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AFA设计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专栏 | 策展人与展览设计师的角色转换(虚拟展览探索)①



课程名称


策展人与展览设计师的角色转换Curator and exhibition designer(虚拟展览探索)


授课时间


2020年02月24日—2020年04月17日共8周
本次课程分为两个阶段2月26日-3月20日个人策展部分3月20日-4月17日为展览设计部分两位同学单位为对方进行策展方案的设计


授课对象


设计学院三年级研究性课题


授课教师




宋协伟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王成良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

廖柳钧|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展览设计方向教师


课程介绍


作为构建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媒介,展览呈现了一种共享的、动态的结构、它是一个各学科交叉参与的过程。展览的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暂时性、偶发性,以及高度不确定性提供一种面向当下的路径。面对此次疫情的“危”与5G时代的“机”,课程旨在从不同维度探讨展览设计方法、策略与路径的转换,以及设计师作为策展人(策展人作为设计师)的“双重身份”是如何利用具体的、内在的陈述模式为其观者构建意义的。

——宋协伟


目前虚拟线上展览逐渐从展览的附属衍生产品的属性,转变成为展览策划与设计的独立主体。基于当下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未来5G网络运算速度技术的全面提升和读屏生活方式的全面覆盖。线上网络沉浸式展览体验方式的独立策划与设计将会出现新的亮点。同时也将会促进诞生一批虚拟展览策展人。
本次课程我们着力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探索技术引擎的拓展性(Unity3D)
2、探索在剔除了身体物理移动的属性后,展陈动线设计叙事性的虚拟建构,第一、三人称视觉观展主体虚拟映射设计。
2、屏幕窗口图文虚拟阅读与交互设计强化、停顿、超链接等,文本信息沉浸式数据拓扑阅读。
3、参与展览的交互时态的变化与重塑。观看展览无时空限制。沉浸式展览独享体验空间与公共展览空间共处互补设计。
4、以网上虚拟展览平台模式建构出的新组织形态和接口关系。如依托网上展览社交平台的交流运营模式设计;网上非盈利直播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平台设计;未来美术馆、艺术机构转型为大数据艺术资源中心云端网络设计瞻望。 ——王成良


课程研究重点


本课程重在帮助学生建立作品的表达意识,以及对线上展览的方式进行探索。从寻找话题到总结提炼,从给出切入角度再到转化成不同的设计语言,一定程度上联系实际,综合协调各个设计语言在一个语境下的协作表达。学生被两两分为一组,分别互为对方的策展人与设计师。通过不断的思辨与磨合,使学生对如何设计展览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为即将迎来的大四毕业设计的创作与展示做铺垫,从而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展览传达的意识,拓宽创作的视野与纬度。——廖柳钧



策展部分


《戏剧与瘟疫——残酷戏剧理论的诞生与理想重建》

策展人:夏鸣浠


本次展览我以Antonin Artaud的残酷戏剧理论为主题进行策划展览:戏剧与瘟疫都具有有益的作用,因为它促使人看见真实的自我,它撕下面具,揭露谎言、懦弱、卑鄙、伪善,它打破危及敏锐感觉的、令人窒息的物质惰性。它使集体看到自身潜在的威力、暗藏的力量,从而激励集体去英勇而高傲地对待命运。戏剧就像瘟疫,是一种危机。其结果不是死亡,就是痊愈。以仇还仇、以罪还罪、以残酷来对抗命运的残酷戏剧,充满了古代悲剧的阴暗情调。阿尔托认为,一切真正的戏剧都应该恢复这种阴暗情调,和瘟疫一样,戏剧是对力量的强大召唤,这一力量通过事例将精神引向冲突的根源。


01

展品一:《佩奥特之舞》Patti Smith 展览角色:残酷戏剧理论的开端,展览色彩基调



展品介绍

艺术家: Soundwalk Collective with Patti Smith 

内容:《Peyote Dance》


02

展品二:《荒诞剧场》roger bellen  展览角色:反叛者-揭示残酷戏剧理论本质


展品介绍

艺术家:Rogger Bellen

展品内容:摄影作品集The Theatre of Apparitions (灵魂剧场)

