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度优秀必修课课程——汉字作为方法

2018年度优秀必修课课程

汉字作为方法



 

课程信息


开课院系:设计学院

授课对象本科二年级专业课程  部分大三、硕士、进修、交换生选修

开课周数2018年10月至11月  每周1、3、5下午  共四周12次

任课老师蒋华(中央美术学院)、严永亮/张少龙(仓耳字库)


同学名单:谷博琳、黄云野、黄菀珊、张若琳、胡阿提·吾兰、张逸轩、刘林杏子、林雪钧、李芷菁、杨泳琪、张思敏、赵一泽、孟沛瑶、李若一、王彦懿、高然、马良正、骆淦、于亚菲、陈梓健、刘世豪、周蕾、潘思桦、闫星、王碧云、潘煜雯


课程介绍


汉字作为方法:

从天人合一到

心手合一,

中文字体设计基础

From the unity of cosmos and life to

the unity of heart and hand:

Chinese typography as method


如何从东亚文字的大地上生长出真正的当代性,以代替一种从拉丁文字设计移植而来的现代性?如何以深切的实践,超越近现代以来研究视野的历史局限,重新返回汉字的本原,以开创一种原发性的中国文字设计(Typo-

graphy)体系?


这是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开设了8年的二年级课程(之前名为:心手合一:中文字体设计基础)。课程的目标,探索如何建立一条简洁、激进而结实的路径,以深入中国文字设计的核心模式语言?异于西文字母逻辑的中文,其本身既是设计对象,同时往往也是东方独特创作范式与设计方法之源流。课程将一起心手合一地沉入那些古典杰作,在“无限书写”与“无限构成”之间,在经典文脉与个人才能之间,将文字设计内化为每个人的生命实践,以获得一种欧阳询所说的“心眼准程”的设计经验。今年的课程获得了仓耳字库的严永亮老师极为专业的辅导。此外,本次课程期间正好在日本武藏野艺术大学博物馆举办的“东亚文字设计研讨会”的部分讨论,也将作为课程实践的知识背景,在课程期间进行在线分享。


通过重新回到一条古老而激进的实践路径,年轻的学习者们一起回到中文书写性与复述性的原点,直接探索中国文字设计的真实、有效、生动的设计方法。这一探索也因近年亚洲文字设计的觉醒,而备受世界学界关注。

一、文字设计的本源

(The origin of typography)


文字设计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更是一个根本性问题。西文的逻辑基于层级清晰的字母,即“字体——排版”。


什么是中国⽂字设计的模式语⾔?如何从中国文字的大地上生长出原发性的设计知识?如何建⽴简洁、激进⽽结实的学习路径?如何从中国文字久远的书写性传统的土壤中原生出真正的当代性,来代替从西方拉丁文字设计移植而来的现代性?


东亚文明是唯一有数千年连续文字记载,并传承发展至今的文明。表意文字的汉字,从底层即迥异于西文字母逻辑,其本身既是设计的对象,同时在方法论层面,往往也必然会成为文字设计的东方路径之源流。


回到那个伏羲与仓颉的时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套字符体系,不但是有序的信息建筑,更是“点画的全息宇宙”,是建立在“文”(点画、部首)这些基本元素之上的全息宇宙。以独立方块文字为单元,每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极少与极多之间,不一不二。与西文等表音为主的“方言”系统相比,汉字是包含了更多高维信息的“元语言”。


这是中国文字设计的起点。


二、古拙之道

(An approach to the origin)


我相信,从久远的书写性传统,必将生长出新的当代性。今天的工作,则是沉入传统,洞见与当下生活的关联,从传统内部去开掘出真正的当代性。


汉字至今仍未泯灭的伟大传统,就是书写性文脉。可以生造“Writigraphy”这一新词,将“书写”与“形式”拼合,来描述这“反装饰”的书写性“母体”。


自2011年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的“心手合一:汉字作为方法”课程,将设计的学习路径,建构在古⽼的书写性传统之上。在四周时间里,大家共同心手合一地沉入那些伟大的古典,以获得真正的觉察,获得那种欧阳询说的“⼼眼准程”的设计经验,这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古拙之道”。


王国维先生在讲到西方美学之两端——优美与壮美之外,另列一难以描述的“古”,以破除其二元对立。“古”即“今”。如同《尔雅》说的:“古者,故也。故者,今也”。古今一念,拙巧不二,这就是“时间的艺术”,东亚文化潜藏的普世性。古并非是与现代对立的时空观,而是万物的本源来处,又是我们的当下一念。拙,来自于“出”,这是草木向上生长的直接而持续的力量。因此,古就是返本,拙就是开新;古就是知,拙就是行。这条古拙之道,就是反本开新,就是知行合一,就是一条让我们不断能够迅速打开心灵宝藏的汉字大道。


这条数千年的古道,以知行合一的书写性实践,实现设计者觉察与行动的合一,唤醒汉文不可思议的内美,这是东亚文字设计的自觉。


教学方法


A. 课程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指向点画、结体、形势这三个递进的阶段:

1、点画宇宙,骨气洞达

2、经营位置,分间布白

3、形势心印,气韵生动


B. 课程展开基于以下两种互为⽀撑的定课,在每个阶段,都展开书写与构成两个维度的日常实践: 

1、无限书写 

2、无限构成


C. 课程从正体碑帖脉流研究开始,“取法乎上”,与古人“血战”,每位同学从以下两个体系中选择一种深入并发展自己方向:

1、“篆/隶/黑”体系(篆、隶、碑学、无饰线体)

2、“楷/宋”体系(魏晋、唐楷、雕版字体、宋体)


