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埃德加·莫兰:教育与美好人生——在不确定的世界找寻教育的确定性

麦田 守望者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在不确定的世界找寻教育的确定性

——《教育为人生》短书
作者|李百艳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当前至关重要的是:把我们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多种风险融入教育的过程,承认我们人类所有的复杂性——不论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充分理解他者与我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学会面对未来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建立地球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埃德加·莫兰 2022年8月5日

朱永新|教育的使命和目标——《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


教育何为?“承认我们人类所有的复杂性,充分理解他者和我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学会面对未来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建立地球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这是埃德加·莫兰在《教育为人生》首页的题语。真理常常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法国思想大师、复杂性哲学的创始人莫兰先生这本关于教育的小书就是如此,读来让人欲罢不能。

在书中,莫兰先生淋漓尽致地剖析了当前各类教育危机。这些危机映射在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非常容易激发一线教师的共鸣。比如我们关注学生们每一科的成绩,关注他们学到了什么,学的水平如何,但往往却忽视了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疏离感,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忘记了学习的目标和乐趣。而当他们真正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重重问题时,却可能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负面情绪。今天,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分离,互相不踏入彼此的家门。“自然科学虽然了解客体,却忽视认识主体,缺乏对科学不可控的未来的反思”,从疫情到核泄漏,从校园暴力到区域战争,这是一场多维度的危机。

如何化解危机呢?莫兰先生在书中从复杂性哲学出发,号召来一场思想的革命。我们要告诉孩子,如何系统地、辩证地、全息地思考,如何学会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挑战,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莫兰先生在书中还大声疾呼: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文明”“互不理解不仅危害我们的私生活,还让整个世界为之承受痛苦”“理解教育就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我真的不能更赞同了!我们教育中很多的师生疏离、亲子冲突、家校冲突,都是由不能达成理解与共识造成的。我尝试探索通过“对话”解决教育问题,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不断与自然、社会和自我对话,以建构新的认知的过程。我感觉莫兰先生阐释的“理解”的概念、路径恰恰为我的想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教育中发生的问题,就是源于师生之间缺乏自我认知,缺乏对话,而导致相互不理解。正如莫兰先生所说的,“让新一代能够普遍理解他人,并承认他人既是自己的同类又与自己相异”,才可能弱化或化解冲突。我一直把对话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和工作信仰,我相信“基于平等、经由沟通、达于理解、形成共识”的对话可以使人放弃成见,趋向共识,还能激发创意,创生新质,产生神奇的力量。


当然,所有改革的终点都将指向美好的人生。在莫兰先生批评西方将物质生活等同于美好生活,消费主义和金钱的权力损害了人的智慧,个人主义驱逐集体主义,偏执和阴谋论取代理性和批判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需要反思。美国学者丹尼尔·扬克洛维奇说,当今的美国社会,所有人都被套牢在自己的社群、更大的座驾、更小的家庭、专业的藩篱以及孤独的自我里,我们已经渐渐远离他人且越来越孤立,越来越不团结,无法融合在一起。我们的教育需要从分科走向跨学科,我们的世界需要从分裂走向和平,我们的生活需要从隔绝走向融合,我们的观念需要从单向度走向融合。融合的最高形式就是爱,就是接纳,莫兰先生以人本主义的立场在书的结尾,寄希望于“爱的再生”,他将西方的Eros(古希腊语:爱)与儒家的仁爱联结,化成变革的钥匙。

愿我们通过本书开启更多的对话,共执教育变革的宣言,携手前行在通向美好人生的大路上。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守望新教育。
特别推荐|百岁莫兰“遇见”千年东坡——第四届“新教育·新管理”论坛暨第七届初拾校长越读会


