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研究粮食的统计学者不是好人口学家

2016-12-13 汪涛 纯科学


导 言 

反对人口控制的人认为工业社会有无穷的创造能力,粮食产量可以无止尽地增加。这是一种完全盲目的观念,科学的认识必须要有确切的测量数据来支持,先不谈其他的,上干货吧!



一、中国的粮食现状   



1

单产分析

  


 很简单,粮食总产量取决于两个因素: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先看下中国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情况。

 

  图1  1995年至2014年中国粮食单产变化(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请注意有一半的年份单产是同比下降的。2000年单产同比下降5.15%。

                                                     

中国粮食单产量从1995年的282.65公斤/亩增长到2014年的359.01公斤/亩,成效应该说是非常大的。累计增长了27.02%。这个变化反映的是所有不同农作物加在一起的平均值,因此可能就难以理解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因此需要考察下主要的单一农作物单产情况是什么样的。过去我们有三大主粮:大米、小麦、玉米,现在新增加了一个主粮是土豆,也就是马铃薯。


图2  1995年-2014年中国稻谷单产变化(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稻谷单产从1995年的401.65公斤/亩增长到了2014年的454.21公斤/亩,增长了13.09%。稻谷是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双季晚稻三个不同类型统计平均值,这三种类型在上述时间段的亩产增长情况分别是:早稻13.98%,中稻和一季晚稻9.93%,双季晚稻2.07%。


 图3  1995年至2014年小麦单产变化分析(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小麦单产从1995年236.10公斤/亩增长到了2014年的349.57公斤/亩,增长了48.06%,非常可观,成为单产增长的主力。

以下我们不再用图表给出详细年度数据,而只给出1995年至2014年总的变化情况:

  • 玉米:18.14%

  • 薯类:8.88%(薯类含马铃薯,木薯,红薯)

  • 马铃薯:28.72%

从上面数据可见,近20年来为中国粮食单产增长做出最大贡献的是小麦,其单产的增长极为显著。但是,从中我们应该看到,2014年小麦单产349.57公斤/亩的数据居然已经相当接近稻谷的454.21公斤/亩,它还有多大增长潜力就可想而知了。

 


2

耕地分析

  


 

根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201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为读者容易理解,以“万平方公里”为单位进行了换算。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农用地645.741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5.0573万平方公里(20.26亿亩),林地253.0713万平方公里,牧草地219.466万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8.1142万平方公里。大致来说是以下关系:

农用地 = 耕地 +林地 + 牧草地 + 建设用地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963.40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这不包括领海。农用地的概念就是我在《生态社会人口论》中所说的高、中、低生命区,就是至少可以长点草的地方。农用地与国土面积之间317.6646万平方公里就是无生命区,它们是雪山、荒漠等寸草不生的地方,以及大约27万平方公里内水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2.973%,正好三分之一,超过整个印度的国土面积(290万平方公里)。除掉内水面积,正好和印度整个国土面积相等。


图4:中国农用地面积变化情况(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2011年及之前数据是根据各年度公报以2012年数据为基础反向推算。

 

农用地在过去7、8年间不断减少了大约1.5万平方公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沙漠化,变成无生命区了。一些人还在奢谈如果能把西北沙漠变成能住人的绿地可以多养活几亿人,别做梦了!能保住现有的农用地不减少就不错了!


图5:2010至2014年中国耕地变化情况(资料来源:2015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

 

过去5年中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了0.211万平方公里(316.5万亩)。这5年数据由于采用了新的遥测遥感技术,因此数据相对比较准确。耕地为什么会减少?沙漠化和建设占用。但凡有城市的地方往往都是历史上耕地质量最好的地方,没办法,因为要发展经济,政府每年都不得不在质量最好的耕地里征地卖地500万至1000万亩。每年这么多高质量的土地就这么永久性地被占用变成房地产、道路或厂房等之类的人工建筑物了。而因为过高的房价,很多人还在强烈呼吁从经济学角度政府要放开土地供应。政府当然想卖更多土地了,2014年卖地收入达到4.3万亿,2015年显著减少,也有3.37万亿。但眼见着耕地的不断减少能不着急吗?


图6  2015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资料来源:2015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

 中国的耕地不仅已经极其紧张,而且品质相当不好。以下是中国不同耕地质量占比情况,优等地只占2.9%。不仅如此,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都很严重。南方水资源占80%,耕地占38%,北方水资源量只占20%,耕地却占62%。而主要降水又分布在6-9月一年多熟的种植季节,老天爷并不照顾中国人。



图7  中国耕地质量情况(2015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

 


3

粮食总量分析


 


图8 1995-201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国家统计局数据)

 

中国粮食总产量从1995年的4.67亿吨增长到2014年的6.07亿吨,增长30%。读者可能会有点疑问,粮食单产增加了27.02%,耕地面积在减少,粮食总产量怎么会增长30%呢?

中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是从1995年的22.48亿亩增长到2014年的24.82亿亩,增长10.3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1995年的16.51亿亩,增长到2014年的16.54亿亩,增长2.42%。粮食单产增长的27.02%加上播种面积2.42%的增长,就是粮食增长的原因所在。看到这里读者可能又有疑问了:耕地面积不是一直在下降,并且2014年总量只有20.26亿亩,怎么播种面积会是多于它的24.82亿亩呢?

