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文举:成人读经带班教学札记三则

冯文举 道中书院 2022-05-22

   编者按:此为冯文举老师在担任北京白羊沟培训学校师范班班主任时、“成人读经·师资培训”教学札记。

一、关于齐读

   同仁有谈,今再略言之。
   其一,齐读、自读各有优缺点。自读适用已立志、有自觉、有自学能力的学员,并不适合初学者。齐读是师友夹持的好办法,适用绝大多数初学者,或者说,齐读是升堂,自读是入室。我们希望学员最终都能够自立自觉自读,前期鼓励学员们业余时间多自读,三个月之后,在正常课堂上也会适当放开自读,半年之后,希望齐读、自读的时间能对半。


   其二,对于一个刚组建的新班级来说,齐读对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增进学生的团队协作有会巨大的作用。一般而言,齐读好的班级,学员乐于读经,互相能体谅包容合作,心中有他人,班级氛围良好,潜移默化之中,已变化其气质,涵养其德性,如此则不必太费心进行班级管理和纪律提醒。


   其三,自读会凸显其目的,即背诵(或熟读),此心常在,即是强记,是计利之心,心浮气躁,难以持久;压力感明显,难免逡巡不前。此孟子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读经是长期的,心勿忘,亦不可揠苗助长、存功利欲速之心,即“埋头理会,不要求效”。陆桴亭《思辨录》:“谢上蔡见明道,举史书成诵,明道以为玩物丧志。……凡人读书,皆不可稍有忽易之心,亦不可徒存记诵之念。”曾国藩亦云:“吾谓读书不能强记,此亦养身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静,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齐读放慢语速,学员得以从容虚心涵咏、悠游玩味,此如时雨之化,润物无声,孟子所谓“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何有于我哉?学员想法单纯,舒畅自得,不想目的,无压力感,此不求利而利至,熟读成诵则是自主、自觉、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普通人心理而言,自读一百遍会背的,很难再接着读一百遍,而齐读二百遍则人人可为、愿为,此时的背诵自然比自读一百遍的背诵更加牢固。所以,读经遍数(过程)重于背诵(结果),不应仅看结果或一时的表现,李榕村说“读书不透,多亦无益。然未有不多而能透者。”此亦是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应有之义。


   其四,一开始就自读或不具备自读条件(立志真切、自觉、有自学能力)而自读的班级,除非带班老师对教学心法的领悟很高,有很强的带动、鼓舞能力,否则不想沦为“挑砖头”、“警察抓小偷”式的老师都很难。另,就读经进度而言,理论上自读当然快于齐读,但在实际操作中,慢于齐读的却比比皆是,兹不举例。


   王教授说,阿猫阿狗都可以教读经。道在迩,事在易,莫求诸远而难,齐读人人可为、能为,我们不是圣贤教师,还是谦虚、简单一点比较好。(2013/10/22)


二、关于节奏法

  配合齐读,师范班教学自始至终采用七节五轮法(或其变式),前期适当采用节奏法。


  关于节奏法。早前“论语一百”夏令营多用节奏法,它对于提振读经精神、调动氛围,多有裨益。其实,经典、古文本有其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节奏法的节奏比较夸张,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节奏,未尝不可。但有人似乎过于重视形式了,夸张过头,故产生了一些流弊。但我认为,这不是法病,方法本是好的,作为一种读经方法,节奏法有其特定的适用人群、阶段和优缺点。


  其一,节奏感、共振强,容易出氛围。节奏感强体现在文句的停顿、拉长比较夸张,断句比较明显,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好听,容易打拍子,读得比较整齐,自然共振效果强,学生容易沉浸其中,那么,一般人心目中关于读经的枯燥感、呆板感会减弱许多。显然,它适合初学,是方便法门,先乐之(哪怕这种乐有些外放),再好之,终知之。《礼记》说,“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单吃馒头,可能难以下咽,加点“老干妈”,有何不可?当然,不加“老干妈”就能单吃馒头,那是再好不过了。总之,有读能读才是最重要的。


