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AFA设计学院|策展时刻-策展人的伦理准则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央美院艺讯网 Author CAFA ART INFO


编者按:回望当代策展的整体脉络,策展由实践性很强的词汇“展览制作” (exhibition-making),到指称“策展” (curating),再到具有反思性的“策展性” (the curatorial),这一路的发展可以看到其概念化的走向,以及策展领域不断向外延伸的趋势。在过去二十年中,当代文化实践和话语中呈现出了“策展性转向” (a curatorial turn),“策展性”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叠和交织的领域,根据英国学者伊尔·罗格夫 (Irit Rogoff) 的观点,“‘策展性’作为一个策展策略 (curatorial strategy),是将策展从所有既有的实践和框架中‘解放’出来,这些既有的因素限制了策展自身在探索我们尚不知道或者还未成为命题的事物的能力”。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策展与策展性”讲座系列通过邀请国际著名策展人、理论家,以一种反思与批判的视角来审视既有的策展实践,从而试图探寻关于策展潜在或可预的未来,围绕策展相关问题为大家带来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本辑带来首讲让·保罗·马丁(Jean-Paul Martinon)《策展人的伦理准则》(Codes of Ethics for Curators)。

线上讲座现场


讲座于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1日晚在线上Zoom会议举行。主讲人让·保罗·马丁(Jean-Paul Martinon)是现任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College)“视觉文化和哲学”(Visual Cultures and Philosophy)的教授,同时也是金史密斯学院“策展/知识”(Curatorial / Knowledge)博士项目的创始人之一。该策展项目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围绕着策展性在策展学术领域的新概念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索工作。Martinon教授出版著作包括《策展性:策展哲学》(The Curatorial: A Philosophy of Curating)以及探讨策展作为一种伦理的哲学研究专著《作为伦理的策展》(Curating As Ethics)等。


本讲探讨的是一个看似非常坚实的、所有策展人都要遵循的伦理准则——这个准则源自美国博物馆协会的一个出版物——《策展人的伦理准则》(Codes of Ethics for Curators)。其核心是“公众利益”(the public good),即策展人的工作不应该是让一两个人受益,又或是让权贵精英者或朋友圈受益,而应该是服务于大众。那么这样崇高的准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Martinon教授对这一准则一步步深入探析。


讲座海报


他首先指出这个准则是充满威严同时充满嘲讽的。准则中隐含的这对矛盾源自原则之中两个难以定义的词汇:“公众”与“利益”。这两个词汇放在一起便带着一种威严,越是模糊就越有威严。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使人们似乎可以去嘲讽。因此,对于这一准则,策展人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比如,有些策展人会将这一准则看的特别认真,也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并不太当真。但无论我们认为它是非常有威严的,还是受到嘲讽的,“公众利益”仍然是存在于策展人之中的,而且是强有力的,也是策展人无法回避的术语。那么归根结底,究竟什么是“公众利益”呢?Martinon教授用“公共”(Public)与“私人”(Private)这两个词汇来进一步说明。


线上讲座现场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服务于公众的利益”可以理解为在某个社群之内,其中成员为了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去创造或维护某物或其他东西的一种理性和实践性的努力。“公众利益”是最关键的,与其相对立的私人利益是指在社区或者城市中每个人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这种利益与其他人的利益是不相关的。“公共”和“私人”之间并不是“好”与“坏”的对比,而应该是对应于它们所服务的社区:社区越大代表的人数越多,社区越小代表的人数越少。但是在“公共”和“私人”之间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很多人追求私人目标却会使广大公众收益,而有些为公众利益服务的项目通常也会使私人受益。这种情况混淆我们对“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理解。究竟这种准则应该被视为一种崇高的威严,还是应该是去嘲讽它,实现这一原则的界限应该规定在哪里?