这里需要搞清楚几个概念:耕地面积、种植面积、播种面积。

假设有100亩耕地,某一年有10亩耕地因为休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没有种,这样种植面积就是100-10=90亩。

这90亩并不是每年只种1次,其中20亩收割了以后多种了一季,播种面积就多了20亩,其中还有5亩是种了3季,这样播种面积再增加5亩。总的播种面积就是90+20+5=115亩,因此,虽然100亩耕地里有10亩闲着没种,但最后播种面积比耕地面积还要多。这种情况所表明的是耕地利用率的情况。耕地利用率越高,从生产技术上说提高了单位耕地的年产量,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和人一样,老是不休息、竭泽而渔是会导致土地质量不断下降的。中国在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竟然还保持了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意味着耕地的利用率在不断增加。

中国从1978年到2014年粮食产量增加了1倍,同时化肥消费量却增加了6倍。中国用占全球8%左右的耕地面积,使用了占全球比例超过3分之1的化肥。因为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化肥的不断强化使用会导致土地盐碱化,地下水的过量抽取会导致土地沙化——全都是有代价的。该知道中国在耕地质量这么低的情况下产量不断增加是怎么得来的了吗?如果不是人地矛盾紧张到实在没办法的程度,为什么要采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增加粮食产量?


图9 1978-2014年粮食产量和化肥用量分析(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处杜森先生提供数据)


二、粮食是否够吃?   


即使中国农业专家、农业部门做了这么多工作后,粮食是否够吃了呢?


图10 1995-2014年中国总人口变化分析(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人口从1995年的12.11亿增长到2014年13.68亿,总量增长了1.57亿,增长比例为12.93%。但粮食总产量增加30%,是超过人口增长的。再来看粮食进口, 见表1。

表1 1995年 2014年 粮食进口比较

年份

1995

2014

增长

谷物及谷物粉进口数量(万吨)

1159

1951.07

68.34%

大豆进口数量(万吨)

29.39

7140.31

242

食用植物油进口数量(万吨)

213

650.16

2


 粮食增产超过人口增长,怎么进口量还会有这么大的增长呢?首先我们要怀疑是否一边进口,一边又加工后出口了。2014年主要粮食品种出口数据如表2:


 表2 谷物及谷物粉出口数量(万吨)

谷物及谷物粉出口数量(万吨)

70.93

大豆出口数量(万吨)

20.71

食用植物油出口数量()

133858.2813.4万吨)

以上请注意国家统计局在统计食用植物油进口数量时用的单位是“万吨”,而统计出口数据时用的单位是“吨”。大豆的主要用途是榨油,豆粕用来做家畜的饲料,是否养了家畜后出口转化掉了呢?表3是1995年和2014年主要肉类出口对比数据:


 表3:1995年和2014年主要肉类出口对比

指标

2014

1995

活猪出口数量(万头)

173.32

253

活家禽出口数量(万只)

493.46

5263

牛肉出口数量(万吨)

0.65

2

猪肉出口数量(万吨)

9.15

15

冻鸡出口数量()

117063.3

248573

 

由此可见,不仅通过出口消化掉的粮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按“万吨”的单位来统计都在个位或接近数。而且从1995年到2014年出口数据都是降低的,尤其活家禽出口锐减了90%以上。因此,不仅中国自己生产的粮食被中国人吃掉了,进口的粮食最终也基本上都被中国人自己消化掉了,即使转化成肉类也基本上是被中国人自己吃掉了。粮食消费总量是从1995年的4.78亿吨增长到2014年的6.98亿吨,增长了46%!?怎么回事?中国人口总量只增长了12.93%,粮食消费量为什么会增长46%呢?这是因为: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肉类消费量会增加。而肉类中的鸡、猪甚至肉牛等生产也是吃粮食的!

  •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会不断转到城里来。每个农村居民转成城市居民平均会增加20%的粮食消耗。因为在农村时房前屋后会种养一些家畜或蔬菜,这部分很难统计到粮食产量中去。而到了城里,基本上就不再自己种任何东西,全都要通过商品粮生活了。

  • 城里的餐馆消费存在大量浪费,人们只要去餐馆吃饭时稍加注意就会明白城市里的餐馆消费存在的粮食浪费有多严重了。在农村时吃剩下的可以给自己养的家畜吃,但在城里往往就是纯浪费。有人统计餐馆消费的粮食浪费高达进口量的一半。

到了2015年,中国在不惜代价挖掘一切潜力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12连增,但是粮食消费量约为7亿吨的情况下,进口量却达到1亿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人口总量已经超过粮食生产能力约14%,相当于约1.92亿人是超过极限的。为什么我要分析1995年到2014年的数据?一方面是数据来源获取的方便性,另一方面表明,1995年左右正是中国人口总量与资源量达到平衡的时间点,此后就开始不断超过了,而且从未来发展来看,无论什么口径的预测,中国人口峰值点会在14.3到14.5亿左右,还将多超过极限7000多万人。


三、增产的潜力   


有人可能会说,那有什么关系,未来中国粮食还可能会有增产的潜力啊?但是,未来中国要想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还需要将目前在农村的6亿人转移到城里来,他们对粮食的平均消费水平将会提升20%左右,从而抵消单产增长的潜力。以2014年计算,中国人平均每人粮食消费量为512公斤,而且未来还会继续增加,这意味着每增加一个人,至少需要512/454=1.13亩播种面积,约合1亩耕地。未来增加7000万到8000万人需要新增7000万亩,约4.67万平方公里,并且得达到中国平均质量的耕地才能满足粮食需要。而事实上,至少未来10年内,中国耕地面积只可能不断下降,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增长的空间存在。

有人可能还会说,我们还可以更多进口粮食啊?

