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网剧导演,一个创业者 |《奇妙的命运呀》导演曾黄武自述

东西文娱 2021-07-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艺东西 Author 艺东西


导读
 
“我有个新戏的想法,你们要不要听听?”

原本的访谈按照约定快接近尾声,大家正准备起身离开,曾黄武突然提议。

访谈时热闹和气的氛围,经过短暂地停顿后又迅速回归,曾黄武兴奋地分享了他下一部新戏的构想,言辞间有孩子般的坦率,同时也有一种想要知道外界反应的迫切。
 
房间内是一个曾黄武所构想的新世界,房间外,他执导的网剧《奇妙的命运呀》还在爱奇艺显著的位置挂着。

作为一部低成本的穿越喜剧,《奇妙的命运呀》网络的评价,没有超出打发时间“下饭剧”的预期。

有人称看这部剧的理由是“面就是300(元)人则直言就是成本脑甜剧,看起来蛮好玩,轻松解压就行 ,更有人虽然恶趣味,但是看的停不下来。不过,较真的观众也不少,比较激烈地骂声,集中在了大结局上,弹幕上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比如“没有穿越剧应有的爽感”,“结尾拉跨”,“好人怎么这么弱鸡”等。

曾黄武很认真地看了网络上的评价,入行已10年的他,对舆论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多少都能预料到一些,只不过,《奇妙的命运呀》对他而言,还是有着特殊的含义。这是他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

89年的曾黄武,身份多样。

美术专业出身的他,此前多是以制片人的角色参与投资网络电影,制作了包括《海怪》《东北喜事之山炮扶上墙》《龙虎山悬棺》《狂暴大蜈蚣》等项目。而这次在《奇妙的命运呀》这个项目中,作为《奇妙的命运呀》出品公司之一星瀚佰年影业的CEO,曾黄武则是一人身兼数职,担任导演的同时,包揽了制片人、艺术总监多个职务。

从网大到网剧,曾黄武的创业者心态很明显。

在两个内容形态之间,曾黄武觉得剧集在内容创作上具有更高的延展性。现实是现阶段网大对于服化道、美术特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相较网大,网剧讲故事的空间可能会更大一些,对于一个中小型的初创公司,考虑到自身情况,将重心放在故事上是现阶段最适合的方式。

“人有时候看清自己其实挺难的,我相对来说还算看的明白一点。”

曾黄武透露,《奇妙的命运呀》从开机到上线不过半年时间,目前已经回收了成本,下一部戏也在规划中。

初听起来,曾黄武下一部戏的构想似乎和《奇妙的命运呀》的受众定位有些相似,但这背后,有曾黄武对市场和受众群体的理解。

一次与出租车司机的交流,让曾黄武看到了下沉市场对于喜剧的需求。曾黄武意识到,这些还在为温饱奔波的人,是需要这种娱乐来给生活减压的。

“结合我们自身的定位,我们是为这大部分的观众服务的。

对于后续的规划,曾黄武态度乐观且开放,比起“导演”的谓,他更愿意称自己为“制作人”,愿意和其他年轻的导演合作,他关注项目的整体性并且尊重创作。

一定程度上,曾黄武的设想在当下的市场,并非没有空间,网大和网剧的确还有很多创作层面以及模式层面的探索可以尝试和优化,从规模化的角度,也有不错的案例,比如凡酷文化。

凡酷文化作为一家网大出身的影视制作公司,目前的内容产品已经覆盖了网络电影、网剧、微短剧等各个品类。近年来,凡酷在甜宠类网剧上进行发力,并且已经相继出品宣发了《总裁的小甜妻》、《奈何Boss又宠我》等多个微短剧项目。凡酷文化也是《奇妙的命运呀》的出品方之一,与曾黄武有过数次合作。

事实上,网生内容发展这么多年,越来越多的新人导演选择将拍摄网大或者网剧作为入行的首选路径。

经历颇丰的曾黄武,虽然不能完全作为新人,但作为小成本分账网剧的一线人员和一个项目整体的操盘者,一个创业者,他自身的经历也正是行业众多创作者的一个缩影

这也是我们在凡酷文化的牵线下,对曾黄武进行访谈的主要原因。
 
以下为曾黄武导演的自述。




当穿越迷制作一部剧集
 
因为我是89年的,我们小时候都很喜欢看穿越。初中那时候喜欢《寻秦记》,还有张庭、徐峥演的《穿越时空的爱恋》,看了很多遍。高中、大学的时候看时间旅行、虫洞、平行空间等一些穿越题材。这次也是我第一次制作剧集,所以当时想过,能做穿越是最好的。因为穿越这两年受限制比较大,最后项目能过审很开心,就开始做了。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穿越片,从张艺谋导演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到后来的《神话》、《宫》、《步步惊心》再到现在,每代人血液里东西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做些更特别、更符合我们成长记忆的作品。
 
