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去实现?——修身、齐家、为公、治国、平天下

朱永新 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幸福教育,而幸福本身必须是合乎道德的。正如中国古代哲学主张的“德福同一”亚里士多德所说:“‘生活得好’或‘行得好’即是幸福”。  

新教育也是一种完整教育,强调身心灵的和谐统一,强调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完整统一,强调让人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自己。因此,新德育的使命,就是追求和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基于上述思考和分析,我们尝试这样来界定新德育: 

新德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具有中国精神、世界胸怀的公民为目标,基于“私德、公德和大德”三个维度,以新教育道德人格图式为指导,以“十大行动”为路径,引领师生明德至善,过一种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活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 财富是有汗水的, 科学是有人性的, 享乐是有道德的。——朱永新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教育是一首诗”——新教育《大丰宣言》《20年专题片》《颁奖盛典》《主题歌》《主题报告·叙事·报道》……
明德至善绽放人性芬芳
德育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新德育的内涵、路径和方法是什么?
新时代,我们怎样做德育?——学校立德树人如何落在实处?
问题在哪里?——新时代呼唤新德育
目标在何方?——培养“具有中国精神、世界胸怀的公民”
......

新德育的价值与意义、内容与原则

——新教育实验20届年会主报告文选

作者|朱永新

新教育研究院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德育的价值与意义。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越大。所以他提出要”建筑人格长城“,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我们认为,新德育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为了个体生活的幸福完整


1. 实现个体生活的幸福


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幸福教育。但幸福是什么?它与道德是怎样的关系?如何通过德育实现幸福?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德育对于个体幸福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

古希腊时代,“幸福(eudaimonia)”的词意和中国古代的“吉星高照”意思差不多。在最初的幸福观念里,幸福其实有“幸运”(luck)之意,但一开始就与道德联系起来。例如,苏格拉底认为幸福是“拥有神所享有的特质,即‘善与美’”;亚里士多德告诫人们,真正的幸福是“追求至善”。中国人所说的五福临门,其中两福就有品德高尚和、善始善终。这种幸福观下,获得幸福的条件接近于中国古代对圣人品性的描述,因此获得幸福的路径是艰难而漫长的。对于普通人而言,虽然心生向往,却难以抵达。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启蒙时代,幸福一步步从天国走向了尘世。它把“我怎样才能得救”的神性问题转化成为了“我怎样才能幸福”的实际问题。通俗地讲,幸福由希腊语“eudaimonia”变成了英语的“happiness”!幸福不再是神的赠礼,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权利甚至义务,是所有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目标。幸福于是成为一种全新的信仰和全新的道德,正是追求幸福的努力,成为了文明的原动力,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由此我们发现,幸福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的,幸福本身即是合乎道德的。我们拥有好运、快乐、财富、声誉、朋友、健康、美貌等幸福,是源于我们好的、善的甚至神圣的生活与行为。所以,真正的幸福是和追求道德的善的行为是分不开的。

所以,新德育倡导的幸福教育,并非引导人趋附简单片面的快乐,而是把幸福作为一种崇高神圣的理想追求和苦乐圆融的现实体验,去实现人格的“德福同一”。


2.实现个体人格的完整


新教育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愿景。我过去曾对“幸福完整”做过解释:“我们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两个字,是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仅仅强调幸福,很容易让大家过分重视情感的体验,甚至会误认为感官的享受很重要。人的生命应该是完整的,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所以,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本身就是教育完整性的体现。人的完整性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阐释“完整”二字时,我特别提到了与“幸福”相关的“德行”,旨在凸显二者在“完整”人性中水乳交融的关系。只有这样理解幸福与完整的关系,才能在教育中防范、克服可能的偏离与扭曲。

其实,当我们把德性视为幸福的根本内涵时,幸福就必然体现了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体现了人性的完整性。反过来说,这样的完整性也必然具有道德的价值与意义,甚至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善”。当年马克思在谈及职业选择时就曾提出“幸福”和“完美”两大原则。幸福与完整的统一,才是马克思瞻望的最高理想人格:“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本质据为己有。”  

所以,新教育提出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过一种“至善”或“圆善”的道德生活,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教育!


