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李文心:东西半生缘

2016-10-27 李文心 财新文化


东西半生缘

文|李文心

(纽约州立大学英文教授)


不知不觉之间又添一岁,原本是不值得一提的。一来我的人生平淡无奇,再者人也早过了兴高采烈过生日的年龄。然而我忽然记起,在美国度过的岁月转眼就与在祖国生活的时光持平等长了。中国一半,美国一半,合成了我人生的整圆。

回首往事,虽没有崇山峻岭般的壮丽,却不乏平川细流般的朴实。前半生我在东方的祖国成长学习,后半生我在西方的美国安家立业,时光荏苒,常想起乡圣孔夫子“逝者如斯”的感叹。此刻我伫立于人生转瞬即逝的关口,脑海中浮现出片片斑驳无章的印记,遂想到:若不归置梳理,倘若在下面三分之一的余生里连琐碎的回忆也不复有,岂不会追悔莫及?于是我找到了迁就自己的理由。

我的幼年少时,“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破四旧”的狂飙把我与传统历史文化隔绝开来。我没念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却熟记“我中华,在东亚;幅员广,面积大”。我对四书五经毫无概念,但背诵“红宝书”“老三篇”却能头头是道。等到“批林批孔”运动兴起,我常听到“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不明就里,也无所谓好恶,后来读到《水浒》,却满心喜欢。两者都是作为反面教材供批判用的。前者批判林彪,因为他引用孔丘的话想搞复辟;后者批判宋江受招安搞修正主义,据说是影射邓小平的。当时我对政治漠不关心,但梁山泊英雄好汉的形象却在我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我仿效《水浒》的章回体,把我与玩伴的嬉闹琐事润色夸张,写成小说。虽幼稚可笑,却有诗有图,小伙伴们喜爱,我也就得意非凡。大人问:你长大以后做什么?我想不出好答案,窘迫不语,心里却向往当一名司机,那是因为看到电影《南征北战》里美式军用吉普无比的潇洒。



《南征北战》剧照


中学时代高考恢复,“长大做什么”的问题就显得紧迫起来。这时候我已经读完中国四大名著,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也有接触,因兴趣浓厚,所以决意学习文学。不料父亲说,你还嫌“文字狱”害人不够?学外语吧,现在国家需要翻译人才,翻译译而不作,可保平安,于是我的前途就这样一锤定音。

后来我考到北京去学英语,美国老师说,要想学好英文就要忘记汉语,直到说梦话也是英语,你的功夫才算到家。我就一心沉到英语课本里。大概是在第二学年,我写家信时发现完整的句子已经写不顺手,我恍然明白那是英文句法在捣乱,自我洗脑已初见成效。有次在餐厅打饭,嘴里无意中蹦出个英语感叹词,就是“oh”或“wow”之类,引起卖饭师傅莫大蔑视。看他的表情,我分明是个装腔作势的假洋鬼子。那时我还不能流利说出带各种从句的复杂英文句子,但有次我居然在梦里说出一句极长的英语复合句,而且没打一个磕绊儿,醒来之后的欣喜难以形容。

回想起来,我中小学语文基础没打好,上大学后又不读中国书,造成国学知识极度欠缺。上世纪80年代我初到美国时,离网络时代还很遥远,完全脱离了中文语境,了解国家大事也好,处理生活琐事也罢,一切都得用英文。我一心要把英语修炼到像母语一样的表达能力。



《海上钢琴师》剧照 每批乘客都向往来到美国,见到自由女神像的那刻,整个甲板沸腾。


几年之后我上一门中古英语的必修课,十分无趣,不料这门课却成为我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启蒙。12、13世纪的英国诗歌和传奇,读来非常粗糙幼稚,在意境、手法和语言上都乏善可陈。英国——从前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如今一等一的世界强国,世界第一文豪莎士比亚的故乡——竟会有这样卑陋的文学渊源,令我瞠目结舌。有一天我忽然想起《诗经》中少有的几行能背出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当年我离开祖国时,亲人们挥手相送,其情可依。而今呢,我学未有成,何以还乡?那心情也恰似笼罩了一层冰霜。《采薇》诗凄楚悲怆的意境,或与我的情形不甚相同,但那一刻,我这个海外游子第一次感到母语是那么优美和亲切,我几乎要流泪了。

我从小就知道,我们祖先的诗歌早在3000年以前就已经灿烂辉煌,到1300年前的唐代达到鼎盛,但没人告诉我,大不列颠的诗歌在八九百年之前尚处于荒蛮时代。那一瞬间,我对中国文学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小时候,我们常被教导中国古代文明如何伟大,但根本不能真切体会。现在我醍醐灌顶,有了发自肺腑的认知,甚至萌生了回头再去正规念中文的念头。



《布鲁克林》剧照

女主角爱丽丝从爱尔兰来到纽约,在异乡漂泊的她早已故土难回


过后静心细想,从现实考虑我必须继续念英语,在这条路上我已经“积重难返”了。然而当代英语文学研究的趋势离文学本体越来越远,后现代文艺理论兴起,从对叙事语言和方式的偏执,再发展到后来的泛政治化,颠覆了我的治学观,令我踌躇彷徨。工作以后,我零零碎碎地读起中国文学来,书不全,时间也有限,至今跬步踱行,收效甚微。

