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神第一部》:拿回东方奇幻的本土原创话语权,乌尔善的未完成与新开始

东西文娱 2023-10-23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第一个十亿票房比预期中来得晚了一点。

截至7月31日上映12天票房破11.36亿,根据猫眼专业版的预测,《封神第一部》的总票房最终将达到23亿左右,呈逐渐走高态势。

坦率讲,这部影片观看之后,内部一直会有一些不同的观点的探讨,但是有一点是共识的,不管宣发投入如何,从观感角度,《封神第一部》的完成度和视听体验的确是合格以上的。

对于往后这类题材本土原创要走的路而言,有些经验和付出应该被看到。


本文部分引用来自公开网络及公开采访

本文为独立撰稿


 

宿命与起伏
东方奇幻的2012 ,
乌尔善《画皮II》

回看《封神》发起策划的2014年,正是一个东方奇幻类型电影开始涌现的阶段。

在国产片十亿票房的时代,2012年暑期档,乌尔善执导的《画皮II》登顶了内地票房冠军。此后的中国电影市场进入狂飙突进时代,在由《流浪地球》确立的“科幻元年”到来之前,“奇幻大片”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国产大片的“标志”。

《画皮II》之后,大批量东方奇幻类型片出炉,其中票房成绩优异的包括周星驰的《西游》系列,郑宝瑞的《西游记》系列,徐克的《狄仁杰》系列,《捉妖记》系列等等。

不可否认,其中确实出现了一些精品,但大部分的影片质量还是遭到批评甚至抵制。

这些国产奇幻大片接连失败的背后,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奇幻大片往往过度注重视觉,却缺乏一个完整、叙事性强的好故事;另一方面,这些对外称是重工业制作的高成本大片,却经常充斥着好莱坞日韩魔幻大片的影子。“雷人”等网络词汇逐渐成为这一批奇幻片的标签。

在这种高投入但回报难以达到预期的环境下,院线奇幻类型电影数量逐年减少,到2021年降至仅3部。

值得玩味的是,近年来,大量奇幻题材电影因猎奇的内容逐渐转向下沉市场,出现在网络电影领域,泥沙俱下进一步加深了大众对于奇幻类型片的刻板印象。

十年间,东方奇幻类型的起落,甚至直接影响了《封神》的早期口碑:当2019年《封神第一部》的首支预告发布,一些观众早早就给其贴上了“烂片”的标签。


 

全行业的努力
动画带动,
封神题材逐步走向成熟

不过,尽管东方奇幻电影市场份额萎缩严重,但近年来,封神题材确实已经逐渐走热,只是这种市场率先在动画电影领域完成收割。

光线出品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追光动画《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等电影,接连打造自家“封神宇宙”。这些动画电影的票房成绩,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观众没有将奇幻题材完全拒之门外,封神IP仍然有着巨大的演绎空间

这些封神IP电影确实为《封神三部曲》创造了一定的观影基础,但纵观之前改编自封神题材的影片,大多数集中在哪吒、杨戬、姜子牙这些角色身上。

早在2012年,乌尔善也曾宣布一个名为《龙之战》的封神项目,这一项目以哪吒为主角。但当时因故受伤停止工作3个月的乌尔善,在重读《封神演义》后,改变了这一想法。

“它非常完整,讲两个家族的斗争,最后姬发家族战胜纣王家族,让整个中国历史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这条线索很清晰,所以我想,完整地呈现出来是最好的。”这才有了如今的《封神》三部曲。


十年之间,整个电影市场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随着文化自信的倡导和电影工业的完善,东方奇幻电影有望重新回归。

在乌尔善看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会需要去回溯自己的文化根源,而史诗电影、神话电影就是一个重塑民族文化的契机。

从目前电影的质量来看,在东方奇幻赛道,《封神》至少做对了一些事情。


 

三连拍,需要一些胆量
创制层面的工业化

讨论这次《封神》的创作,都需要首先正视三部连拍的形式。

《封神》在制作层面上采纳制作顾问《指环王》三部曲制片人巴里·M·奥斯本的建议,采用了国产电影史上史无前例的“三部连拍”,总预算高达30亿。

三部连拍的优势不言而喻,不仅可以节约20%左右的成本,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拍摄跨度带来的演员变化大等不利因素。但挑战同样巨大。

