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只上海的面包,怎么就成了北京特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识味Foodledge Author 韩小妮


上至40后,下至90后,大多数北京人吃到的第一口面包是义利的果子面包。

说义利是北京人的面包启蒙,应该不为过。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义利来自上海。



字多不看视频版↓ 

本号视频内容散布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

同名 视频号 微博 B站 抖音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 携手开创美好未来

▼点击观看▼




01

比起上海,甚至天津,西餐和面包在北京兴起的时候要晚一些。

说这句话的是擅长写老北京的“京味作家”肖复兴。

据他在《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一书中考证,北京的第一家面包房,是1903年法国人开的得利面包房。

“从时间上看,京城这些面包房的出现,和1858 年上海老德记大药房开始卖面包相比,几乎相差了半个世纪。”

不仅如此,面包在进入北京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卖给外国人。一般老百姓对它敬而远之,只管它叫洋馒头。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义利面包出现,才为北京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蜡纸包装的义利面包

是许多北京人的

面包启蒙


用肖复兴的话来说,“面包真正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毫不夸张地说,始自义利面包店。”

“经历过20 世纪50 年代的北京人,很多都吃过义利的面包,尤其是义利的果子面包,几乎象征着那个时代北京人对面包的认知。”

出生于1947年的肖复兴记得,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春游,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同学,有一半带的是果子面包。

“面包中略带酸酸的香味,飘散在春天的田野里,是记忆中那个时代里最芬芳的气味。”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

北京小朋友吃上了义利面包

/图为电影《祖国的花朵》剧照


义利的果子面包作为北京孩子的春秋游必备,至少屹立不倒了40年。

1990年出生的张可心(化名)回忆说,她小学时候春游,带的还是果子面包,配上炸泥肠、茶鸡蛋。

“要上初中之后,有那种小包装的面包了,才不带义利的面包。”

不过直到现在,张可心的爸妈出去“春游”,果子面包的地位依旧不可动摇。“就是他俩去颐和园什么的,必须要带果子面包。”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没有哪个北京孩子的童年,没有被义利的果子面包占领过。北京孩子还不知道颐和园,就知道义利了。



02



所以,说义利是北京人的面包启蒙,没有人会反对。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启蒙是上海给的。因为义利最早源自上海。

张爱玲在小说《色·戒》里就cue到过上海的义利。

王佳芝和易先生坐车。“又一个U形大转弯,从义利饼干行过街到平安戏院……对面就是刚才那家凯司令咖啡馆,然后西伯利亚皮货店,绿屋夫人时装屋……”

再隔壁就是易先生给王佳芝买“鸽子蛋”的那家珠宝店了。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

易王二人去买“鸽子蛋”的路上

经过了义利饼干行


从小说里的这段描述来看,义利饼干行开在南京路上,至少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很有名气了。

今天义利的logo上印着“创建于1906年”,北京满大街的门店招牌上写着“百年义利”。


在义利的logo上

清晰地写着

“创建于1906年”


在一百多年前,义利的起点是南京路上的一个小摊。

摆摊的是一个名叫詹姆斯·尼尔(James Neil)的苏格兰人,原本是英国海轮上的司厨。


义利创始人

詹姆斯·尼尔肖像


他自产自销苏格兰风味的西点、面包。晚上做、白天卖,生意做得虽然辛苦,但因为口味正宗,颇受租界里歪果仁的青睐。

当时的上海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詹姆斯也成就了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他先是被摊位附近福利公司(Hall & Holtz Corp)的老板相中,特聘过去经营公司的食品部。


上世纪30年代

上海报纸上的福利公司广告

它可能是上第一家百货公司


在那里积累了几年商场经验和商业启动资金后,詹姆斯很快自立门户,创立了自己的企业——义利洋行(James Neil & Company)。

也许是在上海生活多年、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浸润,据说“义利”这个名字,是詹姆斯引用中国传统的“先义后利”儒家思想,再结合自己名字的谐音起出来的。

义利洋行的厂址在愚园路1489号,生产糖果、饼干、西点、面包,采取前店后工厂的模式。

此外,它在南京路、贝当路(衡山路)、迈尔西爱路(茂名南路)、兆丰公园(中山公园)、法国公园(复兴公园)等处也设有门市部、西餐厅。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上海报纸上的

