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視頻教學】《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一集)

2016-02-29 蔡禮旭老師 謙士德

   


尊敬的仁者:

欢迎您收看:【視頻教學】《羣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1集


《羣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1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151chwl4x&width=500&height=375&auto=0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一集)

蔡礼旭老师 2011/5/2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01-002-001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八号,我们古文班开始一起学习《群书治要360》。为什么从这个礼拜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群书治要》这一套书,而且其中是撷取这套书的三百六十句。

首先,就这个因缘跟大家说明一下。这一次我们将《群书治要》在台湾印了一万册。这一套书是唐太宗皇帝命魏征大人负责编撰的一套宝书,当然参与的当时候的大臣、大儒很多,以魏征大人为代表。而这套书在唐朝之后就失传了,在宋朝以后的《艺文志》里面、史书里面都没有记载这一套书。那是在清朝乾隆退位、嘉庆帝登基的时候,这一套书又从日本进贡回中国,等于是我们失而复得。而回到中国之后,也没有受到重视。民国以后军阀割据,所以这一套书就埋没了。

那时刚好在去年底,我们修学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将两套《群书治要》拿给师长,那是因为师长在讲经的时候,提到曾经看过《诸子治要》这样的书。《诸子治要》就是《群书治要》五十卷当中最后二十卷,师长觉得编得非常精辟,希望能够找到这套《群书治要》。果然,就像老子说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在这个大时代,文化的承传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大事。因为文化遇上危急存亡之际了,师长老人家非常重视文化的承传,得到了圣贤老祖宗的庇荫,这个书就到了老人家的手上,赶紧大量的来印制流通。

确实,这个世间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都是有感应的。师长有这一份中华儿女的使命感,又感得祖先加持,把这两套已经是八九十年的古书送到老人家的手上。当然,老人家除了接到这套书之外,同时又接到了《国学治要》,这都是民国时期翻印出来的宝典,都是快要失传了。在去年底有的一个机缘当中,这两套书都传到了师长手上,都把它印了一万套。

《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等于是在群书当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要精华,把它汇集起来。而《国学治要》它那个“治”是“治学”的,是求学问的,是民国十六年完成。那个时候是这些有志之士,可能感觉到我们中华文化,像《四库全书》这么完整的宝书,总共有一千五百册。我们中华儿女要深入中华文化,看这一千五百册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所以从一千五百册当中撷取精华编成八册。我们只要深入这八册,就了解整个文化的纲领。一了解自己文化的纲领,就更爱自己的文化,就更愿意深入经典,承传文化。所以这两套书大量的流通,也是祖宗之德,代表我们这一代必须扛起文化的承传,也要有使命,让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就能够有复兴的气象出来。

刚刚和大家讲到的,这个世间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的,这个书不到其他人的手上,怎么就到了师长的手上?师长他们这一代人,可以说算是有中华文化基础的最后一代。老人家也提过,他的弟弟跟他相差才四岁而已,他的弟弟就没有读到私塾,就是上国民学校了,才四年,对文化的学习差异就非常大。老人家常常提到,就是因为有中华文化的学习,这一生在整个大的社会当中,能够不受污染,能够不随波逐流,凭的就是有中华文化这个根,上了私塾,从小扎德行根这样的基础,才能够让这一生都能够平安,都能够不受染污,进而能成就道德学问。所以有根相当重要,有根才有生命力,有根才能经得起考验,才能站得住脚。

老人家十一岁就遇到了对日抗战,就流离失所了。所以十几岁,老人家就在想,因为自己感受到这个失学的痛苦,就希望天下的人,不要再有失学的痛苦,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读到圣贤的教诲。所以十几岁的年龄,就在思考怎么样让天下人读到圣贤书。我们听老人家讲这一段非常佩服,也很惭愧。十几岁,像我来讲则想怎么吃、喝、玩、乐,老人家在十几岁的年龄就已经思考,怎么让天下人有智慧,怎么让天下人不要再受他这样的苦。所以从刚刚讲师长的十几岁少年时期的一种胸怀看,大家就不意外为什么这一套书是到了老人家手上。包含师长在台湾遇到当时候台湾三位高僧大德的指导,手把手的教诲,这都跟老人家的爱心、愿心,还有好学的心是相感应的。