印度虽然国土面积只有中国不到3分1,但其耕地却比中国多出10%-20%,耕地质量要好于中国,人口总量现在比中国还少1亿左右。但当印度人口继续再增加1、2个亿时,其情况与中国1995年状况差不多,也得开始靠进口粮食生存了。美国的人口是中国的四分之一,而耕地面积却是全球最多的,美国的粮食之所以便宜,一是因为他们极高的劳动生产效率,二是因为他们不像中国这样以如此极端的利用率来使用土地,他们通过大量休耕等最简单便宜的方法保持土地的自然肥力。如果美国要像中国这样极端地开发利用耕地,不仅可以比中国多出1倍的耕地都不止,土地复用潜力上还有1倍多的差距。也就是说,美国的粮食总量生产潜力是中国的4到6倍。美国的人口再增加4到6倍比现在中国的人口还多时都不会有像中国这样尖锐的人地矛盾问题。

全球人口每年还会增加7000万到8000万,其他国家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除了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别指望能有长期可靠的粮食进口地了。请问一下中国的读者们,您们认为中国人的饭碗最终是掌握在俄罗斯手里安全些,还是掌握在美国手里更安全?到这里就该明白为什么从美国来的某些人极力推动中国人多生的原因了吧?美国通过军事武器、美元、科技、WTO、TPP、IMF……都控制不了中国。但当中国人的饭碗掌握在美国手里的时候,让你中国人干什么,就必须得乖乖地干什么了。中国人现在普遍吃得三高的时候是不会理解什么叫“饿殍遍野”,也不会理解历史上当人口超过粮食极限养活不了更多人的时候,整个社会普遍地以溺死自己亲生孩子的方式以保住还活着的人是什么样的痛苦。但当人口峰值增长到远超过粮食生产能力,而国际上的进口渠道又不断萎缩到极少数强国手中的时候,他们会在惜中国人再次尝受这样的痛苦吗?

如果中国未来有什么真正的安全问题,粮食和人口的矛盾是唯一可以决定中国命运,使中国陷入灾难和崩溃的安全要素。其他的因素我们都可以说有能力控制,但唯独这个问题,我们除了控制自己的人口总量,别无他法!

一些人还会说,自工业革命以后,人口从几个亿增长到现在70多亿,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长,并没有看到极限存在。但是根据大量历史考证的资料显示,中国在唐、宋、元、明等时代粮食单产能力就已经达到亩产200到300公斤的水平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在其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中国农史》 1984年03期)一文中,推算出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亩产:

  • 唐朝亩产138公斤。

  • 宋朝亩产225公斤。

  • 明朝亩产333公斤。

  • 清朝亩产278公斤。

清朝的亩产怎么会比明朝还要低呢?主要是引用的文献还不够全面。事实上清朝出现过稻谷产量的飞跃,康熙五十四年,曹雪芹家的亲戚、苏州织造李煦在苏州试种双季稻,前后种了六年,平均亩产810斤,其中最丰收的年份竟然达到了915斤的亩产。清朝的亩已经跟今天差不多,清朝的斤略大于现在的市斤,如果折合成公斤,亩产915斤相当于亩产470公斤,这个产量绝对是古代中国的最高纪录。我们今天的粮食单产水平不过是比一千多年前提升了2到3倍左右的水平。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最初人类种粮食当然是先找质量好气候条件好的优等土地去种,越到后来开发的,越是质量差的土地。农作物本身是数以亿年时间尺度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类培育农作物也有上万年的历史。过去20年最主要的主粮稻谷单产提升了不过13.09%,同时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升了上万倍。不同的工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幅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即使是在信息技术领域,也别以为所有技术指标全都是以摩尔定律增长的。今天硬盘技术的平均寻道时间和3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差别,都是6个毫秒左右,这使其4k小文件随机访问能力IOPS指标一直都是200左右。工业化使人类农业生产大规模增长的能力最主要的不是单产,而是将更多土地开发成耕地。但是,一方面这意味着自然生态面积的同步减少。另一方面,就算是工业能力本身也已经在遇到土地开发的极限,中国近几十年工业技术能力迅速飞升,而耕地面积总量却无法再增加了。很显然,我们能想象工业能力的发展在可见的将来把青藏高原变成与江南水乡可比的优良耕地吗?拉倒吧!

