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讯|[日]岛村恭则:《大家的民俗学》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大家的民俗学》


作者:[日]岛村恭则

译者:陆薇薇 魏金美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ISBN:9787308225083


内容简介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按照一些习俗或默认的规则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这正是民俗学大显身手的地方。


与我们以往的刻板印象相反,民俗学并不是为古老事物追根溯源的学问,而是一种反主流、反霸权和反中心的文化心态。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民俗学入门书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如大学校园里流传着的七大怪谈;各个家庭内部实行的规则;消防员、铁路员工、法官、办公室白领的日常生活;作为社交场所的平民区咖啡店;动漫圣地创造出的新民俗;新冠病毒肆虐下的鱼身鸟喙人面的妖怪护身符的大流行;互联网时代稻荷神信仰的全球化; “座敷童子”的现代转型等等。


本书简明易懂地介绍了现代民俗学的知识,向读者展现出现代民俗学的魅力。让民俗学成为每个人都能学会并加以运用的技能,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充满趣味。


作者简介


岛村恭则(Shimamura Takanori),现任关西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研究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关西学院大学世界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日本筑波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民俗学、vernacular文化、世界民俗学史与民俗学理论。代表性著作有《大家的民俗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以民俗学为生——迈向vernacular研究之路》(晃洋书房,2020年)、《“生存之道”的民俗志》(关西学院大学出版会,2010年)、《韩国的怪谈》(河出书房新社,2003年)等。


目录


序章 “vernacular”即是“俗” / 1

1.我与民俗学 / 1

2.民俗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 7

3.关于vernacular / 19


第一部分 我们身边的“俗”


第一章 不为外人知的“家庭内部之俗” / 29


第二章 校园之俗 / 43


第三章 劳动者之俗 / 59

1.消防员的习俗 / 59

2.卡车司机的习俗 / 67

3.铁路民俗学 / 72

4.自来水管道工人的习俗 / 83

5.法官也有自己的习俗 / 86

6.OL的抵抗 / 89


第二部分 地区与全球


第四章 咖啡店“优惠早餐”习俗之谜 / 99

1.日本各地的优惠早餐 / 100

2.亚洲人的早餐 / 121

3.对优惠早餐的考察分析 / 130


第五章 “B级美食”来自哪里? / 139


第六章 水上人家 / 165


第七章 宗教之俗 / 189

1.能量石与能量源 / 190

2.类民俗和虚构传说现实化 / 199

3.作为全球性宗教习俗的稻荷信仰 / 212


结语 / 224

附录 / 231


译者序


提起民俗学(folklore),人们往往认为它是一门研究农村、山村、渔村自古流传下来的民间传承的学问。为了打破世人对于民俗学的这一刻板印象,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岛村恭则教授撰写了本书,一方面,他向读者展示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丰富而有趣的研究对象,比如家庭内部约定俗成的习惯、各种校园怪谈、咖啡店的优惠早餐、动漫作品中的角色形象等都可以成为现代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他强调了民俗学“接地气”的特色,认为不仅是学院派学者,普通的你我他也可以成为民俗学研究的一员,这也是本书的书名——“大家的民俗学”的由来。


岛村恭则是当代日本民俗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迄今为止的日本民俗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及其弟子为首的创立期;由宫田登、福田亚细男等引领的学科体系建设期;以及目前所处的多样化探索期。当下第三代的领军人物主要有岩本通弥、菅丰、岛村恭则等,他们均毕业于筑波大学(原东京教育大学),师从宫田登、福田亚细男等第二代核心人物。


日本民俗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流派。其中,东京教育大学一派的学者极具影响力,例如宫田登与福田亚细男,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否定了柳田国男等人倡导的“重出立证法”“周圈论”等对日本各地民俗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取而代之地提出“个别分析法”“传承母体论”等新方法,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把握地域内部的有机联系,对后来的日本民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他们醉心于历史中心主义,将民俗学定位成历史学的一部分,从而限制了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发展。


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陆续有学者挑战固化的学科体系,试图挣脱历史中心主义的束缚,将目光朝向当下。尤其是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第三代学者积极吸收他国经验,力求打开日本民俗学的困境。比如,岩本通弥借鉴德国民俗学的经验,试图将民俗学转向生活学、经验主义文化学,完成德国民俗学范式在日本的本土化建构;菅丰熟稔美国公共民俗学理论,试图跨越学院派民俗学与公共部门民俗学之间的鸿沟,立足日本国情开拓一条崭新的民俗学道路,即“新在野之学”,亦称新公共民俗学;而岛村恭则则借助“vernacular”这个关键词,重新思考日本民俗学乃至世界民俗学的可能性。


“vernacular”是什么?这也是本书的副书名给出的疑问。“vernacular”一词,原本用来指代“本土语言”“白话”,与民俗学颇有渊源。随着近数十年在欧美人文、社科领域的广泛运用,vernacular已成为当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术语,内含极其多样的主题,与权力、近代、人种、阶级、个人和集体的创造性、研究者的定位及政策等问题相关。而在本书的序章中,岛村给出了自己对于vernacular的定义,他说,vernacular即是“俗”(本书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上下文的衔接,也有一些地方将其译为“习俗”)。


那么,这里的“俗”又为何意?岛村认为,所谓“俗”,包含下述四重含义中的某一个,或是它们的任意组合。这四重含义分别是:(1)与支配性权力相左的事物;(2)无法完全用启蒙主义之理性来解释的事物;(3)与“普遍”“主流”“中心”的立场相背的事物;(4)与正式制度保持一定距离的事物。


而民俗学研究,不仅把“俗”(vernacular)作为研究对象,还将其作为一种方法,即从“俗”的观点来研究“民”。也就是说,在岛村看来,首先,用以表述民俗或民俗学的 folklore一词,被打上了传统遗留物的历史烙印,而vernacular一词却没有这种陈腐印象,故而与日本民俗学当下所强调的日常生活研究更加契合。其次,民俗学并不是漫无目的地接近日常生活世界,而是将视角放在与“作为霸权、普遍、主流、中心的社会位相”不同的维度上,从而使以霸权、普遍、主流、中心的社会相位为基准形成的知识体系相对化,并创造出超越这一知识体系的知识。


也正因如此,岛村在梳理世界民俗学史时,与常见的一些民俗学著作不尽相同,尤其突出了民俗学反霸权主义、反启蒙主义、反普遍主义、反主流和中心,以及非正式的特征,努力找寻彼此之间存在“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ies)的各国民俗学之间的“共性”,这或许也是其在关西学院大学创立“世界民俗学研究中心”的初衷所在。


最后,引用书中作者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希望通过本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学的趣味性,这也正是我撰写本书的目的。”


陆薇薇

2021年8月于南京



    图文来源:综合微信公众号“识见图书”2022-06-07、“到民间去”2022-07-10。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