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涟漪行动 | 涟漪主创说,回忆我们与杨浦滨江“相遇”的故事

激起涟漪的 美丽乡愁 2021-10-11


当你沉浸于百名青年水故事的“名片”中,

你是否被青年们对家乡的赤诚打动?

你是否因此回忆起自己与家乡的点点滴滴?

你是否想探寻“涟漪”背后的更多故事呢?

我们采访了美丽乡愁两位创始人,

来听听看他们与“涟漪”的故事吧!


美丽乡愁创始人介绍

彭婧

美丽乡愁创始人,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辅导员

崔家滢

美丽乡愁联合创始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Q

“涟漪·家园:百名青年家园水故事展”的由来是什么?

展览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年初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开展的一项“涟漪行动”,这项行动旨在以水文化为线索,重新唤起青年人对家园的关注,100多名青年利用寒假时间返乡,搜集到了丰富的家乡水故事。这次展览就展示了同学们整理的100张家园水名片、水影像、水实物等等,还有我们的一些工具和思路。


年中我们在同济大学举办了一次成果展和青年论坛,当时也邀请了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的老师来看。特别巧的是,2019年在杨浦滨江举办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题是“相遇”,我们的行动也非常契合这个主题——人、家园与水的相遇,于是在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的支持下,有了本次在绿之丘的展览。


Q

为什么会取“涟漪”这个名字呢?

取“涟漪”这个意象,一是呼应水文化的主题,对家园之水的探索只是涟漪之眼,从水出发,可以拓展到乡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历史、习俗、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正像是一圈圈拓展开的涟漪;


二是从行动的角度,我们希望这个行动和青年本身是涟漪的起始,调研过程本身是一种社会动员,以此为契机,增进青年人与家园社区、社会公众与文化保护传承间的互动,慢慢地,文化传播的“涟漪效应”显现,更多人可以加入到“家园守护者”的行列中,更多地方的乡土文化得到传播与呈现。

展览中的“涟漪”意象


Q

如何想到发起“涟漪行动”,选择了水这个主题?

美丽乡愁公益团队一直致力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我们先是着眼于乡村,发起了“古村传承人培养计划”,开展以儿童为载体的创变营活动,编读本、开展览、办集市等等。


后来,我们发现不止乡村有乡愁,城市也有乡愁,家园的概念是更广泛的,我们在上海扎根做了“上海水文化”的挖掘,因为上海本身是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城市的乡土记忆离不开水


在做一期工作坊时,一位来自重庆的同学说,希望你们也来重庆看看,我的家乡也有很多水故事——这启发了我们,何不组织一个活动,让更多人探寻自己家乡的水故事?人与水与家园三者间的紧密关系是浑然天成的,而不同的地方又会滋长出不同的水文化面貌,我们希望最终能形成互相映照的中华水地图、中华水文化资料库。

展览中的观众在观看“水之联想”


承载志愿者的水试管


Q

这个行动是怎么开展的?过程中有没有令你们印象深刻的故事呢?

行动主要分为三步,包括前期的一些招募和培训,我们收到了300多份的报名表,没想到大家的热情这么高。为了让参与者更好地开展行动,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的工作坊还有行动指南、工具包。这次行动同时也是一次社会化共创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与共青团同济大学委员会,也是行动的主办方,从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参与的角度提供了许多支持。


印象深刻的故事是有一位志愿者,带着妹妹一起去调研,沿着木兰陂,他们去和乡亲们聊天,还“勇敢”地采访了莆田市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指挥部的职工,一天下来其实非常累,他自己对妹妹有点愧疚,没想到傍晚回家的时候,妹妹突然说,“哥哥,这些地方好神奇,好美啊,以后我们常来好不好?”他跟我们说,其实这次行动,无形中也为他和他的妹妹创造了一次走近家乡木兰溪的机会,是一堂生动的乡土教育课。

   行动前期培训与水文化工作坊

   志愿者在实践中~


Q

展览后续有什么计划吗?

涟漪展览不久后会落下帷幕,但人与家园的相遇步履不会停下,涟漪行动会有第二期,第三期……可能我们依旧会继续挖掘水这一主题,也可能会尝试通过其他线索来认识家园,比如山、比如节日、比如地名和街道等等,也十分欢迎大家来给我们提建议。


在这次展览中,我们也在共创试管这个装置中收集了许多家园守护者的信息,后续我们也会建立了一个志愿者社群,乡土文化爱好者们可以聚在一起,发挥自身所长做更多的事。每个人都可以作为涟漪中的一环,参与到文化相遇的浪潮中。


当你漫步在流动的“水之家园”中,

你是否沉浸于关于水的蓝色梦境中?