符号语言-扁平化

空间挤压-舞台语境

它们既是道具,也是舞台,更是被观看的另一主体。艺术家是在用荒诞去打破由他所建构的复杂图像。而他用照相机去制造、捕捉和正视荒诞的目的,也许恰恰是为了转移、摆脱与逃离荒诞。于是,在这个过程中,荒诞成了一个借口,一个不断翻转的介质;而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艺术创作,对于罗杰·拜伦而言,恰恰又成为他摆脱荒诞的手段与途径。


03

展品三:审判的终结 展览角色:理想建立—残酷戏剧实现的途径-形而上学


展品介绍

艺术家:Antonin Artaud

内容:音频《审判的终结》

二战结束后不久。法国先锋艺术家安托南·阿尔托进行了一场名为"Tête-a-tête avec Antonin Artaud"的戏剧表演。他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声音来创造一种高度痛苦的状态,有哭声、尖叫声、咕噜声、拟声词和舌音,生动而怪诞地描述了他在精神病院度过的九年苦难。演出一年后他就因结肠癌逝世。

真正的诗意是形而上学的,而且甚至可以说,正是它的形而上学份量,它的形而上学效率构成了诗意的全部价值。阿尔托想要达到的戏剧目的同时包含了诗意和形而上学――以空间诗意为载体,使演出的一切手段成为形而上学。“瘟疫”和“形而上学”作为对残酷戏剧的隐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瘟疫”的隐喻映射出的是戏剧的本质和意义,而“形而上学”则是戏剧的目的。可以理解的是,戏剧的目的便是本质与意义的结合。因此,瘟疫对于戏剧的隐喻实际上是对于形而上学的隐喻,也就是说瘟疫自身是一个“双重隐喻”。如果说瘟疫是阿尔托用来比喻残酷戏剧所呈现的态势,那形而上学则是阿尔托重建戏剧的理想。



展品背景 

真正的诗意是形而上学的,而且甚至可以说,正是它的形而上学份量,它的形而上学效率构成了诗意的全部价值。


阿尔托想要达到的戏剧目的同时包含了诗意和形而上学――以空间诗意为载体,使演出的一切手段成为形而上学。“瘟疫”和“形而上学”作为对残酷戏剧的隐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瘟疫”的隐喻映射出的是戏剧的本质和意义,而“形而上学”则是戏剧的目的。可以理解的是,戏剧的目的便是本质与意义的结合。因此,瘟疫对于戏剧的隐喻实际上是对于形而上学的隐喻,也就是说瘟疫自身是一个“双重隐喻”。可以看出,阿尔托在解释瘟疫时亦是采用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因此瘟疫这个隐喻本身就具有形而上学的色彩。如果说瘟疫是阿尔托用来比喻残酷戏剧所呈现的态势,那形而上学则是阿尔托重建戏剧的理想。




设计部分


展览设计:卓玛


这场展览的每一个展品都与阿尔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阿尔托在逃离精神病院后表达自己痛苦和批判的的广播艺术品,也有其他两位艺术家对阿尔托的致敬之作。这三个艺术作品都在强调真正的诗意是形而上学的,而且甚至可以说,正是它的形而上学份量,它的形而上学效率构成了诗意的全部价值。

派蒂·史密斯的专辑音乐《伊夫里》,是阿尔托为了逃离狭隘的资产阶级社会,追寻一种更加神秘的存在方式,戒除鸦片成瘾而前往墨西哥的塞拉塔拉乌马拉。他的迷幻登山之旅直接导致了1945年的一部名为《佩奥特之舞》的作品集的产出。这也是与帕蒂·史密斯《佩奥特之舞》专辑的源文本。佩奥特是一种当地人用于宗教祭祀的原材料而伊夫里正是阿尔托住的精神病院所在的小镇。在这件艺术品的展示上,我有使用到佩奥特之花的元素,在场景中使用万花筒的视觉效果去营造佩奥特之花产生的迷幻效果,道路的尽头用方框组成了抽象的花朵形状,接触之后可以进行场景的转换。