当然,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古文,一起学习《群书治要》,这也不是偶然的。诸位学长都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所以我们共聚一堂,一起来切磋,一起来深入学习古文。

所以师长之后在台湾跟着三位高僧大德,首先是方东美教授;接着佛门高僧章嘉大师;还有李炳南老师,三位老师的教诲。之后也把儒道释三教的中华文化,弘传到全世界五大洲。所以这个是师长为什么能扛起民族文化的承传,能接收到《群书治要》这样的宝书,都是来自于老人家对自己民族的一种责任使命。

所以我们也效法师长老人家的精神,因为文化必须靠一代一代人把它承传下去,而且这个承传一代都不能断,有一代不承传了,五千年的文化就这样丧失掉了。所以身为炎黄子孙,承先启后,承传老祖宗的教诲,然后启发后代子孙,这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不然就没有资格当炎黄子孙。

所以,师长提到在现在这个时代,有两件大事我们一定要重视:第一,挽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文化必须靠教育传承下去。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她就没有灵魂。您看,我们的民族重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伦是道,五常是德,我们老祖先之所以能承传五千年的国家民族,他是因为重视道德。所以我们后代子孙有福气啊!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全世界这么多民族,古文明也不少,经过了这几千年,最后只剩中华民族的文化还继续在承传,这个关键在我们祖先的厚德,“厚德载物”,所以重视道德。而这个德,最常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人假如没有这个五常,那就没有人的灵魂。您看人“推己及人,感同身受”,那才像万物之灵,才是天、地、人三才。假如人不懂得要仁爱了,都是自私自利,那就变行尸走肉了,那就变欲望的奴隶了,追名逐利,抛弃父母的现象就出来了。

最近很多社会报道,看到人被车撞了,小孩子被车撞了,没人愿意去救他。你说人的仁慈心都荡然无存,功利主义挂帅。坦白讲,这一两百年的人类历史,统统是被财、色所困,好色、好金钱的追逐,好像人生的目的就在欲望、就在享受,这就错得太离谱了。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常了解人生最重要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德行、灵性、提升智慧,因为知道这一个身体是个工具。

孔子在《易经·系辞传》里面讲到的“游魂为变”。知道这个身体是个工具,是为灵魂所住。工具会坏,用坏了之后它会到哪里去?人这一生灵性不断提升,它往更好的地方去。现在人生价值方向错了,都是享乐纵欲,灵性不断下降,这一生结束只有堕落的份。

所以没有经典的指引,整个人生方向,全人类的方向都是偏颇的。看到现今社会,想到《朱子治家格言》当中讲“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不读经书开不了慧眼,连方向都颠倒了,结果欲令智迷,全部被欲望给控制住了。所以你看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

我们看到有统计的数字,全球一年堕胎的人数超过五千万,我们想一想那是有登记的,那假如没有登记的呢?而且二十岁以下的少女非常多,都是没有结婚的。我们要冷静了解,堕胎是亲手杀害自己的孩子,这个是动物界都不会这么做的行为,怎么会变成万物之灵在做呢?包含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哪一个朝代出现一个杀父害母的,都是震惊天下。现在没有承传文化,常常都可以听闻杀父害母这样的事件。所以我们看这仁义礼智信再不承传,整个民族没有未来了。“义”,道义,不能见利忘义。现在夫妻结婚,还没结婚呢,财产就要先公正,要分清楚了。夫妻结合都不重视道义了,这个家道怎么传?所以真的是看到现在这个现况,我们还有慈悲心,还有责任心,真的没有比教育,没有比承传文化更重要的事情了。

冷静思考,现在所有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国与国的冲突,用其他的方法很难解决了。你用经济、用军事、用政治,好像愈来愈复杂,冲突愈来愈严重。唯有用教育改变人心,能去掉自私自利,能为对方着想,这个冲突才有可能解决。所以人祸也好,天灾也好,它根本问题在人心。这个在《群书治要》里,节选出来的经句都讲的很透彻。像《尚书》,这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哲学。《尚书》里讲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不就把天灾的问题一句话讲透了嘛!现在人灾祸这么多,《尚书》又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每天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言语,甚至我们的意念、起心动念都在造罪孽,怎么可能说人生会顺利、会幸福、会吉祥,那不可能。

