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的周末②丨守·忆·火红

永宁发布 2024-04-11

中学的时候读到关于乡愁的诗,我有些懵懂和疑惑:我们这一代从小在城镇里长大的孩子,也懂得乡愁吗?

直到某一天,闲逛的我被灰瓦白墙的村落里袅袅升起的炊烟与远处落日映照下的山间烟岚“击中”,才发现:乡愁的意象刻在所有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乡愁是绕城郭的绿水,以及一代代传承发展的治水利民的智慧。



在永宁街道滁河水利遗址公园里,以实物和图片的形式展示着从古到今滁河畔的百姓治水、用水的故事,从治理水患到利用水作为动力碾米、运粮,再到现代的滁河闸,奔腾的滁河被“驯服”滋养着两岸沃土。


乡愁是古法榨油历经千万次捶击的枕木,以及播洒四野的菜油香。


在永宁青山渔村的河北油坊,铁锤、枕木和几口大缸是完成古法榨油的关键。一次次沉重的撞击下,木楔一寸寸挤压菜籽,生榨的菜油慢慢流泻而出。油榨好后,要放在大缸里沉淀一个月左右,等待杂质沉淀后分装成瓶,经过食品安全检测后才能上市,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才成就了餐桌上那种熟悉的滋味。


乡愁是镌刻着岁月痕迹的石碾,以及碾下白玉一般的豆腐。


河北油坊不远处,一间小小的豆腐坊里磨豆腐的老师傅也在忙碌着。一方石碾看着不大,推动起来却能感受到它“镇守”豆腐坊几十年的底气。把泡好的黄豆和清水一起加入碾上的孔洞里,推动石碾,浓稠的浆液慢慢从中间溢出。石碾磨出的“豆浆”粗糙得很,还要经过纱网仔细过滤,再经过加热、“点”豆腐、压制等步骤,先后制成豆浆、豆腐脑和老豆腐。老师傅说,豆腐坊每天都要做至少一筐豆腐,别看村里人不多,家家都要吃些手工现做的豆腐。


乡愁是灵动翻飞的小狮子,以及狮子背后非遗文化的传承。


下午四点钟的永宁小学里,十几个孩子结束了一天的课程,撒欢儿一般跑到操场上。然而孩子们爱玩闹的天性在拿起小狮子的那一刻尽数褪去,大家自觉列队站好,一丝不苟地学习着省级非遗手狮舞的一招一式。手狮在孩子们的手里翻滚腾挪、抖擞鬃毛,迎着西斜的日光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彩。


乡愁是供销社里亲切的老物件儿,以及物件儿见证的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老式“二八大杠”自行车、老式半导体收音机、印着火红牡丹的搪瓷洗脸盆、上了发条就能一蹦一跳的小青蛙……在大桥供销社里,一件件老物件儿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到供销社里买一个“大件儿”可能要全家商量很久,如今,大家的生活变得富足,购物方式也更加多样,可是看到这些陈旧亲切的老物件儿,回忆起社会的变迁与家庭的变化,惜物惜时的感慨油然而生。



乡愁是什么?是手工技艺传承下来的一辈又一辈的智慧,民俗文化记录下来的一个又一个故事,诗词文学滋养浸润着的一代又一代的心灵。


它是我们追索“从哪里来”的线索,也是指示“向何处去”的注脚。忙碌琐碎的生活里,守住乡愁,守住回忆,也就守住了每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冀与“奔头”。


来   源:永宁街道宣传科

一   审:张艳

二   审:张婷婷

三   审:秦慧东


▽往期精彩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