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犬校问答:怎样看抖音半年后的发展?(2017 年 7 月)

2018-03-04 黄埔犬校私密社区 产品犬舍

提问:最近半年最热门的产品就是抖音了,瞬间创造“腰部网红短视频市场“,有着“15 秒引爆用户兴奋点“的美誉,据说次日留存率高达 60%,日活超过 500 万。大家怎样看待半年后的抖音发展方向呢?

cicada:

自问自答。

在腾讯的闪咖惨败后,我对 muse 的看法是,本质上它是一款音乐应用,大量电子音乐(包括原创音乐)是 muse 的灵魂。脱离了“欣赏音乐“,仅剩下“素人的节奏娱乐表演“不足以支撑用户长期活跃度——小咖秀就是一例。由于国内并没有电子音乐的土壤,中文流行音乐一直缺乏强烈的节奏感,所以我对抖音一开始是不看好的。

但是,我错了。

抖音的打法他妈的就不是音乐应用,而是“漂亮面孔+强节奏感+强娱乐表演“,音乐本身只是节奏背景,重点是美貌小姐姐在强节奏感下,娱乐性极佳的动作演出,15 秒引爆用户兴奋点。

做到这一点,得靠强有力的用户运营和分发算法,前者尤其厉害,后者则是头条的看家本事。当用户次日留存率高达 60% 后,头条投入上亿的费用推广,大爆市场也就是如愿以偿的事情。

然而犬校里多位成员都讲过:“对抖音的兴奋度不超过 3 天,第二周的打开率极低。“我这边也有不靠谱的内部消息,称抖音的次月留存率不超过 20%,近期的日活增长已经趋于停滞。对互联网产品来说,不增长就灭亡……

回到正题,半年内抖音会有怎样的对策呢?

我猜,它得解决以下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必定是“内容同质化,用户腻味快”,对策则是“内容多元化”。我自己不大看抖音,据关注它的同行说,近期首页大比例地加入了节奏表演之外的类型,但这里存在一个交互陷阱,如果照搬 muse 的首页交互,上下滑动需要“队形整齐” ,以保持稳定的心理预期。而内容多元化之后,上下滑动会带来阅读上的跳跃感,甚至是断裂感,抖音未必能下决心改为庸俗的瀑布流。

第二个问题,追求内容多元化的一个痛点是,是否存在多元化的 UGC 拍摄主题?我在猫饼ö 内测第二周就提出,最大的难题是“用户拍什么”。相对于容易想象和演变的节奏表演,用户是否存在多元化拍摄主题的想象力,并且维持节奏表演那个 level 的品质感。而照搬 muse 的“活动“交互,对提示和刺激更多拍摄主题显然是不够力的。

第三个问题,抖音到底做媒体还是社区?毫无疑问,社区的价值远高于媒体,谁他妈不想做社区,否则对不起头条投入的那几个亿。但以抖音目前的产品形态,普通用户拍出来有消费价值的内容很不容易,流量依然集中于头部,产品形态趋向于腰部网红的媒体舞台。

以上三个问题,其实指向一点:“产品模式照搬 muse”仅仅作出运营策略上的创新,但产品模式的创新力度不足,导致爆发式增长之后,底盘不稳。而 muse 的产品模式是原生的,在它自己的基因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运营与产品浑然天成,抖音则是后天的嫁接,拿人家的产品架构做自己的运营套路,做着做着就发现进入菱形通道,上升受到遏制。

除此之外,还有不可靠的消息称,头条集团的 KPI 文化急功近利,缺乏耐心,急于冲顶,不能夯实抖音的基础。如果属实,还真是满可惜的一件事。


kowayx:

我一直深深记得这个问题,现在捋一捋。

我从问题倒推发展方向吧。

一、如何找到更多的创作用户并保持活跃的创作用户处在一个良好的范围?

