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读者稿件 | 西方思想之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

2017-11-21 乔迎舟 哲思学意

作者:乔迎舟

本文为哲思学意读者原创投稿

授权哲思学意发布

个人原创投稿邮箱:tougao@izhexue.wang 

根据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88卷《讨论班:思想训练》译出

一、【未来的准备】([Vorbereitung des Kunftigen]) 

这个工作在以前的学期中以及准备好了。历史学的考察工作(Historische Betrachtungen)?不是!是历史性的沉思(GeschichtlicheBesinnung)。不是对过去的获悉,而是对未来的准备。准备:在思之领域中建立和开始准备:通过追问。何种追问:最极端的和最亲密的。至今——主导问题;还有基于主导问题展开的沉思。未来——不是基于对过去的隔断——而是,通过一种预先准备( vorzubereitung)的克服之必要性。

二、西方思想之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

因此,我们始终想要的仍然是一种历史学的考察工作,也就是对过去的获悉——更早的积累物;因此,追问本身被直接地破坏了。

但不是历史学的考察工作,而是历史性的先行:历史——即前-(vor-)和超-史学性(über-historisch)的已然本现——即此-在自身;前-史学性,因为已抢先跳跃;“超”-史学性,由于从未处于作为那种先行得到持存的过去。

一个此-在的基本特点:追问。我们追问什么:关于存有之真理的基本追问。那种历史性——此在已然建基并因此具有开启性,并因此而阐明。根据什么?根据我们自己?主导问题——它的展开,即克服。在这个争辩中,一种从我们自己而来的变化将自行发生,或者,这争辩是那一种结果,即通过它的展开的部分而发生的变化。所以,这是我们自己的一种变化?因为开展主导问题就是设立了真理之追问——和真理?它如何本现?

这里转变指的不是什么我们个人状态的变化,而是人类存在的本质性转变,如果这种转变是基于被体验到的本源性基础:

1.  已然建基的人类比存有之真理更真。

2.  故而取得共识:作为守护者的人是为了最后之神的提前到来的寂静。

更真和守护者——来自于“操劳”。由于此-在之中的人类存在的建基,这两者才是有意义的。并且此-在意味着在1.和2中被命名为内立性的站出。此-在就是已然建基的斗争场所,这种斗争发生在人类、存有和诸神之间。(请参看《沉思集》第五章第33节)。在《存在与时间》中关于人类“的”此-在的首次谈论,也就是说,是在与存在问题并且仅仅是与它的最亲密的关联之中;是在此-在中首要的并且仅仅始终是去“存有”的“关系”。

因为我们的历史性追问从属于这个变化,并且是此在之建基,我们就必须在预先的宣告中,道说“此-在(da-sein)”为何,此般道说显然发生在第一次本真性尝试中。

在追问期间(它突然在历史性沉思之追踪中再次露面):究竟是过去的对人的把握:理性(rationale)动物,还是假定它是去“存有”的“关系”?是或否。是——那么,理智(ratio)=努斯[νους]意味着相[ιδέα]的概念[νοειν],作为存在者状态的存在,存在者状态;即使如此这般的联系本身并不具有本真性,而是持有一种“能力”——并且它出现于之后的康德先验论中——甚至使得哲学首次在光亮中更为清楚。更加预先的:莱布尼茨和后来的:德国观念论。

但是——它仅仅是一种从物和生物人类而来的“能力”。生长出了什么?临近于“主体”中的“存在者”的存在道路——存在被遗忘状态的已然生长的嵌入。既不是向存有的关联及其已建基之真理,也不是那种直接关联,即作为这样的原始性,这样的把握:对人类本现的沉思已抢先引入,因此,必须最后排除掉所有动物学的估价。这不是说,如我们往常所理解的那样,人类的肉身性被遗忘或消失了,而仅仅是说,所有那些首先建立于此-在之基础之上的基础及其获得的可被言明性(Begründbarkeit)被遗忘且消失了。

《存在与时间》对此在的指明。这种指明首先通过已得建基的事物,并且在书中是值得追问的事物和关涉着追问的事物(Fragliche)。

此-在是基础存在论之沉思的基本图式!

在彼此持立的事物的回撤中指明:此在和存有——也就是和存有之真理的基本关联。(本真性的目的地:作为此-在的人类存在,也就是从他的本现的最深刻之建基而来的人类,或者,由于本有之存有之本现,人类作为通向存有和他之间的关联,从此在和存有的关联中来(人-神)。)

那种回撤从一开始,就在那里明确地对立于——作为某种现成之物——每一种人之解释和体验的风格:

a)对立于一种人类学——依据那种“存在性”=道德性并且因此对立于生物学的估价,心理学;动物,拥有语言的动物是社会性的(ζωιονλογονεχον, πολιτικον)(生命-现成的)。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A2.

b)对立于作为主体的人,意识,精神,我,人。主体,那种实在之物,即作为在我之中遇到的最被知晓的“我”。

c)a和b在今天已经被共同混合在“生命与经历”之中。

主导问题的开展——意味着

既不是:问题的直接追问,即尽力应答、协商和过往应答的平衡,已经不能被如此本真地追问,因为它已经被追问过了。

也不是那种对基于问题提法的简单“反应”。

而是:必须开展和挪带入它的更原始的基础之中,即那种更原始的、更独一无二的新的追问中。

我们不仅仅是在追问那种主导问题的开展之中,而是对存有之真理的基本追问。主导问题的开展就是基于它的本源,并在它的自我克服之中。

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全新修订权威译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购


【编辑推荐】

1、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沉思录》原为古罗马皇帝奥勒留自我对话的记录,行文质朴,不尚雕琢,然而由于发自内心,灵性内蕴,故充塞着一股浩然之气,令人高山仰止,有一种深沉的崇高之美。正因为它出诸内心,不加掩饰,所以我们方能窥见作者如何在忙碌的人生路上,以自己的经验为材料,沉思人生大义,领悟宇宙谜题,从中升华自己的智慧和心灵。

2、可以轻易读懂的两千年前的智慧之书。这部两千年前的智慧之书并不长,200多页,里面多数都是深刻的人生感悟,文笔优美,表述简洁,随手翻翻就可以发现很多灵感。奥勒留的写作并不针对某个民族、某个阶级、或是某种性别,而是直指内心,直指我们的精神和灵魂。

3、影响深远的正能量之书。《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终其一生的灵性思考,是对自我灵魂的拷问,阐释了人的德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如何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等,时至今日仍影响着一代代社会精英和普通人。

4、权威译本全新修订版。何怀宏教授在上个世纪80年代翻译成此作品,译文信实流畅,不仅对国内伦理学界,也对其他人文与社会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胫而走,成为豆瓣、知乎等国内优质内容平台上公认的译本。此次译者对原译本做了更精当订正,译文更准确简练,优雅凝神。

5、此版本采用黑白配精美双封面,特殊工艺处理,用纸考究,整体制作雅致精美,便于读者的阅读和收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