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乐之都》:应时、应地、应人

东西文娱 东西文娱 2022-07-31


恰逢中国音乐剧原创的“窗口期”


真正做到将剧场剧目搬上荧幕,不同于音乐剧剧目演出的gala,时隔三年,聚焦于音乐剧的综艺《爱乐之都》于日前在东方卫视开播。
 
作为一档应时而生的音乐剧综艺,《爱乐之都》汇集廖昌永、郑棋元、方书剑、赵超凡、朱芾、张会芳等中青代音乐剧演员的选手阵容,定位于聚焦音乐剧全产业链发展。
 
基于这样的目标,《爱乐之都》在赛制上分为“角逐AB角”、“同剧目同角色1V1挑战”“合作出演”“经典IP音乐剧原创开发”,节目最后,作为联合出品方之一的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将与欢唱团成员签下100场演出约,开启30场中国原创音乐剧巡演。
 
目前,《爱乐之都》行至第二期,在A角的竞演阶段,在将32位音乐剧演员推向电视舞台的同时,《爱乐之都》正让更多的观众了解音乐剧。
 
《爱乐之都》的推出,适逢中国音乐剧市场迈向原创的关键时期,上海作为全国音乐剧发展的重镇走在全国前列。但受疫情影响,眼下上海音乐剧市场正陷入暂时的停摆。特殊时期,《爱乐之都》对于行业而言,也如同总制片人施嘉宁所说,希望可以成为一个“催化剂”,更好的联结观众与剧场。
 
回顾过去一年上海音乐剧市场的发展,数据层面,演出场次同比增长142%,观演人次同比增长129%,繁荣背后,“演艺大世界”的聚集效应,以及新空间突破百所背后的“外百老汇”雏形,都预示着上海音乐剧市场更加良性多元的市场格局。
 
而放到上海正在打造的“亚洲演艺之都”背景下,此次借由《爱乐之都》助力上海文化品牌打造,这种示范的意义也将不限于音乐剧产业。

更多音乐剧演员、剧目解读,可关注艺东西

 
   

《爱乐之都》
瞄准音乐剧“全产业链”
 
东方卫视、百视TV、SMGLIVE联合出品,开篇《爱乐之都》就以一组数据就交代了整个节目所处的市场背景。在上海,一年献上148部音乐剧,收获52.4万人次观众,上海本身就是一个“因音乐剧而澎湃的城市”。
 
在赛制上,节目分为“角逐AB角”、“同剧目同角色1V1挑战”“合作出演”“经典IP音乐剧原创开发”。可见,在项目策划之初《爱乐之都》将视野放在了音乐剧全产业链的布局。
 
《爱乐之都》总制作人施嘉宁曾对外表示,节目会贯穿主线,前期赛段主要吸收外来音乐剧展演;中期则会转向中国原创音乐剧。节目最后,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会与欢唱团成员签下100场演出约,开启30场中国原创音乐剧巡演。正如《爱乐之都》所提到的价值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最终指向的是中国音乐剧的原创。
 


就开播表现来看,音乐剧式一镜到底的开场,经典剧目桥段的复刻演绎,正如官方所说,《爱乐之都》不局限于单个曲目的演绎,而是将“剧目”表演更真实地搬上了荧幕。
 
首期《爱乐之都》就以三部百老汇经典剧目选段开场《歌剧魅影》《荣耀为我臣服》《星空的颜色》。从舞台置景到演员的对戏、演唱。《爱乐之都》最大程度上做到了剧院舞台的再还原。
 
为了保证经典剧目的演艺效果,《爱乐之都》还邀请了原版《歌剧魅影》音乐总监Guy Simpson远程指导。从前期准备到整体剧目呈现,可以看到团队都在尽可能保证经典作品的原汁原味。
 
从百老汇剧目、火遍韩国大学路的“小酒馆”到近年热门的原创音乐剧《在远方》,既有音乐剧经典曲目,也有当下原创音乐剧的新生力量。作为一档力求面向主流观众的音乐剧综艺节目,《爱乐之都》兼顾对于经典剧目、原创剧目、音乐剧新形态的普及与推广。
 
但另一方面,虽然力求剧场表演的还原,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选段的表演形式还是对非剧院观众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门槛。
 
比如也有部分声音认为目前《爱乐之都》在海外剧目的呈现比重上过多,如何在开局做好平衡依旧考验综艺设计。
 


   
迈向音乐剧原创时代的必然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选择做《爱乐之都》?回到国内音乐剧市场的发展来看,更为主流化的节目形式也是现阶段产业阶段性发展的必然。
 
从产业发展来看,2002年7月,来自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这是首部引进中国的音乐剧,由此开启了国内音乐剧市场的启蒙,而以2011年首部世界音乐剧中文版《妈妈咪呀!》面世为节点,中文版音乐剧开始兴起。
 