你是否曾在奶奶缝制的草墩上休息?

你是否想了解与展览设计有关的故事?

那便听听设计师与“这间家园”的故事吧!


设计师介绍

李晶菁

独立设计师、跨界策划人

许静

设计、插画与策划


Q

一开始在决定参与涟漪展览的共创设计时,是什么吸引了你?

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很感兴趣,希望通过某种途径,把对自然的感知表达出来,这次展览就是我在寻找的途径中的一种。同时,我也很认可美丽乡愁项目的初衷,不同于其他的乡村改造项目,它没有强加自己的“善意”给乡村,而是从远离家乡的青年一代的角度出发,感同身受地去思考乡村的未来,并通过行动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因此我很乐意成为这场涟漪行动中的一环。

Q

展览设计的基调是什么?希望传递给观展者哪些关键词?

提案之初,我从这次展览的主题“涟漪”出发,引申出了几个关键词:水、河流、透明、蓝色、流动、扩散、蔓延、记忆,由这些元素形成了一种意向,就是诗意。这个想法与美丽乡愁的两位主创不谋而合,我们希望这个展览能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顺着记忆的河流,把家乡的故事娓娓道来,层层扩散。

清晨的涟漪“水盒子”


Q

最终是如何呈现这些关键词的?可以分享一下展览设计时的一些思路吗?

展览是三维的,“诗意”的呈现从视觉上由远及近,从内容上由浅入深,在展示形式上尽可能地落到每一个细节。首先在整体效果上,利用展厅的落地玻璃,营造了一个雾气升腾的“水盒子”,让观众走近展厅的过程中便可以渐渐沉浸到这片“水域”。而这个透明的“水盒子”的还会随着一天中不同的光线而变幻色彩。


其次在视觉语言上,设计师许静用曲线、渐变等元素柔和地呈现了水滴落到水面后泛起涟漪的感觉。在展示内容上,不仅有主创们用心编辑的文字,展厅里还一首水域守护者创作的诗歌,配合着图案,形成了一幅家乡的山水画。


除此之外,在现场还有一些意外的“诗意”,比如透明幕布被风吹起时,金属衣架被层层拨动时,需要观众自己去感受。

Q

展览中你最喜欢的一处设计是?为什么?

展厅的中央有一条河流,河流的两边散落着涟漪状的展架,上面摆放着来自不同地方的实物水名片,尽头是一座房子。我希望观众能沿着这条河,一边感受水畔的“风景”,一边让这条载着乡愁的河流,流到每个人心里的家园。

流淌在心中的河


Q

对这次与美丽乡愁团队合作布展,有想要分享的一些事情吗?

我和“美丽乡愁”来自同一个母校——同济大学,而乡愁团队的成员,也是我的学弟学妹,让我感到很亲切,他们身上有着同济人的创造力和实干精神。主创们对我的信任,以及在很多想法上的默契,让展览在有限的条件下得以最好地实现。


展览中的100张水名片、200个家园守护者试管和水域指示牌等展品的制作,以及过程中繁琐的采购工作和体力劳动,都是在大家的分工协作下完成的。而现场的许多展品也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们提供的,比如彭婧奶奶从云南寄来的亲手编织的小草墩。最后,四十多位志愿者加入协助导览,更是为展览注入了生命力。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棒的团队合作。现在回想起整个过程,读书时被教导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就是这样吗。


最后当然是涟漪主创er们的大合影啦~

涟漪·家园 百名青年家园水故事展展览信息

展期:2019/11/10 — 2019/11/30

地点:杨树浦路1500号烟草仓库(绿之丘)202室

交通:四号线杨树浦路站2号口出,乘坐公交135 或28路,杨树浦路眉州路站下车

主办单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

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

共青团同济大学委员会

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

支持单位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杨浦滨江公司

同济创业谷

策展团队

设计师:

李晶菁 许静

美丽乡愁公益团队:

彭婧 崔家滢 严萍萍 杨海燕 龙淼 李思颖 

王桨 霍逸馨 苏紫昕 刘潘 杨可 刘政 郑雨欣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