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击上方“人民日报政文”可以订阅哦

今天,是第二十个“国际母语日”。“国际母语日”,意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这富有深意的一天,一项重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在北京发布了!

2月21日,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发布《岳麓宣言》,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重要永久性文件。


针对热点问题,人民日报政文记者专访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首席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曹志耘。


缘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Q1

Q: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岳麓宣言》的三大共识、20项倡议里,哪些体现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能否举例说明?


曹志耘:

《岳麓宣言》是中国倡议的,初稿也是我们提供的,正式起草也有中国专家参与,发布也是在中国。《岳麓宣言》的三个共识、20项倡议中,吸收了很多中方的观点和经验,有很多中国元素。


例如,《岳麓宣言》提出,“国家和政府在保护和促进本国语言多样性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国家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学术界、非政府组织、公共和私人机构以及个人通过科研、媒体、课程、艺术、文化产品和信息通信技术等多种方式保护并促进语言多样性”。不管是政府主导还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都是中国经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叫作“全民语保”,取得了很大成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肯定我国在语言保护中对社会力量特别是青少年力量的重视。


2018年7月16日,习近平主席会见来华访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双方达成重要共识。

2018年9月,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组织召开了以“语言多样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语言资源保护、应用与推广”为主题的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

为了切实保证会议取得重大成果并产生重大影响,中方提议在会议期间推出一项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的宣言,此举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回应和认可。

在美丽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下,开放性的宣言起草组成立了。核心起草组共有8名专家,包括来自中国的李宇明、曹志耘。宣言草案充分吸收了中方初稿的观点。

起草小组组长爱尔莎女士这样介绍《岳麓宣言》:“《岳麓宣言》是一个里程碑。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国际上来看,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也是一个走向2019国际本土语言年的中国里程碑。”

为使《岳麓宣言》更趋完善,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会议结束后,宣言草案发至全体与会人员征求意见。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岳麓宣言》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定稿,并于2019年1月18日发布中英文版。


意义:语言是文明交流互见的纽带

Q2

Q:《岳麓宣言》里多次提到,保护和促进语言多样性包括濒危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土著语言、非官方语言以及方言。这是“方言”首次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文书里。这对我国语言资源保护有何启示和促进?


曹志耘:

《岳麓宣言》在濒危语言、土著语言等之后还加上了“方言”,此举意义重大。在西方,“方言”主要指口音。当用到“方言”这个词时,是指细微的口音,而不是相对独立的方言种类。正因为这个原因,国际文件中很少关注方言问题。我国有十大方言,小的方言不计其数,方言差别至今仍非常大。可以说,我国东南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别,有时甚至大于欧洲某些语言的差别。在文书中,如果仅使用“语言”而不用“方言”表述,相当于非常复杂的方言没有进入保护序列。在《岳麓宣言》中加上“方言”,充分考虑了中国的语言国情和诉求,将对中国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岳麓宣言》中的“金句”

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是因为各种文明的交相辉映。而语言,正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相互沟通理解的钥匙、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保护语言多样性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对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增信释疑,沟通情感,缔结友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

让我们看看《岳麓宣言》中的“金句”:

●保护和促进语言多样性有助于促进人类发展。

●保护和促进语言多样性有助于提高濒危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土著语言、非官方语言以及方言母语者的潜力、行动力和主动性。

●应将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纳入联合国相关发展议程中,确保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平等、互鉴、理解、对话、包容,捍卫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社会文化资源。应重视利用科技进步来推动各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背景:语言濒危和语言保护已成为世界性课题

Q3

Q:我国语言资源有哪些特点?2019年语保工程一期建设收官,已对哪些语言方言开展了调查保护?


曹志耘:

我国语言资源有两大特点,一是丰富性,二是濒危性。我国有五大语系、数以百计的方言,可以说是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在很多语言和方言处于濒危中,我国130多种语言中,68种使用人口不到1万人、25种使用人口不到1000人、11种使用人口不到100人,有的甚至只有几个人在使用。基于这个原因,2015年,我国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9年语保工程一期建设收官,预计可以完成全国1700个地点的语言和方言调查,这1700个地点都是用统一的标准方法到实地调查的,收集来的录音录像等资料非常丰富、非常珍贵,下一步,我们会进行整理使用。


近年来,语言濒危和语言保护已成为世界性课题。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语言资源大国,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同样面临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逐渐衰亡、传统语言文化快速流失的问题。

为及时抢救保护我国丰富珍贵的语言文化资源,我国政府于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特别关注对濒危语言及其文化的调查保护。这是继1956年开展全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以来,时隔60年,我国又一个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大型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

4年多来,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社会反响良好,产生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工程不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推动语言文化多样性高度契合,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更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国家的高度关注,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

从这个意义上说,《岳麓宣言》也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的体现。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独家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ID:rmrbzhw)


本期责编:丁雅诵、胡婷

一周精选

● 《流浪地球》国内票房突破40亿!为什么?

●  国务院为啥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  春节前后,纪检干部都在忙些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