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与何为 :对教师教育写作问题的再认识

颜莹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作为写作主体,要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出发,从而实现对教育写作新的理解与超越,实现教育写作新时代的转型。


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来进行教育写作,不仅关涉着教育写作的主体问题,更因此而牵涉了为什么写、写什么、如何写等问题。


正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写作差异,从教师专业视域出发,重新认识教育写作,可以大大减少教师写作的焦虑和畏惧,使他们拥有更强烈的表达自信,更自由的表达空间,更自如的话语表达方式,真正享受专业表达带来的乐趣和幸福。


教师长期浸润、置身在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育场域”中,对教育学有最真切的感受、最直接的反映、最准确的观察,是天然的研究者,带有天然的研究优势。


他们深入教育实践,直面教育实践的真实问题,并在解决教育实践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深挖实践中的教育真谛,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句子”,由此开启的“术语革命”可以实现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反哺,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提供新的可能与契机。


无论是从写作活动的本质属性来看,还是从教育写作的功能与价值来看,构建教育理论从来不是教师写作的根本目的,更不是唯一目的。


但繁盛的教育写作可能带来繁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师基于教育经验的表达将成为催生新理论与新实践的源泉之一。


伴随教师写作主体意识的唤醒、专业自信的建立和教师对自身写作功能与价值的重新认识,教师教育写作多样化的功能与价值一定会真正得以实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 财富是有汗水的, 科学是有人性的, 享乐是有道德的。——朱永新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阅读、写作和逻辑训练——我们教育最大的缺失
写作是对语言文字魅力的深刻领悟与实践
我一直努力做三件事——写作既是输出,也是输入
阅读是与大师的灵魂交谈,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获得心灵宁静的最好方式
写作是倒逼自己成长最快的方法——写作的八大策略
......


为何与何为 :对教师教育

写作问题的再认识

作者|颜莹  

来源|三名书系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广为流传的教师专业成长公式“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专业化的趋势,教师越来越意识到:仅仅对经验进行反思,而不把反思的结果通过写作这个载体进行固化和明晰,那么反思的结果通常难以对自己的后续发展和实践改进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说,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写作。



教育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作为写作主体,要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出发,从而实现对教育写作新的理解与超越,实现教育写作新时代的转型。

1
认知觉醒:寻找丢失的身份认同

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关于自我的信念之一,“是外界赋予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他人或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规定。”按照布迪尔的说法,是历史生成的、持久的、社会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赋予了个人以某种社会身份的文化系统和心理习惯。其功能是:“它确保既往经验的有效存在,这些既往经验以感知、思维和行为图式的形式储存于每个人身上,与各种形式规则和明确的规范相比,能更加可靠地保证实践活动的一致和它们历时不变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开展研究和写作的内在动力,也让他们普遍感觉“写作难”。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学术训练,教师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欠缺,写作时,要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思考,他们往往感到困难重重,由此带来很强的写作“挫败感”。他们把这种挫败归结为“教育实践工作者”身份带来的局限。因此,教师大多数时候在被动或功利的状态下进行写作,很少真正将写作看作是表达与交流的需要,是自身专业发展和个体生命成长的需要。

事实上,“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来进行教育写作,不仅关涉着教育写作的主体问题,更因此而牵涉了为什么写、写什么、如何写等问题。”2012年9月,为了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唤醒教师的主体自觉,通过写作,推动他们实现“研究”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实现教师专业视域下“实践者”与“研究者”双重身份的融合统一,才能真正改变教师被动、功利的写作状态,让他们产生自觉、持久和深层的写作动力。


2
正视差异:建立专业视域下的表达自信

与学术研究者或者自然科学工作者相比,教师的工作性质表现为更强的情境性、实践性和主观性。教师职业工作的特性和要求客观上决定了教师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实践经验,改进行为方式(改进包括模仿、迁移、改动和变革),以此 “更好的变革实践”。因此,他们的写作主题常常围绕“实践的诸多细节、困难和策略”,写作方式也大多遵循着“实践—文本—再实践”的技术路线。而理论工作者的写作方式通常是从文本到文本,侧重于从学术的视点来理解与说明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写作的目的是产出可完善理论的学术研究成果,或可指导实践的普遍规律。有学者用“纯学术写作”和“非学术写作”来描述这种差异。很多教师面对这种写作差异,产生了退却和畏惧,认为只有像理论工作者那样写作,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教育写作”。

