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史哲》2021年第1期目录/摘要

中国哲学研究5 / 刘梦溪
原忠恕

16 / 干春松

王国维对中国哲学核心范畴的解释尝试


唯物史观与现代学术

33 / 汪荣祖

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50 / 柳平生   葛金芳
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兼论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三大文明竞争格局形成62 / 田志光
宋初武将政治地位再认识——崇文抑武之另一面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道德、理念与制度

75 / 赵  炎

儒家公私一德与家国一体的形而上学基础

——从中西之争而非古今之变的角度看


文明互鉴与中国道路
90 / 方旭东

“远者来”:关于外来移民问题的儒家智慧

96 / 崔华滨   贝淡宁

墨子和孟子的战争伦理思想比较

105 / 陈  坚   张梓波

何必问“祖师西来意”

——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禅宗经验”


113 / 孙少华

“皇权”与“不死”——汉赋早期两大文本主题与“梁园文学”之兴起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文史新考125 / 姜  生

“秦人不得真道”考

143 / 马  楠

刘向《别录》“一人持本”考述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海外中国学研究147 / 亚历克苏斯·麦克劳德  撰    

   侯萍萍   张文珍  译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现状155 / 艾米·奥伯丁  撰

   孙昌坤   鞠  伟  译

中国哲学与更宽泛的哲学话语:西方一般性哲学学术期刊对中国哲学文章的收录
原忠恕摘   要:“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忠”与“诚”可互训,忠者必诚,诚者必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恕”和“忠”一样,都是“从心”,即发自于内心的道德理念。心诚则忠,恕也必须基于心诚,但心有诚却不一定就能“恕”,与“恕”最接近的是“仁”。如果没有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精神,礼乐相融的和乐美境不可能出现。适合于今人和尔后之人的恕道,也可推及古人,章学诚称“恕”为圣门之大道,而“文德之恕”是学者论古所必需者也。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册所写的审查报告中提出的“了解之同情”,是任何学人欲阐释古人之著述和学说,均无法避开的基本学术立场。关键词: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德之恕;了解之同情;入仁之门作   者: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王国维对中国哲学核心范畴的解释尝试

摘   要:由于文学和历史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王国维在哲学上的努力经常被忽略,但从解释学的角度,王国维所提倡的非“功利”“纯学术”的路径,则是他想要使中国现代学术进入主动创造的基础。因此,他通过借鉴自己所吸收的康德、叔本华的哲学范式,对中国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性”“理”“命”作了截断众流式的新理解。虽然方法和问题的结合略显生疏,但其开创性局面已成为后来中国哲学问题的重要来源。关键词:性;理;命;决定论;道德;王国维作   者: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教授

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敌视,但在学界一直是不容忽视的学说,论著汗牛充栋,多有关经济、哲学与政治,史学方面的研究虽相对较少,但马克思史学仍是西方,尤其是欧洲史学界的一大宗派,出了不少名家与名著。本文聚焦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略论其今昔代表性著作,先简略介绍马恩唯物史观,继则论述马恩史学的后继者——以普列汉诺夫与托洛茨基为代表的俄国史家,以及两位东欧马克思学者葛兰西与卢卡奇。西方马派史家在冷战期间受到极大的压力,同时马派史家也有一场有关马克思主义激烈的论辩,辩论没有结果,多少造成裂痕,有些马派学者走向虚无的后现代主义。不过,马克思史学在西方经过风雨与挫折,并未式微,唯物史观仍然是历史研究难以忽略的理论。史学与时俱进,马恩史学自有其未竟之业,展望未来,西方马派势必会顺应时代而踵事增华。马克思自谓其学说背景原是近代西方社会,如何以东方经验完善唯物史观,则有赖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努力。关键词史学;马克思;恩格斯;俄国马派史家;欧美马派史家;斯大林主义;后现代主义作   者汪荣祖,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访问讲座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荣退教授
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

——兼论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三大文明竞争格局形成

摘   要宋代海上丝路贸易勃兴和社会经济结构变迁是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宋代“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雄厚的制造实力以及领先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为海上丝路的繁盛提供了物质支撑和内在动力。与海上丝路联系紧密的工商业文明在江南及东南地区茁壮成长,改变了10-13世纪中国不同文明的竞争格局:原来中原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文明之间的两强之争变为工商业文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三足鼎立。不同文明间的诸种竞争张力显示历史演进处于一个分叉路口。关键词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农商并重;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文明竞争作   者柳平生,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葛金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