要操盘如此体量的“神话史诗”项目,仅靠从业者一腔热血远远不够,这其中必然需要一定规格的电影工业作为依托。

在被问及对电影工业化时,导演乌尔善曾表示电影工业化包括三个维度,首先是创作的工业化,其次是制度管理的工业化,最后才是技术应用的工业化。往往人们会看重的只有最后一项,也就是最终实现的视觉效果,但更重要的则是前面两个维度。

此前,一些东方奇幻类型电影只是一味追求后期视觉效果,剧本内容不过关,导致口碑和票房失利的案例已经不在少数。

根据目前对外的公开信息,可知《封神》从前期的剧本打磨,到选角,再到拍摄,在学习了众多高难度电影之后,有了一套制作方法、质量标准和工作模式。

也是因为采用三部连拍的格式,《封神三部曲》的剧本改编耗时五年。

在前期筹备期间,乌尔善的编剧团队邀请了包括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历史小说作家等众多专业人士参与剧本策划,先后打磨出十多稿剧本,最终才形成了拍摄时的版本。而为了物色能在拍摄的两年当中全身心投身于剧组的年轻演员,《封神》剧组发动进行全球海选,并用长达9个月的时间进行封闭训练。


到了真正的拍摄时,统筹超过8000多人制作团队,能够保证整个剧组井然有序地高效运转,从拍摄到后期制作,《封神三部曲》的制片团队摸索出了一套长周期、大调度影片如何最大化保障效率的工作方法论。

公开信息说,《流浪地球》系列导演郭帆在探访同在青岛东方影都进行棚内拍摄的《封神》剧组时,曾自嘲“真正的电影工业化,跟《封神》比,《流浪地球》就是手工业。”


 
理解与保留
中国风格和原创性美学

作为定位于神话史诗力作的封神,如何构建一套全新的美学表达至关重要。乌尔善曾对媒体表示,《封神》的美学表达坚持了“找到造型趣味上的中国风格和原创性……我们强调一定是拒绝西方元素、拒绝日系,只要让我看到任何痕迹,直接否定。”

在前期选景取材时,《封神》的团队曾考虑过新西兰,在意识到新西兰的风格无法拍摄出与中国的山水一样的氛围,最终放弃。

作为本片的美术指导兼人物造型指导的叶锦添接受媒体采访指出,“好莱坞拍不出纯中国的感觉,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东方,虚与实,东方文化里那些形而上的东西,我们应该全力去探讨怎么做到影像化。”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全国各地的历史博物馆与古迹进行走访考察,并研究了大量的史料后,《封神》团队最终将山西的元代永乐宫壁画与明代玉皇庙二十八星宿泥塑作为整个《封神》世界的美学基础。再搭配上殷商的青铜器,以及北宋时期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作为昆仑仙境的视觉,这三种元素共同构成了这一神话世界。

在后期制作上,《封神第一部》中共有超过17000个特效镜头,其工作量之多,只靠国内制作团队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统筹特效资源,乌尔善还专门成立了一家名叫魅思映像的视效新公司,并请来了曾制作过《星球大战》与《独立日》的美国特效师道格拉斯·汉斯·史密斯作为本片的高级视效指导。主创们最终选择了海内外总计八家特效公司进行通力合作,分别让这八家公司去处理自己所擅长的特效领域。



 

宝贵的经验累积  
拿回本土东方奇幻的话语权

近年来,东方奇幻类型赛道逐渐被主旋律电影与科幻类型片分流,但观众对于奇幻题材依然充满兴趣,并且在海外观众眼中,东方奇幻仍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故事”赛道之一。

乌尔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自我总结,《封神》项目完成后,在「术」的层面,他了解了神话史诗类型的电影应该做到什么标准,主题要达到什么深度,应该具备怎样的通俗性。

从「道」的意义上,他重新把历史、神话学、心理学这些学科重温了一遍,理清了很多原来没想明白的问题。

这些都可以,客观上视为是东方奇幻类型宝贵的经验累积。

近年来,虽然中国的奇幻题材类型片陷入低谷,但从全球来看,这一题材并没有失去活力。北美《水形物语》、《瞬息全宇宙》斩获奥斯卡奖,哈利·波特衍生作《神奇动物》系列依旧卖座;而在亚洲,韩国两部《与神同行》几乎横扫了除中国大陆以外的整个东亚市场。

如何基于中国本土环境推陈出新,释放想象力,去创作优秀的中国奇幻故事,并进而推向世界,《封神》的探索,或许只是类型题材新历史节点的一个开始。


Hello!
我们在为更加闭环、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做准备

欢迎加入限定白名单

与我们一起探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