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涛:不要让神童的人生悲剧继续上演

纯科学 2023-03-28

 

    高考结束了,现在已经开始填志愿决定孩子人生大事的过程。媒体上又开始不断出现某个神童多么小的年级就上大学的新闻。绝大多数人看到这些的反应只是惊叹、甚至羡慕。而只有亲身经历过神童完整人生的人,对此的感觉才会是“剜心之痛”。本文是一个资深的老神童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强烈提醒那些神童的家长们,在没有考虑清楚之前,千万不要轻易把自己聪明的孩子推向人生的火坑。

                                               

最近与中科大袁岚峰博士讨论神童的问题,并且仔细拜读了他写的《袁岚峰:魏永康遭退学,如何看待现代版“伤仲永”》一文。我们就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深觉有必要把相关讨论整理成文。最近神童问题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也在网上引发了很多讨论。我对这个话题深有感触,甚至可以说是感慨良多,因为我们都有过相类似的经历。袁博士是14岁上得中科大少年班,我当年是15岁上大学。我在自己后来的长期学习生活中自我处理过大量因此而遇到过的特殊问题,因此与袁博士类似,也算是对此问题有发言权者,并有各个方面比较冷静一些的看法。80年代初期恢复高考时,中科大少年班曾引起全国轰动,并引发过一些跟风潮流。我高中是在襄阳四中(现在还是全国百强中学)学习,当时一个“火箭班”有20个多个神童,都是只上了一年高中就参加高考,基本上都上了大学。这个班里的学生差不多都是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把当时属于大学的高等数学内容都自学完了的人。现在他们都有各自的故事,一言难尽。


袁博士的文章对古今相关问题作了一个总结。我非常认同文中一个观点:我们对“神童”应该采取的态度,就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鼓励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为世界和人类造福同时,也有很多我自己的感想。

  任何人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寻找到一种平衡:自己的特点、自己的自我认知、自已对自己的目标设定、周围社会环境条件等相互之间的匹配和平衡。神童在这个问题上很可能会遇到很多困扰:父母如果心态没有平衡好的话,会不断地把作为神童的子女当成自己虚荣心的展示;老师,学校把这当成自己的成就和品牌。而媒体总是喜欢各种反常的东西,“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媒体的兴趣只是要到神童身上寻找“人咬狗”级别的东西。神童反常所以他们关注,因此总是乱吹各种反常得异于常人甚至离谱的东西,然后再来个对比反差——小时侯是超出常人的神童,长大后反而不如常人。极少人从神童自身特点出发、以如何使他们健康成长、事业与生活平衡为目标来设定出适合他们自己发展的路径。人家还有好多人考及格都困难呢,只要敲锣打鼓送进大学就得了,哪会把这些问题放在心上?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智力水平更高本身肯定不会是坏事情,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智力水平更高就一定会导致社交能力更差。有些能力其实只是你是否愿意去培养和发展的问题。我在工作了6年后去北邮上研究生,就刻意要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我有意参加各种学校活动,竞选成为研究生会的外联部长,后来我在中兴通讯和现在工作的单位等做过20多年的国内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当年上大学时我给人们的印象的确是一个书呆子,但几十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同学见到做了这么多年市场营销的我都非常诧异。只要想去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智力水平更高显然会是更有帮助的积极因素。问题只是在于,智力水平更高是不是就一定要用很小年龄上大学来展示和证明,这就需要认真考虑了。显然,具有神童的智力水平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超前的年龄上大学,完全可以是正常年龄入学。如果智力有富余,可以多补习一些相对较弱的课程,多读一些课外书籍,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等。

从社会方面来说,神童意味着社会的人才。而从神童个人来说,与所有人一样,无非是事业和家庭。无论这种事业是学术上的发展、企业家、社会活动家、艺术家还是其他什么。无论智力水平更高,还是其他方面能力更强,无非是要体现在事业更顺利、家庭更幸福上建立更多的有利条件。但是,如果过早上学而未清楚考虑到潜在会带来的问题,有可能不是有利条件,甚至可能是负面条件了。