学术界把清朝人口增加的原因归结为几个方面:美洲驯化的玉米和薯类的引进,更多土地的开垦,长期的安定环境等。但是有一个问题,过去2000年为什么不去开垦更多耕地,偏偏到了清代就可以开垦出那么多新的耕地呢?原因并不是我们以前的老祖宗不知道开垦更多耕地,而是那些新开垦的低质量耕地种小米等传统的作物不适合,产量太低不划算。但玉米和薯类对生长条件要求低,所以开垦以后容易生长,当然就会新增大量开垦后种植起来划算的土地。而粮食生产得更多了,人们有饭吃,当然就有更长的时间安定了。因此,虽然看起来有多个原因,其实原因还是只有一个:美洲大发现后新引进的农作物品种刺激所致。这样的历史解释才是科学上能够顺利说得通的,否则就得单独解释为什么清代的人偏偏就比以前的中国人更喜欢大量地、而且成功地开垦出新的土地。


图11 作者对立体农业进行深入考察

 

立体农业理论上可将亩产量提升一个数量级,但是,其成本太高,只适合城区附近地区生产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以及边远海岛、大型军舰及其他大型海上设施之用。日本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尝试了,至今难以大规模商用。从来没有任何研究立体农业的人设想过用靠他们去种植低价值的主粮。

有人提出可以将西北的沙漠变成农田,没有比这更蠢的想法了。它们发展些风电或太阳能或许还可能有经济效益,种粮食怎么可能会有经济性呢?与其如此还不把东部平原地带的人迁移到这里,而将这里的地腾出来种粮食。但去问问东部地区的人有几个愿意的?说到生育的时候大谈人的意愿,谈沙漠开发的时候就把人的意愿忘了吗?

通过增加土豆等薯类作物种植量不是可以提升总的粮食单产吗?的确,前面说过,清代之所以人口总量相对中国历史上有4倍左右的提升,关键就在于从美洲引进的薯类和玉米等作物极大提升了粮食总产量。那这些作物品种精确的单产情况到底是多少呢?当我满怀希望去查询相关资料时,薯类的单产数据却让我惊讶不已,并大失所望。

2014年,中国薯类平均单产为248.79公斤/亩,其中马铃薯为228.51公斤/亩(国家统计局)。很多渠道得到的资料指出一般薯类的亩产都在几吨,红薯最高单产甚至可达超过5吨,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怎么会低到比小麦还低很多呢?开始我以为国家统计局数据不仅是搞错了,甚至可能错了一个小数点位置,但经过咨询大量专门种土豆和其他薯类的农业专家才明白,这个数据是指晒干了、含水量很低的薯粉数据,这是与小麦和稻谷含水量可比条件下计算的结果。薯类能够在历史上对世界人口起到巨大作用,其单产比历史上的小麦单产更高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对生长条件要求更低,可以在更恶劣条件下种植,从而使得可用的耕地面积扩大了。因此,别指望通过薯类的种植能够大幅度改变中国粮食单产的指标。在这个问题上,国家统计局是有充分信心拍胸脯说他们的粮食统计数据的确是不含水份的。

除了粮食,人不是还吃蔬菜,并且现在还经常鼓励吃蔬菜吗?当然,这是在肉吃得太多和有主粮垫底的前提下才这么说的。只要回家问问妈妈或太太一大篮子新鲜蔬菜放锅里炒完后为啥就只能把盘底盖满,就该明白为什么蔬菜产量那么高了。

一亩桃树可以收获多到6000公斤桃子。但如果把它们彻底晒干了再称称就该明白这些东西为什么都叫“水果”了。

它们都证明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凡是能够注水的东西,那产量就能出奇地高啊!反过来说,如果产量出奇地高,就该怀疑它是不是注水了。如果以为粮食产量可无限大地高到可以支撑任何人口数量,那就得需要无限大的注水能力才能实现了。

海洋不是人类更广阔的可开发粮食来源地吗?这个我们就不用展开讨论了,中国沿海“绝户网”大量使用早已经使中国沿海的渔业资源陷入大规模灭绝的境地,否则就不会老是听到韩国等其他国家的海警向中国渔船开枪的新闻了。我们中国人当然得向着咱中国渔民说话了,但中国沿海如果有鱼的话他们干嘛冒着挨枪子的风险跑那么远地方?你以为中国渔民真就是喜欢韩国海岸附近的鱼到那种程度?

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能够使粮食产量增加主要靠的并不是增加单产,而是对生态环境更大的侵占和毁灭能力。每增加一个人,这个世界上就必然得减少一亩自然的生态区。世界上还有多少这样的自然生态区可供人类侵占和开发?至少,中国已经绝对地没有了。

 


图12 水肥一体化控制点

 
图13 作者参观采用智能化的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种植的土豆大田

 

未来中国和世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更多将体现在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上,采用大田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技术,由于采用精细管理,亩产量有望比传统种植技术略有提升(10%左右),主要优点是体现在节省人工、水、肥和农药。


图14 著名农业专家袁隆平

 2016年11月,袁隆平在梅州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创造了晚稻亩产705.68kg(干谷),双季合计年亩产1537.78公斤的世界记录。我们对他们不仅是应当表示祝贺和感谢,而是应当表示感恩。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我们今天不至于饿死。但是,别忘了“实验田”“示范田”与“大田”的区别是什么,也别忘了中国到底有多少耕地才是可以种双季稻的。2014年的数据是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为1833.31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6.26%。2014年中国双季稻平均单产合计已经达到超过900公斤了。切不要以为采用这个超级稻品种所有推广后的大田全部平均单产都能达到1537.78公斤。