(二)为了公共生活的和谐有序


1.促进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和谐


“道德”是一个关系概念。也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的幸福相当程度也来自于人类在“互助、互爱、崇高和尊严的生活”中所获得的幸福感。“群居”是人的自然属性,有群居就会有公共空间,有公共空间就会有公共生活,而公共生活的底线就是秩序。这种秩序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参与主体的主动遵守,即道德的遵守;另一种是参与主体的被动遵守,即法律的遵守。其中,法律的遵守是底线,道德的遵守是人的自觉性的体现。

新德育主张师生合法合理地维护个人利益,同时主张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乐意让渡自己的个人利益,并达成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2.促进公序良俗与社会公德的形成


公德是面向社会大众,按最低限度要求而建立的公民必须遵守的文明共识、文明规范和文明准则,属于“底线道德”。我们平常说的“不闯红灯”、“不插队”、“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等都属于底线规则。

新德育希望能够在“勿损人”、“勿害物”、“勿坏事”等方面制定更详尽、更具操作性和评价性的公德规范,倡导公共礼仪。新教育团队的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他们颁行的《学生文明行为的52个条细节》以及相应的评价策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已在很多地区和学校推广,对我们更全面深入科学地研制公德规范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除了底线的道德,还有积极的公德——“公益”,它是公民在合理利己的前提下向“陌生的他者”付出的一种无回报的友爱慈善精神,这种精神有可能升华为美德伦理乃至大德伦理的神圣高度。

所以,新德育既要求遵守底线的道德,也倡导积极的公德,通过每个人的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共秩序和良好风尚的形成。


(三)为了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1. 塑造民族品格,凝聚共识力量


教育是塑造国民性的基础。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其著作《发现孩子》里写道:“如果我们要改变某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或希望加强某个民族的某种性格,我们必须把孩子作为突破口,从他们小时候就开始行动,因为能够在成人身上做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

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新德育注重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深度挖掘主题班会、课外实践、传统节日等活动中的各种潜在的德育价值,通过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学生优良的民族品格。

2. 培育爱国意识,增强文化认同


爱国主义是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和平年代,爱国意识是指以主人翁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国家,认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等。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是我们新德育的基本遵循。新德育主张,在充分认同、吸纳、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审辨式反思,清醒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诸多不足,在此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转换、超越与传承,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腾飞。

新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求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如何爱国、如何建设祖国、如何担负时代使命的思想。新德育要求教师勇于打破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通过鼓励学生质疑,提倡课程对话、鼓励话题争辩,宽容“错误”、提倡“求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等方式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意志进行符合社会规范的创新实践,将道德教育中的规范准则付诸创新活动。

新德育鼓励儿童参与公共事务,通过”模拟政协“等社团自主活动、参与干部选举和议事决策、进行学生民意调查、举行听证会、开展媒体宣传等,帮助学生提高参与公共事务乃至民主、法治的意识和能力。


(四)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进步


1.培养共同体意识,形成求同存异共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随着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意味着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意味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能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新的选择,也意味着中国有可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方案。这三个意味着,同时也意味着新时代的新人才应该有着国际视野,有国际对话与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并迅速蔓延,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是中国疫情爆发初期,或是之后西方国家疫情的极速蔓延,事实证明,隔岸观火、恶语相向、落井下石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培养全球意识,才能持有正确的大局意识和整体性的价值判断,也才能合力抗疫,共度时艰。

所以,新德育倡导加深国际理解,促进多元文化认同,追求人类的共同幸福。希望通过大德育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帮助师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关注国际社会存在的共同利益,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

2.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新德育以培育幸福完整的德性公民为终极目标,实质上也是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新德育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与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师生自觉、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人口问题、经济伦理、环境道德等人类议题,发展他们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把握自然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两者关系的平衡,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及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自觉抵制破坏自然与生态环境的行为。

四、新德育的内容与原则


(一)新德育的主要内容


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新时期德育课程的具体内容,概括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内容,具体体现在我们学校德育的专门课程与教材之中,在此我们不做详细的分析研究,而试图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概括出新的德目,形成新德育的“新修齐治平”理论。

新德育继承《礼记·大学》中提出的中国古代道德文明总纲领——“三纲”说,即前面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但对它进行了古为今用的批判性、转换性改造,我们将其概括为修身、齐家、为公、治国和平天下五个方面的要素。


1.“修身”


“修身”是寻求公民个体的自我完满和自我实现的一种道德努力,它处理的是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修身对全部人格的塑造是奠基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个人与自我的道德关系规范,从底线层面看,是一种基于“勿损害自己”原则的修为,包括不要伤身、纵欲、自欺、自弃、自杀等底线要求;从积极层面看,是一种基于自我激励、自我成长的修为,包括自尊、自爱、自重、自律等积极品质。

2.“齐家”