很简单,女神童可能还稍好一点,如果是男神童小小年龄到了学校,可能导致找对象都困难。同校女生全都是大姐姐,无论多喜欢都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办。很多作神童父母的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孩子表现得这么聪明有出息,肯定招女孩子喜欢啊,谈对象怎么可能还是问题?但这个却真的是个大问题。神童上大学时,同年级女孩会大3到4岁。虽然有俗话说“女大3抱金砖”,如果在有充分选择自由的前提下,有这个缘分和自愿选择女方大3岁甚至更多岁,这都没有关系,这是缘分。但如果你的选择空间是只能找大3岁多的女孩,那就是问题了。一般情况下正常入学的男生,可以选择大3岁,同岁或小1到3岁的女生,有充分的选择空间。但神童如果是想选择比自己小3岁的女孩,自己要到研究生毕业了,符合条件的女生才刚刚大学入学。如果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工作单位,同届的女孩同样都是大几岁的。如果要找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女孩,那得3到4年以后才会有可能是找到相同学历的。如果要找小3岁的,那都得6、7年以后了。这时一起毕业的学生基本都已经结婚生孩子,神童连对象可能还没有。别人怎么会认真考虑到你是因为神童才找不到对象的?如果不找同学历的女孩,就只能找中专最多大专毕业的。当然,如果你有充分选择空间的话,只要合适,自己真喜欢,选择一个中专甚至技校毕业的都是自己的自由。但如果因为是神童,导致的结果是最后只能选择智力水平反而低于普通人的低学历女孩,这不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吗?问题不在于能否选择更低学历的女孩,而是因为选择同学历女孩的权力和空间就这么被神童的经历完全剥夺了,实在是“难以咽下这口气”。当年上大学时我虽然不可能象今天这样考虑这么清楚,潜意识中还是不想那么快上,想再学一年,但父亲架不住神童光环的诱惑还是给选了志愿上学了。当我父亲看到别的孩子都已经结婚生子,对我着急催促的时侯,我实在怒不可遏告知他这些道理,此时他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在我第一份工作的单位,其实周边同事在为单身找对象上都非常热心,不断通过各种熟人介绍女孩认识。别人问我有什么要求和条件,我实在是难以明说能有什么条件。别人介绍的全都只能是专科和中专学历的女孩,心中那个郁闷。这事情主要只跟年龄有关系,与智力水平没关系。有次介绍的一个女孩母亲不相信,怎么可能那么小就上大学?要我先拿身份证和毕业证复印件给她看,才肯让我见她女儿,怕她女儿被骗了。拉倒吧!还没见面就要先查身份证,还要查毕业证,这哪里还有心情再见面!别说是他人了,就连我岳父当年都还怀疑过我是不是骗子,问他女儿有没有看过我的毕业证,他可是文革前的大学生呢!好在我和他女儿已经私定终身,不然可能要直接查原件了。

这些问题并不是说一定就是问题,如果神童自己和其父母在作出上大学决定之前充分考虑过这些问题,提前作出规划,有些问题是有可能避免的。例如,如果父母是学校的教授,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家传,神童可以早些上大学,并且是一口气把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上完,学术事业有成再来考虑家庭问题,这可能又是优势了。但如果神童和其父母并不想在纯学术上发展,意愿是在别的方面,这就要仔细权衡一下其中的风险。

如果在没考虑清楚前已经“不幸”选择了神童这条路,也不是没有“解救”的办法,孩子和父母都要清楚知道和理解这些客观上必然会遇到的情况,可以先不用着急,待工作4年左右之后去上研究生,这样把年龄给调整过来。千万别完全理解不到这一点,到了孩子20多时父母就茫然无知地去催促神童的孩子赶紧找对象结婚。

如果是想以后在企业管理和政界发展,管理能力是一项最重要的要素。如果年龄大一点,很容易就会在学校成为班长,或进入学生会等。这些是在学校里锻炼相关能力的极好机会。江泽民、朱镕基在大学时都是学生会主席。但小小年龄的神童,不会因为智力水平更高而会在这方面具有任何优势,人们都会把这些人当小弟弟小妹妹看。我在上大学时同班一位年龄最大的老大哥毫无悬念的成为班长。这方面年龄大本身就是巨大优势,而年龄小本身就成为不可克服的劣势,与智力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不是说绝对没关系,而是只要进了大学校门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样的了。因此,清楚搞明白自已未来想要什么是非常关键的。

本来上大学只是要为自己事业和家庭建立有利条件,结果对智力水平更高的优势处理不好,过早上大学的话,对这两个方面都人为制造了极大障碍和麻烦,这何苦呢?一定要非常清楚,这种人为制造的困难完全不是靠智力水平更高能解决的。