宋初武将政治地位再认识

——崇文抑武之另一面

摘   要:宋初武将政治地位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军事和政务两方面,军事上施行抑制武将的措施后,文臣地位并未显著提高,文臣作用也未立即凸显;政务上武将在太祖朝仍具有主要的话语权。宋朝武将地位下降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其地位的变化实际上是伴随着政局变动而发生的,原因是由宋初政治环境的改变,武将群体素质、皇帝治国策略的不同及性格喜好的差异等方面造成的。宋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并非同时产生、齐头并进,而是不断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逐步形成。关键词:宋初;武将;政治地位;崇文;抑武

作   者:田志光,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协同中心研究员


儒家公私一德与家国一体的形而上学基础

——从中西之争而非古今之变的角度看

摘   要公私德之辨的背后,不是已成定局的“古今之变”,而是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各自政治体制不同的“中西之争”。中西之争在规则(政治秩序)与执行规则之能力(德性)的双重张力中展开。这首先体现为对规则执行者是否应当具有道德之善的不同态度:中国古代的礼乐政刑秩序源自天道性理之善、具有先验性,由性理而孝悌修身则有性德,即可执行礼乐政刑秩序而治国平天下,由此公私一德、家国一体;西方现代的法律法规源自理性自由平等下的后天人为契约,“信仰自由”“道德中立”带来的是公私分离、家国分域,公共部分以维护生命财产权为主、与道德之善无关,私德自由由此也更容易陷入欲望的放纵与道德的危机。另一方面,中西之争也同时呈现为规则的现成性与规则执行者的自主权变性之间的张力:中国古代更强调治理者自身的学以成德以及由此对制度的灵活运用,但更多的自主权也给了徇情枉法以可乘之机;西方现代更强调规则自身的繁密与制衡,限制了徇情枉法的同时,也限制了规则运用中的人为权变性(以及对治理者自身的相关要求与培养),而限制的盲点处,依旧存在着徇私枉法的可能。关键词:中西之争;古今之变;德性;道德;公德;私德作   者赵炎,辽宁大学哲学院讲师


“远者来”:关于外来移民问题的儒家智慧

摘   要:移民是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中国的国际移民也日益增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外来移民的接受显得十分保守。无论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还是对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这个局面都亟待突破,而首先需要解决的则是对外来移民的认识问题。古典儒家处理外来移民的智慧值得借鉴。在古典儒家看来,国际移民的到来恰恰是一个国家富于吸引力的表现,不仅不该拒之门外,反而应当以妥善的方式包容接纳。关键词:外来移民;一带一路;古典儒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移民政策作   者: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墨子和孟子的战争伦理思想比较

摘   要:墨子和孟子均认为天下的理想状态是无战争的和平状态。面对战乱现实,墨子以维护天下之利为旨归,主张通过倡导“非攻”阻止战争发生,通过军事防御反制不义攻伐。墨子反对“攻无罪”,但支持自卫和“诛无道”,在守望和平主义理想的同时,兼顾了正义战争的现实考量。孟子秉持一种基于仁的正义战争理论。他不仅对“仁”伐“不仁”的正义战争作出了规范性论述,而且对仁政与国力之间的关系有着现实性的理解。墨、孟战争伦理思想之分殊,主要源于兼爱与仁爱之别。墨、孟的战争伦理思想,提供了有别于西方战争理论的不同思路,且至今仍有其当代意义。关键词:墨子;孟子;天下之利;仁政;兼爱;仁爱

作   者崔华滨,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贝淡宁,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何必问“祖师西来意”

——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禅宗经验”

摘   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就当代中国文化而言,其传承与创新所要面对的是古今中外许多文化传统,究竟要传承什么,又如何创新才能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话语,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历史上的禅宗为我们提供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禅宗经验”。禅宗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作为“祖师西来意”的印度佛学,又通过“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摆脱了印度佛学的桎梏,不再一味追问“祖师西来意”,而是大胆地将“祖师”从达摩转变成了慧能,从而走上了禅宗中国化之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关键词:禅宗;“西来意”;不立文字;中国化;文化传承和创新作   者:陈坚,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张梓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皇权”与“不死”

——汉赋早期两大文本主题与“梁园文学”之兴起

摘   :司马相如离开长安赴梁孝王“梁园文学”集团学习辞赋,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梁孝王具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梁园文学”具有上层贵族喜爱的“神仙不死”思想。这是“皇权”与“不死”对汉初辞赋写作影响的结果。后来“梁园文学”等地方辞赋与汉武帝的宫廷辞赋相结合,产生了文学史上真正意义的“汉赋”。“皇权”与“不死”就成为司马相如以及其他赋家早期书写汉赋的两大主题。“梁园文学”在汉赋生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关键词:司马相如;“梁园文学”;黄老学说;皇权;神仙不死