作者与译者简介——


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1921年出生于巴黎,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名誉研究员,教育部高级顾问。从1951年出版的第一本著作《人与死亡》,莫兰逐渐尝试从多学科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对社会、科学、知识、历史等进行系统性地反思,批判现有学科体系对知识和生活的割裂,提出并不断完善“复杂性”(Complexity)理论和“复杂性思维”(Complex thoughts)。莫兰是个多产的学者,其代表作《方法》(六卷)、《复杂性思想导论》等被译介为多种语言,其关于教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未来教育所必需的七种知识》《教育为人生》等论著中。
刘敏,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教育、教育政策与治理。出版有《法国大学治理模式与自治改革研究》等专著,《未来的学校》《破解神话:还原真实的芬兰教育》等译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复杂性思想下为了美好生活的教育变革宣言——《教育为人生〉译后记 )作者|刘敏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曾被定义为“无边界的哲学家”,或许只有这种“不守规矩”地关注过各类领域的学者才能够发展出复杂性思想。莫兰早期的研究领域是社会学,同时作为一名左翼社会活动家,他曾参与反纳粹的斗争,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创办政治评论杂志(1957—1962)等。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莫兰一直意图把自然科学与人类科学联结起来,在广泛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莫兰逐步建立起了他的“整体人类学”,并发展出类似于哲学认识论的复杂性思想。
1、教育与美好人生
教育一直是莫兰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1997年,他曾担任法国中学教育改革学术委员会主席。《构造得宜的头脑》(1999)、《未来教育所必需的七种知识》(1999)、《大学,未来何如?》(2003)等都是莫兰关于教育的重要出版物。莫兰对教育的关注与其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密切关联:教育是思想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
《教育为人生》一书是莫兰从复杂性思想出发讨论当今教育问题的一部作品。他借用了卢梭“教育为人生”的提法,却又不限于将“生活”的概念引入教育。他不仅关注教育内部暴露出的诸多危机,更是深入剖析了危机何来、教育何从的问题。莫兰主张,教育是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教育需要从人所具备的“个体—社会—族类”三重性出发。教育的目标是思想的变革,是教授一种处世之“道”,从而可以让人获得自主性,能够辨识进而避免偏颇和错误,实践对他者的理解,学会“生活”,学会如何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
莫兰批评西方将“占有”更多等同于美好生活。他指出,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而非生活质量,“物质享受的提升也使得精神和道德的病态不断滋生”。这一点我们很容易感同身受,正如“996”换来的收入增长不一定能提升幸福感,网络促进了知识传播也培养了“键盘侠”和“宅”文化。是时候要深入反思怎样才是为了美好生活的教育了。
莫兰指出,教育应该克服分裂并建立联结。这种分裂表现为主客体的分裂,也表现为“完整的”知识被分离在箱格化、碎片化的学科中,“自然科学文化和人文科学文化之间缺乏交流、相互蔑视”,今天,自然科学文化在内容和方法上占了上风,破坏了教育的内部生态。因此,莫兰倡导在教育中引入一种新类型的科学:生态学、地球科学和宇宙学,用跨学科的思维去“关注到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地球母亲之间重大而且紧迫的问题”。
教育应该克服“绝对化”并加强理解。传统科学痴迷“确定的”直线因果,也影响到学校建立“量化驱逐质性”的评估文化。教育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学业失败、师生矛盾、校园暴力,都需要通过加强理解,建立对话的伦理学,推动师生、生生、家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去解决。“理解”不仅是认知概念上的理念,更是对人性的理解(对自己的理解和对他者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历史的和环境的)、对元认知的理解(包含对不理解的理解)。
莫兰将生活描述为一场冒险,未来的生活充满着“不确定性”,“肩负教育责任的主体有必要走在当今时代不确定性的前沿”。莫兰建议在传统能力培养之外,将“不确定性”纳入教育的范畴:一方面,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为人生”的教育也需要帮助人们建立自主性,建立迎接“不确定性”的处世之道。
2、莫兰和他的复杂性思想
莫兰的复杂性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几条重要的概念和原则。第一,系统:“以组织的形式存在意味着整体大于各部门之和;或者换句话说,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系统)能够产生或促进产生分离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特征—(新思想或新现象)的迸发”。第二,循环因果:正如个体创造社会,社会造就个体一样,原因导致结果,而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在此基础上就促进了自我组织、自我生产和自主性,同时自主性的建立又离不开作为基础的环境。第三,辩证逻辑(或二重逻辑),即统一性的内部具有二元性:在复杂的现实中,对立或相互排斥的两个原则或概念也是互补且不可分离的。第四,全息原则:“部分存在于整体中,整体也存在于部分中”,正如我们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而全球化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莫兰倡导的复杂性思想既有综合性,又有具体性;既有网络性,又有纵深性;既有历史性,又有前瞻性”。这种思想指出了古典科学所推崇的线性因果、还原论、决定论等方法在面对复杂现实时暴露出的局限和不足。碎片化的、割裂的、倾向于量化的思维和认知模式只会“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导致片面的错误;分离简化的思维削减了人们反思、综合思考的意愿,发展出“盛行的”技术主义、利己主义、经济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等。
