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为《大交通时代》

纯科学 纯科学 2023-03-28


本文是我参与华为《大交通时代》一书写作和出版工作的评审意见(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发表在书中)、相关情况介绍以及书中未能展现的内容补充。



很贴心的设计,将“汪涛惠阅”字样直接印在封面上了



一、创新时代的应景作品


该书出版时,正赶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于12月24日通过。这个法律事实上最早于1993年7月2日就出台了,这次是第二次修订版。这次修订引人关注之处是更多体现了真正促进原创性的科技创新。关于这个问题,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国人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也是我一直极力推动倡导的事情。这不是作为一种理念,而是根据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学习和继承美国等发达国家科技原创经验教训来真正有效推进的事业。

在该书出版时,出版社问我以什么头衔在书中出现合适。反复考虑,建议以“独立学者”的名义出现。要实现科技原创,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排除世俗标准的不利影响,而转向从科技创新内在的规律来看问题。



正好在2021年12月19日,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汪扬召集的红鸟沙龙上,邀请了美国西北大学夏志宏教授作了“有靠谱的排名、选举方法吗?”的主题演讲。这个主题的影响面非常广,它从最深层角度涉及到如何看等世俗评价对社会与科技影响问题。夏教授讨论了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数学定理:Saari定理。对这个定理简单点的解释就是:Saari从数学上严格证明了,没有绝对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如果给定100个需要进行评价的侯选者(可以是人或被评价的产品、技术等),只要选择不同的、都可算是纯客观的评价规则,可以让这100个侯选者都分别成为排名第一!所谓民主选举,大学排名,职称评定,SCI论文......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尤其在进行原创性的科技创新时,它们的参考意义更是有限。

《大交通时代》这本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作品,也是一个集合了非常多人智慧的结晶。这本身就是一个有创新性的工作。


二、发表在书中的评审意见原稿








发表在该书最后压轴部分的评审意见


读完这本《大交通时代》第九稿(最后评审时的书名还叫《综合大交通》),感觉心潮澎拜。因为我可算是这本书第一版(当时书名叫《华为大交通》)创作的主要参与者,因此特别清楚从最初状态到这第九稿,中间经历了多么巨大的变化、投入了多少人的心血。在2020年10月份之前,这本书的原始素材是相对分散的华为内部各个交通专业的技术资料,以及《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心得汇编》,华为内部称“蓝宝书”。此时,相关资料还不能算是一本书。受电子工业出版社和考拉看看专业内容团队的邀请,我参与了将此原始资料变成一本书的工作。最初的时候,这个工作存在巨大的内在困难。

  1. 信息化或数字化本身固有的巨大难题。信息化或数字化工作并不是今天开始,而是最迟从现代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后就开始了。但是,以往信息化的工作失败率非常高,其原因于基于单个用户单位的单一业务部门,由单一IT系统提供商开发的信息系统似乎还可以运转。一旦涉及不同业务部门,尤其不同IT系统提供商开发的系统,相互间往往就很难相容。不仅相互的数据难以互通,而且语言表达都可能不一样。甚至于对这个问题的描述,在本书最初的各个资料中描述都不同。有的称为“烟囱式系统”,有的称为“数据孤岛”。从历史上看,早期的MIS系统往往把这称为“信息孤岛”问题。这个问题从早期的信息化过程中就显著存在,直到今天依然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本书中几乎每个不同交通业务单位的描述中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核心的挑战,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2. 如果是写5G,或者是地铁,涉及的专业范围相对有限,几个或者一个作者就可以把这样的书写完,能够完成这个工作的作者也有很多。但是,这本书涉及的专业范围跨度实在是太大了,不仅涉及各个不同的交通行业:高铁、高铁站、航空、机场、高速、城市交通、地铁、航运、港口,第一版本中甚至涉及隧道、桥梁工程等,另外还要涉及5G、物联网、光传输、传感器、视频监控、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自动驾驶、数据库、计算机、雷达、导航、物流、客运、防疫......数以百计的不同专业不同,同时又需要建立一条主线把整本书串起来,而不是各自孤立的技术介绍,存在高度跨专业、跨学科的巨大难题。

  3. 目标要求。这本书不能写成只是相关技术的介绍,而是要有效服务于交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这本书的读者可能是交通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IT人员,更可能是交通行业的领导决策者,包括各级政府领导。因为任何地方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重要工作,需要他们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样,书的内容不仅要有充分的专业性,而且要能够通俗易懂,能够让交通数字化转型的参与者和决策者都能看得懂。

