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01期

比较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2024-02-05

特稿

教育的未来:为教育共建一份社会新契约

摘要:半个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教育文件。从学会生存、学习的四个支柱到共同利益、社会契约等理念的提出,既呈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全球教育领导者的全球性思维和全球视野,也体现了其一贯坚持的人文主义传统,并在传承中创新。面对全纳教育危机、学习的贫穷、学习的非认知能力培养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加剧的教育危机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1年11月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中提出,要为教育构建一份新的社会契约,通过契约精神维护与践行“教育是一项共同利益”。

关键词:学会生存;全球共同利益;社会契约;2030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张民选,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卞翠,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副研究员。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发达经济体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政策转型趋势研究 

摘要:在国际人才争夺加剧、国家保护主义上升和国际学生流动多元化发展趋势背景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在教育领域推出了调整就业签证政策、构建一体化国际教育体系、收紧敏感技术和新技术相关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以及制定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风险防范指南等政策举措。这些政策举措将对其他经济体科技创新人才流失预防、国际教育话语权争取、知识和技术共享权利以及全球学术科研合作生态带来重要影响,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国际教育;国际人才;科研合作与交流;风险管理

作者:张永军,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国际大都市教育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改革趋势

摘要:伴随着多极化格局的深入发展和世界城市网络的重构,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并为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与需求。然而,人口膨胀、老龄化加剧、创新生态重塑、师资短缺、第四次教育革命兴起等城市特质与变革趋势,却使其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独特或升级化的难题与挑战。为此,国际大都市纷纷采取改革措施:着力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拓展融合教育,构建弹性化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研创新服务水平,鼓励多主体协同育人,助推终身体系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通过这些措施,以期为更好应对时代挑战,撬动竞争优势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与人才助力。

关键词:国际大都市;教育;优质公平;多元贯通

作者:李旭,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卓越社会流动性教育路径:芬兰的理念与行动

摘要:卓越的社会流动性,可以使贫寒子代与富庶子代不受父辈阶层束缚,拥有大致相等的机会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处境,而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促进社会流动性提升、减少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路径。芬兰以卓越的社会流动性和“教育世界第一”的美名著称,这与其紧紧围绕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密不可分。其主要教育行动包括:学校系统的全免费制度、无差异学校、路路通式教育体系、高师资标准 ;政府系统的援助性财政计划、规范型政策法规、信任型指导体制、劳动力预测网络;社会系统的第三方教育评估、企业积极支持、公民社会组织等。

关键词:社会流动性;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终身学习

作者:张欣,女,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新忠,男,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

试论比较教育研究理论取向:话语争鸣及超越

摘要: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比较教育学者自觉汲取更宏观的哲学社会学思潮来阐释该领域的相关问题,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学科理论取向,如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取向、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取向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取向。在每一种理论取向的关照下,诸如现代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依附理论、解放理论等具体学术观点和主张被用来解释该研究领域的相关现象和问题,这为比较教育研究带来了丰富的话语体系,推动了学科理论建构和学术思想的争鸣。在当今时代的大变局之下,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需要正视两百多年来比较教育学科积累下来的学术遗产,在世界学术舞台上贡献自己对学科发展的思考和中国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由此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变革中寻求超越。这也是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应当肩负的时代责任。

关键词:比较教育;结构功能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

作者:杨明全,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川南,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生。


比较教育的跨文化视角:批判与超越   

摘要:跨文化视角作为比较教育学科的理念无意识,是历史和现实因素叠加博弈的产物。浪漫主义思潮和民族国家兴起助推人们以文化划分边界,也迫使比较教育服从于构建国民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需要。跨文化视角的确立导致文化偏见与国家主义大行其道,也使比较教育陷入创新乏力的困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到来推动各国从竞争走向依存,比较教育在“无疆界世界”中面临着从跨越边界到超越边界的文化视角转型。

关键词:比较教育;跨文化视角;主客二分;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张伟,男,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理想类型”与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

摘要:“理想类型”是马克斯·韦伯为应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而提出的重要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想类型”是一种概念工具,体现着韦伯所确立的诸多原则,包括价值关联、价值中立以及确保意义上与因果上的妥当。在引入比较教育研究后,布雷恩·霍姆斯借助“理想类型”建构了其资料分类模式中由人、知识和社会的特征所组成的“理想类型规范模式”。承袭霍姆斯的资料分类模式,许美德继续运用“理想类型”研究中国大学发展背后的文化与价值理念,并突破了价值中立原则。然而,从整体上看,“理想类型”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还存在明显的应用困境,需对其应用限度展开充分讨论,更好地发挥“理想类型”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专业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理想类型;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许美德;布莱恩·霍姆斯