可是你看现在几个大学生毕业出来,你问他“你大学毕业了,你最希望做的是什么事情?”他会不会说,“我终于可以为社会奉献我的一份力了”,“我终于可以积德行善了。”这个大学生出来,“我怎么赶紧赚很多钱,我要花,我要用。”好像是在一所大学,上万个大学生发问卷调查,他们觉得人生第一重要的是什么事?好像没有超过十个人,说最重要的事是孝顺。就是“百善孝为先”,传了五千年了,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读了十多年的书,连人生第一件最重要的事都不懂。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所有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人长辈的人深思: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长善救失才是教育。

大家有机会去看看,像在大陆江西,西递宏村这样的地方都有古迹,那些建筑都是传统的建筑。出门墙壁上刻了一把扇子,代表什么?所有的人出门,记住就要干什么事?行善。你看那扇子,谐音就是行善。当然扇子也很清凉,代表出门要让人如沐春风,要以和为贵。传了五千年,家家都是如此。那个家门口的墙壁上什么装潢?梅、兰、竹、菊,重视德行。梅兰竹菊四君子,出门在外,要交有德行的朋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你看这些教诲,都体现在我们的建筑物上面。

所以师长洞察现在的社会现象,大声疾呼,尤其我们这些学生,要“以师志为己志”,这样才真正是师长还有圣贤的弟子,不然是不孝子孙。要“以师志为己志”,所以挽救我们民族文化太重要了。这不止师长大力提倡,整个我们大陆国内,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弘扬中化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定位在文化的强国,这太重要了!

一个国家经济强没有文化,社会堕落的更快,所谓“祸福相倚”。有钱财而无德,那他会干出很多违背良心的事情。所以很多家庭没有钱,家里还算安定,突然暴发了,男主人无德,整个家就破裂掉了。所以老子提醒“祸福相倚”,“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里面的教诲,所以国家重视德这是抓到根本了。要全面提升,我们中国人对于我们自己文化的自信,要有信心,你不能都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一味的西化。而且在西化的过程当中,也没有学到它的精髓,都是功利主义,这学偏了。外国的长处在哪?孙中山先生看透了,在机器、在科学技术,其他的都要跟中国学。结果我们现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全部跟功利主义学,所以我们这一两代人堕落的速度太快了。

所以文化的自信很重要,文化的自觉,要整个觉醒过来,珍惜自己的文化,弘扬自己的文化。再来,文化要自强,要让文化承传下来,更加的发扬光大。政府强调,一定要重视弘扬文化的师资队伍,“人存政举”,要有人去力行,要有人去弘扬。我们相信在整个中央的大力提倡之下,各地政府也都会重视文化的承传跟人才的培养。

我们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也响应祖国的这些号召,我们也在这里很好的学习,以后有机缘可以回祖国奉献心力。而且,在马来西亚,尤其教育界,弘扬中化文化做得非常积极,非常的有成绩。全国校长职工会在九百八十四所华小推展《弟子规》,推展德行教育。这个在全世界华人,仅有在马来西亚这个国度的华人做到了。光是小学生差不多有五六十万,这一代人都学过《弟子规》,以后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了。这样对他们以后经营家庭,在团体里面经营事业,都有正确的标准,做人做事的准绳。所以这样的作为,相信也会给全球的华人带来很大的启示。我们祖国也很关心,我们李金华校长,他就是推展整个《弟子规》入华小重要的功臣,所以国内也颁给他“终身教育贡献奖”。之后还招待他到祖国很多名胜去参观访问。这个也代表我们祖国对他的重视,也肯定全世界华人对文化的贡献,这个都是好事情。所以第一件大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来。

