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土中国老去的时代,我们想在青年人心中播下更多可能 | 三周年

美丽乡愁 2021-10-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乡村规划与建设 Author 感恩有你


时光摇摇晃晃,一晃眼,就到了2018年2月19日。

今天,美丽乡愁三岁了!


三年来,美丽乡愁遇到了不少困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从一开始的满腔情怀,到现在逐渐在“乡愁理论”的框架下开展乡土教育和公众传播,美丽乡愁不断地朝着内心所想前行。

这一路上,有来来往往的志愿者、常驻成员不断加入,有默默关心支持的老师、前辈一直指引,更有坚守理想、不离不弃的乡愁伙伴携手前行。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想借创始人彭婧12月16日在《乡村发展与振兴系列研讨会》上的发言,和你聊聊,美丽乡愁所坚信的、所坚持的、所期盼的远方——在这个乡土中国逐渐老去的时代,我们想在青年人心中播下更多可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从大一坚持到现在研一一直做的事情。在过去几年里,我和小伙伴成立了一个叫做美丽乡愁的公益团队,希望通过乡土教育和乡土文化公众传播,引导当地人了解认知自己的家乡,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能够自发地开展一些保护家乡、建设家乡的行动。



1

故事的起源

说起来也巧,我和我的联合创始人是同班同学,我们都是学管理的。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好奇,为什么学管理的会来做这么一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其实我们的故事起源于一位古村的老人。


这是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诺邓白族村,就是《舌尖上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诺邓火腿的地方。

诺邓千年白族村


在诺邓的大山里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叫李文茂,年近80岁的人每天在自己家门口,给来往的路人讲述诺邓的历史、文化、故事。

诺邓村李文茂老师 讲述历史


当时在诺邓短期支教的我,听到这些非常惊喜,我没想到这么一个小村子里有这么丰富的故事。可当我把听到的故事跟课堂上的孩子分享时,我却发现我眼前的孩子对自己的家乡一无所知。当我问到,你会唱家乡的白族调,全班25个孩子没有一个孩子举手。

乡土文化调查



看着他们摇头的样子,我似乎理解老人对我们所说的:“儿子都出去了,孙子也不愿意学,我这些老东西再不讲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其实在中国,诺邓村不是个案。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乡土文化原有的口口相传、代际传递作用,随着青壮年外出打工而被削弱,越来越多孩子不知道如何看待和了解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面对文化的失传和技艺的失传痛心疾首。而这个时候理应承担起乡土文化传承重任的乡土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我和小伙伴走访30个村庄,访问50多位教育工作者,我们发现,在受访的30所小学中,没有一所小学开设乡土课,但与此相对的,是大量的需求。受访的789名学生,78%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乡土知识,也有近八成的老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愿意开展乡土课。同时,他们也表示,没有人力支持和教材辅助是开展乡土教育的最大困难。

乡土教育调研结果



2

美丽乡愁在做什么?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想发挥大学生的作用,助力乡土教育,为乡土教育做些什么,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成立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开展古村传承人培养计划,希望通过乡土教育和乡土文化公众传播来搭建一个连接城市与乡村、高校与社会的桥梁,让更多的地方,像习总书记所说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也记得住乡愁”。

美丽乡愁的诞生


具体来说,为了寻回乡愁我们主要做两件事:


1

乡土教育


我们去不同的地方,挖掘乡土文化,梳理乡土素材,编写乡土文化读本。一方面,这些读本可以记录当地的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利用“美丽乡愁乡土教育理念”,用现代、有趣、有料的讲解方式,让当地的孩子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除此之外,为了让读本更好使用,我们也配套开展主题夏令营、“乡土教育+”课程包设计以及对教师进行培训。



这个部分我们希望通过模块化推广,我们将读本编写的经验、乡土教育开展的方法论提炼成“美丽乡愁教学体系”,建立了乡土读本编写模型及“乡土教育+”课程包,将原来的乡土教材编写时间7到8年,缩短到现在1到2年;将传统的乡土教育与创新的教育方法相结合,将乡土文化渗透到各个领域。

2

乡土文化公共传播

我们建立乡土文化研究智库,开展一些如主题导赏、体验课程、沙龙论坛等乡土文化公众传播活动,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绚烂的文化。


这个部分采用社会化共创的模式,参与文化梳理的都是社会大众,有大学生,返乡大学生,有志愿者,有参与乡土文化主题导赏的游客。

如何寻回乡愁


美丽乡愁乡土教育的特点是以乡土教育为主题,当地人为主体,创新方法为手段,为当地孩子赋能。具体有乡土共学、唤醒工作坊、共创实践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从“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实现自我与家乡的连接。

 

我们认为,公益不是单纯的给予或是帮助,更应该寻找可替代性方式,促进当地的内生发展。因此,想要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文化的价值,唤醒更多人的文化自觉,真正实现乡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探索了一个乡土教育传播可持续链条,就是以打造乡土文化IP为核心的价值链,通过乡土教育和乡土文化公众传播来实现这样的闭环。

乡土教育传播可持续链条


3

美丽乡愁的尝试与实践

在过去三年时间里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去过很多历史文化名村,为不同的地方梳理乡村文化,编写乡土文化读本,除此之外,也在一些地方开展乡土文化夏令营,组织一些大学生导赏、亲子导赏。