袁隆平能够开发出超级杂交水稻,最初的突破来源于在海南发现的野生水稻。但是,随着对自然生态的侵占越来越多,海南已经找不到这种野生的水稻品种了。如果这种野生稻谷早就灭绝了呢?我们不能设想还能不能获得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水稻在1万年前就开始被中国人驯化了,到20个世纪居然还存在野生的水稻。如果我们对上天如此地恩惠于今日的中国人不感到万幸,以为它可以任意无止尽地被开发和掠夺,最终是会遭受天谴的。知道为什么古人会建造天坛等地方去祭拜天神吗?那是对上天的敬畏。很不幸,虽然工业革命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但人类的粮食在相当大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的。这就是为什么粮食单产的增长为什么那么不稳定的原因所在。

根据目前的预测,2016年的粮食产量可能结束12年连增,同比下降520万吨!不要以为粮食是可以无止尽增加的,20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撞上极限了。

中国在过去清代之前的几千年历史上最大人口数据一直维持在5000万到6000万。一旦达到这个极限后,必然导致一次社会大动乱,使人口总量在短时间内崩溃到极限值的50%甚至10%(这意味着的是全社会人口在短期内死亡50%-90%)。如果我们因为现在普遍地吃成三高就忘了什么叫“民以食为天”,就不能理解马尔萨斯为什么把“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作为讨论一切问题的公理和绝对的前提。没有珠宝佩戴顶多显得简朴一点,而没有粮食吃就得饿死。


四、为什么现在对人口问题的认识这么混乱?



1

确定人口政策的依据到底是什么?

  


 中国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人口政策问题,现在处于非常混乱的认知阶段,有必要加以澄清。必须清楚指明的是,没有任何人会认为一胎制是一个永久性的政策。1980年发出著名的计划生育公开信中,就设定了30年的期限,今天已经过了30年,因此采取新的人口政策与当初设想也是一致的。问题只是:

(1) 为什么要进行计划生育?其依据是什么?

(2) 当初这个政策结果如何?是否大的方面是正确的?

(3) 现在和未来应当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4) 当前为什么有对人口政策这么混乱的认识?

以上几个问题的回答其实都依赖于如何回答确定人口政策的依据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因此,这几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相同的问题解决。其实道理很简单,当初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的时候,基于的考虑因素就是两个:一是人口生产的规律,以几何级数增长;二是粮食生产的规律以算术级数增长。所以,确定人口政策,也就是要确定人口总量与资源总量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且只依据这个相对的关系来确定人口控制的政策选择。而不是一个绝对的关系。完备的规律应当如表4所示:

 表4  根据人口数量与人口极限的关系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人口总量与人口极限

的相对关系

应当采取的人口策略

<< 

鼓励生育和移民

<

自主选择

仅宣传引导

宣传加一定程度的控制

>> 

严格的人口限制(一胎政策)

   

但是,由于多个方面的原因,使得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很容易产生巨大的混乱。

 

2

两害相权取其轻

  

 

计划生育并不是一个“两利相较择其重”,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事情。

计算生育好不好?当然不好,如果资源量充足为什么要执行对人类天性的生育本能相对抗的政策?

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只要有饭吃当然是人越多越好。

因此,那些搅浑水的人讲了一大堆道理全都只是在讲人多的好处是什么,计划生育的负面作用是什么。这些有道理吗?如果不去考虑资源量与人口总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道理当然全都是极其简单的道理,根本就不需要这些人多此一举地来讲。但是,如果完全否认最重要的人口总量与资源总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道理就成迷信了。这就是这些人不仅把很多普通人的脑子搅昏,也把很多知识分子的脑子搅昏的原因所在。

人多对经济发展好还是不好?当然是好了,人越多消费群体就越多。劳动力越多就可以干越多的事情。这个道理还需要多余地说吗?但这些人真是想把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讲清楚吗?绝对不是,他们没提出任何人口数量、劳动力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任何科学的关系。他们讲这些纯属是为了搅乱人们的思维。

更重要的是,为了把这个水搅昏,其反对计划生育的理由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不完全总结如下:


1  

生育权问题


遇到问题就拿权力说事是典型的迷信思维方式。法律是什么?就是规定人不能做什么事情。为什么要规定人不能做什么事情?就是因为做了会对他人产生有危害的影响。如果生多了让全社会都陷入没饭吃的境地,还要认为生育是一种绝对的权力吗?没有任何权力是绝对的,如果要认为自己有行使某种权力的自由,就去证明自己行使了这种权力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事情很简单,只有研究粮食问题才能去证明可以自由地生育。


人道和人权问题

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些已经怀孕被强制堕胎的事情的确让感到很悲哀,振臂高呼这样做不人道以显示自己多么高尚是很容易的。但如果在全社会出生婴儿普遍地被亲生母亲溺死、人口总量50%以上的人活活饿死、在战乱中被打死和堕胎之间作出选择,你一定要选择绝对不能堕胎,还会认为自己真那么高尚吗?强调人类会自然地调节人口总量,不需要去强制地计划,知道历史上人口是怎么“自然调节”的吗?战争、疾病、溺婴、饿死。宁愿接受这样的“自然调节”,而通过少生人口来计划生育调节就是大逆不道,甚至计划生育就“计划杀人”,“战争、疾病、溺婴、饿死”就是纯天然、最美好的自然调节,这就是这些人的逻辑?!