复杂性思想不仅是方法,也是世界观。从《人与死亡》(1948)、《人类政治学导论》(1965)到六卷本的《方法》(1977—2004),从《为了走出21世纪》(1981)、《为了文明的政治》(2002)到期颐之作《世纪课堂》(2021),莫兰一直秉持复杂性思想关注人性,关注生活,关注文化,关注现代化与全球化。 
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莫兰再次为人类的发展敲响警钟。他犀利地批评西方模式给当今世界带来的危机,特别是“文明的危机”:经济危机引发教育危机、社会危机、(西方)民主危机,教育危机、社会危机、(西方)民主危机的蔓延又加剧了经济危机,形成危机的螺旋。复杂性思想为解除危机提供良药。202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庆祝莫兰百岁诞辰举办的活动中,莫兰指出,走出危机的前提是认识到全球化时代人类是命运的共同体。 
3、译者与本书
译者最早读到埃德加·莫兰,还是20年前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时任西语系系主任秦海鹰教授刚完成《方法·思想观念》的翻译不久,在语言学课堂上提及莫兰思想中的“对话”原则,可惜当时沉迷在结构主义诗学中的我,没能理解莫兰的宏大叙事,错过了这位中西贯通、融汇八方的伟大学者。再读莫兰的时候,我已转行开展教育研究,莫兰的复杂性思想及其有关教育的论述再次如思想的闪电发人深省。机缘巧合的是,由于教育学科的背景,我被推荐担任本书翻译,如此得以更近距离地“得其用心”,在翻译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莫兰的思想。
莫兰曾于2013年在世界教育峰会上发言, 当年的峰会主题即为“为生活重塑教育”, 本书于2014年9月在法国出版,其中的观点近些年可见诸国内学者的论著之中,本书译稿几年前完成后,一直在等待出版。2021年,我和出版社都认为复杂性思想是理解新冠疫情的一剂良药,本书的出版正当其时。在出版社周益群老师的鼓励下,书稿付梓前,我给已百岁高龄的莫兰先生发信告知其中文版即将问世的消息,竟在同日收到了先生的回复。在谈到莫兰思想中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时,先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的喜爱。
莫兰的思想博大精深,译读过程实乃一场思想的洗礼。其中,个人感兴趣的是莫兰部分思想与中国文化和智慧产生的共鸣(莫兰本人认为东西文化仍有共鸣或共同点,可深入接触的表述),借此分享几点拙见。
首先,莫兰指出,农业发展之后,特别是大规模工业生产以来,我们习惯将自然作为客体,并按照人的主观利益和意志加以改变,“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和更广范围的生物圈”。莫兰认为有必要推广生态科学,以促进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恰与中国传统思想提倡的“天人合一”不谋而合。正如《道德经》所言“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恰是中国发展生态文明、寻求永续发展之路的思想基础。
其次,莫兰描述的“大叙事”,从历时的角度看,人类的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其过程是连续又断裂,必然又偶然的;从共时的角度看,人类的发展是多元的,没有哪个文化是单一存在的。由此,莫兰在书中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提倡通过理解促进共生发展,这一点恰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以及习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相合。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我们比较容易接受万物普遍联结,世界和而不同的观点,也能够认同不抽离文化地理解他者。
最后,莫兰呼吁将“不确定性”纳入今天的教育。事实上,从洛伦兹到费曼,从普利高津到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20世纪中叶逐步发展起来的复杂系统科学一直关注非线性复杂问题,关注“不确定性”。莫兰指出,“不确定性”是科学的核心,也是生活的本质。然而,工业文明下发展出的教育将知识条块分割,以培养大量产业工人为目标,采取最经济的“制式化”的模式开展教育。这种教育推崇“标准化”评价方式,推崇“确定”的结果。这种教育使得人们在面对突发或变局时陷入困顿,也缺乏准备和信心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因此教育要让人们学会“穿越确定性的群岛,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
译读过程中还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经历了世纪变迁的莫兰先生在面对当今发展之弊时所具有的乐观和惊醒的态度。借助中国儒家思想“仁爱”的理念,他相信教育可以促进思想和知识的变革;怀着一颗兼济天下之心,他鼓励人们战胜危机,团结进步,共向“美好生活”。
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可以让更多中国读者了解莫兰及其复杂性思想,特别是站在译者专业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变革的人有所启发。最后,在向莫兰先生致敬的同时,还要衷心感谢支持本书出版的各位朋友,她们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周益群老师,我的学生/朋友王丽媛博士,法国驻华使馆的金瑞玲女士以及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朋友们。
朱永新|教育的使命和目标特别推荐|百岁莫兰“遇见”千年东坡“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