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如何处理家庭乃至家族内的社会关系,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代际关系、亲戚关系等,以及家庭和邻里、社区、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如代沟、家暴、夫妻离异问题,都是家庭成员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些关系中,家风、家教、家德、家训等便成为了家庭德育的内容,同样包括底线德育和积极德育两个方面。底线德育内容包括防止偏见、偏爱、偏心,防止家庭冷漠、不和甚至暴力,积极德育内容包括尊重、平等、民主、相守、包容等。家庭德育的内容目前在学校德育中还是比较薄弱的,有待进一步加强。

3.“为公”


《礼记·礼运》里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说法,用来指人们在公共领域里开展社会交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公共领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公众使用的空间,二是个人行为对公共空间所造成影响的范围,比如在家庭装修对小区邻居的侵扰。公德中的底线道德可以概括为“勿伤害”,比如不要破坏公共秩序和公共设施,不要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公德中的积极道德可以概括为“行公益”,如倡议环保、关爱弱势群体、推进公共服务改善等行为。与家庭德育一样,公益教育也是我们德育的短板之一。


4.“治国”


这里的“治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统治者“治理国家”,而是以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公对待“治国”。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二是增强祖国文化认同,培育理性爱国意识。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关心国家大事,就要学习历史,并以史为鉴;关心政治,具有主人翁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文化自信应源于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而不是盲目自信。

5.“平天下”


“天下太平”应该是所有有良知的人的理想。在世界格局多变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显得尤为可贵。新德育认为,在这个越来越清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里,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和不可侵犯的尊严;所有人都应该做好事而避免做坏事;人人赋有理性,信奉良知,赞成人道,反对一切形式的非人道或反人道;加深国际理解,促进多元文化认同,追求人类共同幸福,渴望世界永久和平……这些人类共同的规训和价值应该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接受。这也是新德育必须深耕解决的问题。


(二)新德育的实施原则


新德育如何落地?在德育实践中如何把上述的理念、课程等扎扎实实地做好?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新德育的有关基本原则。

1.价值性原则


价值是是行为选择的依据。德育就是价值引领和自主建构。价值性原则是新德育的第一条原则。

新德育价值引领内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社会主流价值(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的基本价值。

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方向与动力。教师能否拥有自觉的价值引领意识,是新德育能否有实效的关键因素。新德育需要每一个教师自觉地修炼师德、锤炼师能,温暖地陪伴学生生活,专业地引领学生成长。

2.主体性原则


教育是人的教育。鲁洁老师曾经说过,“怎样做成一个人”是德育的核心问题,而不是“应该怎么做”的外在强制规范。所以,德育过程中的人,应成为真正的主体、主人和主角。这就是新德育的主体性原则。

遵循主体性原则,一方面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德育内容和目标。另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和唤醒他们内在的道德学习需要,使他们成为新德育过程的主体,成为教育生活的主人。  

根据主体性原则,师生是平等的成长伙伴,师生关系主要是精神对话关系;教师不要居高临下,学生不必俯首帖耳。师生之间通过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交流、理解与创造,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教育目的。师生的互动应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新德育的互动应是思辩的,师生通过对道德问题的分析,澄清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新德育主张变“防范性德育”为“服务性德育”,这里的“服务”,首先意味着为学生的自主成长服务。因为学生的成长是成人不可替代的。因此,新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成长。

3.实践性原则


道德的存在形态主要是生活的。人只有在生活中实践道德,才能学到道德、生成德行、成为有道德的人。道德学习的本质不是“知识学习”,而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因此,新德育须遵循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要求在新德育课程实施中,一方面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一方面要促使课程学习能真实地改变生活。回到生活世界,在实践中解放孩子的大脑和双手、眼睛和嘴巴、时间和空间。

德育生活化,是现代德育的一种趋势,就是要摆脱“假大空”的旧德育,将德育深植到真实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把德育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全过程,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与自然,把德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让孩子去体验。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德育资源,新德育主张要调动社会有利因素来充实、完善学校教育,要善于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时时感受,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在体悟中生活。新德育强调“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在青山绿水之间强健体魄、飞翔心灵、解放个性,挥洒青春。

4.情感性原则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道德生活是建立在情感意志活动基础之上的思想品德内化活动,道德情感体验是从知性走向德性的重要媒介。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的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因此,新德育须遵循情感性原则。

情感具有感染性。新德育强调以情育情,以情增意,以情促行,引导学生培养积极情感,增强道德意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依据情感性原则,新德育强调用生活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体验和践行,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2006: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07: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2008: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2009: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2010:文化,为学校立魂

2011: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2012:缔造完美教室

2013:研发卓越课程

2014: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2015: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2016:习惯养成第二天性

2017: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

2018:科学之光照亮求真创新之路

2019: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完整家园

2020:明德至善散发人性芬芳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