人们如何才能接受他们几乎买不起一袋面包的现实?很多人都对来食物银行感到尴尬,有些人甚至是流着泪来的。

另一位在英国市民咨询中心工作的职员也表示,经济非常不好,越来越多的就业者以及领取福利的人正在苦苦挣扎。

1978年许冠杰粤语歌《卖身契》的歌词,有几句还挺应景的。

歌词:”睇报纸多多制度条例加差响电费水费“( 在报纸上看到很多新颁布的提高房产税电费水费的制度条例)

”D菜乜越来越贵“(买菜怎么越来越贵)

”恩爱夫妻都顶心顶肺“(就算是恩爱夫妻都多了争吵拌嘴)

这就是英美最近几年经济逐渐衰退日渐式微的现实状况。

世道早已经变了,只有鸵鸟们还在装模做样想“回到从前”。

所以,美债从AAA下调到AA+,仅仅是冰山揭开了一角,美国经济的真正问题积重难返。如果真按照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来衡量,美债的这评级早就要下调好几级了。

然后,在国力衰弱、经济下滑的过程中,有两个里程碑事件是大大加速了下滑趋势。

使得美国和英国经济加速下滑的第一个里程碑事件是新冠疫情。

具体见《躺平共存后的疫情+社会+经济+金融连环杀》。

在疫情期间,除了“超额死亡”这个词外,还出现了一个新词也就是本文的第三个新词:excess retirement超额退休

2022年10月,美联储的报告《“The Great Retirement Boom"》说,退休人口占全美人口的占比,比疫情之前多了1.5%。

至于原因,美联储官员轻描淡写地说,没事没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多了这么多超额退休人口,只不过是由于是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的人数比较多,他们恰好最近几年退休了所以退休人口占比就高了。

这样的说辞你信吗?呵呵。

过了还不到一年,打脸的来了。

最近一年,美国和英国又出现了一股现象:“Great Unretirement大型反退休”。由于通货膨胀和生活成本飙升,大量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开始考虑重新找工作,寻求一些简易的低薪工作求个温饱。英国的John Lewis百货商店近四分之一的员工年龄超过 56 岁。

让人们落得如此境地,无法安心退休养老,要重新踏入求职市场求个低薪工作,你说通货膨胀和生活成本得飙升得多高?你说经济得差成什么鬼样?

美国媒体还报道过一个非典型的中年人退休后试图从新进入职场的故事。

Sam Dogen,原来在瑞士信贷银行工作,2012年34岁的时候攒够了300万美元。他信奉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经济独立和提前退休)模式,即每年透过投资获得4%的收益,同时每年用于消费的资金低于总资金的4%,从而获得持续的财务平衡,因此可以提前退休。于是他34岁就退休了。

结果嘛,一开始还好。然后,事情开始不顺利了。

2019年,他有两个孩子,一个6岁一个3岁,等到12~15年后,要送他们上美国名牌大学,按照当前利率计算,他预计四年大学学费需要每人75万美元,两个孩子合计150万美元。

新冠疫情在2020年刚来2个月,他在美股上已经亏了60万美元。他购入的三套房产还在还房贷,原本租金收入能覆盖房贷并有盈余,三套房合计每月盈余520美元。由于经济不好,住房租赁市场变差,这部分收入摇摇欲坠,时不时变成亏损。

再接着,他发现通货膨胀飙升,生活成本激增。各种生活账单的金额开始攀升。而且,再加上投资失败,财富迅速缩水。

现在,40多岁的他重新出来找工作,但是由于经济衰退一直没合适的,于是他同时还给各杂志写专栏文章如何理财,出书传授赚钱方法,如何提早退休……

生活不易啊。

使得美国和英国经济加速下滑的第二个里程碑事件是是人工智能。

这位是Geoffrey Hinton辛顿教授,被誉为AI教父,2013 2023Google人工智能部门工作,并且在多伦多大学担任教授。他最近退休。

辛顿教授在今年2023年6月28日多伦多的Collision Conference 2023技术大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很强大,而且由于强大,无论我们如何设计它,即使它自己无意获得控制权,它最终都会由于太强大而超越人类的控制而获得自己的控制权。

然后,划重点,划重点。

由于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在当前我们的(资本主义)体制下,财富不会流向那些正在工作的人。这将使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加剧社会不平等。人工智能创造的就业机会并不会多于失去的就业机会。

这不一如我们在《他们已经日常准备去死》介绍过的一位英国网友的金句吗:我们所有人都只是晚期资本主义的耗材。

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辛顿教授:你真正需要的是社会主义。

也就是说,辛顿教授认为,为了提高生产力,必然需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而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人类必然需要实行社会主义。

嗯,我代表美国FBI,对辛顿教授提出警告。辛顿教授,你的思想很危险啊,不要以为在加拿大我们就抓不到你啊,你再继续这样下去,你就会走向剑桥五杰的道路的,你要赶紧回头是岸。
剑桥五杰是剑桥毕业的顶尖聪明的五位英国上层精英,在英国政府机关中担任高级职位。他们在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后,都认为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与剥削根深蒂固无法解决,坚信共产主义是现有的最佳政治制度。为了理想,他们从1930年至1965年持续和苏联合作,提供情报。剑桥五杰其中一位乔治·布莱克在2020年底去世时,仍然表示,“虽然苏联解体了,也许苏联的路走错了,但我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没有错,它一定会实现,即使花上一千年。”
你说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愿不愿意实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呢?
当然不愿意啊。所以他们在走另外一条路:对外挑动战争和吸血,试图瓜分其它国家和民众的财富来给自己续命。
于是,他们挑动俄乌战争,借机将俄罗斯富豪存在西方的几千亿美元的资产充公,并且驱使欧洲资金和企业流向美国和英国。

明目张胆炸毁北溪管道,没人敢吭声。

对乌克兰国有资产全盘打包,实行零元购。可以称为21世纪的新一代不平等条约了。

他们对中国更是垂涎欲滴,指望着中国继续爆炒房地产、加速暴雷,指望台海问题拖垮中国,指望通过认知战、合成生物战将中国内爆。(认知战和合成生物战见《不懂新冠的AI大佬不是亿万富翁》、《俄乌战争启示录:战争广度》、《科技公司在战争中获得权力,美资公司直接下场肉搏》、《和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正规军们打个招呼》、《新冠病毒对华人更致命,死亡率高44%》、《秘密操纵舆论:Graphika和斯坦福大学的分析》等)

只要中国倒下了,像瓜分乌克兰那样吞并中国人民的财富,估计能为垂死的帝国输血好一段时间呢。

所以说,“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