3  

  宗教人口数量失衡问题


当前欧洲伊斯兰人口增长远超过当地基督教等人口的增长。白人家里平均1.8个孩子,而伊斯兰教家庭8.1个孩子,来自中东和北非的伊斯兰难民更加重了欧洲人口结构的失衡。所以,问题大了去了。但是,不同国家的国情是各不相同的,每个国家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去确定自己的选择。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成为宗教化的文化,很多中国人根本搞不清楚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新教相互之间关系和区别是什么,也搞不清伊斯兰教、犹太教与他们是什么关系。佛教传入中国上千年了也没变成中国的国教。既然中国自己没宗教约束,基督教是中国的朋友、印度教是中国的朋友,犹太教是中国的朋友,其实伊斯兰教更是中国的朋友。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是中国最铁的朋友,伊朗、沙特、叙利亚与中国关系也都很亲近。欧洲的问题是欧洲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上千年了,但与中国即使有问题也主要不是宗教问题。

有两个都是中国朋友的A、B两人相互间有矛盾,其中一个A跑来对中国说B很不好,你要当心。那是别人之间的问题,人家一忽悠你,你就真掺乎进去吗?欧洲一个伊斯兰家庭可能有8个孩子,但中国伊斯兰教人口即使有优惠也是执行计划生育的,只是最多4个孩子。如果真怕不同民族间人口数量比例失衡,那就应该在赞同计划生育政策前提下,进一步执行普遍的平等的人口控制,一切民族在未来生育人口上都是最多两胎。如果完全放开鼓励生育,岂不是很可能汉族生育意愿没提起来,反倒把你真想去控制的人生育意愿完全放开了,人口比例更加失衡了吗?因此,这些人根本就不是真想为不同民族人口数量比例均衡考虑,纯属搅浑水。在欧洲宣扬人道主义接受更多伊斯兰难民,而在中国宣扬伊斯兰难民问题鼓励中国人多生,用心是什么?难道不是显而易见吗?

如果欧洲执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最多3个孩子,很简单,问题就解决了。但是,那么多人仅仅是呼吁、抗议、冲突、公投......制造了大量宗教矛盾,能解决任何问题吗?什么用也没有——无解。但是,中国现在是有解的,只有在存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大背景下,只是作一些数量微调——总人口已经超过1千万的就不再作为少数民族执行最多4个孩子的政策,而统一按最多2胎执行,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问题大家一起承担,通过10年到15年时间问题很简单就解决了。但是,如果完全放弃计划生育了,凭什么让人家少数民族还执行4胎的限制?人家生8胎甚至10胎了你也没什么可说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旦放开,再想收回来可能吗?因此,表面上那些盲目否定计划生育的人以不同民族人口失衡,汉族主体地位会完全改变为借口要求完全否定计划生育,事实上的目的是要将中国本来有解的问题变成像欧洲一样完全无解。


人口结构


总和生育率2.1是一个长期均衡的人口结构,因此应当把总和生育率调整到2.1甚至更多一点才是人口政策的目标。美国的人口总量与其资源极限量之间还有巨大的空间,他们可以很悠闲地把均衡发展的总和生育率当作一个理想的目标。但是,中国的人口总量是历史形成的,美国现在的人口总量还没达到中国慈禧老佛爷当政时候的数量,奢谈与美国一样的人口结构有条件吗?

很多发达国家粮食自给率也很低。中国现在一年新增人口相当于一个新加坡,离开总量去抽象地谈任何比例有意义吗?新加坡粮食自给率为零都没关系。


5  

中国人多了为什么不可能像欧洲人那样

通过输出移民解决人口问题?


当年欧洲向美洲不是移民,而是殖民,并通过战争和传染病消灭了美洲5000万至7000万人口。他们之所以能搞成是因为他们相对于美洲存在几个时代的武器代差,皮萨诺可用不到200人的殖民者就可绝对的零伤亡作战方式战胜印加帝国的7万主力军队,并且杀死7千多人。20世纪的德国和日本面对甚至比他们武器还好的发达国家也想这么搞,结果两次世界大战死了上亿人,德国和日本最后还是退回去了。在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到地球村的时代,和全球已经有70亿人的历史条件下,告诉我们往哪里大规模移民可以解决中国多出来的几亿人口?况且全世界每年还在多出7000万人口与中国人争饭吃。当年几百个欧洲殖民者拿着火绳枪随便冲到一个未开发的地方就可以自立为总督,享受国王的待遇。今天中国人还能找到这样的地方吗?投资移民——先拿50万美元或者200万加币再说。说是投资,钱能回得来还是回不来就听天由命了。人家当年移民是去抢东西的,现在你中国人移民先被别人抢一道再说吧。像当今的叙利亚和北非难民一样偷渡?读者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为什么有人要这么不惜一切地宁愿让中国人成为难民,也一定要鼓励多生?