罗杰·拜伦致敬阿尔托的摄影作品《荒诞剧场》,每一张照片中的元素既是道具,也是舞台,更是被观看的另一主体。艺术家是在用荒诞去打破由他所建构的复杂图像。而他用照相机去制造、捕捉和正视荒诞的目的,也许恰恰是为了转移、摆脱与逃离荒诞。于是,在这个过程中,荒诞成了一个借口,一个不断翻转的介质;而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艺术创作,对于罗杰·拜伦而言,恰恰又成为他摆脱荒诞的手段与途径。罗杰·拜伦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去搭建舞台,让照片中的人物随意的展现自己,展现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同样的,在展现这些作品的时候我利用虚拟空间给观者搭建舞台,用灯光引导,通过对位的方式让观众参与到舞台中,用动线上的互动去尽可能让观者对舞台和作品有所感受。

阿尔托创作的无线电作品《审判的终结》,这段长达四十分钟的音频是他在伊夫里的精神病院中写成的,在这期间,他因为表现出妄想,出现幻听幻觉接受了无数痛苦,毫无人道的治疗。是阿尔托在疯狂边缘的极端情况下的叙事长篇。也是对他的监禁者进行的电子报复。在精神病院的这段时间里陪伴阿尔托的,可能只有无尽的孤独和痛苦如牢笼一般将他困住。在听这段音频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牢笼和阿尔托一同感受这黑暗。

《戏剧与瘟疫——残酷戏剧理论的诞生与理想重建》模拟第一人称视角沉浸式观展录屏


线上展览的独特性文案阐述

《戏剧与瘟疫》这场线上展览的设计使用了和相机跟随的第一人称视角,在对展览进行叙述的过程中,第一人称的视角增强了展览营造的气氛和抒情性。特别是在第二个展品需要让观众感受舞台氛围的情况下,第一人称视角就更能让观众将自己代入角色去了解艺术家创作时的思维。 

整场展览一共被分为了三个虚拟的空间,包括一个静态的ui界面和两个可互动的展览场景,《伊夫里》与《荒诞剧场》的展览空间都是呈扁长的路型空间结构,这个空间体态的形成一是考虑了作品本身的一些背景渊源,二是与策展人沟通之后参考了策展人希望的空间构造。在第一个作品的展出上注重了将阿尔托与《伊夫里》连接起来的媒介:佩奥特之花,并通过这个意象去表达作品。而第二个作品则更注重艺术家及作品本身与观众的互动,将作品逐个拆解为可被观众重新组建的散落元素,去深化作品与观众的联系。第三个作品的空间呈现则使用了与第二个展品相连过渡的方式去表达罗杰·拜伦与阿尔托之间的关系。整场展览以黑白色调为主旋律,除了去契合作品本身,也有意对阿尔等艺术家托在当时如此黑暗的时期却依然对艺术创作保持热情所致敬。

——卓玛








策展部分


《R=ixa——探寻真实与虚拟的边界

策展人:卓玛

“谣言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媒体,没有什么比谣言更普遍,更有腐蚀性。谣言也不仅仅是权力操纵公众舆论的方式,如果谣言如此具有腐蚀性,那是因为谣言本身就是媒体。”


在这几个月以来,为了躲避病毒的侵蚀,我们蛰伏在一个个分离的空间中。这使得我们大多数人避开了与病毒接触,但是这也促使我们更加频繁的接触各类媒体,这些媒体将这一个个空间连接起来。或真实,或虚假,我们在在空间里与媒体共存。

一场危机的发生会让人感到恐慌,而谣言的搅局,会让民众的神经绷得更紧,更深的恐惧也会在人群之中不断扩散。让·诺尔·卡普费勒在《谣言—世界最古老的媒体》中提到“谣言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媒体,没有什么比谣言更普遍,更有腐蚀性。谣言也不仅仅是权力操纵公众舆论的方式,如果谣言如此具有腐蚀性,那是因为谣言本身就是媒体。”