义利洋行广告


早在一百年前,义利就有了堪比现在的服务意识和经营策略。

食品可以预定,每天清晨,义利运输车准时将客人预订的面包、西点送上门。

为了保质保鲜,义利面包均在夜间生产。假使次日销售不完,一律切片烘烤后再销往外滩饭店。

义利食品的包装纸上还印有出厂日期,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义利巧克力

当年的产品包装

显得摩登洋气


1915年,义利“星”牌奶油巧克力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

1937年,巧克力在上海家庭日用工业品展览会再获金奖,人称“金奖巧克力”。


1937年

义利巧克力

获得的金奖奖牌


现在看义利当年的包装,透着老上海的摩登气息。

然而随着1939年詹姆斯去世、二战爆发,义利跌入了低谷,被几经易手。

到1946年,以徐肇和、倪家玺等为首的一群实业家,以250根金条(约312.5克/根)盘下了义利洋行,更名为义利食品公司。

至此,义利结束了作为外资企业的40年历史。


03



那么,在上海开了几十年的义利是怎么会跑到北京去的呢?

话说这两年大北京“美食沙漠”的名头越叫越响,而荒漠从来不是一天形成的。

早在1944年,外地进京多年的作家周作人就在一篇回忆、赞美苏州的散文里“猛踩”过北京,说它“枉做了五百年首都,连一些细点心都做不出,未免丢人”。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成了首都,发展些“细点心”成了一些北京人心里头的当务之急。

为了发展首都的食品工业,北京决定筹建综合性的食品厂。北京新中国食品厂的老板董祖鸿来到上海,建议义利北上。

于是,1950年冬,义利从旧上海的租界区迁徙到了北京。

次年10月,占地4488平方米的新厂房在广内王子坟(今广义街5号)落成,公司正式命名为“北京义利食品有限公司”。


1951年

义利在北京

建成的新厂


后来到了1956年,为响应“繁荣首都”的号召,上海的老正兴菜馆、美味斋饭庄、浦五房南味肉食品店,连同一批理发、照相、洗染等服务业的名店,悉数迁来支援北京。

而义利迁京,比这批名店还早了6年。

刚搬来时,从上海随迁的职工有48个。据住工厂后墙根的居民形容,“说话南方味儿,不吃酱油”。

(不吃酱油???本南也不知道北京市民为何产生这种误解……)

这些上海来的工人,上班按操作规程一板一眼工作,从不偷懒。下班以后,男的换上西装,女的穿上连衣裙,喜欢去舞场跳舞。


1951年

北京义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创立会留影


上海工人的讲究和海派情调成了厂里的传说。不过,义利的面包并没有继续走在上海的摩登路线,而是很快入乡随俗,有了“京味”。

就拿义利现在的招牌果子面包来说吧,脱胎于老上海的“圣诞面包”。

这款面包原本加的是葡萄干、果皮干等。或许是因为缺乏原材料,到了北京,被替换成了北京特产——果脯和果仁。

一个果子面包有将近半斤重,里面有核桃仁、苹果脯、瓜条、糖青梅、葡萄干等等。


果子面包里果料之“实诚”

令人叹为观止

/截自北京卫视《这里是北京》


面包有些发黑,则是核桃仁同面调和在一起出来的颜色。

这种中西合璧的做法,加上当年时兴的蜡纸包装,果子面包很快走红。


暗藏各种果脯果仁的

义利果子面包

应该每个北京人都吃过


懂经的北京人都知道要挑个儿小的果子面包买。

因为那时还没引进生产线,纯手工制作,果料投放得没那么均匀。果料放得越多,面包越不容易发得大。

还有一款维生素面包,也是义利的特色产品。


维生素面包神奇的黄色

来自核黄素

也就是维生素B2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物质匮乏,人们的身体健康不理想。义利的这款面包添加了维生素B2,以期达到“食疗”的效果。

坊间传说这款面包可以治脚气病(实际由缺乏维生素B1引起),是义利最畅销的产品之一。

除了面包,义利的动物饼干、巧克力、团结糖,都是北京孩子的童年回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工人展示

刚出炉的义利面包


要说当年义利在北京有多风光?厂址所在的马路都为它改名了。

据史志记载,义利厂所在的广内王子坟,就是取“义利”中的“义”字,加上附近广安门的“广”字,被改名为“广义街”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义利食品生产线


