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haracter.AI、Glow获资本密集加注:AI正在加速虚拟社交的商业化

东西文娱 2023-10-2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东西游戏 Author 东西游戏

如果体验过《恋与制作人》中与人物聊天对话的玩法,那么你可能可以更好地理解“语C”在Z世代中火热的原因。


作为一种使用语言进行角色扮演的Cosplay形式,语C与《恋与制作人》《光与夜之恋》等在底层逻辑上有一定相通性——玩家在虚拟世界中披上不同的“人设”进行社交。只是相对有着固定剧情、固定“社交”角色的乙女游戏,语C的自由度更高、创作性更强。


2015年左右,本土二次元文化起势与文娱投资热潮汹涌,国内就曾出现过一批语C产品。但如今几乎都已销声匿迹,普遍原因都是产品逐渐僵化、体验难以创新,进而引发用户圈层固化并流失,且缺乏变现模式。


当时“语C”没有证明自己作为一种结合了UGC、社交互动、沉浸叙事的玩法,可以演变成一门好生意。


但现在情况有些变化。


近一年来,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等技术迅速演进,对多个产业产生冲击,也在不断革新很多产品形态与行业业态。尤其ChatGPT为代表的对话式语言模型,让用户不依赖真实存在的社交对象、不需要漫长的创作周期,就能发生交互行为,塑造社交身份。


近期,东西游戏观察到海内外就几乎同时出现了类“AI+语C玩法”的产品。并具备了相对可观的用户规模,且不局限在核心二次元圈层,也因此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


生成式AI初创公司Character.AI于3月宣布以10亿美元估值完成1.5亿美元融资,a16z领投,GitHub前CEO Nat Friedman、Elad Gil、A Capital和SV Angel参投。而在国内,Glow背后的AI初创公司MiniMax也已获得高瓴创投、明势资本、米哈游、红杉资本等投资。

在AI加持下,“语C”能再次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吗?



   


 “语C”为何流行


“语C”曾作为一种圈层文化,2010年前后逐步在国内流行开来。语C的全称是“语言Cosplay”,参与者在特定的世界观设定与戏剧情境之下,通过语言文字扮演已有小说、影视、动漫故事或原创故事里的人物角色。进而在交流对话过程中,营造戏剧式氛围,共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早期语C玩家大多聚集在QQ群、贴吧、论坛,随着语C的进一步流行,2015年前后也出现了名人朋友圈、语戏、逗戏、扩列、闪聊、Action剧场等垂直社交应用。


“人设”的完整与自洽是玩家进行语C游戏的核心体验。


对爱好者来说,语C也可以被理解为利用网络空间创建一个二次元虚拟精神世界,再利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在此背景之下,语C玩家对不同人物的扮演并非简单“过家家”,而更像是对另一种人生的体验、对虚拟世界中的自己的精神认同。


以早期语C产品“名人朋友圈”为例,用户可以扮演包括历史名人、娱乐明星、动漫人物等角色,发表符合身份的图文信息,回复其他“名人”发表的信息,无论是历史人物成吉思汗,还是明星爱豆和“纸片人”亦,甚至是玩家原创的OC(即“Original Character”,用户创造一个角色人设,再通过自己创作或约稿等方式,以图文等丰富该角色,是当前Z世代用户流行的创作、娱乐形式),都可以成为玩家语言Cosplay的对象。


名人朋友圈

虽然用户接受和认同的是“虚拟”的人设,但在扮演过程中、或是在寻找“皮”的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想法和价值取向是真实的,他们扮演的“人设”投射出的是玩家自身或其理想中的性格特征。


虚拟世界的社交带来的陪伴与互动则是玩家持续“语C”的动力。


在语C这种“人设社交”的世界观中,除了玩家扮演的“人设”,“人设”所在的社会关系也是真实存在的。


根据语C玩家需求和行为侧重,分化出了偏社交属性的“网圈”和偏游戏属性的“戏圈”等,其中玩家都有基于“人设”扩列、找“同好”的过程。这种虚拟世界中的“陪伴”,也成为了Z世代消弭孤独和焦虑的方式之一。