美丽乡愁的阶段成果


一路走来我们也获得了一些认可和支持,获得“挑战杯”、“创青春”、“知行杯”等全国性奖项奖项。不过,这些奖项都是锦上添花,今天我最想分享的是我们在乡土教育实践中让我感动的故事。


 诺邓乡土文化读本


首先介绍一下最初编写的诺邓乡土文化读本,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做乡土教育,这算是出发点,经过一年编写、半年修订,我们教材已经出版了。这是一本不同于传统乡土文化教材的书,我们通过一则视频来了解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34l7ypdy&width=500&height=375&auto=0


通过视频可以看出,这本书有两个主人翁——阿雄、阿花,他们通过探险故事,带领小朋友认知家乡的文化,包括“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家是什么样”、“诺邓人每天的衣食住行是什么”、“这里有哪些悠久的文化”等,对家乡有个全面认知。除此之外,读本还引导同学们去思考“我作为普通的诺邓人应该做怎样的努力”。


2017年寒假,我们带着这本自己编写的书又回到了诺邓。7天的冬令营,我们设计了乡土探索的游戏环节,通过活动式教学方法,孩子们跟着刚刚视频里的两个主人翁,去收集自己的记忆碎片,重返古代。


每天有一个对应的乡土知识学习,收获一个关键词,不断收集,最终完成乡土文化的系统学习。

第一天:集结伙伴,形成团队;

收获:勇气

第二天:重回家园,寻找家的密码

收获:感恩

第三天:衣食住行,找到生活的温暖记忆

收获:实践

第四天:探秘古村,探寻建筑的文化奥秘

收获:求知

第五天:文化思辨,理解古今文化差异

收获:创造

第六天: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收获:希望

第七天:结营仪式,PBL成果展示

注: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项目制学习


在这里分享两个有趣的事情,第一件事是我们组织了“我当小导游”的活动,让同学们在熟悉家乡文化之后,自己当导游,给村子里的游客介绍家乡。当时遇到一个游客是职业导游,看到这些孩子,他说他们讲得比自己还好,觉得非常骄傲和自豪。确实是,可以看到当地的孩子在介绍家乡文化的时候,他们有的是用表演形式,有的是情景朗诵的形式,他们绘声绘色地把家乡文化表现出来。你会发现这些家乡文化,原来没有在意的时候不起眼,当他们真的去重拾的时候,可以看到他们眼底的自豪。


另一个有意思的事是冬令营期间我们组织了一场辩论会,其中一个辩题是假设你有一幢老房子,你愿意自己来使用还是租给外来人做民宿。这个辩题放到现在给我们这些大学生来回答都是比较难的,但这群孩子,不管站在正方还是反方,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家乡更好。有一个孩子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不会让外来人损坏我们的村落。就在那一刻,我似乎真的感受到乡土教育的意义。

诺邓乡土文化冬令营



去了这么多地方,为不同的村子梳理文化,有时候我也在想,我自己对我的家乡有多少了解呢?我又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于是,在2015年夏天我发起返乡大学生回家编写家乡教材的活动。我召集了40位心系家乡的青年,寻访家乡的名人、搜集故事,搜集了大概20万字的文字资料,为我的家乡编写了这本《七彩祥云乡土文化读本》,之后,今年暑假(2017年),我们用这本书给学弟学妹上课,通过七天的时间,教给他们一些活化文化的方法,真正开展一些保护家乡实践。


这其中有两个有趣的事情,一个是我们邀请了银器传承人曹师傅进课堂,给同学们讲解银器技艺,同学们也用设计思维、用户画像等工具,帮曹师傅设计了传承银器的方案,在他们分享方案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眼里对文化的热爱;第二个小案例是在最后一天我们组织了一次参与式古城共建会,即让他们分角色扮演,有的是局长,有的是当地的居民,有的是小贩,他们共同坐下来商讨古城要如何规划、发展。那个时候我仿佛看到他们变成未来的样子,令我们欣慰的是,不管他们出发点如何,站在哪一方,他们都希望自己家乡变得更好。


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古城共建会


除了这些,我们还开展文化共创活动,对古建筑进行调研,编制标签,外来的游客只要扫一扫就可以打开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


从诺邓到祥云,我们的范围不断扩大,我们发现不仅乡村有乡愁,其实城市也有乡愁。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件事是对上海水文化进行梳理和公众教育。因为过去,上海是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现在我们跟水又有什么连接?我们梳理了上海水文化的素材,编写上海水文化读本,并在过程中开展苏州河亲子教育、青年共学等活动,希望让更多人共同去关注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文化。

上海水文化公众教育


4

美丽乡愁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

说了这么多,最后想跟大家聊一聊美丽乡愁希望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我们希望通过行动,为更多的当地人、当地孩子赋能,唤醒他们对文化的自觉意识,让一个留守古村的老人得到关怀,文化得到传承与传播,让一个个像你我一样,在城市的人,能够通过社会创新真正为乡土文化传承做一些有利的事情,让更多地方留得住青山绿水,也记得住美丽乡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