我们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而且谣言主要指故意捏造、散布的用于恶意攻击的假消息。通常情况下,谣言易产生于灾害和危机的形成与扩散时期。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对于谣言的产生总结出两个主要因素:“事件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和事实的真相必须被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并且基于这两个因素创设了谣言产生的公式:R=i*a(其中R=Rumour 谣言流行的强度和广度,i=important 事件对于某一群人的重要性,a=ambiguity 事件或证据的模糊性 )


在1953年另外一位心理学家克罗斯通过在公式中加入另外一个因素:c 即接受信息的人的判断能力来完善这个公式,让听谣者对信息判断能力的强弱也成为左右谣言形成和传播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人的判断能力与谣言的形成,传播成反比,当接受信息人的判断力越强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弱,接受信息人的判断能力越弱,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强。这时候公式就变成了R=i*a*1/c。


综上,我根据卡普费勒对谣言的总结和谣言产生的公式确定了展览的主题:媒体病毒--R=i*a*1/c。并且通过a和c这两条取决于人的条件分别选择了两个展品:


01

展品一:《指纹池》交互装置                              

佐藤雅彦 (b.1954, Japan) 桐山隆志 (b.1964, Japan) , 2010


当观众把自己的指纹输入进这个装置时,指纹迅速的混入众多指纹当中,个体的象征就会被隐没从而变得模糊,就像我们认为个体隐匿于媒体之中,在庞杂的网络数据里,每一个人都如同浩瀚星海中的一颗杂尘,每一个ID下的信息都是参杂着虚假的模糊状态。在这样一种缺乏对信息来源的确认或身份验证的情况下,谣言这种媒体就更加的具有出现的可能性和传播的执行力。针对信息的传播者体现了a:事件或信息来源模糊性这个条件。                 


02

展品二:曹斐《蓝图》                              


夏:艺术家曹斐在《蓝图》中梳理、重建了许多80s的老场景,“在废墟上建立了一个马戏团”,那里既是现实,又已经是过去,人们在真实与虚拟之中的夹缝中观看展览。




设计部分


展览设计:夏鸣浠


新冠状病毒正在全球肆虐,“在这个混合了对世界末日的恐惧与对乌托邦的向往的时刻”,人们在各种意义上都脱离了“真实”世界,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空间。人们不约而同的参与了一场盛大的谣言,当谣言异口同声而出,它是否“虚拟”,它是否足够“真实”?




点击按钮即可看到指纹池的具体信息,点击“请向下跳”即可来到第二个展览空间


当从指纹池中掉下来,人们会来到这个比较复古的空间。当人们穿过红霞电影院,穿过绿墙白砖,在80s中行走,就会来到第二个展品。

展品未播放时,点击右下角摄像机即可播放

《R=ixa——探寻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模拟第一人称视角沉浸式观展录屏


线上展览的独特性

R=ixa这个展览因为是线上才能从一开始就给人以带入感,才能更好的进行角色的沉浸,从而达到更良好的展览体验。线上展览可以实现真实空间+虚拟空间并存的状态,更加可以帮助我实现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探索的这个主题,我认为这是线下空间无法取代的。并且虚拟空间的搭建不受限制,音乐、环境等诸多要素可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更容易制造电影才能带来的独特的媒体共情能力。

——夏鸣浠





*以上作品的选用均为课程练习所需,不涉及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方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变革和加速,设计与经济、生活、社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正在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形态,设计批评与设计策展以独特的视野、方法论和策略机制对设计介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多维可能性、目标和价值进行评价和反思,进一步修正设计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本学科研究方向以中国快速变革的经济与社会现实为基础,充分理解并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需求,在产业融合研究,社会创新发展研究以及商业价值创造研究三个维度形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批评与设计策展研究的专业特色和学术地位,以及实际的研究作用和价值。推动设计批评、设计策展与公共问题、社会机制和城市发展的广泛融合创新,从而创新设计发展的规律、方法和系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正在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引领国内、对话国际的战略优势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