Martinon教授引用“公众利益”(public good)与“共同利益”(common good)这对概念来说明。“共同利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指在某社群之内是所有人所共享的利益。“公众利益”意味着在某一群体中一部分人的共同特殊利益。“公众利益”是比“共同利益”更小的范畴。从对比中看出,“公益”的权限已经存在一个局限性,甚至没有被排除在外。然而这两种利益的表达经常被混淆,因为它们都意味着抛开私人利益,去追求一种更加模糊的所有人共有的利益。因此,“共同利益”或“公共利益”,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两个词汇。


1937年,德国慕尼黑《堕落艺术》展览


在定义了 “公众利益”以及它与“共同利益”“私人利益”的区别后,教授要说明这些词汇对于策展人的意义。


他引入“遵循”(respect)的概念,并探析遵循与伦理准则之间的关系。策展的道德守则强调策展人必须要遵守这些准则,这使策展人与博物馆或者美术馆之间有了道德上的联系。尽管对于“公众利益”的定义尚不清楚,但策展人已经且必须要遵循这个准则。对于策展人而言,这不言自明,甚至无需理解。这样的准则在真正理解之前要遵循,遵循更先于“公众利益”本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遵循这个行为是恒定不变的,而准则本身是会变的,这也是讲座的核心。


1937年,德国慕尼黑《堕落艺术》展览中的绘画、雕塑


为了证明“公众利益”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但遵循这个行为是恒定不变的,教授引用了一系列的展览。他首先以1937年在慕尼黑宫廷花园之中的考古学研究所举行的《堕落艺术》展览为例。这次展览展出的650件艺术作品是当时纳粹德国政权从不同德国博物馆中强行征收来的一系列的艺术作品,旨在宣告侮辱德国人民“利益”的艺术品的“残酷战争”。策展人阿道夫·齐格勒(Adolf Ziegler)所做的事情就是去服务于德国公众的利益,展示他认为对德国公众的利益造成侮辱或损害的东西,并把它们集中在一起称为“堕落的艺术”。


《堕落的艺术》展览的对面是庆祝新建的“德国艺术之家”的开幕。据纳粹人士称,这是对德国所谓的优越文化的致敬,是要去展现德国日耳曼民族独领风骚的文化。这次平行展览显然旨在展示与之相反的艺术,即歌颂德国人民的美好品德,表现出民族主义的“利益”。


英国伦敦新伯灵顿美术馆


1938年在伦敦的新伯灵顿美术馆召开的新展览包含300多个德国现代主义艺术,绘画,雕塑和纸上作品,创作者都是被纳粹德国列为堕落艺术的那些艺术家。该展览不仅是英语世界第一个大型的关于德国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回顾展,也是整个国际社会对于纳粹德国所塑造的“堕落艺术”的一种回应。在这样的展览中,他们所服务的公众利益,实际上是围绕当时欧洲先锋派的艺术,也就是被纳粹德国所否定的艺术。因此,“利益”与来访的公众无关,而是展览中艺术家自身以反抗纳粹德国的宣传机器的姿态。


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

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堕落艺术》展览现场布置


1991年在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再次被称为“堕落的艺术”。这个展览是对1937年阿道夫·齐格勒所提的学术重现。它汇集了原始展览中的近175件作品,其中包括稀有的海报,数十份原始文件和被遗忘的电影镜头。这个展览是为了证明,如果想要确认我们的艺术是否可以抵御这些有毒有害的这种纳粹思想的侵袭,那么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这个展览也是告诉人们,当一个社会走向危险的边缘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1991年在美国的展览,也意在强调由美国主导的稳定的世界秩序,彰显里根或者布什所领导的美国和纳粹德国不同的。展览是为了让美国人放心,他们的言语行为以及社会利益不会如纳粹德国那般受到管教和约束。因此,这个展览通过重现过往时代的展览来声明展览策展人也是服务于当时美国的强大民族主义的利益。


纽约新艺廊美术馆《堕落艺术》展览

阿道夫·齐格勒(Adolf Ziegler)的四元素三联画和麦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的离开三联画


2014年,纽约新艺廊又一次重现了“堕落艺术”展览。这个展览整合、吸纳了1937年所办的两个展览的内容。既包括在慕尼黑宫廷花园的考古学研究所举行的《堕落艺术》展览,也包括在德国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德国艺术大展。我们能看到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幻灯片里面有连两幅三联画,左边是阿道夫·齐格勒的四元素三联画,右边是麦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的离开三联画。将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作品定制安排的做法,并不是想要去对比纳粹和现代艺术,而是想要指出,这一切诞生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即现代主义的历史起源于悲剧。


