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逸”不?《故乡,别来无恙》让人想起的荧屏乡音

平沙 北京广播电视报社 2024-05-19

提示点击上方"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免费订阅本刊




“如果让我回到成都,当年我又何必出来。”


一部没有怎么宣传的电视剧《故乡,别来无恙》热播,切中了很多年轻人的看点。很多人在北上广努力打拼,回首故乡,难道就只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时的拥挤和喧嚣,而不是一年四季踏踏实实的工作和生活?


现实主义都市话题剧《故乡,别来无恙》是前两年同样火爆的《我在他乡挺好的》的同系列作品。和“他乡”不同,新剧反其道而行之,把在北上广打拼,换成了回到故乡成都。这一回,回出了滋味。


剧中,任素汐饰演保险经纪人张沛、李雪琴饰演街道办工作人员吴芸、史策饰演美妆博主苟丹丹、王子璇饰演剧场新人董家希,她们原本生活在不同城市,为了各自目标努力着,但机缘巧合下又都回到成都工作。面对阔别多年的故乡,她们经历着从不适应到再熟悉的过程,也在挫折中找到了事业新方向,收获了友谊、亲人的抚慰和爱情的美好。


《故乡,别来无恙》有一地鸡毛般的生活琐碎,也有回到爸爸妈妈身边的唠叨,还有重新创业的艰苦,但是慢慢看下来,却有一种别样的亲情,不是“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失落,而是“乡音萦绕”带来的回味——四川观众喜欢这种熟悉,而外地观众则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


就像剧中李雪琴饰演的吴芸刚来到街道办,作为一口东北话的姑娘,向同事介绍自己是半个四川人,同事不相信,于是开始考她,“啥子叫偷油婆?”“啥子叫丁丁猫?”



剧中出现了大量“川普”以及一些地道的方言,像“巴适”“安逸”等等。这些方言天然切合成都这座城市,加上成都的街头巷尾,市井生活中的火锅、兔头等美食。故乡,其实变化很大,不但“无恙”,而且越来越好。


归客入故里的情与思,探讨的是心灵的归属,是故乡的牵绊。而在这类充满地方特色的影视剧中,无论对当地观众还是外地观众来说,那种方言的韵味也许是中国人特有的乡情。


荧屏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制造出审美情趣,引起观众好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京味剧可谓是一种地域文化特色最鲜明的电视剧类型,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以特有的胡同文化、市井小民故事,以及魅力十足的京味语言、京都风物、风俗和风情而闻名于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可以说,一声京腔京韵,就能将观众带入其中。有《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情满四合院》《芝麻胡同》等代表作,这些电视剧,就像歌中所唱的那种滋味: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


近些年,随着影视剧类型的增多,很多颇具地方地域文化特色,说着当地普通话或者方言的作品也受到关注。


比如以《装台》为代表的陕味剧。该剧原著作者是陕籍作家,陕西出品单位云集,剧中多名演员是陕西人,全程在西安取景拍摄,加之陕西方言、陕西美食无处不在地渗透,反映的是秦腔剧团的相关故事,主要人物具有典型陕西人特质……《装台》最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地域特色鲜明,具有浓烈的陕西味儿。


“美着哩”“心里不美气的很”……


伴随方言扑面而来的质朴感与乡土气息,对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呈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以《心居》为代表的海派剧。这类剧集还有《我的前半生》、《安家》、《理想之城》。以《心居》为例,上海作家小说改编,讲述了两个故事,一是一个上海大家庭的故事,二是一个上海社区的故事。剧中上海普通话掺杂一些上海方言,软软的,给人百转千回的韵律感。


比如以《漫长的季节》为代表的东北剧,该剧继承了《马大帅》等剧的一些特点,但是又多有创新。抛开这部剧的悬疑特质,最抢眼的就是全剧散发出来的喜剧感,而东北喜剧承载的不止有地域特色,还有人文风情以及东北人的幽默风趣。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到故事,《漫长的季节》东北味十足,可谓集东北方言之大成者,撕巴、急眼、忽悠、造、整、蹽、拉倒、准成、皮儿片儿、赶趟儿……据说,看完《漫长的季节》,东北话十级了。


当然还有这次《故乡,别来无恙》带来的“川味”。川味剧颇有历史,张国立主演的《死水微澜》堪称是一部具备史诗气质的川味电视剧,此后有《凌汤圆》《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等电视剧也是代表作。《故乡,别来无恙》,由于在成都拍摄,讲述成都故事,还有岳红、刘仪伟、赵亮等不少四川籍演员参演,不免承袭了以上剧的一些特点,在麻辣中带出生活的酸甜苦辣。


随着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逐渐深入,方言剧中的“方言”呈现了从纯正、原生态向方言味普通话的转变。而上述的这些电视剧也主要体现出方言与普通话的相融情况。剧中基本讲的是普通话,但这是当地普通话,其中夹杂方言。这种普通话和方言相遇、相融,见证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为影视剧的创作增添了旺盛的生命力。电视剧的台词对白,根据地方方言加以调味,地道的俗语,亲切的乡音,既是对电视剧文本词语的丰富,也增加观众听觉上的新鲜感。


各具特色的方言让影视剧更真实、接地气,人物塑造更立体,还创造出了许多流传度极高的代表性台词。但方言使用也要得当,谨防滥用。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在让更多观众都听得懂的时候,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故乡,别来无恙》中我们体会到了主人公的乡情、听到了他们说乡音,这固然打动人,但是他们在回到故乡后,对于生活工作对于父母对于自我的重新认识,才更加的能让很多观众共情,这也许才是大家心中最通行的方言吧。


“要得不?”“要得。”


“安逸不?”“安逸”!





————  END  ————




往期推荐

●流量演员的“浓颜” 需要好剧作勾兑
●记者节里再访“记者帮帮团”:合力生光的“天团”








视讯预告

 电视节目时间表/广播节目时间表


监制:孙成刚  张彪  翟涛

编辑:夏茂平  戴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