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文投陈乐:微短剧可能会打破影视内容产业和广告营销产业的边界,形成一个新的商业闭环

东西文娱 东西文娱 2023-10-23
兴的微短剧内容形态今年在上海电视节引发关注。近日,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对话”电视论坛——微短剧“新势力”的专业进阶暨微短剧项目路演在上海举行。

作为圆桌环节嘉宾,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简称“上文投”)合伙人、首席投资官陈乐表示,微短剧的出现,可能让更多的内容有更多表达的渠道和路径,以及从财务投资、产业投资的角度有更多匹配的概率。这意味着非常好的机会。



这一判断背后,从市场表现来看,微短剧已然成为影视市场的新风口。在圆桌环节中,来自腾讯视频、快手、抖音、百视TV、B站等平台的嘉宾就微短剧市场阶段和时机判断、微短剧当下创作趋势和商业模式等展开探讨。从与会嘉宾的讨论来看,当下各大平台已经形成一定的微短剧内容生态,增长势头良好,并且形成了2C为主的商业模式。


腾讯在线视频平台运营部副总经理李啦提到,此前腾讯视频微短剧以分账模式为主,并随着内容精品化形成新的收入增量,即ToB的收入。


快手娱乐剧情业务中心负责人于轲认为,基于短视频去中心化的精准流量分发,微短剧可以建立一个更高效,容纳更多库存量,直接toc付费的商业生态,这是下一阶段的大趋势。


抖音剧集创新中心负责人钱立立则进一步表示,微短剧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广告+内容电商”和付费,并预估这两块都是百亿市场。


在陈乐看来,微短剧可能会打破影视内容和广告营销的边界,从文化+消费的投资角度来看,微短剧对于营销、对于无形资产的投资运营具有创新性的影响力。微短剧的商业模式,除了直接的内容付费,好的内容为商业品牌赋能,通过版权运营,商品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更好的情绪价值联结,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商业闭环。


陈乐表示,上文投也希望能用资本的力量引导中国文化产业更多元化的发展,扶持更多的好内容,寻找更有价值观更有正能量表达的创作者们,使内容成为桥梁与商业力量完成更好的衔接,在市场上形成更多承载文化属性的好产品,好品牌,并帮助他们走出去,让文化自信也同时具备商业力量。


作为全国文化产业投资领域的旗舰基金,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由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政府和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并由上实集团联合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浦东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总规模120亿元,首期55.5亿元。


上文投在投资上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指导原则,截至目前,完成投资近20亿元,包括喜马拉雅、电视剧《人世间》、澎湃新闻、印象笔记等一系列代表性项目;并通过母基金的杠杆效应,促进“文化+”领域的融合,积极推动上海乃至全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陈乐本人具有丰富的内容行业从业经验,曾担任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出品人和制片人。她主导了上文投对剧集《人世间》的创新性投资。就在近期举行的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由上文投联合出品的《人世间》再传佳绩,获得最佳中国电视剧、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改编)、最佳男演员、最佳男配角等五项大奖。



下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合伙人、首席投资官陈乐
在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对话”论坛——微短剧“新势力”的专业进阶
暨微短剧项目路演圆桌环节的发言纪要

陈乐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合伙人、首席投资官


EW 东西文娱
当下微短剧创作者持续涌入市场,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判断当下的市场阶段,这对当下的创作者来说是不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陈乐:
大家一直讲文化产业,尤其内容行业不太好投资,主要是因为资本投资的时间周期和创作周期是完全不一样的。一部电视剧、电影基本上周期是跨年的,但是财务投资会以年为周期,这和创作周期肯定是不匹配的。微短剧的出现,可能让更多的内容有更多表达的渠道和路径,并且从财务投资、产业投资的角度有了更多匹配的概率。从而可以让创作者不要为了好的内容和创作去放弃一些很珍贵的东西,我觉得微短剧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EW 东西文娱
确实从整体的大盘,微短剧已经有了非常可观的产值,甚至高于其它一些网生内容的品类。落到比较务实的层面上,接下来去做微短剧内容,可以有哪些比较有潜力的方向去捕捉?

陈乐:

从上文投投资布局的角度来看,上文投的体量比较大,我们会有直投的项目,也会投子基金,投了很多平台,比如喜马拉雅、澎湃新闻,也会投消费,投科技。我们自己看被投企业角度来讲,他们其实都需要在不同的渠道,通过不同的内容去触达他们的消费者,更需要很多好的内容。比如他要做一个广告,他可能找一个广告公司合作,再去平台投放,他可能看的是流量,但是他并不一定那么精准的看到到底是谁在制作这个内容。


我觉得未来内容形态的定义和边界会变得模糊,微短剧可能会打破影视内容和广告营销的边界,并且促进内容平台和商业消费品牌之间更紧密的合作。从产业角度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情,就会有更多不同跨界行业的人进入到这个新的领域,重新定义文化消费这个赛道。


从文化产业投资的角度,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弘扬主旋律的内容表达形态,不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我们也希望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是能兼顾内容的、品牌商业的、价值观的;我们还希望更好的内容创作者和有价值观的商业品牌、和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平台之间能够有更好的连接。其实很多品牌、消费品,都希望能够更多地连接好的内容创作者。



EW 东西文娱
其实创作要可持续,一定是要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以及整体的商业化助力的。请各位站在行业角度,展望微短剧商业模式层面的想象空间。

陈乐:

我觉得因为谈到了商业化,我们讲一下商业模式。我碰到过,基本上十个做影视行业公司,可能都会在路演或者给BP的时候想成为中国的迪士尼,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我觉得大家还是不太能够理解迪士尼是什么。迪士尼其实是一个商业模式,它是一个无形资产的投资运营的模式。


很多影视娱乐公司以前一直讲我们要走轻资产模式,产业投资里面很多人会讲我们要做一家轻资产公司。但“轻资产”其实是个伪命题,任何一个公司都是有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表上有固定资产,没有轻资产,只有无形资产。但是大家不会去认真讨论无形资产是怎么形成的。大家做了那么多内容创作,做了那么多事情,最后怎么形成帐面的无形资产?很多人不太深究这个事情。


为什么讲到微短剧突然之间想到这个事情呢?因为仔细看一下迪士尼的模式,消费者知道的是迪士尼的电影,但它真正值钱的,是那些电影的价值观,从而衍生到商品的销售收入真正赚钱。


因此,从文化+消费的投资角度来看,微短剧对于营销、对于无形资产的投资运营是有创新性的影响力。这种新的内容形态所催生的商业形态也是令人期待的。微短剧在未来有可能赚两方面的“钱”,一是消费者为好的内容买单;二是好的内容为商业品牌赋能,通过版权运营,商品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更好的情绪价值联结,形成一个新的商业闭环。


最后,从产业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希望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是能兼顾内容的、品牌商业的、价值观的,让文化自信也同时具备商业力量。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商业力量来自于何方?我们古代的丝绸之路,让全世界的人用上了茶叶、瓷器、穿丝绸,就是通过无形的东西赋予有形的载体,让更多人体会到价值观和文化的部分。


我们上文投希望更多地连接好的内容创作者,希望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中国未来的文化产业助力,能形成更多的创新无形资产的投资运营的可能。我们希望能用资本的力量,引导中国未来的文化产业更多元化的发展,希望扶持更多的好内容,赋能更多有承载文化属性的好品牌,留下来,走出去。


Hello!
我们在为更加闭环、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做准备
欢迎加入限定白名单
与我们一起探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