而2020年以来的全球疫情环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外强势原版音乐剧目的进入,为原创音乐剧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窗口期。
 
虽然原创剧目在产业中并不算一个新动作,但整体来说,2021年原创剧目从制作品相到票房拉动力都明显提升。有数据显示,2018年,40余部原创剧目在剧目产量上居于类目第一,但整体市场规模近0.55亿。
 
相比之下,2021年,在引进音乐剧缺席的情况下,148部音乐剧贡献了1.06亿票房,其中中文原创及改编作品为两大主要方向。
 
去年,一方面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人鬼情未了》等海外经典音乐剧目中文版都快速登上舞台;与此同时,在近两年的剧目中,《伪装者》《赵氏孤儿》《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人间失格》《梦见狮子》等原创音乐剧开始涌现。
 

从具体路径上来看,由中文版走向本土原创依旧是个必然的阶段过程。
 
疫情环境下,经典剧目的中文版引进节奏也并没有变慢,相反受疫情影响,海外版权方一定程度上开放了更大的创作空间。这对于年轻的本土音乐剧产业而言,可以充当“试金石”的作用。
 
《人鬼情未了》制作人、涵金文化创始人覃子瑄此前就和东西文娱|艺东西表示,疫情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版权引进的谈判,起初剧方要求包括舞美在内都需要参照原版主创,但疫情环境下,为了更多剧目在海外上演,版权方开放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同样,一台好戏创始人、制作人汉坤将引进中文版视为行业发展的哺乳期,在引进中文版的创作周期中,本土团队陆续培养出一批演员、创作者与技术人才,而这也为现阶段原创作品的发力积累了更好的条件。基于这一思路,早在2019年,一台好戏就已通过 “原创孵化计划”推出公司首部原创音乐剧《Ta不见了》。
 
整体来看,从中文版过渡至原创音乐剧背后,是各大音乐剧厂牌快速蓄势,积累垂直圈层的共识。而在原创剧目的开发上,如何找到好故事,实现品类的突围,IP改编则是这个阶段的切口。
 
在IP内容的选择上,“剧改”已经一个被验证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策略。一方面它已有影视剧的先例,拥有很好的观众基础,另一方面影视形态和音乐剧的叙事有接近性。
 
而对于小说、游戏IP都有操刀经验的染空间创始人梁一冰而言,从《人间失格》《白夜行》《仙剑奇侠传》等原创剧目的探索来看,IP选择的重点不在于热度与IP形态,更多还是应当重视剧本把握,尽可能维护原著粉的同时,大胆改编,给观众更多的新奇感。
 


音乐剧“产业化”进程开启
 
迈向原创的进程中,上海音乐剧产业链的完善离不开多元参与方的共建。
 
2017年,上海首此提出打造“亚洲演艺之都”。随后在2018年,上海率先推行的“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更多的中小剧目得以在包括办公室楼宇在内的营业性演出场所遍地开花,外百老汇模式也在上海得以生长。2019年,“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升级为“音乐剧节”。此后,经过疫情,上海音乐剧聚集效应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行业人才来到上海。
 
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市专业剧场演出达到8894场,其中音乐剧演出场次达到911场,同比去年增长142%,观演人次达52.4万,同比增长129%。在上海,音乐剧市场于疫情之后发展迅速,演艺大世界市场聚集效应更加凸显,过去一年,该区位占据音乐剧市场份额近七成。
 
根植于近几年上海的音乐剧土壤,越来越多的剧目从上海首演,走向全国巡演、驻演。
 
上海音乐剧产业集聚的过程,既离不开SMGLIVE这样推动演艺高度产业化的国企龙头,也与包括七幕人生、一台好戏、缪时客、染空间等不同定位的音乐剧厂牌的成长息息相关。
 
呼应产业发展需求,《爱乐之都》此时的出现,在让音乐剧、音乐剧演员更多进入公众视野之际,其对于行业的价值是多维的。
 
整体而言,在不同参与方的支撑下,一方面音乐剧全产业链正在逐渐完善,另一方面也为更多元化的音乐剧创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与此同时,国内音乐剧产业发展加速之际依然面临很多痛点,比如人才缺口就是一大制约因素。
 
随着剧目产量的迅速提高,演员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甚至一些热门演员同时担纲七八个角色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时间、精力与能力都是非常大的考验。而在音乐剧专业工种层面,即使是原创剧目,导演、舞台设计等核心工种对于海外艺术家的依赖度仍然较高,培养更理解本土风格、文化的人才仍然需要时间。
 
客观而言,相比海外较为成熟的音乐剧产业,国内音乐剧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很多功课要补。不管怎样,以《爱乐之都》为缩影,可以看到,国内音乐剧市场的产业化进程已经开始。


EW-Entertainment近期主题 · 相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