作   者:孙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秦人不得真道”考

摘   要:以“春秋”为“赤制”的汉儒史观,从对春秋五霸以来秦穆公到秦始皇历经四个半世纪经营所建秦朝之道统合法性及秦始皇成仙可能性的彻底否定,到汉儒竭其激情图其极致的宗教化“宣汉”,到初期道教之继承,其史迹在汉墓图像和初期道经中可见不同程度的沉积遗存。东汉《老子中经》和曹魏《大道家令戒》等初期道教文献,同汉墓所见“泗水取鼎图”“秦始皇见海神图”“荆轲刺秦王图”等一起证明,秦始皇及其代表的秦朝,受到了汉儒的强烈贬斥乃至抹杀,谑号“驱除”,目之“贱”“贼”。道经所存老子言“吾越度秦、项不出,为汉出”、天师言(老子)“非但为胡不为秦,秦人不得真道”,皆本自汉儒对待秦朝历史地位问题所施《春秋》笔法;相关汉墓画像正是老子化胡信仰背景下汉儒此等信仰之图像化表达。从西汉到东汉,儒生完成了从“过秦”到“删秦”,从道德批判向宗教神学批判的转变,论定了“汉家尧后”“代秦继周”及其“功君百王,荣镜宇宙”的至高圣统地位。由此可望揭示隐秘千年的东汉思想史与道教史图景。关键词:“秦人不得真道”;泗水取鼎图;秦始皇见海神图;荆轲刺秦王图;汉墓画像;道教作   者:姜生,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特聘教授


刘向《别录》“一人持本”考述

摘   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本”当指底本。对应“本”“本书”,整理定本可称“新书”,誊抄副本可称“别本”。“本”“本书”又可与重修、续书、附记、注解对文,《汉书》之于《汉纪》,《东观汉记》之于《后汉书》,《三国志》之于裴松之注,《春秋谷梁传》之于范甯集解,都可称“本书”。关键词:刘向;校雠;底本;别本;别录

作   者马楠,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

——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现状

摘   要: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目前正处于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有趣的时代”。在过去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似乎深陷难以摆脱的泥潭,问题主要在于我们对哲学研究内容的认识,即对哲学的“核心”与“边缘”的划分。与中国哲学研究在美国哲学院系受到冷遇成为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哲学在如宗教学系、历史系、东亚学系等其他院系方兴未艾,这意味着我们的中国哲学研究失去了哲学家们解读文本及观点的独特哲学方法与工具,从而使中国哲学研究难以健康、蓬勃地发展。同时,这种情况又为中国哲学研究带来了相对自由,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相对自由去做那些主流哲学界无法做的事情,即开展新的比较研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对过去百年来西方哲学界不曾关注过的广泛领域展开研究。关键词:美国汉学;亚洲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美国大学哲学系

作   者亚历克苏斯·麦克劳德,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副教授

译   者:侯萍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文珍,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中国哲学与更宽泛的哲学话语:

西方一般性哲学学术期刊对中国哲学文章的收录

摘   要:在西方,大量刊载亚洲哲学研究论文的一般性哲学学术刊物十分罕见。近年来,虽然研究儒家和佛教的学术文章在刊载数量上有了显著增加,但研究亚洲哲学的文章在西方一般性学术期刊上的刊载数量依然不景气。造成亚洲哲学研究论文在西方期刊中低发表率的原因之一,是合格且合适的评阅人少之又少。很明显,当下把亚洲哲学排除在更广泛对话之外的做法,会让哲学研究疆域拓展付出代价,因为如果我们不熟悉更多类型的哲学研究方法,我们可能很容易被诱导,很轻易地忘记我们自己的“哲学问题”受到我们自己历史背景的深远影响。哲学有太多研究领域好像只满足于在坚果壳内的存在,研究者将自己视作有限空间里的王者,假如能够跳出我们的区域界限,看得更远一些,我们很可能会感觉到我们的哲学疆域还太过狭小,而这会对我们有益。关键词:中国哲学研究;亚洲哲学研究;西方哲学学术期刊;西方汉学研究作   者艾米·奥伯丁,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译   者:孙昌坤,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鞠伟,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往期精选

《文史哲》《中华读书报》邀您推选2020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洪秀全究竟有没有胡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