而这个《群书治要》是在唐朝编撰的,待会我们在《序文》当中,再详细跟大家做一个讲解。第二个大事情,是帮助世界化解灾难。现在科学家都在讨论,地球还能够生存吗?现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在哪里?在信心危机。人对伦理道德,对因果这些教诲不相信了,人心就快速堕落,那感召来灾祸了。所以东方不重视圣贤的教育,西方忽略了宗教的经典教诲,这个才是灾祸的根源所在。要恢复世界人对伦理道德,对圣贤教诲的信心,那得先有人做出榜样才行。就像二OO五年,师长老人家在家乡建立“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用《弟子规》面对汤池镇四万八千人弘扬这部经典。短短几个月,人心转变的很大,所以确实人是可以教的好。本来离婚率很高,快速降下来了,才一年的时间几乎降了一半。但是离婚的在镇上一个都没有,都是出去工作了,外面有诱惑了。在镇上有听过课的,一对都没有离婚。这个都是证明“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有情义有道义,你得有人提醒,有人教。后来刚好也是祖宗保佑,在这个小镇的教学成果,在二OO六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跟全世界一百九十二个国家分享。这些国家代表都是长期关注世界和平的,之后看到真的可以透过伦理道德教育,改善社会风气,很多代表都非常希望到汤池学习。后来好像也有十几位代表,他们有到汤池实际去考察过。我们可以感觉到,全世界都在找好的方法来化解灾难。一个小镇做榜样了,会给有缘的人信心。所以现在假如中国做榜样,由我们中国做起,那将可以带动全世界信任伦理道德,深入伦理道德教育。

事实上老天也给了中国人,给了全球华人一个时代使命,就是挽救世界的劫难。这个不是我说的,假如大家一听说那是你个人的看法,我讲话没什么力量。这个是七十年代汤恩比教授讲的,英国人讲的。那是那个时代西方社会公认的大历史哲学家,有真实的学问。他提出来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中国的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只有靠孔孟学说、大乘佛法。那意思就是只能靠中华文化的教诲,给世界指引出一条康庄大道来。那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在哪里?只要是华人,只要有读过经典的,都懂得其中的教诲。那等于是汤恩比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我们有救世的法宝。有救世的法宝还袖手旁观,这个叫见死不救,“见义不为,无勇也”。见死不救这个是造罪孽,阎罗王那边都会记载,那我们这一生就变成活的麻木了,所以被我们碰到这个大时代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不管是为民族还是为世界,都应该扛起这个责任。

我们要扛起来,我们的根基要牢。要有德行的根基,要有文言文的根基。所以我们从去年五月开始,一起学古文、文言文,还学了几十篇。这一次以后,我们把古文的内容就以《群书治要360》为主。同时学古文,同时扎德行的根,同时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我们在进入《群书治要360》以前,首先我们来看师长对这一套书写的《序文》。我们现在是带着对民族,对世界的一种使命,这样的志愿来学这些教诲。其实一个人学经典,吸收的深浅,深度、广度跟他的志向成正比。他没什么志向,听一听,当故事听就过去了,没什么吸收。假如是胸怀天下,那句句都印在心上不会忘记,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序文》一开始说道:“《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这个贞观是太宗皇帝他的年号,而由皇帝下令编辑,一定会受到大臣跟全国的重视。“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很年轻就跟着父亲在当时候的时代起义了。“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而且这个动乱相当长,从汉朝末年,魏晋南北朝,隋朝,这等于是动乱了也有一两百年的时间,这些朝代时间都很短。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一两百年当中也是颠沛流离,百姓也是很贫苦。“戎马倥偬十余年”,打仗,打了十多年的岁月,终于天下底定了,建立唐朝。太宗是“二十八岁即帝位后,”二十八岁登基。接着“偃武修文”,“偃武”就是仗打了这么久,从汉末之后整个社会都是动荡,老百姓一定非常厌恶这些战乱,不再轻易动武了。“修文”,重视文教,制礼作乐,教化老百姓。其实,老百姓懂做人的道理,他就懂得修身齐家,懂得重视修养。每个人有修养,每个家知道怎么经营了,家庭安定了,社会也就安定了。这个“偃武修文”也是跟老百姓一起修养生息,好好过日子。而带领老百姓,他得要有智慧,老百姓都跟随着天子,跟随着政府,所以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修生养民”,这个“治平之道”就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因为太宗皇帝很年轻就是在打仗了,对于怎么用这些圣贤教诲来治理天下,他的积累是比较不够的。所以他在登基之后没多久就下令编撰这个群书当中,截选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些精华。可见,一来太宗皇帝有爱民之心,希望赶紧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再来,也是很有自知之明,自己很清楚自己所缺乏的,这一点不容易啊!我们看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很多领导者,很多皇帝做了一二件事情就自以为很了不起,就骄慢,就觉得自己比以前这些古圣先王还厉害,最后很快这个国家就衰败了,甚至灭亡。你看隋朝隋文帝,他觉得他自己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自视甚高了,最后底下人都劝不进了,后来听信谗言把自己的太子都给换掉了,最后换成另一个儿子隋炀帝,那就完了。所以这个傲不可长,傲慢一起,败象就露了。所以有自知之明,这可是太宗皇帝可贵之处了。