因为在上学年龄上表现过于突出,这会在大量场合成为人们过度关注的要素,弄不好会长期成为一种心理上的困扰。我曾有一段时间在一些私营公司工作,老板请客户时总喜欢带上我,向客人介绍:这是我们公司汪总,是个神童。刚开始心里特别拐扭,这不是在当花瓶吗?自己可是一心只想靠才华吃饭的。但后来很快也就适应了,花瓶就花瓶吧,反正人家老板付了工资,与客户吃个饭、敬下酒的工作难道还做不来吗?乘机在客户面前也吹捧一下自己老板如何管理有方,对人才吸引力很大,皆大欢喜。

很多困扰不仅是神童身上存在,在很多高考状元身上也很可能存在。有些研究跟踪了中国几十年来高考状元的成长情况,研究数据也不是很乐观(参见1.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2.“恢复高考以来3300多名高考状元现状!”,《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该研究调查了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3300多位高考状元,最后发现除科学研究与其有一定正相关性外,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行业领军人物等基本与其没有正相关性。


如果单纯说学校和家长把这些学生当成展示自己教学成就的样板,可能有点“忘恩负义”了,因为每个神童肯定都被所在学校、老师和家长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和期望。当年一些老师甚至曾专门为我开小灶单独上课。这些沉甸甸的厚重恩情长时间内都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也是无形的压力。中国的学校和其中的老师们都有自己生存压力,把学生送进大学是他们几乎唯一的评价依据。在这种单纯而严酷的考核导向下,你还能让这些辛苦的老师们再多做些什么?人家辛苦了那么多,体现一下他们的业绩作为回报本来也是应该的。但如果在细节上处理不好,用神童们一生的事业未来和家庭幸福的代价去回报未免有些过于沉重了。正常发展很可能高考成绩会更好,各方面身心发展也更平衡,未来可能成就会更大,家庭生活至少不会有人为的障碍,这不是更好的报恩吗?

  神童未必一定要做出诺奖级别的成就,他们获得成就能高出一般统计概率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心理、生活、事业等各方面的平衡。况且,如果被人为搞得找对象都比学习最差的学生都困难了,还谈什么拿诺奖?

 

 其实,所有上大学的人都会有一定的心理调适过程,能上大学,尤其好学校的学生在中学时都是非常出类拨萃的学生,而到了大学大家都是很出色的,这就会出现落差。当年我们在大学时很多同学都交流过这个问题。只是一般未受到过度关注的学生心理调适起来会更容易一些,而神童受到的各种困扰会更多,因此调适起来会更困难一些。我在最初所作的调适是只希望成为一个普通人,能成就多一些就可以了。只有先适应自己心理平衡的状态,而后才可择机寻找获得更多成就的目标。

     

 如果神童对学术有兴趣,并且一口气从大学读到博士后,受到各种良好的学术教育,这个也是发挥神童智力特长的一条不错的路。但是,如果这些学生未必对学术成就有兴趣,或者心理上受到的困扰太大就会出现一些未来目标和道路选择上的问题。很多神童,包括我自己在上大学后就对继续走获得更高学历这条路内心深处已经非常反感,或者巨大的心理负担。本来很爱吃的饭如果总是被别人看热闹一样地看着评论着你吃,很可能最后让自己对这口本来很喜欢的饭本身极为反感了。一旦产生这种心理错位,问题就会变得很麻烦,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上产生混乱。大多数神童在这个时侯一旦迷茫,就会经历很痛苦的挣扎过程。和我一起高中同班的一个最出色的神童是个女孩,她比我还小,14岁上大学,学得是物理。但她大学毕业后就没再上研究生,后来知道转向什么了吗?从来没做过帐,仅仅自学了三个月会计课程后考试获得了中国高级会计师资格。初中就把微积分都学完了,大学毕业后回过头去考加减乘除还能有什么困难。她做过联想公司的财务总监,现在是另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高管。尽管我和她从来没深谈过这个问题,但我非常理解她为什么当时会对继续上学不感冒的原因。也非常理解我们当年同时代的中科大少年班著名的神童宁铂最后出家是为什么。
   

现在我的这位女神童的同学生活得很幸福,我知道她已经从困扰中走出来了,其实这就很好。但我也知道有很多神童多年以后依然走不出来。如果她当年不是产生了对继续上学的心理负担,有可能现在是物理学的博士后和教授,或中科院核物理所的研究员,会在理论物理学领域有所成就。但人生的成就未必一定就是在学术领域实现,任何领域其实都可以,只要自己喜欢,适合自己,并且家庭生活和事业平衡就可以了。尽管我后来又长期产生了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但这是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自然产生的。