纽约新艺廊美术馆《堕落艺术》展览空白框架


展览中的一些空白的画框目的在于为当时那些被现代艺术的作品被纳粹的政府在1930年代强行征收、摧毁或至今仍未找到的艺术作品留下空位。因此,现代艺术变成“现代性所能培养的最好的东西(已保存的东西)”与“现代性所能产生的最坏的东西(已失去的东西)”二者之间的斗争。在该展览中,服务于公众的利益所展现的是当时德国文化的全景,尤其是20世纪的德国和奥地利的艺术和设计的文化。因此,这种有关国家主义的“利益”告诉我们:也许艺术并不是在殿堂之中创造的,而是在各种各样的危机之中诞生的。


纽约新艺廊美术馆《堕落艺术》展览空白框架


总体而言,1937年阿道夫·齐格勒策划的展览以及之后无数的再现和重现都彰显出“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概念,这些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改变的,而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遵循”这个行为。不同展览的策展人对于“公众的利益”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都遵循自己所认为的“公众的利益”。因此,最重要的不是道德或者伦理准则本身,而是遵循这一行为。换言之,策展人之所以要去遵循,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一个美丽而普遍的原则,而是遵循的律令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先权,是这坚持是不变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遵循本身不受任何权力的约束,也是不受任何的法律约束。实际上,遵循本身给予了非常的模糊的,甚至可以去提问、改变的准则,给予它权威性。


遵循准则能够主宰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意志,让它超越一些地方性的、国家性的或者国际性的意志,或者是超过了博物馆或者美术馆。策展人自己可以决定是否遵循准则,即服务于公众的利益。但大多时候策展人理解的公众利益,是策展人独自赋予的遵循原则的普适性。他们对于公众利益普适性的处理有时转变成一种邪恶的力量,例如纳粹德国策展人齐格勒。当一个策展人要去服务于公众的利益的时候,他可能致力于他所遵循的一种国家权威,使它具备一种普适性。


线上讲座现场


最终,教授得出他的结论。他认为遵循的行为超出原则,这样的结果是很可怕的。因为所有的策展人的服务对象是他们所遵循的国家权威。“公众利益”中的“利益”实际上是一种难以触及的极端,其最核心的东西并不是策展人或者观众可以去衡量的概念。当想要尝试去定义这个“利益”时,它就会消失不见。因此,“公众利益”不再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而是一种蔑视理性的概念。所谓的“公众利益”听起来十分有理,但想要去理解它的时候,它永远都不存在。它如同“鬼魂”一般,要求我们做很多事情,但每当人们想要去定义它的时候,它就会消失。这样一个“鬼魂”,实际上也不断地围绕在我们策展人的生活之中。尽管他们想服务于公众利益,但是他们无法真正掌握它。


因此,策展人所谓的伦理准则,永远无法变成我们真正熟悉的东西。但是这并不代表策展人不需要遵循或者要忽略伦理准则。策展人需要一个准则,哪怕是“利益”或“公众利益”的概念。虽然当我们想要去真正定义它的时候,它就会消失。尽管这个准则非常模糊,但是它会令所有策展人盲从,一旦策展人陷入盲从状态,便会使所谓的“公众利益”变成邪恶本身。如同“鬼魂”的概念,如果能够用于服务“公众利益”,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也可以拯救策展人,让他们不会走进最邪恶的深渊,即盲目地遵循这种权威——这也是1937年齐格勒的展览之中所显现的可怕的事情。