至于穿越方式,当时想过很多,像穿电视、穿小说、穿越时间……漫画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看的比较多,会有趣一些,也考虑到了受众,因为这个项目还是相对女性向的,喜欢看漫画的女孩子也比较多。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们也没有想到,这个项目的主要受众是25-30岁的女性。我想可能跟当下这个时代有关,现在和我们父母辈的时代不太一样了,父母辈那时候相对传统,现在25-30岁的90后女生,从心态上来说还是少女。
 


 
小成本喜剧要怎么做?
 
我们的剧本是原创的,其实最开始也想过拿IP,但是考虑到IP比较容易受限制。因为首先要尊重原著,原著小说是很好看的,但是从影视化改编的角度来说可能有难度。另外,还要考虑到原著作者、IP方、粉丝,平台方。一部剧承载的比较多,一个剧本要层层审核,导致编剧容易没了热情,我个人是特别在乎创作的第一源动力。所以如果故事一开始就在自己手上,相对来说我们在创作上也是更积极热情的。
 
我和编剧老师王俊商量下来,觉得故事内核可以从古典传统的共有IP里面去挖掘,像这次《奇妙的命运呀》就是受到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的启发。
 
在风格选择上,我们也在思考做怎样的喜剧。什么样的风格没有好坏之分,但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像我们小时候爱看的香港无厘头喜剧,对于喜剧演员的要求会非常高,并且全篇基本都是喜剧人物;东北喜剧都是经过真实生活历练出来的,我们作为新人,要创作出这样的喜剧是非常难的。
 
所以当时在奠定喜剧方向的时候,受到了《寻秦记》的影响,包括我们看《赘婿》,会发现在喜剧人物之外,剧中其他很多人物还是会保留原本正剧的方式,这样的反差处理就会形成特别大的喜剧点,所以我们想更多专注在现代和古代碰撞产生的那种反差点上。


关于具体的故事情节,我们其实前期针对我们的目标受众做了调研,中学生的想法给到我们一些方向。比如女孩会想如果闺蜜出现在古代是什么身份;最想带什么东西去古代;如果你在古代最想做什么?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在中学生群体中,辣条这种食物是很受欢迎的,而且女孩喜欢吃辣条的热情其实比男生还高涨。
 
另外,我们就是刻画贴近真实生活的情节,像吃辣条、喝饮料,下五子棋,让这些在现代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出现在古代,我们尽力把这种细节刻画的更有意思些,这也是穿越迷最期待的部分。
 
当然,作为一部小成本、时间短的剧集,我们也在情节上做了取舍,比如在主角的家庭关系上就没有展开。
 
出于成本上的考虑,演员主要还是用新人。我之前接触到的很多新人的演技还是不错的,在流量当道的时代,他们也特别缺展示的机会。演员选择上,我们遵循“七分像,三分演”,人物形象和真实性格尽可能的贴近角色。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就像前面说的,故事的灵感来自于《南柯太守传》。《南柯太守传》里的主人公因为醉酒梦回“大槐安国”,在那里他当了南柯太守,地位仅次于皇帝,但是因为本身不学无术,所以最后是以悲剧收场,梦醒后他也发生了改变。《奇妙的命运呀》也是类似的故事走向,同时为了贴近中学生群体,设定女主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差生”形象。
 
很多人评论说,故事结局正面一方的失败显得女主光环有些弱。我们考虑到实际情况,因为毕竟她是一个“差生”形象,如果让她能够对抗国师这样厉害的反派人物,会不符合逻辑。强行增强她的主角光环,虽然看着是爽片但是会很假,而且与我们想表达“南柯一梦”类似主题的初衷相违背。
 
因为是学生题材,受众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主题就变得很重要,所以我们在创作导向上希望更正向一些。在我们的主题定位里,爱情其实不占很高比重,很多方面做了较为克制的处理。如果这次的主角不是学生,而是一个成年人,可能我就会做更多的商业考虑。