我们看第二段讲到“太宗英武善辩”,武功高强,思虑也非常敏捷,很有判断力,带兵打仗面对千变万化的情况都有睿智下决策。“遗憾早年从军”,自己觉得读书不多,所以他觉得挺遗憾的,所以“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确实隋朝三十多年就灭亡了,也是很短暂。古人他们特别重视历史,因为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鉴往知来,可以不重蹈覆辙。像周朝,他们前面是殷,商朝,所以“殷鉴不远”,商朝惨痛的经验离我们还不远,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可以再疏忽了,不可以再犯同样的问题了。深刻体会创业是不容易,守成更加的艰难。

我们之前一起学习过《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提到,能够长久保持功业的不多了,为什么?在守成当中享福,人一享福,这个心态错误了,整个国家的风气就不一样了。《十思疏》里面提到的“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在创业的时候大家同心同德,为国为民,连不同的种族都能团结在一起。“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一掌权、一享福,傲慢心起来了,不尊重大臣,奴役百姓,最后连骨肉至亲都形同陌路了。所以这个“守成维艰”最难最难的是守住一个领导者自己的德行。顺境比逆境还难修行,逆境是磨练人,顺境是淘汰人。没有高度的警觉是很难不在权贵当中堕落的。

所以我们看《孝经.诸侯章》里面讲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主动引导鼓励群臣向他谏言。这个是为君者很难得的一个胸怀,能够纳谏,甚至能够求谏,求大臣劝谏。当然我们现在讲到唐太宗的风范,我们在家庭,在团体当中身为一个领导者,也都要见贤思齐。“鼓励群臣进谏”,而且“批评其决策过失,”把他的不妥错误指出来,为什么呢?一个决策的错误,影响的百姓何止千千万万。天子是代表上天爱护子民,怎么忍心因为自己的过失而让人民受苦呢?所以知道“守成不易”,不只希望群臣给他劝诫,也希望从古圣先王,从历史当中得到宝贵的教诲来提醒自己。所以接受劝谏,不只接受当时候的大臣,也接受之前古圣先王,还有这些历代忠臣所留下来的这些教诲、榜样来鞭策自己,这个很可贵。

所以“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所以它的内容包含《六经》、《四史》、《诸子百家》,《四史》当然包括《史记》,《史记》也是记载从黄帝一直到汉朝这么长的历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些史书,还有《诸子百家》,尤其春秋战国这百家争鸣,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从经史子当中挑出跟修齐治平相应的精要,把它编撰成书。“上始五帝”,历史当中从五帝开始,“下迄晋代”,这其中几千年的历史,“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我们看到这里,真的读《群书治要》以前,要跟所有经史子这些圣贤人顶礼三拜,也要跟编撰《群书治要》的这些大臣,也要给他们顶礼三拜,所以包含也要给太宗皇帝感谢,“诚则灵”。每天这么恭敬礼拜这些圣哲人,他冥冥当中护佑你,特别能够相应这些教诲。大家想一想,一万四千多部书放在我们面前,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看起,而且我们的程度连看都有困难,还挑,八万九千多卷里面挑出六十五部书,五十卷,五十万言,都是当时候最有学问的人来挑的,所以随着我们深入《群书治要》,真的对这些大臣则佩服得五体投地。