撰文丨杨洁 

编辑丨张译之 

图片丨主讲人让·保罗·马丁提供




中文版《策展性:策展哲学》敬请关注👇

让·保罗·马丁 (Jean-Paul Martinon) [编著]王乃一、赵卓夫、马奕奕、王梦涵、秦瑗璟、崔潇 [译]
《策展性:策展哲学》(The Curatorial: A Philosophy of Curating)一书出版于2013年,由让·保罗·马丁(Jean-Paul Martinon)编著。本书主要围绕“策展性” (the Curatorial) 概念的阐释展开,并区分了其与 “策展” (Curating) 之不同,强调思考策展实践的同时,对其进行反思与批判。中文版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方向”师生翻译,计划于2021年上半年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敬请关注!
中国画报出版社始建于1985年,隶属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国际出版集团 CIPG),是国内一家以中外文图书、多文种出版物和泛艺术类出版为特色的国家级出版社。

在三十五年的出版历程中,中画社几经转型、发展,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线,包括社科历史、艺术设计、科普博物、生活美学、经典译著以及精品外宣类图书。逐渐形成对内主打高端艺术社科、对外高举艺术外宣旗帜,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业务格局。


后续讲座敬请期待👇

“策展与策展性”讲座系列Curating & the Curatorial Lecture Series
2020.12-2021.04 讲座嘉宾 | Guest Speakers
让·保罗·马丁 Jean-Paul Martinon艾莉森·格林 Alison Green保罗·奥尼尔 Paul O’Neill维多利亚·沃尔什 Victoria Walsh碧翠丝·冯·俾斯麦 Beatrice von Bismarck
学术主持 | Academic Advisor
宋协伟 Xiewei Son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Dean, School of Design, CAFA
学术召集 | Academic Convenors
王乃一 Naiyi Wang
当代设计策展主讲教师
Lecturer, Curating Contemporary Design
薛天宠 Tianchong Xue
当代设计策展主讲教师Lecturer, Curating Contemporary Design

讲座嘉宾 | Guest Speakers



让·保罗·马丁 Jean-Paul Martinon
让·保罗·马丁(Jean-Paul Martinon)现任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College)“视觉文化和哲学”(Visual Cultures and Philosophy)教授,并与伊尔·罗格夫(Irit Rogoff)共同创建金史密斯学院“策展/知识”(Curatorial / Knowledge)的博士项目。他曾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作坊撰写专著Swelling Grounds (Rear Window, 1995年),出版著作包括探讨德里达、马拉布和南希作品中未来构想的On Futurity (Palgrave, 2007年),有关男性气质的时空维度的The End of Man (Punctum, 2013年),以及探讨在卢旺达种族灭绝之后的和平概念的After ‘Rwanda’ (Rodopi, 2013年)。近期著作包括《策展性:策展哲学》(The Curatorial: A Philosophy of Curating),以及探讨策展作为一种伦理的哲学研究专著《作为伦理的策展》(Curating As Ethics)。


艾莉森·格林 Alison Green
艾莉森·格林(Alison Green)现任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文化、批评与策展”(Culture, Criticism and Curation)项目负责人。她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历史与理论学者、研究者,并以策展作为她的创意和社会实践。她的研究聚焦于两个方面:20世纪60年代作为变革的十年,是如何改变了艺术的本质、社会目的以及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展览史研究和策展性。她的近期研究项目以批判的视角考察了以时间作为主题的展览史。近期著作包括《当艺术家策展——当代艺术和作为媒介的展览》(When Artists Curate: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Exhibition as Medium)和《为什么实践?》(Why Practice?)《全球化之后的策展》(Curating after the Global. Roadmaps for the Present)。她毕业于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此前,她还获得德克萨斯大学硕士学位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


保罗·奥尼尔 Paul O’Neill
保罗·奥尼尔(Paul O’Neill),爱尔兰策展人、艺术家、作家和教育家。他于2017年起担任PUBLICS的艺术总监,曾在2013年至2017年期间担任纽约巴德学院(Bard College)策展研究中心(CCS)硕士项目负责人。著作包括《全球化之后的策展》(Curating After the Global: Roadmaps to the Present)、《策展文化与文化策展》(The Culture of Curating and the Curating of Culture(s))、《策展研究》(Curating Research)、《策展与教育转向》(Curating and the Educational Turn)、《策展话题》(Curating Subjects)等。作为研究型策展人,他在过去20年中担任过众多策展和研究职位,并任教于欧洲和英国众多视觉艺术和策展项目。他在全球范围内共同策划了60多个策展项目,其中包括We are the (Epi)center (P! Gallery, 2016年),We are the Center for Curatorial Studies (Hessel Museum, 2016-2017年等。