从目前第九版的内容来看,应当说基本实现了最初的目标。对语言的统一性问题,最初设想了很多解决方案,从最后这个版本看是采用了类似手机多模的方式进行兼容的。就是在介绍相关问题时,几个表达词汇:烟囱式系统、数据孤岛、信息孤岛,在不同交通专业的数字化介绍部分里都同时采用了。这样有不同专业语言习惯的读者就都可以看到自己熟悉的概念。

第九版最充分地照顾了通俗易懂性,将技术内容的介绍尽可能压缩到了最少程度,并且更符合政府和交通企业决策者的语言习惯。在数字化转型的管理、战略决策和执行、华为自身数字化的成功经验等方面充实了很多内容。虽然这样必然损失技术内容,但从其实现的目标来说,在这方面的工作值得充分肯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决策者和相关工作者,可以提供非常好的全面系统的参考。

同时,更专注于数字化转型的主题,而不是各种交通的专业技术特性,也使这本书的主题更为鲜明,解决了高度跨专业、跨学科带来的困扰。

该书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写作,而且可看作是一个研究项目的不断进展过程。第九版充实了很多在第一版中没有的内容,尤其是重庆交开投城市公共交通数字化转型案例,机场智慧助航灯案例。这些新案例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它们对华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这本书写作前后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华为企业BG部门对交通数字化转型,甚至更广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的理解飞跃提升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华为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专门为交通行业定制开发技术甚至芯片的过程。数字化转型成功,并且解决烟囱和孤岛的问题,需要有数字化平台(数字底座)公司的基础性作用。这种作用相当于操作系统或事实信息标准的功能。从目前看,华为是不多的可以承担这样职责的公司之一,也用这本书所展示的对数字化的理解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证明了华为拥有这样的能力。

华为在过去主要是一个硬件提供商的角色,随着业务的发展,自身具备了非常丰富的不同专业经验。国际形势变化对华为带来的巨大压力,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未尝不是一种机遇。IBM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遭遇巨额亏损,面临破产的挑战。新的董事长兼CEO郭士纳上任后,将IBM从一个硬件制造商转型成为服务提供商。华为公司本身就高度地受益于IBM所提供的服务。当前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程,不仅涉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IT基础设施,而且涉及5G等基础通讯,路由器等数据通讯,终端,传感器等非常广泛的信息技术。因此,需要一个技术非常全面的公司来承担咨询等服务的工作。目前像华为这样技术全面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并不多见,甚至比信息化服务的老师IBM拥有更宽广的专业经验,在继续做好硬件提供商角色的同时,转型(或更准确地说是“扩展”)为更少依赖于芯片的服务提供商,也是时代的需要和召唤。

数字化转型不仅具有内在的相通性,而且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尽可能地跨越原有的边界,向更广的端到端全流程扩展。不仅要实现所有交通的一体化,而且可以使相应的数字化网络向更深远的生产制造端延伸和互通。信息越是互通,其价值就越大。本书已经展示了交通行业内跨界的前景,期待华为以此为基础向更广泛的领域跨越。


三、未来可改进之处


1. 原计划有一章写信息化的发展历史,并且我愿意来做这个工作。在这一章里可以体现信息化或数字化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为什么华为的核心技术能力体现出巨大的、并且难以替代的优势。华为不是交通专业的,原来也不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角,如果缺少这一章的充分展现,很难明白华为在综合大交通里的角色、定位和优势是什么,为什么华为有理由来谈这个课题。华为在当前这一波全球数字化转型中是可以充当非常重要角色的,但在这本书中远远没有充分地展现。

2. 数字化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性的难题是烟囱式系统、数据孤岛或信息孤岛。但本书并未充分阐明这带来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如何具体去解决的。需要知道,孤岛是问题,但并不是绝对的问题。例如,HIS系统(医疗信息系统)与航空的定票系统两者就是两个信息孤岛,但它们有必要互联互通吗?有可能找出很极端的案例存在这种需求,但过于偶然的需求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需求。即使在交通行业内部,空铁有联运的需要,但航空与城铁联运的需要就非常弱。并且,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交通系统。航空与高铁都是需要预定的,它们有固定的座位、有上座率的问题,类似通信里的固定时隙,是“电路交换”。而城铁等市内公共交通系统类似通信里的“包交换”,只存在一个最大带宽。只要没有超过最大带宽,可以随到随走,并且只要能上就可以拼命挤上去,并没有固定座位号,也不存在预定的问题。这两类完全不同的交通需求难以实现联运,也没有相应的需求。因此,什么样的信息孤岛需要突破,什么样的并不需要,这需要深入分析才能有专业的说服力,而不是简单笼统地把一切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全当成问题。