创作用户就是平台形成壁垒的关键一环,谁的创作用户多、优质,决定用户最终留在哪个平台,原因是有发的才会有看的,谁的更好看就看谁的。

抖音的创作门槛并不低,你得有创意/才艺。要找到这一部分人挺难。运营可以用利益从其他平台挖,比如美拍、小咖秀、微博等;也可以平台自身挖掘,比如丰富滤镜,提供一些滤镜让普通人也能创作出有趣的视频,降低创作门槛,抖音是有做的。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保证活跃的创作用户处在一个良好的范围,因为,这些创作用户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他们会流失,必须新进来的来弥补,来一波走一波,只要活跃的一直在合理的值且创作内容数量和质量不降就 OK。这其中还会做的就是如何延长创作用户的生命周期。(利益或机制)

二、如何扩展内容的边界?

抖音目前以才艺/创意的视频为主,且这些视频基本是平台预设的音乐前提下创作的。仅个人体验,每次看抖音 20 分钟就会离开,每次的体验感受是从兴奋到疲倦,音乐/才艺/创意都太相似了。扩展内容的边界是一个谨慎的过程,实际上我有点感觉到抖音有些创意类的视频和快手上面的很类似的,所以在创意类视频扩展是一个方向,还有一个方向是小咖秀类,即影视类的,这个类别在抖音有,但是产生的热门内容还太少。综上,如果运营好这三大类,抖音的热门流至少有音乐、创意、影视的内容,流的内容至少会丰富一些。

三、如何保证话题运营的调性?

这是平台运营功力的体现。也是刺激创作用户产生内容的关键点之一。做内容做社区,讲调性,一旦定调,用户群体也会被限制,这个不赘述。抖音的内容和快手有着明显的区别,抖音偏才艺,创作门槛非常高,话题基本也是和才艺/创意有关,拉了一下抖音的话题引导,大部分也是才艺和创意为主。抖音这次和中国有嘻哈的合作看起来很成功(没具体数据),仅从热门内容所包含和嘻哈相关的内容判断,视频的点赞和评论数都很高。像这种话题既是有热度又符合平台调性的,是一个很重要的运营方向,除此以外,平台自建一些话题引导创作也是关键,毕竟自建成本低,但考验功力。

好的话题运营也能刺激创作用户产生内容,延长生命周期。

四、如何提升内容的分发效率?

这需要看数据,活跃用户每天平均拉取了多少个视频,而观看又有多少个,算一下比例。提升分发效率不得不提到算法,提到算法就不得不提个性化推荐,我不知道抖音在内容打标签这个环节做得如何,目测到的是可以从创作用户的属性以及发送选的话题标签着手,对内容先分类。同样,对用户一端也需要记录对应的属性以及浏览行为,建立不同的画像。平台会大,内容会越来越多,分发的效率决定了内容曝光度,抖音有头条罩着,技术层面我想问题不大。举个例子,用户平均拉取 25 个视频,真正看的只有 10 个,那效率上,如果同样拉取 25 个视频,但看的提升到 15 个,播放量有了,在线时长也有了,那故事可讲的空间就大了。

所以如何看待半年后的发展,至少方向上我觉得抖音不会又很大的改变,还是才艺为主。有头条的资源和技术加成,如果这四点(特别是第一点)都执行得很好,我认为抖音在才艺短视频这块还是 NO.1。


cicada:

@kowayx 以我的经验来看,你分析的 1、3 都不难,4 是头条系的传统优势,2 很难,暂时不展开讲了。2 是整个国内视频行业的短板。

抖音我佩服它的一点,是首创了“娱乐性的高品质节奏演出“这个市场,之前从来没人想到这么做,这也是我一开始对它判断失误的原因——我当成 muse 的模型去分析了,以为还是 UGC 社区,没想到它把自己做成了舞台媒体。


kowayx:

第一点结合我目前达人这块运营经验判断的。目前短视频 App 盛行,创作用户,特别是金字塔塔尖的头部用户是特别容易流失的,哪边利益高去哪边,特别不稳定。抖音也可能会遇到自身平台发展起来的头部用户被挖走,虽然目前抖音很强势,但是去掉所有推广和宣传的加成,且有别的平台异军突起,如何维护并留住这批创作用户我认为是一个难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