维多利亚·沃尔什 Victoria Walsh
维多利亚·沃尔什(Victoria Walsh)现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艺术史和策展教授以及“当代艺术策展”(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项目负责人。加入RCA之前,她曾担任伦敦泰特美术馆公共项目负责人。她的研究和展览工作涵盖了从战后到当代的时间跨度,并致力于跨学科合作。策展和研究项目包括与建筑史学家Claire Zimmerman共同策划的New Brutalist Image (Tate Britain, 2016年); Richard Hamilton: Growth and Form (Tate Modern, 2014年); Transfigurations (MACBA, 巴塞罗那) 以及Cultural Value and the Digital (Tate Research, 2014年)。她的研究聚焦于三个方面:合作作为一种策展实践和研究形式;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以及艺术和文化在全球城市中的作用。


碧翠丝·冯·俾斯麦 Beatrice von Bismarck
碧翠丝·冯·俾斯麦(Beatrice von Bismarck)现任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Academy of Fine Arts Leipzig)艺术史教授,主要教授”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和“策展性文化”(Cultures of the Curatorial)。她曾担任法兰克福Städel博物馆20世纪艺术的策展人,曾任教于德国吕讷堡大学(Leuphana University Lüneburg),她是吕讷堡艺术空间(Kunstraum der Universität Lüneburg)的共同创始人以及总监。此外,她是莱比锡项目空间/ D / O / C / K的共同创始人,同时也是“策展性文化”(Cultures of the Curatorial)硕士项目的发起人,该项目于2009年秋季开始。她曾共同策划和指导了TRANScuratorial Academy项目(柏林-孟买-金边,2017-2018年)。2018年,她曾担任贝鲁特美国大学“艺术史和策展”的客座教授。著作包括《策展性文化》(Cultures of the Curatorial)系列丛书1-4、《Of(f) 我们的时代-策展过时》(O(f)f Our Times: Curatorial Anachronics)等。她的专著《策展状态》(The Curatorial Condition)将于2021年出版。她聚焦于“策展性”的研究项目曾获得了Opus Magnum学术研究奖项(2015-2017年)。


“当代设计策展”讲座系列Curating Contemporary Design Lecture Series 2021.04-2021.06 
讲座嘉宾 | Guest Speakers
简·博伦 Jan Boelen保拉·安东内利 Paola Antonelli雅娜·舒尔茨 Jana Scholze贾斯汀·麦奎尔克 Justin McGuirk科琳娜·加德纳 Corinna Gardner
学术主持 | Academic Advisor
 宋协伟 Xiewei Son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Dean, School of Design, CAFA
学术召集 | Academic Convenors 王乃一 Naiyi Wang
当代设计策展主讲教师Lecturer, Curating Contemporary Design 薛天宠 Tianchong Xue
当代设计策展主讲教师Lecturer, Curating Contemporary Design 

讲座嘉宾 | Guest Speakers



简·博伦 Jan Boelen(c) Z33/Jan Boelen/Veerle Frissen
简·博伦(Jan Boelen),设计、建筑和当代艺术策展人,现任卡尔斯鲁厄国立艺术与设计学院(Karlsruhe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院长,法国阿尔勒设计实验中心(Atelier LUMA)艺术总监。作为比利时Z33的创始人,他曾担任该机构的艺术总监。他是第四届伊斯坦布尔设计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18)的策展人,并于2012年在比利时发起了欧洲宣言展(Manifesta 9)。多年来,他一直通过展览和策展项目鼓励观者以新的方式看待日常物品。近期著作包括《社会问题,社会设计》(Social Matter, Social Design: For Good or Bad, all Design is Social),其中他论述了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保拉·安东内利 Paola Antonelli(c) MoMA/Paola Antonelli/Marton Perlaki
保拉·安东内利(Paola Antonelli)现任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建筑与设计资深策展人暨R&D总监。近期策展项目包括《Neri Oxman: 材料生态学》(Neri Oxman: Material Ecology)、《破碎的自然》(Broken Nature)。目前,她与设计评论家爱丽丝·劳斯瑟恩(Alice Rawsthom)正在合作“紧急设计”(@design.emergency)项目,一个旨在探索新冠病毒爆发和后果中设计师的角色和影响的新项目。通过每周的Instagram在线实时对话,与设计行业中的主要人物一起对新冠病毒进行了回应。