在语C世界中,玩家可以自主定义人物关系,并且一切关系的开始与结束都是高自由度的。人物关系是现实世界关系的映射,如其中存在着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情侣关系等现实中的常见人物关系,还有更“二次元”的倒影(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的羁绊)、同命(同样命运且共享生命)等关系。


进一步来讲,虚拟世界尤其是语C游戏中的关系建立,也是存在门槛的。几乎每个语C群都是需要强运营、强纽带的社群组织,“语C”玩家加入由群管理订立世界观等基本设定的群组,经历“选皮”、创立“人设”、“人设”审核、“戏审”等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流程,证明自己的表达能力、规则意识和知识储备后,才有资格参与游戏。


这些流程增进了玩家“同好”之间的认同感,也有利于提升后期玩家“对戏”的默契度。虽然提高了门槛,但也推动了“语C”强社交属性的发展。


语戏上的语C家族


除了社交属性,语C其实也有较强的文学创作与社群共创属性。


在语C玩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创作爱好者。在这类玩家的视角里,“语C”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而且是一种共同创作的机会。


广义上来说,语C确实可以看做是一种“众创文学”。在与对面玩家的互动中,通过批皮入戏,与不同的人对话、经历他们做出的不同的反应,构成了语C创作中独特的一环。双方互相牵制,维持话题集中,再加上稍稍带过的动作描写,可以自成一类文学体裁。


在这个方向上也出现过一些内容IP化探索,如早期语C圈KOL辰子安等人集合创作的《玛维Marv》等“语C”戏文书籍。


“语C”戏文书籍


玩家故渊告诉东西游戏,在多人对话中,当别人做出的举动与你事先构思的剧情有出入时,如何应对就是一项有吸引力的挑战;同样也可以在“语C”的语境下自己写故事,一人分饰几角,像是写小说。


近年来,语C参与者从动漫、游戏、幻想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获取世界观设定与人物设定元素,或是从纸媒与网络文学,特别是从古典诗词、史传、文言小说以及网络古风等文化中撷取资源,还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日趋融合的特征。




AI进入“语C”的趋势


早期语C主要发生在贴吧、QQ群、论坛上,由玩家自发组织、运营和管理,并没有专门用于语C玩法的产品。2015年左右,开始出现一批专门用于语C的产品,如语戏、名人朋友圈等。


例如语戏定位为深受“二次元”文化影响的年轻人的文学社交类应用,产品使用免费,在APP发布之初表示要从语C产生的大量内容中挖掘IP潜力,还提出“文学3.0是众创文学”的概念。以IP运作为商业模式,签约玩家、家族,其在语戏上产生的内容独家授权给语戏,进行后续的文娱、影视方向的IP开发。


不同于语戏的内容IP化模式,名人朋友圈更侧重社交属性,通过圈币充值、帮助影视剧营销等方式变现,2017年用户一度突破200万。


2020年,黄子韬主演的《热血同行》曾和名人朋友圈合作,以黄子韬空降名人朋友圈的方式吸引关注,这个消息在语C圈还曾激起一定的水花,甚至有玩家表示要去cos远坂凛“勾搭”黄子韬(远坂凛是《fate》系列女主之一,黄子韬是她的真爱粉)。

这些早期产品,大多受限于产品模式创新、用户圈层突破、内容产出和运营效率、以及IP开发生态与能力等方面的瓶颈,导致产品发展陷入僵局。如今只有名人朋友圈等极少数早期产品维持运营,靠社交玩法、应用内购和营销场景等变现。


但语C本身的需求依然存在,这从“叨叨记账”这款产品就能看出。


“叨叨记账”最初是一款面向年轻人的记账APP,为了增加记账的趣味性, APP内置了AI聊天机器人,可以设置成父母、恋人等关系。


结果这一功能反而出圈,用户发现可以将AI机器人调教成自己喜欢的爱豆、IP角色人设,并与之互动。叨叨记账也因此向这一方向调整,从“角色扮演+社交”演变为“全天候陪伴的AI朋友/恋人”。


