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过!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11月1日施行!

昆明广播电视台K6 8099999街头巷尾 2023-11-07


今天(10月19日),昆明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经昆明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报经云南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将于2023年11月1日施行的《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的规定》。

规定明确:投喂红嘴鸥时,应当在陆地区域投喂符合标准的鸥粮。有故意侵扰、惊吓、驱赶、伤害红嘴鸥行为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

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文明观赏红嘴鸥的行为,加强对红嘴鸥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观赏红嘴鸥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观赏红嘴鸥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文明观赏红嘴鸥的行为规范,服从现场管理;(二)尊重红嘴鸥的自然习性,保持适当观赏距离,文明拍摄,避免直接接触;(三)投喂红嘴鸥时,应当在陆地区域投喂符合标准的鸥粮。
第四条 观赏红嘴鸥时,禁止下列行为:(一)故意侵扰、惊吓、驱赶、伤害红嘴鸥;(二)在红嘴鸥聚集觅食、栖息地,燃放烟花爆竹、擅自放飞无人机等惊扰红嘴鸥的行为;(三)非法猎捕红嘴鸥。
第五条 违反本规定,有故意侵扰、惊吓、驱赶、伤害红嘴鸥行为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违反本规定其他行为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六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观赏区域设置举报点并公布举报、救助电话。
第七条 本规定自2023年11月1日起施行。





1.问:《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只有短短七条,是出于什么样的立法考虑?

答:《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是我市第一部“小快灵”立法。近年来,在国家立法的示范带动下,地方立法工作不断创新,“小快灵”立法这一新概念开始为更多人所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研究丰富立法形式,可以搞一些‘大块头’,也要搞一些‘小快灵’,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用“大块头”与“小快灵”的语言形象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立法形式。相对于立法结构完整、调整内容广泛的“大块头”立法,“小快灵”立法的立法形式简单,立法难度低,立法速度快,并能有效提高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


所谓“小快灵”,“小”是精准立法,选取小切口,针对具体问题设计规范,使切口更深更准更实;“快”是高效立法,化繁为简,管用几条制定几条,加快立法速度,提升立法效果;“灵”是形式灵活,不分章节,短小精悍,聚焦需求,突出特色,力求管用好用。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虽然普遍篇幅不大、起草过程高效,但高标准、高质量的立法要求却丝毫没有降低。从前期调研、立项、起草到提请审议仅用时半年。全文一共7条不过470字,围绕尊重红嘴鸥的自然属性、构建文明观鸥、爱鸥、护鸥良好社会氛围和对故意伤害红嘴鸥行为的行政处罚等展开,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立法方案。并按照立法程序,通过书面征求意见、召开听证会、专家论证会及门户网站公示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共征求到各方意见建议 200 余条,说明社会各界对规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立法活动的热情。 
制定一部‘小快灵’法规,就是要精准立法、精准施策、精准破题,能够解决一到两个具体问题,就说明立法起到了效果。《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通过“小快灵”的立法方式,体现了地方立法的创新作为,对维护昆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2.问:《规定》的第三条是规定的核心条款之一,明确了观赏红嘴鸥时应当遵守的规定。第二款中“保持适当观赏距离”的“适当观赏距离”如何界定?

答:适当观赏距离,即:人与红嘴鸥避免零距离直接接触。出于两方面原因:

一是基于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考量。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已成为构建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重要环节。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相继修订出台,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上升到了事关人类生存安全的重要位置。飞临昆明的红嘴鸥来自新疆、蒙古、俄罗斯等不同区域,行程3000多公里,有携带潜在疫病的可能。人与红嘴鸥不直接接触,可以有效避免禽流感等潜在疫病的传播,防止人畜共患病的情况发生。
二是基于保护红嘴鸥的考虑。在观赏红嘴鸥过程中,出现过触摸、驱赶、抓捕等现象,干扰了其自然属性,一定程度上侵扰、惊吓、伤害了红嘴鸥。


综上所述,在观赏红嘴鸥过程中,需要与红嘴鸥保持一定距离,不能直接接触红嘴鸥。




3.问:第三款中投喂红嘴鸥时,规定了“应当在陆地区域投喂符合标准的鸥粮”。为什么应当在陆地区域投喂,其他地方不可以?什么是符合标准的鸥粮?符合什么标准?这个标准有权威性吗?

答:在陆地区域投喂是为了避免“红嘴鸥专用营养饲料”(以下简称鸥粮)进入水体造成污染。根据滇池研究院和昆明市鸟协的相关数据显示:


一是鸥粮投入水体后沉底比例较大。沉水性试验结果显示:鸥粮投入水10分钟内,沉底比例为78.5%,11-38分钟全部下沉入水,沉底比例为100%。因此,投食的鸥粮除少部分被取食外,绝大部分最终均沉入水底。


二是投放鸥粮的水质与空白对照样相比化学元素大量增加。根据营养盐释放试验表明,化学需氧量(COD)最多增加了16.9倍,总磷(TP)最多增加了133.8倍,总氮(TN)最多增加5.4倍,氨氮最多增加2.4倍。


三是红嘴鸥集中水域产生的粪便会造成水体污染。红嘴鸥粪便含有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加之鸟类具有大小便同排,粪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较短的特性。受人工投食的吸引,红嘴鸥长期在特定区域取食,粪便集中排放到少量投食的水域中,对该水体造成的污染负荷比例较高。基于上述原因,建议在陆地区域进行投喂红嘴鸥,不向水体抛洒投喂。


符合标准的鸥粮,是指参照2019年云南省质监局发布的《红嘴鸥补充饲料》地方标准DB53/T 285-2009,按照在市场监管部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备案的《红嘴鸥补充饲料企业标准》制作的鸥粮,这个标准具有权威性。红嘴鸥补充饲料外观为非粉状颗粒型松软饲料,直径≤10mm,长度≤15mm,粗脂肪≥2.0%、粗蛋白质≥14.0%、赖氨酸≥1.0%、钙≥1.0%等营养成分指标,原料组成为玉米、豆粕、麦麸、鱼粉、骨粉等,能够保证越冬红嘴鸥的进食安全和营养需求。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编辑:李莹娜

编审:李菁

终审:赵文


热门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