作者:俞凌云,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林杰,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等教育研究

效能优先:英国高校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变革新趋向

摘要: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1世纪以来,英国政府根据国家创新战略部署,大力推进高校科技治理体系创新,激发其创新活力。为了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提高其创新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能力,英国政府持续出台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其中,调整战略布局、加强经费支持、优化体制机制等举措,反映出英国高校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改革的新动向。英国高校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变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体现出英国高等教育体制演进中传承与创新兼顾的特色。英国高校在为高新产业发展赋能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办学竞争力。

关键词:英国高校;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作者:徐小洲,男,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增煜,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迈向单一认证:欧洲联合项目质量保障新变革

摘要:欧洲联合项目质量认证长期以国家认证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在立法与认证、过程与手段以及结果与认可三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弊端。为了促进欧洲一体化,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竞争力,欧洲委员会于2015年推出了一种新的“欧洲方法”——单一认证。与国家认证相比,单一认证具有兼顾标准的统一性与特殊性、节省时间和成本以及共同参与的优势,但其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制度、系统以及操作层面的障碍。反思单一认证的实践,欧洲各国在进行联合项目质量保障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联合项目的特殊性、建立与欧洲标准接轨的质量认证体系以及落实保障单一认证的实践行动。

关键词:联合项目;单一认证;国家认证;欧洲

作者:谢健,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


“洪堡模式”去与留:德国大学治理改革中制度同形与路径依赖

摘要:制度主义中的制度同形与路径依赖理论是理解高等教育变革的有力工具。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系统扩张,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民众对政府管理方式的质疑以及市场化办学意识盛行。为了面对新的高等教育环境,德国大学引入了新的治理手段,如签订目标协定、引入绩效拨款、加强大学校长权力、设立大学理事会等。综观德国大学治理制度改革,其存在着向新公共管理制度靠近的趋向,也存在着明显的改革路径依赖,即沿着传统的洪堡大学模式在缓慢前进,国家和教授的权力依旧在大学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德国大学;大学治理;制度趋同;路径依赖

作者:肖军,男,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

德国教育体系的渗透性:促进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互融通

摘要:德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和分隔的教育领域,两者在渗透性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逐渐走向沟通、融合和一体化设计的融通状态。由整个融通历程来看,教育领域之间的渗透性蕴含着许多创新的可能性,创建出更多汲取原先教育领域优势的教育形式,形成新的教育秩序。两者融通的实现离不开相应策略的设计,如建设支撑终身学习的制度基础、开发统一的能力描述语言、设计跨教育领域合作机制、提供系统完备的职业指导及持续消除政策与经济障碍等。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均不可或缺,通过增强两者的渗透性来应对个人和社会对教育体系的期许与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使教育体系更具有竞争优势,解决教育体系供给与学习者、劳动世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

关键词:渗透性;职业教育;学术教育;融通;终身学习

作者:谢莉花,女,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唐慧,女,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研究助理,德国班贝格大学社会与经济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职业教育治理的“东盟方式”:特征、成效及挑战

摘要:“东盟方式”是学界关于东盟地区特色合作机制的代名词,东盟特有的这套组织决策方式主导了东盟地区公共教育事务的治理模式,其在职业教育领域则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平等性、治理内容的跨国性、治理机制的灵活性、治理工具的多样性以及治理理念的包容性。“东盟方式”在职业教育治理上的应用促成了地区职业教育愿景的形成,提升了地区职业教育政策的协调度,形成了地区职教合作的多层次联动网络。“东盟方式”强调非强制性以及避免超国家机制,因而存在区域教育治理结构松散、区域教育政策实施缓慢、区域教育规划执行力度弱化等问题。

关键词:东盟方式;职业教育;教育治理

作者:王文雯,女,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贵州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研究人员,教育学博士;辛越优,男,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本文刊登于《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1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2-466

海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发行代码:ZW023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电话:010-58808310

Email:bjb@bnu.edu.cn

网址:http://bjjy.cbpt.cnki.net





往期文章回顾


2022年《比较教育研究》重点选题

孙碧 | 虚幻的愿景:“教育技术神话”批判研究五十年

陆娇娇,贾文键 | 德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的“螺旋模式”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微信公众号-bjjyyj2019

识别右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好文!分享,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01期

比较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