下一段说到“书成”,书编撰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这个《群书治要》当时候编撰完,《序文》是由魏征大人所写的,我们待会也会一起学习这篇《序文》。他在文中说道:“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魏征大人说到,这一部书实在是,可以说是用在当时侯的社会,可以鉴览前古,就是可以以古人的经验智慧,来经营自己的人生,尤其他们办政治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有非常多效法的这些榜样,可以掌握从五帝到晋朝这些政治智慧。而且“传之于来叶”,传到后世去,是可以“贻厥孙谋”,贻就是贻留,就是传下去,可以恩泽后世。“孙谋”就是后代子孙,能更好的经营他的幸福人生。“谋”就是怎么谋求他们人生的幸福。

因为这部书里面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对于后世他们经营家庭,甚至有机会出来,为人民谋福祉的,都可以以这一部书而得到宝贵的启示。所以确实是鉴往知来的一部治世宝典。“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太宗皇帝非常喜欢它涵盖的这些道德学问很广博,而且挑出来的都是非常精辟的、切要的部分。这个没有真正读通这些经史子的教诲,也很难能挑的这么精准。太宗皇帝“日日手不释卷”。每天一有时间赶紧看,希望自己早有一天,有经营政治的智慧,老百姓就早一天得利益了。

我们看到太宗皇帝这么不辞劳苦的在学习,都是因为他有一个根本的动力,就是爱护人民。我们现在《群书治要》也到我们手上了,那我们能不能每天手不释卷,深入《群书治要》。大家笑是什么意思?假如不能,就是慈悲心不够,没有使命感,得过且过。所以我们冷静观察,一个人在哪一段时间成长最快?就是他很有使命感的那一段时间。很多年轻的女士生了孩子,也没人叫她去买书,她买一堆教育孩子的书拼命看,怕误了孩子,这是母爱。所以人一有爱心,她就有源源不绝的动力。到学校教书,谁催促老师们用功读书?都是要自己主动,不只在书上学习,要跟很有教学经验的老前辈取经。我们看到学校里面年轻的老师,有这么积极主动的,跟他一交谈,生怕误了孩子误人子弟,他早一点承传经验,学生早一点得利。所以慈悲为本,动力在慈悲;方便为门,要利益他人,设身处地,善巧方便。

太宗皇帝吸收了这些古圣先王,这些经典的智慧,他也要因时因地把它运用上去。太宗皇帝说到了,“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太宗说到,让我能够,这个“稽”就是考察,他每一次面对事情的时候,都能以几千年历史当中的这些经验智慧来判断,来做决策,他不会迷惑,他也应对笃定。你看我们现在不要说治国了,自己每天跟人处事待人,连话都不知道怎么讲,连这个应对进退,有时候分寸都不懂,原因是什么?我们读历史太少了,读历史长见识,读经典贯通义理,不止要懂义理,要增长见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这一生当中多少次去跟自己的父母讨教人生经验?自己到单位去,曾经多少次主动跟自己的主管讨教人生经验?自己有几次主动地在自己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中取得经验?所以“好学近乎智”,不主动求学很难有智慧,那就变得只能迷惑而不能不惑了。大家真下功夫在《群书治要》,保证也能像太宗说的:“稽古临事而不迷惑”。太宗讲这句话,感恩的心,“卿等力也”,这个可贵呀!他身为天子、皇帝,还能时时念着臣子的恩德,这个真的不容易,常保这颗感恩的心。尤其太宗皇帝常常在群臣面前赞叹魏征大人,觉得魏大人就像他的老师一样,而且整个贞观盛世,他还归功于魏大人的这些劝谏,所以太宗的人格特质是非常可敬可爱的。“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能成就一个盛世是结果,原因在天子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政治智慧,那就是从这一部书当中承传来的。所以“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实在是从事政治的人必定要读的一本宝典。