我来美国的初衷是研究海明威,但由于学术之外的原因而未能如愿。后来我逐渐对亚裔身份产生认同,又开始读亚裔文学。这个领域与我的毕业论文无关,所以不能申请相关的职位。如果把海明威和亚裔文学比作鱼和熊掌,我是二者皆不可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古今中外都是难题,而对于新移民来说,理想的专业更须让位于谋生的需要。美国大学的教职竞争激烈,一个终身职位往往引数百名新老博士竟折腰。英语非我母语,而我以己之短搏人之长,当属年轻气盛时的鲁莽之举。所幸天未绝我生路,几经转侧终于在纽约修成正果,从此安居乐业。



电影《我是谁》剧照

问题是今后会怎样呢?我人生的弧线即将划过一个整圆,注定不能够再周而复始。


回眸我东西两半球的生涯,仿佛身心正高悬于太平洋上空离中美等距的一个微妙交集点上。单从时间上算,大洋两边一国一半,我的人生理念也应该是东西合璧、不偏不倚的。我幼年不谙世事,少年时代懵懵怔怔,青年时期我智力开启于中国,青壮年时代发展成熟于美国。从学习进度和知识积累方面看,在美国的日子效率更高,有事半功倍的感觉。那么是否可以说,我生命的细流所刻下的印记在美国这边更浓重一些呢?直觉上是这样,实际未必如此,原因是人生的体验在成长期最为深刻,价值观念在那时已基本形成,更别说口味、审美等趣向了。比较起来,在文化传承方面我从中国摄取的更多,而在社会行为方面我受美国的影响更大,所以东西方的价值在我身上大致均衡。

问题是今后会怎样呢?我人生的弧线即将划过一个整圆,注定不能够再周而复始。在我的后三分余生里,随着在美国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会不会变得更像“真洋鬼子”?对于成年后移居海外的人来说,与母国文化割裂而游离远去,大致是痛苦的。甫到新鲜的国度,往往着眼于“得”,主旋律是了解、融入当地社会,获得知识与经验。大家往往以先到者为尊,初来者问题多多,先到者侃侃而答。从前有人问我,你来美国几年了?我回答,五年啦!语调里充满轻车熟路的自信。后来有人问,你来美国多久了?我回答,十年啦!那架势俨然已是美国通。再后来,我的回答渐渐地就有些含糊不清,二十几、快三十年了吧?因为这样数着数着,心里便凉嗖嗖的,不仅嗅到老之将至的肃杀,而且也勾起日渐浓厚的乡愁。这时候就会想到“失”。



虽然离退休还有时日,但将来何去何从是必须考虑的。


既然有得则必有失,那我在“收之桑榆”之后,有什么“失之东隅”?我所失去最多的当然是亲情。想当初我负笈万里来到美国,全然不知“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心里没有一点负担。后来父亲得了重病,我回国为他联系名医诊治,也未能挽救他。不知道他在弥留之际是否认可我是“游必有方”?如今母亲已年及杖朝,体弱多病,凡家中事务我能尽力之处很少,常感到有愧于心。再者,我的孩子生于斯长于斯,虽然生活比我的幼年富足多彩,却几乎完全是在与家族亲人的隔绝中长大,永远体会不到中国大家庭的融融之乐了。他们从未拥有,也就不感到缺失,我自然不对他们提及这些,只在心里为他们抱憾。

虽然离退休还有时日,但将来何去何从是必须考虑的。我相信离开祖国越久,思乡情结就会越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林语堂早年留学美欧,后来在美国生活有三十年,最后选择回到台湾。杨振宁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美国度过,最后选择定居中国。但是我能够像他们一样“乘风归去”吗?我每次回国都有一种亲疏交织的异样感。一方面我踏着故土、听着乡音,仿佛根本不曾离开过。另一方面我搭车出行、住店购物,总有种挥之不去的生疏感,常手足无措。亲朋好友宽慰我说,什么时候你回来多住些日子就好了。我说好,等我退休兴许住下来就不走啦!话虽这么说,但我深知远离祖国太久,再想植根于全新的社会又谈何容易。在美国近三十年,搬过几次家,但各处大致仍是老样子,也习惯了。回到国内就觉得一日千里,反差强烈,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锦绣山河今犹在,依稀故园早不识。



锦绣山河今犹在,依稀故园早不识。


我作为移民的宿命可能就是这样,从背井离乡的那一刻起,便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回到东方。人自然可以常回故土,但事过境迁,那里早已没有我的位置。在西方虽然已经“居易”,但从文化归属感上讲,我可能永远都是个局外人。游离于东西两个国家之间,存介于中美两种文化之际,按现在的说法,我成了离散人,可以说大洋两边都是家,也可以说都不是家。

英国作家吉卜林的名句“东是东,西是西,东西永古不相期”,常被用来描述东西方的巨大隔阂,然而吉卜林的原意却是“无所谓东也无所谓西”,言谓东西平等,强调两者的共性。由此想到,与其对移民宿命患得患失,还不如着眼未来的东西交融,就是说“东中有西,西中有东”,我既是东也是西,我即东西,东西即我。也许只有这样,我才能找到心灵的平衡点,不须左顾右盼寻找自我,进而笑看人生长河落日。

刊于《财新周刊》2016年第41期。


特别声明 财新文化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文化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分享 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 发送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订阅点击右上角按钮,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或查看公众账号 或搜索 财新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