  其二,破理解妄念,更容易前期打基础阶段的不求甚解。成人读经一般都要求理解、求懂,其实也没有错,最终是要理解的,只是前期总要先不求甚解地读下去,打下理解的基础才好。必求理解的心,是障碍,说是妄念似不为过,很多人因此心烦意躁,半途而废。不求甚解不是故意排斥理解,而是理解与不理解都无所谓,不去想它。在前期阶段用节奏法,如此矫枉过正亦不失为一种办法。很多使用过节奏法的人都认为,平读法读一二十遍后,经典的意思就能自现不少,而用节奏法,则很难出意思,因为学员的注意力在节奏、断句,力求读整齐,有韵律感,想求理解的心思自然就靠后了,此朱子所说“但用工做向前去,但见前路茫茫地白,莫问程途,少间自能到。”从这个角度看,它与老实读经并不矛盾,反而相应。


  综上,节奏法适用于“死马当活马医”的成人读经,儿童读经能不用则尽量不要用。就读经进度而言,显然平读要快,但齐读的前期阶段是宁慢勿快的。即使快,也是自然而然的快,快是以慢为基。慢速齐读,学员就会有悠游玩味的余地,班里会有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不要说从经典中启迪智慧,单是这个读书的过程就让人陶醉。我的观察,如果学员超过35岁,其体力已明显不济,如果班里有年长的学员,更是不能太快,年轻人(快)可以迁就年长的(慢),但年长的跟不上年轻的。所以,快是大忌,很容易心浮气躁,读不整齐,氛围会差很多,严重者会造成学员互相埋怨,班集体被撕裂。当然,节奏法运动不当,也容易快,平读运用得好,也可以慢下来,老师擅于带动,也很容易出氛围。


  总之,能读是最重要的,方法是次要的,不必太过于纠结方法,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用心诚意的老师为接引不同的学员自然会有不同的方法。师范班作为成人读经师资培训,技多不压身,多让学员掌握一种方法亦属必要(节奏法须经专门训练,不是三五遍就能熟练掌握的),故前期我们用了35遍左右节奏法,就转为平读法(这个转换的过程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困难),以后也基本上全用平读法。当然,如果有可能,在后半年,我们亦会在读经课堂上尝试引进吟诵。(2013/10/25)

三、关于七节五轮法
  读经界之前倡导的“三百读经法”,我个人体会,它适用于业余的少量、读经模式,且与自读结合。如果大量、全天候读经,以一百字(多则三五百字)为一个单元,一遍一遍的诵读,重复的感觉就特别明显,且目的性(或背诵或熟读)较强,这很考验人的耐心、静定能力。而“七节五轮法”与齐读结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论语》为例,先把它分为七节,这样化整为零,分节带读、齐读,解除了一般人的畏难心理。当读了一定遍数(约30遍)后,差不多就比较熟悉了,一般人则不太愿意再这样分节反复读下去,此时,把七节连起来,开始全本诵读。但毕竟还不是特别熟悉,再读起来,重复的感觉就不那么明显了。等到重复的感觉再次即将出现时,差不多就有一百遍左右了,而那时经典的意思已经出来很多,读经之乐会使学员产生内在的动力坚持读下去,等到遍数更多时,熟读成诵的快乐就会像瀑布一样袭来,如程子所讲:“致思如掘井,初有浑水,久后稍引动得清者出来。”并且一部经典,从头到尾读下去,学员一般都很有成就感。如果用“三百读经法”,一百字(多则三五百字)反复读下来是一个艰难,容易出现读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现象,那从头到尾串起来再读,又是一个艰难,如此读经则像爬山,越来越艰难。“七节五轮法”消解了这个困难,即使困难仍然存在,一般人都会积极主动克服,两种方法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2011年“论语一百”夏令营,曾有人主张“顺读法”,大概是介于“七节五轮法”与“三百读经法”之间的一种方法,结果显示,采用“七节五轮法”的班级读经氛围和效果明显强于“顺读法”。经过“论语一百”夏令营的多次实践,“七节五轮法”(及其变式)非常适合成人读经,适合寒暑假老实、大量集训营,也适合师范班这种长期、密集、大量的成人读经模式,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经验和模式。


道中书院·2017年春季成人读经招生公告,详情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微信名:文礼书院

博文|约礼|志道|乐学


微信ID:wenlia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