 
 
 
“我更愿意叫自己制作人”
 
因为我以前做制片人,现在做导演,所以我对自己的身份定位其实更像制作人。一方面我要懂市场,为出品方负责;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内容和主题,因为并不是在做一个纯商业性的产品。
 
这样两种身份让我重点参与项目的商业部分,同时又懂内容,所以在花销方面可能会更有重点一些,考虑的更实际一些。创作是发散的,但最终还是要落地。其实也是考验你如何去合理的分配这笔钱,把钱用在实处。
 
比如我选择新人演员也是出于费用考虑,这样会有更多的钱花在制作和服化道上面,比如我们这部剧的摄影和灯光、美术,都是参与过很多大剧的老师。
 
现在的观众观影量很丰富,就算预算多给几倍,我在场景上可能也比不过大片。所以对于小成本分账剧来说,最重要的是回到一个点,就是故事和演员。当实际情况没有办法让你走传统大剧方向的时候,那只能出奇制胜、扬长避短,选择一个独特的故事与切入点,我是从这个角度上考虑的。
 
对于题材选择、故事选择包括演员、班底,我觉得这些都是需要花心思的,片子最后的呈现效果就是由每个外在因素组成的。当制作面临限制,没有办法特别完美的时候,你心里会有一个标准,到哪个点是可以的,哪个点不可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整体的平衡。
 
所以定位到这个项目,我是希望做成一个“小兵立大功”的片子。
 
就我们自身来说,因为是第一个分账剧,还是希望相对稳妥一些。后续的制作品相上当然会更好,但是这种升级也是有节奏的,不会贸然做的很大。
 
并且,后面的项目开始,我们都会做一件事,就是“宣发前置”。也就是说,我们在剧本创作初期,就和受众群体95后、00后接触,找到故事中的一些营销点,在创作的时候就放入进去。因为如果后期再硬加入,会显得很刻意,观众很难接受。
 
比如剧中“薛疱长”之所以受观众喜爱,因为大家在爱情上还是向往有这样一个能够放弃所有执着追求你的人,这是很多观众内心所期望的,所以我们在人物创作、背景创作的初期就考虑到,满足观众的期望,让商业考量与故事本身结合的更完美些。

 
其实我对自己未来的定位不见得就是做导演,还是希望能跟很多新人导演合作,把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到最高。对于我来说,会更加关注项目的整体性,而且我尊重创作。这次我搭档姜天航导演就配合的很好,他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和有趣的想法。
 

从网大到网剧
 
我之前做了一些网大的项目,现在已经转向网剧了。因为我发现,网大的内容虽然已经在发生调整,但是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就是对于服化道、美术特效这一部分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而且这一部分是“硬”开支,没有足够的资金是做不出效果的。
 
相较网大,网剧讲故事的空间可能会更大一些,更讨巧一些。因为电影讲述故事的难度会更大,对于公司实力、周期的要求更高。我一直在考虑落地,所以对于一个中小型的初创公司,考虑到自身情况,只能说目前是我们现阶段最适合的方式。
 
而且,现在剧集流行的方式没有以前那么限制。会发现现在很多的网剧不局限于一种类型风格,而是混搭的。甜宠、悬疑、动作等等都可以融合,会更加多元性一些。从市场来看,网剧也在往分众的方向去发展,比如现在有“迷雾剧场”、“小逗剧场”、“恋恋剧场”,市场已经在通过剧场的方式在划分了。
 
对于我们来说,会选择更偏喜剧的这种定位,一是因为我比较喜欢好玩的东西,二是我认为这就是创作的第一动力,只有你真正喜欢才会去琢磨。有没有诚意,观众能在你的细节里感受到。另外,我发现现在很多观众的工作生活压力很大,他们希望通过简单、轻松的娱乐来给生活减压,而我们的定位就是为这部分观众提供服务。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刚起步的新公司来说,首先也是解决生存问题,没有必要在第一个作品上赋予太多东西。随着我们制作的经验越来越丰富,观众给到反馈,慢慢在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也希望做到既让观众喜欢,又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这个很重要。

撰文/访谈:EW | 徐肖冰 胡岚
审核:EW | 颜巍
支持:东西文娱影视组
图片:片方提供




上周头条合集及近期艺东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