6  

  老龄化


人的寿命更长首先难道不是一件好事情吗?但在反对计划生育的人嘴里老龄化就纯粹成为天大的问题了。人均寿命只有40岁的时候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生育模式会有老龄化问题吗?


7

 可以移民火星


自从二战中德国用V-1火箭攻击英国开始,现代火箭技术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了。到现在把景海鹏和陈冬只不过送到近地轨道的长征二号火箭和神舟十一号飞船飞一次成本也得上亿人民币。要造出把人送到火星的运载工具,就算技术上能行,一次单程票恐怕马云和王健林也未必买得起,就算买得起船票在火星的生活费也花不起——吃穿用度主要还是得从地球送过去。人类需要有想象力,不过在人类的探测能力已经远达138亿光年宇宙大爆炸起点空间的时代,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还远远没有超出地球。要能去改造火星,那还不如先把地球上中国接近300万平方公里寸草不生的地方改造成好歹可以长点草再说。这种主意现在往好了说是科学探索,往保守了说全当科幻小说听听吧——不要忘了,直到现为止,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我们连唯一的地球家园都照顾不好,就先别幻想着去祸害火星了。人类如果把地球都快糟蹋成火星了,移民火星能有本事把它变成地球?


图15 1972年12月7日,即44年前阿波罗17号宇航员前往月球途中拍摄到的地球


图16  2016年12月6日,深空气候观测站(Deep Space Climate Observatory,DSCOVR)上的地球多色成像相机(Earth Polychromatic Imaging Camera,EPIC)又拍摄了一张地球照片。短短44年,地球就苍老了许多,两极冰量大量减少,沙漠化更为严重。


生育意愿


“即使不搞计划生育生育率也会下降。现在的问题是生育率太低,会导致人口的大幅度减少。"这话说的意思是本来我就只想生一个,但如果你规定只容许生一个那就是天大的不是。如果人们就不想生,政府规定不容许多生不是正好符合了人们的意愿?知道人的脑子是多么容易被搅昏了吧?人口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专业搞人口统计的专家们吃这碗饭了。中国30年严格推行一胎制,人口总量依然从9.87亿起增长了3.81亿达到13.68亿。如果不严格执行一胎制,多出生的4亿人口会使中国现在人地矛盾达到何种程度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无论理论是什么,现实情况是中国的耕地用尽各种手段依然在不断减少。未来还会增加7000万人口。再强调一下,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口峰值与资源总量之间的关系。

……

但是,1980年面对全国文盲率还高达超过22%(1982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国情,中国政府能把这些道理都给老百姓讲清楚了,从而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执行一胎的政策吗?有可能说一胎制很不好,有很多问题,但我们不得不如此,所以中国人民需要有30年时间执行与人的生育本能相对抗的一胎制,以保证中华民族不会陷入灾难。可能吗?到现在都还有这么多博士级别的知识分子都搞不清楚的逻辑关系,你指望30年前超过22%的人是文盲的群体全搞清楚?所以就得说:“计划生育好”“只生一个好”“计划生育利国利民”“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猪”。如果你真把这些为推广政策的宣传语当成科学逻辑,普通人可以理解,像易富贤这种博士后,梁建章、黄文政这种博士生也这么看,往好了说是书读得太多读迂了,往不好了说就只能是别有用心。

 


3

人口学的缺陷

  


 

如果他们把普通人,甚至外行的知识分子的脑子搅昏都可以理解,但奇怪的是为什么人口学专家们也提不出真正有效的澄清意见呢?这就要涉及到过度专业化的学科研究方式存在的深刻缺陷了。道理很简单,之所以要进行计划生育就是粮食生产总量与人口总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不就得了吗?但事情却没这么简单。

马尔萨斯的理论只是说粮食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变化趋势,但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变化趋势来确定人口政策,而是根据两个总量之间的关系。但是,马尔萨斯的理论并不能告诉我们到底人口超过粮食产量的确切数量点在哪里。

另一方面,可能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所谓的人口学专业与计划生育问题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情。人口学专业是以人口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的狭窄专业学科,他主要只是研究人口数量变化的统计学问题,与粮食问题是完全无关的。

那么就没有解决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之间关系问题的学科和专业方法吗?的确有,但有很大缺陷。这可以大致归入“人口生态学”的学科范畴,历史上主要发展了“逻辑斯蒂方程”“土地人口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等研究体系。粮食总产量最主要是基于农业生产技术和地理资源科学才能研究清楚的,想仅凭类似瓦赫宁根法等一些经验公式就去搞清楚未来粮食总产量,以及生态资源量确切是多少的问题,这怎么可能?他们想从原始的光、温、土地、水等原始起点去推算出粮食单产,而这个过程那是农业学家研究的事情,不是人口学家研究的事情。首先在完全相同光、温、土、水等条件下,农作物品种不同,单产以及相应的营养成分就必然会有极大差异。农业学家们花费毕生精力去研究的东西,怎么能指望仅仅用几个经验公式的数学模型,完全不依靠农业学支撑就能完全解决清楚?但是,人口学专业里根本就没有设农业学。中国不是有那么多农业专家吗?但他们没人研究人口问题。这的确很奇怪,但真的就是这么奇怪,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口学的学术问题存在了。专业人口学者没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农业学家又没兴趣做这些事情,也没人告诉他们有必要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只是从尽可能增加粮食单产和总产量角度出发,人口政策不是他们的研究范围。当年的计生委和今天的卫计委也没搞清楚确定人口政策要去找农业学家,而不是去找人口学家。