义利面包的出现,刷新了北京人的饮食格局。在此之前,北京人的早餐、点心不外乎是烧饼、火烧、馒头等。

当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义利是妥妥的高档食品,不是轻易就舍得买的。

那时,一个果子面包能卖到三毛八分外加三两粮票,价格堪比一斤带鱼。

难怪电视剧《正阳门下》里,男主人公韩春明要送喜欢的姑娘义利面包。


电视剧《正阳门下》剧照

男主人公韩春明进了义利食品厂

在当时是份相当体面的工作


就连北京人吃到的人生第一份洋快餐,也来自义利。

1984年4月20日,中国第一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厅开张。

餐厅开在北京西单南口的西绒线胡同,供应汉堡包、火腿三明治、咖啡等。

那一天,150平方米的店堂里,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过来尝新鲜的北京人。


义利停在

故宫门口的快餐车

被趋之若鹜



04


改革开放以后,受外资涌入、原料价格上涨等影响,启蒙了几代北京人的义利面包一度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一直到1992年,《北京晚报》上刊发了一篇名为《义利面包哪里去了》的文章,引发北京人的共鸣,义利传统面包才得以回归。


1992年

《北京晚报》刊登的这篇文章

引发了北京人的共鸣


这些年,“百年义利”连锁店在京城遍地开花,已有一百多家门店。

一些门店的招牌上除了义利,还有同属于北京一轻食品集团公司的兄弟品牌“北冰洋”的logo。


“百年义利”的招牌上

有时还带着“北冰洋的”logo

/@馋妙


北京人民童年的两大回忆杀合体了,组成了一对“CP”。

以现代人的口味来看,义利面包的味道到底如何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本南编辑部

对义利的几款招牌面包

进行了试吃


对于招牌果子面包,某宝义利旗舰店上,有人评价说“还是童年的味道”、“特别好吃,比现在的软面包好吃多了”。

但是本南编辑部试吃后觉得,果脯太甜了……

神奇的维生素面包,可谓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有人说“口感纯正地道……已经吃上瘾了”;也有人呼吁:“请维生素面包退出面包界。”

本南的小姐姐尝了以后表示:emmm,no comment。

还有一款乳白面包,异常之紧实。


乳白面包

名字小家碧玉

口感异常敦实


本南的好朋友评价说“口感介于馒头和面包之间”,也有人表示“已经很少有人需要这种类似军粮一样、靠极高的密度遇水膨胀来止饥的面包”。

倒是有一款特别“京味”的麻酱威化饼干,本南表示还不错吃。


麻酱味道的威化

京味十足


看到这里,大家不免要问:义利“北调”之后,在上海就没留下一点痕迹吗?

有一种说法是,当年义利整体搬迁到了北京;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解放以后,留在上海的那部分义利,与另一家有名的饼干糖果厂——沙利文,合并为益民食品厂。

上海的读者想必记得:这种蜡纸包的面包,阿拉上海老早也有的呀。阿拉叫“枕头面包”。

确实,老一辈上海人小时候春秋游也带这种面包,来自上海面包厂的光明牌,有咸甜两种口味。


光明牌精白粉鸡蛋面包包装纸

/姜庆共 提供

选自《上海字记》一书


至于上海的“枕头面包”和当初的义利还有没有关系,如今已很难考证。

不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枕头面包”就逐渐淡出了上海人的视野,再也没有卷土重来过。

这里,请允许我们“凡尔赛”一下。

因为,早在1985年,上海人就吃上了静安面包房从法国面包师那里学来的正宗法棍。





参考资料:

1. 刘宁元、王淑英、王蓬,《百年沧桑话义利》,《北京党史》,2002年第2期。

2. 青青,《独具魅力 香飘百年——义利美食传万家》,《时代经贸》,2010年2月。

3. 王剑,《先义后利 香飘百年 北京义利食品的百年经营之路》,《工会信息》,2014年11月。

4. 肖复兴,《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7月。

5. 陈煜,《中国生活记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

6. 董乐山,《旧上海的西餐馆》,文汇报,1996年07月06日。

7. 陶若谷,《义利面包厂40年往事:落寞衰退到涅槃重生》,新京报,2018年5月21日。

8. 潘福达,《老字号闯出青春路线》,北京日报,2019年07月14日。

9. Mogu,《中国面包界老炮儿:百年义利》,微信公众号“烘焙技术研究所”,2020年5月13日。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编稿子:韩小妮/

拍视频:姚祖鸿 拿摩温/

写毛笔:刘 娴/ 做图片:二 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