雅娜·舒尔茨 Jana Scholze
雅娜·舒尔茨(Jana Scholze),设计策展人,现任伦敦金斯顿大学(Kingston University)“当代设计策展”(Curating Contemporary Design)项目负责人。该项目由伦敦金斯顿大学与伦敦设计博物馆两所机构联合创办,是全球第一个专注于设计策展的项目。她的跨学科研究涉及与社会,技术和环境参与的互动模式和当代设计实践的问题。她是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的研究员,曾担任V&A博物馆当代和现代家具与产品设计的策展人,负责作品收藏和展览策划,并参与策划了《什么是奢侈?》(What is Luxury?)等展览。她是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Peer Review College的成员,还是德国Museum für Kunst und Gewerbe和伦敦Stanley Picker Gallery的董事会成员。她是2020年”设计电影节“(The Design Film Festival)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并共同策划了2021年法国圣埃蒂安国际设计双年展(XII International Design Biennial Saint-Etienne)。


贾斯汀·麦奎尔克 Justin McGuirk
贾斯汀·麦奎尔克(Justin McGuirk)现任伦敦设计博物馆(Design Museum London)首席策展人。他曾担任斯特雷卡出版社(Strelka Press)总监,《卫报》(The Guardian)设计评论家,Icon杂志的编辑以及埃因霍温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设计策展与写作”(Design Curating & Writing)硕士项目负责人。2012年,他与城市智库(Urban Think Tank)共同策划的展览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被授予金狮奖(Golden Lion),著作包括《激进的城市:穿越拉丁美洲寻找新建筑》(Radical Cities: Across Latin America in Search of a New Architecture)。


科琳娜·加德纳 Corinna Gardner
科琳娜·加德纳(Corinna Gardner)现任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设计和数字资深策展人暨“快速反应收藏策略”(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负责人。她的研究聚焦于当代产品和数字设计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近期策展项目包括V&A博物馆20世纪&21世纪设计的新画廊,同时为博物馆开发和提供数字设计收藏策略。此外,她还致力于策划有关设计和公益的展览,以及研究当今世界的塑料问题。2015年,她联合策划了展览《一切皆属于你》(All of This Belongs to You)。加入V&A博物馆之前,她曾任职于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 Art Gallery),策展项目包括:《OMA:进程》(OMA: Progress)、《包豪斯:作为生命的艺术》(Bauhaus: Art as Life)、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的《雨屋》(Rain Room)以及科里·阿肯吉尔(Cory Arcangel)的《击败冠军》(Beat the Champ)。

设计指导 | Design Director

刘治治 Zhizhi Liu

视觉设计 | Visual Design

陈琪心 Qixin Chen倪尔璐 Erlu Ni

主办 | Host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School of Design, CAFA

战略合作媒体

Strategic Partners & Media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
具体讲座时间和参与方式将陆续公布,敬请关注。This lecture series will take place online on a Zoom platform, more details will be announced soon.




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方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变革和加速,设计与经济、生活、社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正在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形态,设计批评与设计策展以独特的视野、方法论和策略机制对设计介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多维可能性、目标和价值进行评价和反思,进一步修正设计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本学科研究方向以中国快速变革的经济与社会现实为基础,充分理解并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需求,在产业融合研究,社会创新发展研究以及商业价值创造研究三个维度形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批评与设计策展研究的专业特色和学术地位,以及实际的研究作用和价值。推动设计批评、设计策展与公共问题、社会机制和城市发展的广泛融合创新,从而创新设计发展的规律、方法和系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生态危机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