师长刚好这一次跟我们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先生见面的时候,讲到这一套宝书,马哈迪先生马上就说:“我也要学习啊。”您看长者八十七岁了,这么好学,这么希望也从中国的政治智慧中,能学到是不是能利益他自己的国度,这个好学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效法。所以师长就希望我们能够再把《群书治要360》翻成英文,来提供给各国从政者,来深入中国的政治智慧。而且中国文化不是属于华人的,我们的老祖先跟圣贤人,他的心胸是非常宽广,应该是属于全天下的人类的。不止是从政者必读,应该是所有为人父母必读,为人老师必读,为企业团体领导者必读的宝典,这个都是修齐治平的学问。每个家庭,每个团体,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天下都需要。而且我们要了解到,唐朝离汉朝几百年的历史,之前要经过魏晋南北朝,隋朝的动乱,经过了一两百年的动乱,我们想一想,要多久的时间能天下大治?事实证明了,太宗皇帝贞观年间,没有多少年整个国家就安定、昌盛了。所以就可以了解到,只要教育办对了,只要政治用对了这些为政之道,民心很快的接受教化,天下就安定了,不是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的。所以为什么这些教诲是宝?他可以很快的改变个人的命运,改变团体跟国家的命运。所以《中庸》讲的“人存政举”,有智慧的人掌权,很快的整个风气就会变了。

面对这个时代,很多国家是民主政治,领导人是选出来的。所以选民要能判断,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政治人物,才是能当领导者。老百姓都学了《群书治要》他就会判断了。“这个领导者一上位就特别会花钱,特别重享受,铁定不是好的,下一次就不要选他了。”从中国的历史当中了解,德行最重要的是孝廉,举孝廉。他以后投票就不是去听那个候选人骂人了,会去调查,这个候选人孝不孝顺,廉不廉洁,才能选出好人,才能办好政治,“为政在人”。所以民主国家老百姓也必读这一本书。不然投错票了,每个人都要负因果责任的,人是我们选出来的,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所以人没有判断力,不止毁了自己的人生,可能连国家的前途都会毁掉。

接着下一段讲到,“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还不是很发达,还不是很普遍在运用,所以“此书至宋初已失传”。那时候印刷术还不是很发达,所以可能也没有几套书,结果后来宋初失传了。日本人不简单,很珍惜这些宝贝,你看他们就把它保留起来了。所以“《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这是日本幕府一个时期叫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日本的出家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僧人不简单,他是用手写抄下来的。可见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当时候佛门的出家人,对整个中华文化都是相当的深入,相当的修养。而这一套书“并于清乾隆六十年”就是嘉庆,后来是嘉庆帝登基,“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失而复得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这个应该差不多八十年前的事情了。“二O一O年岁末”,师长提到了这个因缘,就是去年的岁末,师长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老人家觉得这个真的是可以救民族,救世界的宝书。“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最极关键者”,关键在哪里呢?“即国人本身,必须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他有正确的认知,他就会相信,他就会愿意深入经典,进而去落实,去解行相应。之后呢,就能不断地契入圣贤的境界。所以他一认识,首先疑惑能够断除。“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圣贤所承传下来的这些文化经典,并不是他们发明的,就像孔子讲的“述而不作”,他们都是承传古圣先王,而且他们都是契入心性,契入明德,依循性德处事待人接物。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圣贤人牵着我们鼻子走,只要我们老实的去依教奉行了,我们自己也能契入明德,那时候就会了解到,是随顺自己的性德在处事待人,而不是老祖宗牵着鼻子走。因为传统文化引导我们契入的境界,是每一个人本有的本善明德。所以是恢复我们的明德,这些性德是超越时空的真理,它是亘古不变的。

我们其实可以从八德来看,五伦来看,这五伦八德绝对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一变就乱了。所以说这个不是谁发明的,这个都是跟性德相应的学问。我们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所有家庭跟社会的乱象就是因为不符合这八德,只要再把八德复兴起来,家庭跟社会的灾祸就化解掉了。而我们怎么学习呢?师长提到“学习的关键,端在‘诚敬’二字”。要真诚恭敬来学习,来领受这些教诲。所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师长又在后面加到“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大家别嫌我啰嗦,不知道我在念这一句的时候,大家有没有觉得境界在往上升。万分诚敬我们能不能提得起来,真的提起来句句都有相应处。所以“《曲礼》曰”。《曲礼》一开头就讲了“毋不敬”,时时都要保持诚敬的态度。尤其求学问,那要对圣贤恭敬,对他们所留下来的经典恭敬。恭敬怎么落实?有理有事,那就要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提升自己的恭敬态度。

好,这一节课我们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下一节课再一起来学习,谢谢大家。

 

此公众平台旨在关注一切善信善行者及一切有情众生,传播正知正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光大正见佛法。以上淨下空老法師的法语甘露以及世间一切善念为传播主题,以“舍己安乐,广利众生”为己任,生命不息。汇集正能量,传扬正能量。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愿更多的善心人士加入我们行列,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使者.