D. 设计的学习,不是外在的知识,而是以实践内化为智慧,是设计者内在智慧的觉醒。课程进展完全基于动手实践与自我觉察,穿插分享、讲述、对话、讨论,以及自组织设计策展。教师的工作不是传授,而是推动、激发和点燃:

第一至四周:日课创作

课后两周:结课策展准备工作(四位志愿者同学作为策展人)


E. 课程最后结课环节安排公开的展览与分享,并网络直播。


课程进行过程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中文字体设计研究报告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课程的最后结课,是我们一起在“言”设计书店安排了一次小型展览:“汉字之道:中文字体设计实践的返本开新,央美中文字体设计结课展”,每一个人都做了非常出色的分享,众多朋友们到场,网络直播也非常成功。

展览在完成后移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又分两次展出了这些课程文献。


时间:2018年11月24日周六下午1:00-2:30


联合策展人杨泳琪、高然、赵一泽、胡阿提·吾兰


展览内容

1、中文字体设计研究报告,共约20册

2、中信出版社书名文字造型方案,共约20件 

3、汉字书写与构成的概念实验海报,以及其他媒介作品(自选),共约40件

4、中文字体设计课程影像


分享内容

1 开场古琴家表演:刘胜凯(邀请)

2 参展人分享:20人×3分钟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课程笔记



在辛波斯卡的诗里有写过“与你们的交谈是如此必要,却不可能。如此紧迫,却被永远搁置,在这仓促的人生中。”在不断去感受文字存在的这个过程中,我就像是把自己的生命放慢,然后重新回溯,找到这些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的故事。可以看到——甚至可以尝试去创作这样一套表达的系统和符号,就好像我是它们当中的一部分,在尝试替它们发声。这个时候我的时间就变得不再仓促,所有东西都停止,但是每一样事物都有、都在说他们的故事。因为我们可以读到,所以站在了时间的长流当中。

(杨泳琪 2018年11月18日)


书法这个词极易联想到变化、风格等词,如何从中探寻规律,在保留书法本身风格的基础上让字体更规范、赋予其现代感,是我这四十几日在思考与实践的课程。从观察一个字始,到理解一个笔画的纬度,再从笔画回到字,这一过程给我带来了对书法与字体的全新印象。一个多月的时间对与“字”来说很短,因此“心手合一”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其实是:尽精微,致广大。除此之外,还有一套个人风格鲜明的做字逻辑。

(李若一 2018年11月15日)


通过中文字体设计课程,我沉浸在中文书写的魅力里,体会到中文书写的力量和结构的平衡之美,提高了我的审美和理解能力。经历了一套字体的设计过程(临摹、归纳、总结、设计),我不仅从中体会到了平面设计的严谨性,更多的是学习到了设计的逻辑思维。从设计一套字体到形成一种设计思考逻辑,我似乎理解了什么是“认真”——即认知事物的真理(真谛)。

(黄菀珊 2018年11月15日)




  创造一种简单  

*这是教学的最后阶段,给同学们的一封信


中国文字设计课程之意义为何?有日本朋友问道。


我想,我们以全部身心沉入杰作,是为取法乎上、见贤思齐,是直面我们久远的伟大书写性传统,是粉碎时空、对话高古、砥砺身心,是与古贤心心相印。


我们又以工业与数字时代的复述性的设计实践,来萃取与转化,是回应当下、沉入当下,是担荷与传承,是以今日我们的开阔与迅捷,来实践一种新的广大与高明。


这一历程,是不断将那些冗余的矫饰放下的路径,是不断探索真实的通道,是不断向“无我”前行的旅行。在“心眼准程”的不断修正中,渐升起深切的领悟,能渐获通透的慧眼与法眼。是创造一种至简。这种简洁,是心灵宝藏的打开、内在智慧的开启之后,一个了不起的生命旅程的出发。


设计的历程,可以视为一段段旅行。在我们共同行走的这一段路程里,我们有机会彼此分享各自的设计与感悟。设计不是外在的知识,而是你本来就会的东西。本来就会的聆听,本来就会的观察,本来就会的学习,你本来就会。学习只是帮你打开、帮你降临、帮你升起,或早或晚。所以,设计项目与学校,都仅仅是一些渡口与桥梁而已。这一路途中,没有教师,全都是教师,没有学生,全都是学生。我们是同学、同志、同道,在志同道合的这一小段旅程有缘携手同行。如同我们生命中的必读经典《大学》的英文翻译The Great Learning,即伟大的学习。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定义——大学不是学校、不是课程、不是教师、而是因为由于出现了你们那样的伟大的学习者。


中国文字设计课程是一个真正原生性的课程,是重新走上一条从东亚文化的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学习路径。看起来是一条古拙之道,但却拥有真正的激进内核。对于设计而言,文字设计既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又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作为元语言的汉字如何成为我们内在的方法?如何从书写性传统中获得全新的形式理解?这些基本问题也成为了东亚文字设计实践哲学的全新支点。课程的目标并不是做一个中文字体,而是通过文字设计实践,用动手的日课,将文字设计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将我们自己开启,将设计的本源打通,明白生命的使命,这就是汉字本源指向的宇宙观与人生观所能带给我们的启示。因此,我们的课程还有一个宏大前置名称:从天人合一到心手合一,这也是我在武藏野大学讲座的名字。


再次谢谢大家。



任课老师介绍


蒋  华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副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在2009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最佳三十所设计学院之一。设计学院吸纳了国内外艺术设计大师的文化思想,建立了与国际一流设计学院同步的教学体系与大纲,吸引了中国最好的设计学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