理论工作者与教师生活在各自不同的意义世界,并以其不同的意义世界感知、理解、思考、建构和言说着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

正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写作差异,从教师专业视域出发,重新认识教育写作,可以大大减少教师写作的焦虑和畏惧,使他们拥有更强烈的表达自信,更自由的表达空间,更自如的话语表达方式,真正享受专业表达带来的乐趣和幸福。


3
反哺理论:表达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智慧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学的话语体系被教育理论工作者所把控,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是我国教育理论的主要创造者与研究者,教师并无参与话语体系建设的话语权。教师天然地认为作为教育实践工作者,他们仅仅是教育理论的“运用者”和 “实践者”,阅读并努力理解已有的教育理论,或是在描述自己的教育实践时,“小心翼翼”地寻找理论,以期为自己的写作“增加理论含量”。在这种认识下,教师不仅在写作时常常为自己“没有理论”而感到困扰,甚至由此产生了对自身写作价值的质疑:没有理论的实践值得写吗?个体的经验与知识是否能解决教育问题,具备交流与传播的价值吗?

孙元涛教授指出,“如果没有支撑理论创新的社会实践的实体性变革,则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课题,很容易被空心化为一种游离于社会现实和严谨的学术实践之外的空洞口号。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理论创新。”长期以来,中国近代教育学的话语概念、表达方式大多来源于传统教育学和西方教育学,而现代教师的实践智慧尚未进入到中国教育理论创新的运行机制中。

教育理论是有别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些基础学科理论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这门学科理论的创造主体不应只是理论工作者,教师也理所应当的是教育理论的创生者。教师长期浸润、置身在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育场域”中,对教育学有最真切的感受、最直接的反映、最准确的观察,是天然的研究者,带有天然的研究优势。他们深入教育实践,直面教育实践的真实问题,并在解决教育实践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深挖实践中的教育真谛,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句子”,由此开启的“术语革命”可以实现教育实践对教育理 论的反哺,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提供新的可能与契机。从教师写作来说,这种可能性可以从两方面得以实现:


1.教师通过写作,发现、表达教育现场中的鲜活教育问题,为理论研究开拓视域

教师写作时,可以从具体事件承载的具体问题拓展开去,联系相关事例,表明概述的教育事件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广泛关注的、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从而可以引发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使双方从理论与实践二个层面共同展开研究和探索。因此,教师写自己的实践与经验并不只是一种“价值不高”的个人知识。相反,从直觉、经验、感受、现象、现场中捕捉到的教育问题是鲜活、灵动的,富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理论研究跟上,以及时适应教育变革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对“时代性问题”的发现本身就是一种理论创新。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写作要跳出“就事论事”的窠臼,学会运用整体与局部、纵向与横向等多重视角与思维方式去审视实践,才能从深层次上产生思想、发现有价值的教育问题。

2.教师写作的丰富样态和成果可以为理论建设提供源泉

从古希腊以来,抽象的理论就被看作人类认识的最高层次。因为高度概括的理论超越了事物的个别化特征,可以用来指导和解释各种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和问题,具有普适性。但“抽象”总是从“具体”中归纳、概括中得来的。理论创新的最终来源也应当是教师个体丰富、灵动的教育实践。正因如此,新的教育理论研究已越来越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复杂现象,开始直面教育实践的情境性和复杂性。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应该有实践自信,也应该树立起充分的理论自信,并带着这种自信走进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与教育情境中,敏锐感受、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趋势及问题, 用教育机智转化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及时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教育实践智慧。写作时,教师可以将这些自身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教育经历、教育情感、实践智慧充分、自由地表达出来,使理论工作者可以从中找到 “教育行动和行动效果之间的关联,提炼针对类似教育情境的应对办法;对实践行动和实践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当事者的教育决策和行为方式进行解读,从中概括出教育实践的相关原则和理论,由此实现基于教师实践智慧的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创新。

无论是从写作活动的本质属性来看,还是从教育写作的功能与价值来看,构建教育理论从来不是教师写作的根本目的,更不是唯一目的。但繁盛的教育写作可能带来繁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师基于教育经验的表达将成为催生新理论与新实践的源泉之一。伴随教师写作主体意识 的唤醒、专业自信的建立和教师对自身写作功能与价值的重新认识,教师教育写作多样化的功能与价值一定会真正得以实现。

 (本文作者:颜莹。有改动,侵删。)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朱雪晴: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真善美光芒的文字。”——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