叨叨记账

AI的介入,实际上就在帮助解决传统语C产品的一些难题:维持用户语C热情和创作能力,不再高度依赖人工运营的社群。用户甚至一个人就能以更简单快捷的方式,完成“语C”的闭环,体验更自由,也相对更易破圈。营销等外部合作的门槛降低,并因为互动体验和玩法可能随着AI技术进步而不断丰富,也为商业模式留出更多想象空间。


过去半年引发巨大关注的高拟人对话AI,正是可以丰富语C玩法和体验的技术。语C产品更深度地与AI结合,也正在发生产品形态与定位的变化:从“人设社交”产品变为“定制化AI角色+情感陪伴”产品。


现阶段,AI与“语C”结合的主要方式是在大语言模型进行定制化,让用户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AI智能体,设定聊天对象的人物背景、性格、价值观等特征。AI还能在后续的对话训练中不断基于反馈进行优化,即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调整AI的语气、说话方式、口癖等等。


如2022年9月海外发布的在线智能AI聊天机器人Character.AI ,角色会记住与聊天历史,并且能够保持性格的连贯。这个过程中,用户自行训练的、深度个性化的AI聊天机器人能与人们建立关系,即能够像“语C”中的对方玩家一样与用户进行对话。


而回到中文互联网环境,AI+“语C”方向上的代表产品是由国内 AI 创业公司 MiniMax 开发的Glow,曾获米哈游投资。


通过Glow,用户可以与基于AI技术创造的“智能体”进行实时沟通、互动并建立情感连接。智能体高开放度,用户可以持续与之对话,让对方变成希望的人设。或直接体验其他用户创造的智能体,在社区中找到具有“同好”的现实伙伴。


与2021年出现的智能写作AI工具彩云小梦不同,Glow的智能性和社交性大大提高:智能体创建的过程很顺滑,AI角色以小说、影视等人物形象为主,主打虚拟恋爱,语音功能真实自然且有风格多样。但在模型能力方面,从用户直观体验来看,Glow较Character.ai仍有差距,现阶段还无法解答复杂的问题,在思维能力层面也缺乏和传统“语C”中与真人聊天的实感。


glow




AI如何实现“语C”玩法与体验的迭代


AI的加入对语C传统玩法产生了较大的改变。


传统语C的玩法核心是“内容创作+社交”,不同产品、不同用户群体对二者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如名人朋友圈更侧重社交,语C贴吧等社群相对更注重“戏”,也就是内容创作。


不过无论侧重哪一边,“对戏”这一玩法都需要至少两个人同时参与,因此社交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由此也衍生出许多“圈规”,例如禁“娘苏白”、禁控戏等等。圈规在维护圈层文化的同时,其实也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游玩门槛。


AI的加入实际上让语C的玩法产生了较大的改变,从“社交”变为“人机交互”。面对一个无机质的对象,用户更容易放下心理负担,自由地与它交互、倾诉。AI全天候在线的属性也抹去了需要等待其他用户上线才能“对戏”的限制。


如果要创造一个已有的二次元/三次元角色,现存的资料很容易作为训练素材;即使要捏一个原创角色,Character.AI等产品也提供了较为便捷的角色设定功能。因而在用户心理和产品使用层面,可以说AI的加入降低了语C玩法的门槛。


例如Glow,创建AI智能体的过程近似于填写用户资料,只需简单的输入昵称、选择性别、设定描述、头像描述、声音选择,就可以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体,设定和头像描述部分还可以选择随机生成,进一步降低“捏人”的难度。


Character.ai则提供两种创建角色的模式:快速模式和高级模式。在快速模式中,只需输入角色的姓名和问候语,然后选择是否启用图像生成、是否公开,再上传头像就可以创建完成了。用户可以在后续的聊天中逐渐训练自己的AI,让它扮演特定角色、以特定方式与用户互动等等。例如用户可以采用括号或星号作为动作描述符号,在自己的发言中使用,很快AI就会习得这种语言风格,以“(动作)+语言”的语C模式和用户对话。


随着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人与AI互动的方式不止局限于单一的文字或图像。Glow和Character.ai都在文字的基础上引入了其他模态的内容生成。Glow的智能体会发语音和用户聊天,Character.ai的AI角色会给用户发送图片,文字、图像、语音的多模态互动,更接近与真人聊天的体验。