虽然现在有人开始注意到神童潜在可能遇到的问题,但中国教育界极少人真的认真想过这些问题是什么,并且要注意哪些问题。我当年为解决类似的问题自己大量阅读了西方各个心理学派的著作、中国高校专业心理学的课程以及古今中外的哲学书籍。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读到当代科学哲学,最后终于搞明白一些“深刻”到全中国和全世界教育界从来无人搭理过的简单道理:过早上学的神童很可能在恋爱婚姻问题上被人为制造出难以克服的巨大困难。人的智力有可能因神童的特殊性而超前,但作为人的心理、尤其生理发育过程是不可能人为改变的。如果智力发展的超前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正常之间出现不匹配,这就会出现一系列内在的冲突问题。更要命的是整个社会环境不可能因为你极少数神童超前发展而跟着一起超前。如果只是做学术,主要是自己坐在书房里就可以进行了。但一般人的感情、婚姻、事业必须与整个社会相匹配,你自己跑得超前就必然会与整个社会环境出现大量的脱节。本来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都够艰难得了,况且你还要多余为自己人为制造一大堆难题。智力发展超前所带来的好处,一般情况下远远无法补偿人为制造的困难与挑战。

当年我虽然对继续上学非常反感,但内心深处客观冷静思考又觉得继续深造一下也是正确的选择。在工作了多年后父母和老师不再给任何压力,对我说上不上研究生也无所谓,然后我就去北邮上研究生了。困扰没了,其实自己会不断看清楚该如何为自己正确地作出决策。多余的压力纯属多余。

很多神童因早年受到周边社会过度关注,因此可能在后来都不愿在人前提起往事。他们的经历、经验教训和心路历程也极少机会透露,这使一代又一代新的神童和他们的家长在茫然无知之中重复着错误的选择。周边没经历过神童酸甜苦辣身事的新闻媒体对此只会是不着边际地看热闹炒作。因此,这篇文章一方面不仅是想提醒一些神童和他们的家长们,也是提醒学习极为出色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在对自己孩子考试分数欣喜不已的同时潜在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他们可能根本想都没想过,更别提如何去处理和面对了。

我之所以较早就开始注意到相应会存在的问题,至今应非常感恩一位我还在上初中时姓丁的医生。我只记得他是50年代广州第四军医大学毕业的,他是在与周围的人谈论我的时侯说到国外有个很出色的医学家,在其上中学时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出色的,而同年级学习成绩最好的前10名学生长大后都无一有什么成就。这句话当时不仅让我非常震惊,而且很多年间让我深感恐惧,因为当时一不小心就在学校里考第一名,听到的全是一片夸赞之声,从来就没考虑过这里面还会存在什么潜在的问题。或许丁医生当时只是随便说说,但我更相信他是有意要说给我听,他的话的确对我一生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这样客观冷静的话太缺乏了。尽管相应困扰还是存在,但这至少使我很早就开始意识到需要解决相应的问题。人一生中某些阶段有可能是一句话惊醒梦中人,这样的一句话尽管看似简单那也是天大的恩德,本文希望将当年丁医生给予我的恩德转赠给更多需要的人。

另一方面,中国只有中科大等极少数学校专门有少年班,其他学校一般没有。既然中科大想一直专业地搞这个教育,神童、以及高考状元等如何教育和发展需要成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一下,这个可能是相当有价值的。这些人毕竟是一个社会相当难得的资源,如果这些资源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开发,其价值是巨大的。即使有成色极佳的玉矿,如果没有好的玉器大师和系统的专业方法来雕琢,最后的确有可能把很多难得的上乘璞玉给废了,或者未能充分地实现其价值。中科大做了这么多年的少年班,对神童如何教育也应该有一些系统的总结。

对个人的观点如果要一句话总结就是这样:并不完全反对在神童和家长都考虑清楚(主要是把学术发展作为目标)情况下选择超前发展,但一般情况下一定要意识到神童超前发展有可能产生非常大的负作用,需要极为慎重。

 

汪涛,南京邮电学大学士,北京邮电大学硕士。中兴通讯国际市场副总裁,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市场总经理,现为数码视讯国际投资总裁。出版专著:

《通播网宣言》,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生态社会人口论》,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

《纯电动拯救世界》(纯电子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3月。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即将出版),东方出版社,2016年7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