举手之劳指尖轻触推荐给更多好友,把佛菩萨的慈悲之光遍洒大千世界,剔除一切有情漫漫无尽的无明痴暗。福慧净修,共襄如来大业,功德无量!

感恩上净下空老法师的谆谆教导,恭祝恩师六时吉祥、法体安康、久住世间,教化有情!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蔡礼旭老师,1973年出生于台湾,毕业于师范教育和信息专业,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师承儒学耆老徐醒民老师,专精研修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蔡礼旭于2003年10月,在海南岛杨淑芬老师一同创办“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讲教师;2004年底,在香港开办10天的“幸福人生讲座”;2007年,任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训导长、中国地质大学外聘高级讲师、北京大方文化公益网高级讲师。曾先后在国内许多省市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地成功举办300余场传统文化讲演,获得当代名师大德及国学名家的高度赞赏和推崇。蔡礼旭在净空法师的教诲下,以救世的心态弘扬佛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着手将他的演讲稿翻译成6种文字向全世界推荐。


   蔡礼旭老师自担任安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训导长以来一直负责该中心教学指导工作,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为教学宗旨,积极培养伦理道德教育师资和社会教育工作者。至今仍陆续办班教学,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师资人才。同时也在大陆地区各大专院校等进行演讲,并曾应邀至大陆地区教育局做专题讲演报告。也因海南省监狱系统邀请,而配合到监狱管理局中,进行传统文化进监狱活动。

期间陆续应邀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进行了千余场传统文化大型演讲活动,演讲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对于教育界、企业界、政府公务人员、监狱系统等社会各界不同工作层面,阐述中华文化五伦八德在现代化社会中如何运用,既生动活泼又发人深思,真诚感人,言语幽默,获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与好评。并在马来西亚应邀下,为2000余名华人学校的专职教师进行演讲教学活动。

所有演讲内容都深受大众欢迎,感人至深,听讲者受益良多,演讲内容已经大量制作发行为DVD与书籍,在世界各地华语区广泛流通。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蔡礼旭老师矢志不变的终生志向。




添加微信公众号:DeYin2015

回复000A:专题片:《国魂》——解读和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回复2001:幸福人生系列讲座《细讲弟子规》1-41集蔡老师主讲

回复2002:幸福人生系列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回复2003:幸福人生系列讲座《做孩子一生贵人》1-23集蔡老师主讲;

回复2004:幸福人生系列讲座《如何做一个如理如法的好人》

回复2005:《如何让孩子接受品德教育》3集《百善孝为先》

         《认识弟子规》3集

回复2006:《羣書治要360學習心得分享》1-142集;

回复2007:《文化與人生》2集,《人爲何要遵守五倫大道》《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總部發言》;

回复2008:《如何建立和谐尊重的两性关系》蔡礼旭老师主讲

回复2009:學習《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1-49集蔡禮旭老師主講

回复2010:学圣贤教诲 改人生命运/《群书治要》与和谐人生/【群书治要】对世界和谐的启示/【慎终追远】纪念先祖;

回复2011:《传统文化是今世之必须——家和万事兴》2集;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恭请南瓜书屋!



传递正能量,拒绝冷漠!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是智慧的传递与慧命的挽救,随喜赞叹!

普为父母师长、历劫冤亲以及一切有缘众生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添加微信公众号:DeYin2015

回复000A:专题片:《国魂》——解读和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回复A:认识佛教(1-6集)上净下空老法师讲述;

回复B:上净下空老法师让我们看300遍的视频!请多多转载!

回复C:《中醫古法嬰幼養生》视频!请多多转载!


恭请南瓜书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