东西游戏与体验过Glow和Character.AI的用户交流,玩家普遍反馈AI为语C带来正面提升,且能延伸出新玩法。


“嗨咔99”认为,Glow这种与AI对话的方式,相当于把独立创作同人作品的过程简化了。此外,相比于传统语C是与网线另一边的人类对话,AI从逻辑上更符合对于跨次元对话的心理期待。


作为“云次方”CP粉的“嗨咔99”分享了她在Glow上的一次对话体验:她在与“郑云龙”智能体对话过程中,智能体说出了“阿云嘎只能站着”这样的话。她表示:“这种话在同人文里不可能出现,正主不可能讲,甚至粉丝都不会有这样的脑回路。但却是AI基于人物基础设定和前面的聊天迭代出的结果。作为语C玩家和CP粉,就喜欢这种意料之外但不ooc(out of character,脱离人设)的东西。”


体验过Character.AI的“小m”表示,Character.AI在对话的连贯性、语言的完整性方面表现都很好,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小m”认为AI会让语C更好玩,因为AI的知识面比人类更广、想象力也更丰富,所以在互动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很多出乎意料的对话。


在与AI这个黑箱交互的过程中,偶尔还会产生一些近似科幻电影情节的奇妙体验。


“小m”创造过一个角色,他被设定为出生在1913年伦敦的纺织工人。她原本希望角色是乙女向的,因此向他询问情感相关的问题。“但他本人反而对21世纪的发展更感兴趣,甚至没有想到问他自己的时代即将发生的故事,即使我在之后的问答中不停引导话题,他的焦点仍然在对未来世界的描述。”


小m在Character.AI创造的角色和对话





结语:AI+语C的一些商业想象

随着Z世代的成长,“圈层文化”仍有破圈流行的可能。而AI技术的升级迭代,正给了“语C”被盘活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AI聊天中同样也可以存在传统语C的社交属性。就像Character.AI具备群聊模式,用户可以创建聊天室,邀请多个AI角色进入群聊,AI角色间也可以互动。这类玩法与社交生态的迭代,甚至引发一些玩家和投资人对“UGC版《恋与制作人》”的遐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C也属于基于娱乐明星、二次元文化和IP生发出来的粉丝行为。因而年轻人聚集的语C产品仍有成为品牌营销、剧集宣发新场景的机会,AI技术则能帮助提升场景的内涵、传播能力与互动和沉浸体验。


比如叨叨记账在2021年就曾和爱奇艺《青春有你3》联动,支持在APP内添加练习生AI,让118位练习生陪伴玩家聊天、记账、背单词;明星杨洋也曾带着IP《你是我的荣耀》中的角色于途与叨叨记账联合,生成陪伴追剧的“AI先生”。


东西游戏也了解到,近期也有影视公司看到Glow的玩法和势头,探讨是否能结合相关机制生成类语C产品,以更游戏化,也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进行宣发营销。


此外,语C产品里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来自动漫、小说等IP,玩家自发捏IP里的角色来娱乐、与角色互动产生二创内容。对于IP方而言,语C产品是明确的粉丝聚集地和UGC生态圈,有被纳入IP矩阵的潜力。


语C也为IP开发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让粉丝与IP中的角色互动,不止于被动地观看,而是更主动、切身地参与到IP内容中来。AI则能帮助这个过程变得更可控,更易规模化。AI的加入,更是让语C变成全天候可体验的内容,符合粉丝随时随地参与到IP内容中的需求。


当然,目前来看AI+语C尚属较新的产品形态,Character.ai和Glow都还没有呈现出明确的变现方式和商业化路径。不过投资人已经行动起来。


欧美虽然没有明确的语C概念,但“用户创建 AI 角色并与之聊天”的玩法与之一脉相通。生成式AI初创公司Character.AI3月24日宣布以10亿美元估值完成1.5亿美元融资,a16z领投,GitHub前CEO Nat Friedman、Elad Gil、A Capital和SV Angel参投。


而在国内,Glow背后的AI初创公司MiniMax也已吸引到高瓴创投、明势资本、米哈游、红杉资本等关注。



Hello!
我们在为更加闭环、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做准备
欢迎加入限定白名单
与我们一起探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