我的研究方法非常简单有效,粮食单产是多少的问题,直接调用农业研究的结果,或直接请教农业学家就可以了。然后代入《生态社会人口论》中建立的人口极限方程组就可以得到最可靠的结果。如果有问题,那也是农业学家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我要多余去解决的问题。如果要想深入研究,那就去学习农业专业学科吧!因此,我的研究起点不是原始的光、温、土、水,而就是农作物品种、单产和更精确的不同耕地品质条件下的单产、耕地面积,播种面积以及种植技术。关键单产的数据是调用农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以原始农业条件为出发点的任何经验公式。

有哪个外行敢轻易跑到高能物理领域去出书立说的吗?绝对没有。但易富贤这种搞妇产科的,梁建章这种搞企业的等等,仅仅因为自己上本科时学过统计学,所以都敢兴冲冲地跑到人口领域说三道四了,而且专业的人口学家们还真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反驳他们逻辑上混乱不已、乌七八糟的观点。这简直就是“用尽一切外行的似是而非的借口去讨论问题,唯一有逻辑关系的要素绝对回避”的方法模式大全。

如果仅仅学了统计学就自以为可以解决计划生育的问题,单纯靠谈谈“人越多越好” “一胎制会让人口以4-2-1的方式最后崩溃”这么简单之极的道理就以为能解决问题的话,人口学专业有那么多统计学的顶尖高手还轮得着你们来占这种便宜?真以为别人不懂那些简单之极的道理吗?易富贤、梁建章、黄文政、李建新研究过粮食问题吗?一点都没有。根本就没研究过的事情放什么炮?


五、不研究粮食的人口学者都没资格谈计划生育问题

 

仅仅根据人口统计学建个模型分析后就提人口政策都是极不严肃的。一切不研究农业和生态问题的人口学家都没资格谈人口政策问题,不研究农业和生态的其他外行就更没资格谈了。是否应该执行计划生育唯一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粮食总产量”与“人口总量”之间的关系,与此无关的讨论全都属于文不对题。这个最简单的逻辑,一个普通人可以不理解,但作为一个学者尤其是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如果不理解,最善意的反应是有充分理由质疑其博士学位是怎么得来的。

一艘能载5000人的船,当上了船的人已经达到6000、并且仍然还有500人要上船的时候,突然之间有人跑来说:

船上的人实在太少了,应该尽可能地上更多人。

船上的人少教训是多么巨大。

船上人越多经济效益越好,这不是明摆着的道理吗?

为什么要违反人的意愿不让更多人上船?

上船是人的权力。尊重上船权是绝对的前提。

不用担心船会沉,船的承载力是无限的。

问题不是人太多,而只是人太少。

唯一要担心的是愿意上船的人已经太少。

下船的人太多300年后会使船上变得没人了。

即使船沉了也有别的船会来救,在全球化的时代为什么要把眼光只局限在自己的船上?

……

对一个已经明摆着超载了1000人、并且还在更多超载的船,却拼尽一切努力,找尽一切借口怕船上的人太少怕到快要发狂、发疯的程度,对唯一有科学联系的船会被压沉的空前巨大风险完全回避和否定,以此鼓吹赶紧让更多人上船,你真会相信这些人安得是那么好的好心吗?是真的害怕已经必然会超过14亿的中国人相比美国3.18亿人口显得实在太少、太少、少得好可怕、好可怕,还是生怕中国的巨轮不能最终被沉重的人口负担压沉、把民族空前的大灾难躲过去了?


六、后记   



2015年6月我出版《生态社会人口论》,目的并不是单纯去讨论计划生育问题,而是为我马上要出版的《实验、测量与科学》方法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案例,该书出版后正赶上这个政策调整和争论的时期。当初虽然我对盲目反对计划生育论点的错误看得很清,但网上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是否要样样都去澄清也得看情况。我在书中提出了如何确定人口政策的全套理论,但对是否有必要坚持计划生育这个问题,因为需要更详尽的粮食问题的资料支持,因此坦率说并未最后下结论。但是,当我通过农业投资协会,智慧农业协会等组织的活动与大量农业种植、农业机械等各农业领域的专家,以及多个有20年以上种粮经验的种粮大户等沟通交流,查询大量粮食的数据资料后,我越来越感到问题的紧迫和严重。

网上现在已经分为“挺计派”和“反计派”的激烈争论,事实上不应该这么划分。只有“避免灾难派”和“促进灾难派”之分!



作者简介

汪涛

曾任中兴通讯国际市场副总裁,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市场总经理,现为数码视讯国际投资总裁。


出版专著

《通播网宣言》

《生态社会人口论》

《纯电动拯救世界》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实验、测量与科学》(即将出版


敬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 @汪涛_纯科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