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招呼问“在吗?”不回复就拉黑。都9102年了,到底是谁不懂礼貌?

杨小mi 遇见小mi 2020-09-06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

文/杨小米

微博/@杨小米1988


为什么我日常总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没其他原因,就是接触的人多,大概率上,碰到的事情也多。

 

这不,我就被仅有一面之缘的人删除好友了。

 

有一天上午11点多,他给我微信留言:“你好!杨小姐,在吗?一般情况,微信公众号11点发文,这会儿多半忙着回复留言呢。

 

晚上,我9点发了一个朋友圈,10点收到了他的微信,对我进行了指责:“学你们知识文化有什么用?连最起码的礼貌和尊重都不懂。”



我看到对方有很强的情绪,第一时间选择了道歉,安抚一下。但发现已经被删除好友,顿时松了一口气,要不然真不知道如何和他谈合作。


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真得很容易产生误会,就拿微信回复留言来说,我不止有一个微信,每个都近5000人,我尽量做到睡觉前检查一遍。但有时候,真得太忙了,就顾不上了。

 

对于身边的人,我都强调,如果微信没有回你,一定要多发两次,有急事,一定要打电话。

 

现在,微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交流也会在微信里进行,对于这方面,我遇到问题也在不断总结。


「行动变现训练营」第5课,关于职场沟通,第一小节,我就重点说了这件事:“微信里沟通,不建议做这5件事。这部分的逐字稿,我们就写了近4000字,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会,让沟通更高效,微信礼仪一定要学习。


课程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01

为什么不建议发“在吗?”

 

看到别人给我发“在吗?”,我很有压力,不知道对方找我什么事情,引起对未知的恐惧。还有,没有谁会时刻盯着手机,大家不太可能同一时间在线。


这位删除我好友的人,我认为他也不懂尊重和礼貌。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在吗?”之后,以有事说事的心态,简单地说清楚你想说的事情。如果第一次联系,还要加上自我介绍。

 

这样,给对方足够的时间,来选择如何回复你,让对方舒服。



02

为什么不建议发语音?

 

如果听这段语音有10秒,我这10秒只能专属在这里,不能做别的事情。如果是文字,3秒就读完了。


虽然只有几秒时间,信息量大的时候,真得很消耗。如果真需要长时间沟通,那么来一个电话吧。

 

同事苗苗,平常接触的用户特别多,咨询她问题的人,有的发一连串,十几条语音,她又要带上耳机听,工作的环境不适合听语音。

 

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我会和她讲,可以客气地告诉用户你的难处,不方便听语音,问对方发文字可以吗?

 

如果你想发语音,要征求对方的建议,比如你在路上,不方便发文字。还有,有些读者咨询我问题,我要回答的内容很多,会给对方解释,我语音。


读者都特别理解我,他们会继续文字。

 

有一种情况例外,我们能听出对方的语气、态度和心情,和熟悉的家人、朋友,语音更能拉近感情,这个就可以灵活处理。

 

我和好友苏末经常电话1个多小时,天一有时候遇到什么事,想要和我叨叨几句,会提前问我:米姐,方便语音5分钟吗?


 

03

为什么不建议只发截图?

 

同事苗苗刚来公司时,有一个用户问题,她解决不了,需要我的帮助。她就把自己和用户的对话截屏了几张图,直接发我了。

 

正确的做法,她描述概括这件事情给我,她最清楚事情,发给我截图,我需要重新理清楚这个关系。没有文字补充说明,容易找不到图上重点,理解速度慢。

 

还有,公司群里,我不建议随便发各种截图,不确定和自己相关,截图可能就不看了。

 

曾有一个读者,她和朋友吵架了,不知道怎么办?给我发了十几张他们对话的截图,搞明白他们到底怎么回事,花了我半个小时,后来,我就学会了拒绝。


 

04

为什么不建议频繁发短句?

 

如果跟别人讲一件事,最好把事写清楚,一次性发给对方,而不是3-4字一行,发1条信息过去。阅读1条微信和阅读10条微信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为了让对方更清楚、完整地接收你的信息,建议在描述一件事的时候,可以这么发:


结论先行:我要说的这个事情是什么;


写明经过:简单具体描述事情本身,并分段;


补充说明:询问接收人是否有其他意见;


描述事情本身时注意,要分段,千万不要文字堆一起发出去。如果是几件事一起说,记得用1234标记清楚,或者用符号区分。

 

天一,平常和我说一件事情,基本上先说什么事,中间介绍详细情况,最后,来一句:米姐,你觉得可以吗?


没有问题的话,我只需要回复“可以“就行了。


 

05

为什么不建议动不动

就打语音或视频电话?

 

如果你和对方不熟悉,不建议动不动就打语音或视频电话,尤其视频电话,对方可能穿着睡衣呢。


天一曾经有一个相亲对象,在她工作时间,毫无征兆地打语音电话。天一直接挂断了。我们不清楚,对方是否在忙,这样可能会打断他的工作思路。


总结下来,微信环境下有这5件事,建议不要做:


第一点:不建议发语音;

第二点:不建议只发截图;

第三点:不建议频繁发短句;

第四点:不建议发“在吗?”

第五点:不建议动不动就打语音或视频电话。

 

此外,在微信沟通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


比如不要发微笑的表情,现在的意思是:“我就静静地看着你装,不说话”,等同于“呵呵”;


还有直接就微信让你把XX微信号发过来,也不说什么事;


潜水党秒抢红包…..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反感的行为,可以在留言里写出来交流。


以上我分享的,我认为是常识,微信已经诞生几年了,对于我们不再是新事物,很多人显然没有掌握这个常识,这会让沟通效率大大降低,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



删除我好友的这位朋友,如果他想做商务的话,这样的行为会让他举步维艰。


在他的印象中,我是一个很没有礼貌的人,这样的感觉并不会让他觉得快乐,可能很糟糕。


我也是不断学习,最早我也发“在吗?”,后来看到大量文章写微信社交礼仪,我就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我想一些人,就因为具备很多常识,并逐渐成为本能,做事情才那么容易的。


常识背后代表着职业化。


刘润老师曾说:“让别人与你打交道的时候,感觉非常舒服,这就是职业化。” “教养的本质,就是对外的分寸感和对内的克制力。”

 

互联网变化太快,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这一点,需要我们尽快补上这一课,让沟通变得更高效。

 - END -

小米说:


在行动变现训练营中,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实际的问题:


01.工作时间就这么多,怎么同时做很多事?

02.刚毕业找工作,应该注意什么?

03.公司小,我几乎是全能,这样泛而不精真的好吗?

04.做错事怕领导批评,我该怎么办?

…………


这些硬核小问题,切实影响着我们的工作。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变成了这个时代的硬实力,长期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思考和拆解问题,非常有价值。


在训练营中,我们会教你具体工作方法,培养思维方式,通过行动让你遇到更好的自己。「行动变现训练营」第二期即将开班,限量招生。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课程详情哦。


往期文章▼

(点击图片可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31岁这年,我明白了一个女人都该懂的道理

相亲遇到妈宝男,他妈要求我家在上海首付一套大房子,写上她儿子的名字

这个城市的房价,1.6万一套,真实的楼市和我们想象的有点不一样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第二期行动变现训练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