3. 目前自动驾驶是存在严重问题的,互联网类公司开发的自动驾驶系统基本可以肯定不可能成功。做交通一定要从交通的角度看问题。高速公路的成功与车几乎没有关系,完全是路网建设的结果。高铁关键技术是路,与高铁列车也有深刻的关系。互联网类的公司开发的自动驾驶是纯粹从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他们认为车只要智能化能力高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实现自动驾驶,这在基本的技术哲学上就是错误的。个体的独立高度智能化带来的结果有可能是更加混乱,而不是有序。本书涉及到自动驾驶,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方向,并且华为是最有可能在真正可以成功的自动驾驶方案上有所作为的,但对此未能深入讨论,仅仅是与流行的肤浅观念相附和。这不会有明显的问题,但失去了一个展示华为能力的很好机会。

4. 本书需要面对五个不同的关键读者对象:

  • 与交通相关的地方和中央政府领导
  • 交通行业的行政领导,如公司党委书记等
  • 交通行业的技术领导(总工等)
  • 交通行业的技术人员
  • 现在交通行业有深刻关系的信息化合作伙伴

这本书需要重点考虑到这个不同角色的潜在读者会如何看待书中的内容。目前本书内容比较充分地照顾到了前两类客户,但后面三类客户会如何看待本书,可能会有一定的疑问。当然,在一本书中如果有过多的方向定位,容易造成顾此失彼。因此,更多的需求可以考虑在不同的书中来满足,希望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读者不必对这本书提出过多苛求。编写团队并不缺相关内容,只是为最充分照顾通俗性把它们都缩减掉了。

5. 定性的描述相对较多,可以增加更多的定量描述,比如说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大致是多少?可以随着积累资料的丰富,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


四、如何避免概念炒作的陷阱



本书要结稿时,又赶上元宇宙的概念大爆发。写作团队有些吃不准,担心该书会不会刚出版马上又要落后了。出版社的胡南主编找我专门谈到这个担心,我告诉她完全不要理会这个概念。去年在刚接到这本书的相关工作任务时,我就想系统地梳理一下IT业历史上大量纯属概念炒作的危害。只是限于书的定位和基本思路,这个问题没有在书中展开。我把相关的看法体现到专门的一篇文章中了。参见:资深IT人详解什么是“元宇宙”——细说历史上那些“什么都不是”的概念。这个文章在科技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袁岚峰老师还专门以这个文章为基础作了一期科普视频。事实上,这个文章很多内容最初整理时就是为华为这本书而进行的。只是限于该书的定位和篇幅制约没有体现进去。


做完这个工作时,我突然间发现自己已经在实现一个巨大的转变。就在几年前,我还在为自己的书如何出版而非常苦恼。幸运地遇到原人民出版社现东方出版的科技编辑辛春来后,我一口气出版了七本书,现在刚出版的是《不可思议的印度》。不知不觉之间,越来越多出版社和学术界的编辑找到我写学术专著的书评和帮助出版华为这样专业性的书籍。就在不久前,文一教授出版的学术专著《科学革命的密码》,我是以推荐者名义出现在书的封面上。在参与写作华为这本书的过程,对于我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前后变化过很多,最后出现在顾问委员会名单中,希望读者们不要误解:一是说到“顾问委员会”,那都是非常资深、德高望重的业内权威。在交通这个专业领域,我还有太多需要向他们学习的,因此着实有点不敢当。二是希望读者们千万别以为我老了,我还是奋战在一线,希望能做更多事情、写更多创新性的东西。我虽然被看作是一科技自媒体的大V,但我从来不为粉丝量而迁就少部分读者。以上这些转变才是我希望看到的 —— 排除任何世俗评价标准的头衔,只通过研究结果本身而获得专业人员越来越充分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社会尤其科技界,越来越强地树立纯粹科学本身的评价标准。

去年刚接到这本书的工作任务时,华为的孟晚舟还在加拿大,前途未卜。这本书出版时,孟晚舟刚刚成功回国不久。在与美国的科技战中,华为处在第一线直接承受科技战的压力。能够为中国奋战在第一线的科技企业创新过程实实在在地尽一点点微薄之力,也深感欣慰。


作者简介


汪涛  

    “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纯科学和科学经济学理论体系创始人,致力于将完善的科学方法引入社会领域。

   中国原创技术天使投资人

   云铝股份(000807)独立董事

   浙江宇视科技 顾问


作品

《科学经济学原理——看见看不见的手》

《实验、测量与科学》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

《纯电动:一统天下》

《生态社会人口论》

《通播网宣言》

《不可思议的印度》(新书上市)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进入购买页面


《实验、测量与科学》

汪涛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